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才,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同时 ,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 ,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作为一个报人,一生参与创办多达29份报刊,有“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业之巨子”之称。
戈公振曾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有先生启其端。
”梁启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报纸的社会地位、办报宗旨以及办报原则等进行了深度的阐释。
本文将浅析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的理论。
旨在对当今新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
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师。
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从此,开启了报业的黄金时代,同时报纸见证了梁启超的一生。
梁启超创办“强学会”,1895年主笔《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
1896年筹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义》等书。
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游历欧美,撰《新大陆游记》。
晚年,开始集中精力从事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主研究的活动。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政权交替的时代—清末民初,改良和革命并存,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其新民、爱国理想。
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
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1.“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
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
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
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
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
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
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AbstractLiangQichaowasascholar,politicalpersonageandjoumalistwithdistinguishedreputationofmodemChina.Inhisfifty—sixyeas’lifecourse,hehadengagedintheactivitiesrelatingtopresscircleff)r27years,presidedover17differentjournals.Heregardedrunningajournalasalleffectivemeanstorealizetheirpoliticsideals.Hebecameonesharp-feltjournalistandalsogotacomprehensiveexpressionofasetofmodemjoumalismtheoriesofbourgeoisieinChina,anoutstandingnewstheoretician.LiangQichaohadexplainedthejoumalismthoughtofasetofbourgeoisiesystematically.Heregardedtheviewofpublicopinionandtheviewoffunctionasthebodyofhisjournalismthought.Hecarriedthepressfreedomandspeechfreedomunderthenationalreasonintoeachrespectofthethoughtofthenews.Hethoughtthatthepublicopinionwastheexpressionofaviewofpublicthingsofthemasses.ititseffCallbedividedintoperfectpublicopinionandnotperfectpublicopinion.Journalsgraspmediawordspowertoreflectandreconunendtheperfectpubficopiniontothegreatestdegree,toleadandmakeperfectpubficopinion.Thepublicopinionitselfwasapowerfulsupervisionmeans.Headheredtospeechfreedomsandpressfreedomsunderthereasonofnationaldoctrine.Basingonthestrengthofpublicopinion,LiangQichaomadeitrealizablethroughperiodicalstosupervisegovernmentandguidepeoplethatheregardedastwonamraldutiesofpressoffice.Basingonastrongsenseofdutyandsenseofcallinginspiringsocialpeople,LiangQichaohadputforwardtheself-disciplineviewof出ejournals.Heheldthattheioumalistsshouldhaveraisedabundantlearningandindependentpersonality,andthentorealizethejoumals’responsibilitytosociety.Liang0ichaohadaperseveranceofkeepingimprovingonrunningajournalbusiness,andhehadputforwardtherequeststhataseriesofimprovementperiodicalseditorialwork.Heputforward”literaryformrevolution”,andputforwardtherefo}i-insoftheliteraryformofthejoumals,andmadethenewformofliterarywiththefeaturesofconcisionandunobstructedandaboundingemotionanintermediatetransitionbetween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stOthemodemwritings.LiangQichaoengagedinpropagatingthroughperiodicalsintheandtirelessscholar.Hehad两ectedvigorintocapacityofgeniusthinkerprogressofmodemChina.andmadeagreat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China’SmodempressindustIytOo.LiangQichao’SnewstheorieshadstrongpoliticalfunctionandhadbecameChina’Smodemnewsinstitutionsdevelopmentandtypicalmodeofthetheory,thedeepsocialresponsibilityandfeelingsofthepatriotismcondensedamongthepresscausehasbecomethefinetraditionthatlatergeneration’Sioumalistsinherit.Keywords:LiangQichao’Sjounalismthought;wordsrightofthemedia;publicopimonview;functionview;self-disciplineview;viewabouteditorialwork;literaryformview引言梁启超一生与报刊为伍,从早年主办《时务报》到晚年主持《改造》半月刊,他主办和主编的报刊有十七种,另与十多个报刊保持密切联系,在新闻界有很大的影响。
【推荐下载】试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键入文字]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试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着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着名的美国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把我们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比作地球村,他说在当今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全世界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的频繁和容易性,就像是原来的一个村子里的村民那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人体的延伸的功能,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借助媒体可以看到;我们用耳朵听不到的,借助媒体可以听到这样看来,媒体就像是人体的延伸,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媒体得到延伸。
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体的缺乏,会是一个人像残疾人一样,在某方面会有缺陷。
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和梁启超的喉舌论有着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们都谈到了在开放的环境中,媒体有去塞求通的功能。
所不同的是,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内外之间的相通,而梁启超强调的是上下之间的相通。
1。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能是代 表 国民公议 的机关 , 而不仅仅是 以 往的 “ 宣德达情 ”的工 具 , 的新 闻传 播 他 思想也 跃入 了资产 阶级思想体 系 。 某 以 “ 为报馆有两 大天职 , 日对 于政 府而为其 一 监督 者 ,二 日对 于 国民而 为其 向导 者是 也 。 9 2年 1 梁启超 于 《 ”10 0月 敬告 我 同
一
政 论是 主要 的 ;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是 多 即便 也
就总的变法宣传来说 ,梁启超充分利 用了近代报刊这样一种传播 的形式 ,通过
见政治意见的发表 , 常常寓评论于报道中。 梁启 超在戊 戌变法 失败 后被 迫流亡 日本 。 间他 仍将报刊作为利器 引领舆 论 期
引 领 潮 流 ,利 用 报 刊 活 动 来 开 展 救 国 运
NSOD媒介纵横 E R WW LI
, ^、 阜 _ 试 论 梁启 超 的新 闻传 播 木目
。桂 琪 玉
【 摘
要 】梁启超是近代 中国声名远播 的学者和政治 家, 同时也 是一位著名 的新 闻工作 者。 的政 治生涯和他的新 闻活动特 别是 他
报 刊活动紧密相 连。 他一生 的政治活动 中最 突出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舆论 宣传 , 宣传革命 主张的主要 途径便是报刊 , 办报 办刊 其 在 过程 中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新闻传播 思想 : 对报 刊功 能, 新闻 自由, 舆论 监督 , 刊业务 , 者意识 , 报 读 报刊 自律 以及报刊 言论 独立性都 有
启 超 认 为 报 刊 有 强 烈 的政 治 性 和党 派 性 , 是进 行 政 治 斗 争 的重 要 力 量 武 器 。 提 出 他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新闻事业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是一位积极主张新闻自由的思想家。
他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了解现实世界的真相,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判断。
他主张新闻应该公正客观、真实可信,不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干扰。
他坚信新闻的自由可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在政治上一直呼吁实行宪政,认为宪政是新闻自由的基础,只有在宪政的框架下,新闻才能真正服务于公众利益。
他以言辞犀利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演讲,鼓舞了许多年轻人加入新闻事业,积极推动新闻自由的发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新闻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应该为人民服务,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他呼吁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关注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他自己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文字和行动影响了许多人,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楷模和典范。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专业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他主张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提倡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他也提倡新闻从业者要勇于批判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他本人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哲学、法学、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自由、责任和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对于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新闻的价值和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7101030707 周福灿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
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
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
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谈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谈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文学与新闻系占琦我国近代报纸是“舶来品”,直接受到来华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才产生发展。
在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中涌现出现了以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为首的办报活动,其中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尤为重要。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学史上的过渡人物,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撰写了编辑30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
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至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1922年正式脱离新闻界,梁启超的“报馆生涯”长达27年之久,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梁启超主要有六大新闻思想:一、报刊使命。
报纸为耳目喉舌,通中外之故,通上下之情。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到“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二、报刊功能。
造舆论、开民智、兴民权、合民力、陶民德。
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是写到“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舆论观。
报刊具备造健全舆论的五大要素: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梁启超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中写到“舆论者,寻常人之所见及者也;而世界贵有豪杰,贵其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常人所不敢行也。
”四、十大宣传策略。
五、党报理论。
六、新闻史观。
虽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有一定的阶级性。
比如,他认为存在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的“世界之报”。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内容非常宏富,从报刊使命、功能、舆论、宣传策略、党报理论和新闻史观,涉及了当代新闻理论的各个领域,俨然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梁启超一生创办和支持过的办刊有17家之多,撰写的文字达1400多万字,其一生报业生涯有27年,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至极。
有人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规划为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
我个人认为,其办报社、人报社编辑等主要是为了发表其对社会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说,利用新闻报刊这些媒体,发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总可以从他思想可以窥探出来,而其思想的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列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因而我的观点是,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来分析他的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新闻服务于政治变法宣传,主要针对于封建大地主阶级。
梁启超出生在半耕半读的家庭环境,从18岁(1890年)时,才接触《瀛环志略》(主要有全球和各国、各地区的地图的一本书),此时他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20岁时主张维新变法,此时的他在家里已经研究了一年多的新发了。
而在他23岁(1895年)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接触新闻界。
是年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而为了宣传新法,创建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
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有协助康有为创办“译书局”即“强学会”后改为“官书局”。
24岁时任《时务报》主笔。
我个人认为,到此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新变法”的服务的,宣传变法。
他在文章里写到“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他把报纸比作为人的五官,没有报纸也就没有外界的消息,那么就像一个残疾人一般。
因而,在他认为报纸是宣传政治变法的重要手段。
二、新闻可以开民智,主要针对于广大民众、文学界人士、封建士大夫。
25岁时(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的聘请,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他在课堂上宣传“开民智、伸民权”。
并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还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
他从1895年 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 先后达25年之久,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
首先,梁启超认为报刊主要有两大功能:1.“去塞求通”。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2.“党报”理论与报纸的“政治功能”。
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做救国的手段。
对他来说,报刊是唤起舆论,制造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朝廷,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在现实的政治争斗中,往往通过“报纸”制造“舆论”,以期达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他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在这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自梁启超后,从资产阶级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家等中国近现代的多个政治人物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影响,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以“报刊”为阵地,呼吁改革,把“办报”当做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到了日本,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
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
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
”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
”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
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
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
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
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
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
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
”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3、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而民众若不具备足够的民智,就有可能不能形成对时局的正确看法。
因此,对舆论进行引导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的关键在于要“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
”梁启超认为知识阶层是最有资格形成健全舆论的,他们的报刊和其他公共媒介时刻在奔走启发国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构成了舆论之源。
他们既是报刊的主人,也是舆论的主人,因此报馆就是舆论机关,报馆可以制造舆论,也应该担负起引导舆论、制造舆论的职责。
近代中国更是充斥着混乱、疾病、贫穷、战争……能够有着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不同性质是他对当时时势认识的结果,也是李割终论观具有相当理性的表现。
4、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早期改良派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报刊具有“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清”的反映功能,梁启超把它们抽象为“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主要是针对报刊反映和提供信息功能而言的:报刊可以集中和发散信息,让大众知晓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报刊提供信息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从而形成舆论,反映舆论。
舆论具有监督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舆论监督即名誉监督,与法律和宗教相比,“名誉监督者,不能如前两者之使人服从,使人信仰,使人畏惮。
”隐然示人曰:“尔必当如此,尔必不可如彼苟不尔者,则尔将不见容于社会,而于尔之乐利有所损。
”梁启超认为,舆论在当时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吾国前途之最大希望,实唯舆论势力,而可持之以为中国不亡之券。
”(二)报刊功能观梁启赶挤寸舆论之重视延续到报刊功能观中。
在报刊功能观上,梁启超全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把报刊之“通”的功能与政治相联系。
报刊还是大众的教科书,信息的集散中心,以及公众的娱乐工具等等。
1、“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报刊的“通”的功能,在梁启超之前的王韬、郑观应就有过论述,郑观应认为报刊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王韬进一步论述报刊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但他们是针对封建政权内部的“君惠民隐”之间的沟通而言的,是对中国古代采风制度功能的一种延伸。
梁启超首先认为信息“不通”是中国贫弱之病根所在,中国要想不再受侮,必须“求通”:“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虽然他还是用“耳目喉舌”的概念,其含义已有所改变,更加突出了喉舌的作用,先前那种模糊的“耳目喉舌”的主体概念具体化了,报刊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增强了。
2、“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之“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之报馆两大天职说是梁启超主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期对于报刊功能的总结,体现出他在前一个时期对报刊功能的认识基础上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不是“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否定,相反是一种发展。
第一,向导国民的功能,报刊之向导国民的功能是梁启超引以为重的,他说:“吾国民最乏普通知识,常有他邦一小学徒所能知之事理,而吾士大夫犹普然也。
”第二,监督政府的功能,监督对于任何人和事物都是必要的,“世非太平,人性固不能尽善。
”政府更需要监督,梁启超认为,“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
(三)报刊自律观梁启超结合自己办报的经历,站在一个使报刊对社会有益的角度,一个报刊对人民启迪的角度,用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和责任感采阐发报人和报馆行为准则,对二者分别提出了要求:1、对报人素养的要求报人要认识到加强自身修养的必要梁启超丁一分羡慕西万“今日为主笔,明乏为大宰相”或“今姆为大宰相大统领者”,琪月扮主笔的西方政治家办报的风气。
但在中国,报人地位低下,报业发展迟缓,梁启超总结出其原因时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报人素质低,才造成于汉爪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进入这一行业,办出更好的报刊,这些努力应包括学识和能力两方面。
2、对报馆言论独立的要求梁启超认为,报馆的言论独立是对社会尽责的前提。
梁启超力主报刊成为社会的公言,他在《庸言》特别启事中说,希望报馆能“极力保持言论独立精神,与一切个人关系及党派无涉。
”四梁启超认识到:“报馆待广告费以维持其生命,此为天下通议。
”坚持报刊言论独立的要求还在于它是引导健全舆论的前提,梁启超认识到,健全舆论是要完全依赖于言论自由和独立的,失去了独立的品格,报刊言论就失去了起码的立论之本,当然谈不上可信不可信,更何况引导和造成健全舆论。
因此,言论独立性是作为报刊和报馆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存在的。
(四)报刊编辑观梁启超的报刊编辑观涉及编辑理论方针,报刊业务改进两个方面第一:编辑理论思想。
主要是对于办刊要有一个确定而高远的指导思想,和报馆编辑立言的基本规范。
办好一个报刊应该有一个高远的总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第二:编辑业务思想。
梁启超提出,办报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大胆改革报刊版式编排,尽可能地运用最新最合理的编排方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做法。
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
(五)报刊文体观梁启超有其坚持的新文体,种文体的特征可以这样概括:语义平白易懂,以求说理透彻为先;内容上切中时弊,有感而发,改变过去报刊文章无病呻吟,满纸风月的不良作风。
行文形式上有较大自由,抛弃旧的束缚,纵笔所至,自由通畅;用语上杂采理语、韵语、外国语法,以于表达;以情动人,寓理于晴。
梁启超崇尚以情动人,他不光有许多激情澎湃的作品示人,而且还有一套“情感理论”,他说:“天下最神圣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便能吸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二、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评价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报人,是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兼有总结性和开创性的,但开创性是最主要的。
(一)总结性体现在资产阶级办报思想之大成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第一次办报高潮的核心人物,继承了包括外报在内的前人的先进办报理念,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办报思想之大成。
例如对于外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提摩太及《万国公报》对梁启超的影响,在报刊功能和对报馆自律的论述方面,梁启超的论述明显与之有相似之处,在报刊编辑方式上,《万国公报》强调宣传教化功能。
在报章文体的改革方面,我们也可以在《万国公报》中找到它们的渊源,这些都已经成为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元素。
(二)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开创性是最主要的第一:提出完整的报刊舆论观。
指出报刊的监督功能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报刊成为舆论机关。
舆论的巨大功能也提升了报刊在鼓吹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地位。
梁启超对报刊舆论观的阐述影响了孙中山等革命派报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第二:把报刊的功能观概括为“去塞求通”、“耳目喉舌”。
这一提法一直影响到后人对于报刊功能的认识和阐述;提出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天职,这是中国第一个运用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和言论自由思想来指导我国新闻事业的论述,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为争取新闻自由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梁启超由对言论自由和言论独立的期望引伸出对于报人独立性的规范。
报馆对社会的责任等体现出对办报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以及由此而体现出对国情、民情的思考。
这其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所继承的优良传统。
第四:通过报刊发表的大量的学术著作,在他办报的早期,就用学理启发国人,介绍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有许多方面如经济学,财政学、外债等,甚至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打下最早的基础。
晚年对“新史学”理论的阐述和整理国故的成果发表于报端,使报刊具有了巨大的学术传承功能,这也是中国新!司传播事业对学术、文化不断继承的优良传统的开端。
第五:梁启超发起“文界革命”,实施又材及章文体的改革,虽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提出了相对深入的理论,由于他的身体力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客观上成为古代文言向近代白话文过渡的中间环节。
在中国百年新闻事业史上,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一直都是作为一种主流思潮,他开辟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这一思路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根红线。
梁启超不光是19世纪末资产忍凝第一次办报高潮的核心人物,辛亥革前后中国资产阶级第二次办报高潮实际上也是梁启超新闻理论的继续和延伸,他所提出的多方面的报刊思想构成了中国近代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主干,政治家办报不久后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报人所遵循的原则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