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他喝三瓶。

转喻在认知语用中使用原因浅议

转喻在认知语用中使用原因浅议

转喻在认知语用中使用原因浅议买春艳【摘要】人类语言中的诸多转喻实例说明,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其现象无所不在原因有三:第一,由于转喻遵循临近性和凸显性的原则;第二,由于转喻具有指称功能、人际功能、强调功能、连贯及衔接功能等强大的语用功能;第三,由于语言自身的词汇的匮乏和语言使用的省力原则.【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转喻;词汇;语用原则;语用功能【作者】买春艳【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已不再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越来越多的认知语言学家已达成共识,转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感知现实世界和处理外部信息的方法,它们根植于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人类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1]。

从认知角度来看,转喻现象无处不在,因此,关于转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但是,转喻在语用中使用如此频繁的原因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本文试图从转喻本身的语用原则,转喻的语用功能以及人类语言的自身原因等方面来阐释转喻使用频繁的原因。

关于认知转喻的定义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的定义都认为转喻是由以概念临近性为基础的联系所引起的认知方式,因此任何通过联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2]。

从这个关于转喻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事物与其属性(或部分)之间,或者任何事物的属性(或部分)相互之间,由于它们的临近性而可以构成替代关系,那么这就是转喻关系。

Warren指出[3],人类所具有的能够从对事物的状态、情景或者事物的某一部分的描述来理解这个事物的整体,这种能力说明了人类拥有转喻思维。

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转喻在语言使用中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转喻性[4]。

另外,转喻大多数是在同一个认知域中通过一个具有凸显性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例如,用部分来代整体、用容器来代其功能或内容[5]。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近十几年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者们着眼于人们编码和解码信息时的语言行为,重视其深层认知机理的探究,更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修辞功能,这一切以转喻为例,尤其是从认知语用视域下研究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转喻,以及它的功能及意义。

转喻是人类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它以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即把一个非比较领域里的概念用另一个领域里的形象性词语来描绘,以达到表达和沟通的目的。

转喻表达时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

首先,转喻可以在表达上起到增强语义的作用,甚至可以突出表达的主要语义。

从认知心理视角看,它可以启动人们的共情,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客观关注。

例如,“他的心如铁”,“他的心如磐石”,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其次,转喻可以增加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效率。

从语言学的结构来看,它可以短小精悍地表达多种意义,使语言表达招数更丰富,也更灵活多变。

例如,“她住在书海里”,“她住在书库里”,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此外,转喻也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它可以极大地增强表达的美感,让表达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例如,“桃花飞舞,声声情话”,“春风拂面,心花怒放”,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转喻是人类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出转喻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及其修辞意义,可以说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它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语义,亦可以提高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展现出丰富的修辞功能。

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研究,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喻的本质特征,还能够增强我们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认知,以把其更好地纳入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也被称为比喻或典型,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语言变得活泼而生动,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它们更加容易理解。

因此,转喻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作文中,它的使用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尽管传统的话语分析把转喻看成直白的和客观的,但是认知语用学研究认为,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本文旨在探索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学重新审视了转喻,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功能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也就是说,转喻不仅仅能表达想法,而且给读者以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首先,转喻能有助于表达主观的情感和评价。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以客观的方式表达评价。

例如,当提到“海洋”时,人们可能会用“巨龙”来比喻它,以此来表达“海洋”的浩大,令人畏惧。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把“美丽”比作“明月”,表达“美丽”的辉煌和完美无瑕。

使用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评价。

其次,转喻还能有助于理解文本。

转喻可以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旨和重要信息。

例如,当提到“一个文明的沉沦”,人们可能会把它比喻成“一座古城沉沦”,以此来突出文明灭亡的恐怖,令读者明白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

此外,转喻还能促进行动。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激发读者采取行动。

例如,当一篇文章把“改变世界”比做“燃起一把火”时,读者可能就会想做出贡献,使自己成为一名“火炬手”。

因此,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可以引导读者的读写行为,激发行动。

最后,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由于转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读者里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适当地使用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 语用功能 3

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 语用功能 3

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语用功能一论文导读::同义反复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了修辞学家、逻辑学家及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名词性同义反复语。

本文在认知转喻的框架内研究了动词性同义反复话语“V是V〃构式的意义及语用功能。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转喻,动词性同义反复语,“V是V〃,语用功能一.引言同义反复话语是指由同一词语充当主语、宾语构成的判断句。

传统修辞学把它看成是一种辞格,它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修辞效果。

著名修辞学家郑远汉先生在其《现代汉语修辞知识》中,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表达手段加以论述[2]。

作为言语交际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受到了修辞学家、逻辑学家及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名词性同义反复语“N是N〃构式。

而对“V是V〃构式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认知转喻的框架内研究了动词性同义反复话语“V是V〃构式的意义及语用功能。

二.动词性同义反复语赵晓伟认为“X是X〃是指“是〃前后使用相同语词构成的结构。

从词类上,充当X的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此外短语和虚词也可以出现在结构中X位置[2]。

例如:⑴不管他信不信,事实总是事实。

(名词)⑵这衣服便宜是便宜,但是款式不好。

(形容词)(3)走是走,我心上不服气呀。

(杨绛《弄假成真》)(动词)⑷我是我,我是杨倩儿。

(电影《铁血保镖》)(代词)(5)庞家三兄弟一个是一个。

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论文格式模板。

(汪曾棋《故里朵记》)(数量词)(6)不好就是不好语用功能,甭想让我说好。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状中短语)⑺我去是我去,但还有别人呢?(主谓短语)⑻管他呢,己经就是已经。

(虚词)景士俊提出:句型中的“X〃不限于词,也有词组。

这也不难理解,不论是词亦或词组,甚至长度更长的小句,在适当的情况下都可以作为整体单位进入X位置,表达言谈者对概念或事件的某些主观意义。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伴随着“语言与认知”理论在社会福昕斯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发展,转喻已经成为修辞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认知语用学领域,转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于转喻的研究从认知角度解释了转喻的修辞功能,强调了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和社会意识形态。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语言,增强写作的跳跃性。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帮助作者使用更加具体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观念和事物表达得更清楚、更有趣。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转喻是一种修辞形式,它可以使运用语言的人们快速理解表达式,从而节约时间,更快地获取信息。

在认知语用视域下来讲,转喻的修辞功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喻可以加强指代功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她的声音像糖果般甜美”,这里用糖果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指代“甜美”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使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转喻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意义,有助于表达出诗文中的情感气氛。

通过使用转喻,可以丰富作品的情感色彩,使其更有感染力。

例如,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以盘中餐这一具体形象来指代人们的辛苦劳动,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较好地表达出屈原对贫穷和悲惨的感受。

同时,转喻可以赋予表达式更多的文化内涵。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共同理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用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江东去”这一具体象征来指代中国古代的繁华,以及历史上的名人大臣,这种隐喻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古人思想的诸多精神。

此外,转喻还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社会意义。

转喻是一种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表达语言的含义,而且可以唤起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中的“不穿睡衣的人,就像没有衣服的皇帝。

”这里的转化暗示了民众没有穿衣服的悲惨处境,反映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就是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利用喻比、引申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概念,使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均有较为丰富的转喻艺术,说明转喻的修辞功效之可观。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以深入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以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来看,转喻的修辞功效可以归结为三点:一,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转喻主要是通过对某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模拟,从而达到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增加表达力。

比如当有人把两个用自然场景比喻成飞翔的鸟儿时,它就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用自然场景表达的概念。

第二,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转喻非常灵活,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性,使文章显得格外有趣和生动。

比如有一个作家在描述一个人柔弱的身体时,他用“像一株佝偻的稻草”这种形容来比喻,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而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概念。

第三,转喻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转喻可以帮助文学作者把一个概念细化成许多方面,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一个作家想要描述一个人的积极乐观精神,他可以把这个人比作一只勤劳的蚂蚁,这样不仅能表达出人们所期望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且也使文章更有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转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可以更具有表现力地表达文学作者的情感和概念,这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优势所在。

但同时也要注意,转喻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使用时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理解程度,以及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等因素,以保证转喻的运用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在认知语用学的视域下,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修辞格,也称为“比喻”,它可以是词、句或篇章。

由于转喻具有不同寻常的多种功能,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转喻的特点出发,深入探讨其修辞功能,并且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它在汉英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转喻的概念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是指借助语境对转喻的解释进行描述和推论,说明转喻来源和性质。

转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转喻可以产生通感,即当一个被比作另一个时,两个比喻者同时从各自角度看到自己的存在。

转喻是一种话语行为,这意味着人们借助于语言来创造表达。

(一)转喻与生成语法观转喻是生成语法中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其生成是以语境为前提的。

转喻可以将外在的概念类属推导为内部的隐喻,将抽象概念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与之相似的语义范畴中去,使被比喻事物获得人格化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转喻是先通过语境将转喻概念推理出来,然后再结合已经选定的形式,构造语法性结构。

从语言生成角度而言,转喻既是句法手段,又是语义手段。

转喻是生成语法手段的主要作用是: 1、生成通感2、生成语义场3、生成新的语法形式(二)转喻与语用原则转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本体与喻体有关系。

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建立在人们对本体的认识基础上。

所谓“人们的认识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其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对本体及其相关概念的掌握。

如“东坡肉”的转喻就是对“肉”这一本体及其所包含的相关概念的认知基础。

2、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性质。

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具有联想比喻的性质,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例如“红领巾”这一短语,只要我们把“红领巾”与“少先队员”联系起来,就会想到少年儿童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由此引申开去,与之类似的语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转喻与民族文化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差异。

从民族心理来看,中华民族有很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转喻的选择体现了对集体主义的尊重。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12011.2收稿日期:2010-12-10作者简介:曾倩,女,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曾倩(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中,转喻由一种普通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转喻的关注,转喻功能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章认为转喻不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和语言学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

关键词:转喻;认知功能;语用功能;语篇功能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1-0128-03在传统修辞学领域,转喻和其他比喻性语言一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

因此,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功能始终是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们讨论的重点。

但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对修辞性语言的理解发生了全新的转变。

仅从修辞层面来研究转喻的功能显然远远不够,我们探讨转喻的功能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全面展开。

下面就将着重从认知、语用、语篇三个层面来探讨转喻的功能,以便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转喻的本质。

一、转喻的认知功能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和其他辞格一样只是一种语言装饰,它通常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主要起到指称或命名的作用。

但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Lakoff 提出“概念转喻”的观点以来,人们把转喻提升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

转喻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社会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根据转喻这种语用现象的普遍性、稳定性和普遍使用度,把它划分为一般转喻(general transfer)和特殊转喻(exceptional transfer)。

1.一般转喻转喻可以被用来说明、区分不同类型的语言单位,在说明类转喻中,转喻不仅能区分不同形式的同类语言单位,而且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这句话的修辞功能是表示比喻,就是用狐狸暗指黄鼠狼,利用了修辞格之间的互补性来完成的,有修辞上的互补,即上述特殊转喻中的关系比较(关系比较属于非对称转喻)。

2.转喻在自然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在研究人脑如何处理自然语言信息时,科学家发现了转喻在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可以从转喻的角度进行解释。

假设一个人看到很多事物,他不可能同时记住所有的事物,那么大脑就会对事物进行筛选,先对事物的共同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再去掉细节,剩下最主要的部分;再将该部分与其它相似或相反的部分相连接,通过这样的方法,人们就能掌握所有的事物了。

这个结论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我们想记住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一件一件地记,必然十分麻烦,但如果将这些事情连接起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法,则会更加容易记住。

人类获取知识,也需要利用联想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因此联想记忆是人们对知识进行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

研究者还发现,转喻能促进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联想来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人脑记忆存储量有限,记忆规模越小,需要储存的内容就越多,因此在进行记忆活动时,必须要把记忆内容进行整合、归类,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材料,才能降低储存的内容数量。

可见,转喻作为一种特殊的关系比较,能够帮助人们加强记忆,尤其是有意义的知识。

这里的转喻,既可以是同一范畴内的转喻,也可以是不同范畴内的转喻,例如上述范畴外的三者,都可以进行关系比较。

3.转喻的语用认知功能:在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转喻在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语用认知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功能有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达意思和促进思维。

在认知语言学视域,转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手段,具有双关性和修辞功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本文就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讨论。

首先,转喻可以增加文本的表达力。

例如,在某篇文章中,作者用“时光旅行”的比喻,将有关的话题比喻成乘坐火车旅行,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其次,转喻还可以增强语言的含义。

这是因为转喻可以让读者更贴近客观事物,从而使其对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读者面对“哭泣如雨”之类的比喻时,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并记忆语言。

最后,转喻也可以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

许多作者借助转喻,把文章的情感加以强化,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比如一篇文章中,作者把心灵凝固的痛苦比喻为冰山,以此表达自己负疚的心情,引发读者的共鸣。

总之,转喻在认知语用视域有重要的修辞功能,可以更加准确和清晰地传达某种含义。

它可以提高文本的表达力、加深语言的含义,同时也可以传达文本情感,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转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文化背景、语言语境以及接受者的知识和理解力。

某些转喻可能没有被原有文化所认可,也可能在某些语言使用者看来不合适,或者受接受者的知识程度影响,容易模糊理解。

但是,转喻在修辞功能方面的价值依然不可否认,只要把握好转喻的使用,就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强化语言表现的力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文本信息。

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其中一种,既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力,又可以加深语言的含义,还可以有效传达文本的情感效果。

它不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有重要的修辞功能,而且在一般的文化叙事的范畴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转喻,以充实文章的表达,实现更精进的文化交流。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不仅可以促进语言传达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发言者修辞感染力,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作为一种语用的解释视角,其修辞功能显著。

本文从认知语用视域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解释出发,从比喻和隐喻两种形式中来分析认知语用视角下转喻修辞功能的体现。

认知语用学以新认知学的视角深入解释语言的使用,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表示上下文层次认知体验的工具。

比喻和隐喻作为认知语用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发言者能够以更抽象的方式表达上下文中的意义。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看,比喻和隐喻是一种心理转换的过程,它们可以让发言者能够在原有的层次上把体验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变为更新的体验,从而达到触及听众认知水平的效果。

比喻修辞功能体现在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的表达上,其最大的功效在于把不容易表达的抽象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明朗,从而使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发言者的意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比喻的使用,能够让发言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构建一种真实的心理模型,利用这种比喻的心理模型来表达关于此概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孙慧雯在其著作《文学中的心理转换》中提出,比喻是心理转换的基本形式,它可以从一种抽象的表达中获得新的认识,比如“太阳是一颗熠熠发光的金子”,它帮助我们把太阳这个抽象的概念,用熠熠发光的金子这个具象的比喻表达出来,从而让听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特征。

隐喻的修辑功能表现在其能够在表达上下文认知体验的同时,进行意义延伸的过程。

它在表达抽象的概念的同时能够达到象征的效果,用发言者的眼光来展现复杂的真相。

例如,毛泽东的“疆场”一文,他使用“疆场”这个隐喻,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这种隐喻,能够在原有的抽象概念中,运用比喻、典型例子等来引入新的情景建模技巧,从而让听众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概念的复杂多样的含义。

在使用转喻的过程中,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修辞功能也非常显著。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以“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为标题,本文将重点关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融合,也就是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视域可以深入研究转喻的修辞作用,以及转喻是如何影响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的。

首先,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如何表达和理解概念,而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是如何用来影响和控制他人的。

加入了认知语用的思想,语言学研究将不仅关注语言本身的词语及其功能,还关注它如何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这里,本文的核心问题是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的修辞功能。

转喻是一种强有力的修辞方式,可以直接表达概念,并且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

它是一种抽象、具体化和隐喻性的修辞方式,能够在语言中把不同的概念和对象联系起来,从而使表达更加具体、准确、生动。

以认知语用视域为背景,转喻具有更高的修辞功能,可以鼓励、引导和促进读者的思想,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如,科学的宇宙模型由英国科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他把宇宙比作“一只巨大的气球”,这种比喻使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从而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由于转喻带有直观性,并且可以使表达更加具体、准确、生动,所以它有助于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简单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语言的含义和表现能力。

此外,认知语用学视域下的转喻也有助于改善沟通效果,因为它能够使读者的认知更加深入,并且可以更充分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转喻能够深刻地理解并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并且可以在言语中生动地表现出内容,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最后,要强调的是,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

转喻有助于使抽象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有助于改善沟通效果;有助于夯实和强化语言的表达功能,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语言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赋予语言表达新的深度和宽度。

认知语用学是一门多面向、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及认知文化学等相关学科,以认知视角研究语言的表达和功能。

转喻是认知语用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表达某种客观性的观点,而且还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从而深刻地影响读者的心理体验及认知加工。

本文以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为理论基础,研究转喻结构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以期达到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影响读者的目的。

转喻是一种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和理解信息,它通过对比和类比的形式将事物的抽象概念用具体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

转喻交流是一种利用象征性资源,针对抽象概念、虚拟实体、模糊概念等进行传达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在认知语用视域中,转喻是语言修辞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他们的理解、巩固读者的印象以及影响读者的认知过程。

转喻的修辞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意层次、象意层次和深层次。

表意层次是指用一般的语言结构和直接的比喻表达信息,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所传达的意义。

象意层次又分为比喻表达和象思表达两种,比喻表达通过客观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比喻来表达某种信息;而象思表达则是通过转化知觉信息和心理概念来构建象征性意义。

最后,深层次是将转喻视为一种借助比喻手段突出表现主观思想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强调或刺激读者对出发点以及表达思想的理解。

转喻的修辞功能非常多样化。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叙事文体中可以添加张力,激发读者的情绪,表达故事的主题思想;在说明文的叙述中也是收到较大的关注,它可以加深文章的修辞性和视觉性,从而有助于改善文章的表达效果。

此外,转喻在辩论文、议论文以及其他文体中同样可以发挥修辞功能,帮助文章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点,强调作者的主张,把握读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文章的认知传达。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转喻是认知语用视域下的一种重要的修辞形式,它可以为文章的语言表达带来深度和宽度,而且还能够影响读者的情绪和认知加工。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修辞手法。

本文通过综述“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若干相关研究,探求转喻在修辞功能中所扮演的作用。

首先,从语用学理论层面进行分析。

文法学、叙述学以及认知学研究表明,抽象语言的表达可以通过抽象转喻的手段来实现,从而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多样性。

例如,当表达抽象概念时,转喻可以借助可视化、具体化图像来实现,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其次,从语言学习的视角进行研究。

语言学习研究显示,转喻在语言学习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转喻有助于孩子们将内容嵌入具体、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加学习的效率。

此外,转喻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

此外,从社会文化层面来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

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转喻的使用可以改善交流过程中的语言效率,并加强沟通的凝聚力。

转喻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社会性群体所拥有的共同文化素养,它具有激发抽象概念想象的能力,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共同文化的丰富性。

最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评估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转喻对于增强语言表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转喻有助于组织、安排信息,并且能够增强语义的表达性。

例如,用转喻表达的句子可以更容易地被读者理解,从而提升表达的有效性。

本文从认知语用视域下综合讨论了转喻在修辞功能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语用学、语言学习、社会文化以及认知心理学的若干相关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转喻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灵活性,增加文本的多样性,帮助学习者理解复杂概念,加强沟通的凝聚力,以及实现有效的语言表达。

因此,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转喻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之,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当前认知语用视域下,综述了转喻在修辞功能中所起作用,从而深入探讨了转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转喻在修辞功能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可以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并针对如何研究转喻认知机制进行系统论述。

首先,本文介绍了转喻的认知机制。

转喻是一种心智的行为,即把一个概念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另一个概念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

它是它被用于交流特定概念和想法的一种策略。

这意味着转换过程不仅是思维模式的变化,它们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且能够给他们提供新的观点和想法,因此转换过程也可以增强交流的效率。

其次,本文探讨了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语用推理是指一个人在思考或者交流中用词语表达的概念的推理过程。

转喻认知机制可以让人们用更加抽象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用推理,使其更容易推理出深层次的想法,或者重新构造他们所知道的语用推理模型。

综上所述,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就如何更加深入地研究转喻认知机制展开系统论述。

首先,本文介绍了转喻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一种心智的行为,它可以促进交流的效率。

其次,本文探讨了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用推理,使其更容易推理出深层次的想法。

最后,建议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转喻认知机制去改善语用推理,帮助让你的语用推理变得更加有效。

综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转喻认知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提升语用推理能力。

转喻认知机制可以让人们用更加抽象的语言来表达,从而促进语用推理的效率。

未来,研究者可以继续探讨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以研究语用学习中转喻认知机制更深层次的内容,并结合其他研究进行分析,以提升语用推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提升语用推理的能力。

只有对转喻认知机制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发掘其作用,进而促进语用推理的发展,改善人们在思考和交流中更有效地表达和传播信息。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倾向于从认知视角来解读语用的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转喻的修辞功能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语用研究领域。

在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两个不同角度,阐述转喻的修辞功能:一是如何利用转喻来增强叙述者对对象的理解;二是如何利用转喻来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叙述者的观点。

首先,转喻的修辞功能就是利用转喻来帮助叙述者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刻画出他们的想法和事物的本质。

例如,一位作家在描绘一个死去的朋友时,可以把他比作太阳,丰富其对朋友的怀念,让受众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朋友的爱恋。

再如,当叙述者阐述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政策的看法时,可以把它比作悬崖上的绳索,表达出叙述者对这个现象、政策的重视程度,从而让受众深入思考。

其次,转喻的修辞功能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受众对事物的看法,即利用转喻可以把一件不好的事物变得更吸引人。

例如,一个注重节约的叙述者可能把“挖坑”比作“放火”,表达出挖坑到底和放火有多
种相似之处:都是毫无益处的浪费。

从而,他就可以让受众更加明白节约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他自己所想要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认知语用视角来看,转喻的修辞功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叙述者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改变受众对事物的看法,从而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叙述者的观点。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1.引言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合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转喻和隐喻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

刚开始时,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到转喻。

经历了“隐喻狂热”(Metaphomania)时代,学者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转喻。

从90年代末,一些有影响的论文集和专著陆续出版( Panther & Radden, 1999; Barcelona, 2000; Ruiz de Mendoza, 2002 )。

Radden & K·Vecses (1999) 认为转喻更具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

本文在分析转喻认知功能的基础上,探讨转喻在语用层面上的运用,如其对间接言语行为、同义反复话语、委婉语等语言现象的语用推理。

2.认知转喻2.1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概念本质“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概念是Lakoff(1987)提出的。

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与脚本(scenario)、草案(script)及认知图式(schema)相似。

其主要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转入的信息进行重组,这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理想的认知框架。

ICM可细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的基础。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会把mother和housewife mother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把常年呆在家、任劳任怨地做家务事、抚养子女的母亲看成是母亲的典型代表,mother 与housewife mother之间存在着一种转喻关系。

Langacker(1993)认为转喻的实质在于心理上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把握另一个概念实体。

基于这种认识,认知语言学家们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Radden & K·vecses, 1999)。

如:(1)The violin is in a bad mood.例(1)中,the violin 很显然转喻拉小提琴的人,“小提琴”这一概念实体为“拉小提琴的人”这一概念实体提供了心理途径。

另一方面,“小提琴”与“小提琴手”之间不是必然关系,而是偶然关系。

也就是说,“有架小提琴”并不预设“有一个小提琴手”,即小提琴与小提琴手并不一定同现。

因此,转喻表达的是一种偶然关系(contingent relation)。

2.2 激活扩散模型与转喻的认知过程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是由认知心理学家Collins和Loftus在1975年提出的(王甦,汪安圣,1996)。

他们认为:大脑在贮存信息时,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以连线的方式表示,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就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的动力就沿着该结点的各条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它结点。

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使用频率愈高,连线的强度愈大。

这样,当连线的强度高时,激活扩散就快。

并且,激活还会随时间或干扰活动而减弱。

转喻是在相邻的认知域内用部分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的运作机制,这符合前面论述的激活扩散模型,即一个概念的启动会导致相关联的概念的激活,说话者只需要选取概念系统中的激活点去触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的网络,以点代面,无需一一道出相关的概念系统的细节。

如:(2)甲:你今天怎么去人民广场的?乙:我有自行车。

通过乙的回答,甲能得出乙是骑自行车去商场的。

“有自行车”会激活其它相关联的概念和因素,如:乙有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上自行车,向广场方向行驶,到达广场下车等。

通过相关概念激活,听话人很自然地理解了说话人的意图。

3.转喻的语用运用认知与语用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李勇忠,2005),转喻在语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转喻图式可以有助于听话者更好地领会一些语言现象的会话含义。

3.1 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推理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通过另外一种言外行为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Searle,1975)。

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也引起了各学科各学派的兴趣。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指出,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以及非语言环境中,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并不需要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Grice的“会话含义学说”所涉及的复杂的含义推理,转喻在间接实施言语行为中具有工具的性质。

转喻在诸如承诺、提供、要求、建议等间接言语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Panther & Thornburg(1997)提出了言语行为脚本(speech act scenario)的概念,并提出用转喻来阐释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事件和其它事件一样,可以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场景(action scenario),一个行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前段(BEFORE):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它是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动机;核心段及结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这是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它表明行为特点及成功完成行为的即时结果;后段(AFTER):指行为所带来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后果,这种后果不同于即时结果。

言语行为脚本/场景内诸成分之间以及诸成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着互为借代的关系。

如:(3)A:Can you pass me the salt?B:Here you are.本例中是用行为前段(能力或意愿)来代整个行为事件。

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个场景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部分代替的力度较大,如“Will you close the door?” (受话人行为的潜在性代表整个言语行为场景);而有的却较弱,如:“What is that smell?” 该句的概念内容不在“请求场景”范围之内,当听话者听到这句话时,他需要更多的推理,推出说话者是想让他关门来阻止该气味进屋。

因此可以看出转喻的连接力度有强弱之分:转喻力度最强的是行为核心部分,越处于边缘,转喻力度越弱。

3.2 同义反复话语的转喻推理同义反复话语(tautological utterance)是言语交际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表面上同义反复话语是一种累赘表达,而实际上具有丰富的交际内涵。

它的语用功能在于言简意赅。

修辞学把同义反复话语看作是一种辞格,语用学中的Grice 的合作原则及Sperber 和Wilson的关联理论都可解释同义反复语。

我们认为同义反复话语作为一种会话推理,是以转喻的方式进行的。

理解同义反复话语需要建立基于这一词语所表述的概念基础上的认知框架。

例如:(4)开会半天了,她还没有来。

女人究竟是女人!(5)你瞧,连路上吃的菜她都给你准备好了,女人究竟是女人!(6)说起话来她就没完没了,女人究竟是女人!上述三个例子中的第二个“女人”激活了与“女人”这一范畴相关的女人特征:女人拖拖拉拉;女人心细,办事认真;女人话多,唠唠叨叨等。

听话者利用认知语境,对这三句话进行转喻推理,激活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就可获得恰当正确的理解。

3.3 委婉语的转喻推理委婉语(euphemism)是人们尽量避免直接使用令人不快的词语而采用的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说法。

委婉语的使用使谈话双方能采用柔和和间接的方法表达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这些事而感到尴尬。

对委婉语的理解,语用学中礼貌原则可做出较好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表达则可更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认知机制。

3.3.1 整体转喻部分,或部分转喻另一部分身体部位转喻身体器官是整体转喻部分的一种,女性的乳房(breast),在日常交流中多用“胸部”,英语用“chest,bosom,top part”等表示。

例如与性事相关的指称可以分别叫做:上床、同房、同床、房事、睡觉等,英语中叫make love,go to bed with someone,make it,have sex, sleep with等。

这样用性事的整个过程代替过程中的细节就可起到泛化作用,将人们的注意力移开,达到委婉作用。

3.3.2 地点转喻发生的行为例如“如厕”的表达为Ladies/Gents, Women’s /Men’s 或者用go to the restroom, use the bathroom 等。

这种手段将使用的场所放到了前台,突出了使用场所的特点,而其行为被隐藏,使人们的注意焦点大大地扩散,从而起到委婉的作用。

3.3.3 缩略语缩略语可以看作一种拼写手段。

缩略是通过省略字母将一个单词或短语缩短。

缩略词是符号邻近的一种,是书写上的相关,可以看作是转喻的用法,如汉语中一些谩骂言语:NB,TMD,NMD,英语中的B.O代body odor(狐臭)等。

使用这种方式能够转移人们视线,达到委婉的目的。

3.3.4 语音邻近汉语中好多“忌讳语”或“吉祥语”利用语音符号上的相关转喻别的指称,达到委婉目的,如:碗(完)、钟(终)、瓜(寡)、伞(散)、梨(离)、四(死)、八(发)、福倒(到)等等。

4. 结语转喻是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转喻的认知过程,探讨了转喻在语用层面上的运用,如其对间接言语行为、同义反复话语、委婉语的解读,这也说明了转喻构成交际中的自然推理图式。

参考文献:[1] Barcelona, 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2] Gibbs, R. W.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 [A]. In K. Panther &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4]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5] Langacker, Ronald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6] Panther, K. &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7] Panther, K & L. Thornburg.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8] Ruiz de Mendoza & Otal Campo, J. L. Metonymy, Grammar, and Communication [M]. Editional Comares, 2002.[9] Searle, J. R. Indirect Speech Acts [A]. In P. Cole and J. L.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10] Thornburg, L. & K. Panther. Speech Act Metonymies [A]. In Liebert, W. et al. (eds.). 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11]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9.[12] 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1-4.[1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14]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5]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2004,(3).[16]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7] 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2002,(4).[18]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李红艳,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