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程改革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课程改革的理论分析

作者:查有梁文章来源:作者惠赐

摘要:本文对《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的主要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作出统一自洽的理论解释。提出“教学效率曲线图”,以及相关的教学效率三原理,指出了“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法方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论述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可以表示为(3×3)的矩阵,从教学模式建构上,指出了课程改革在教学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结论是: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网络调查教学效率曲线(3×3)教学模式

十年课改的网络调查

2011年10月18日,人民网-教育频道,发表一篇报道:《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1]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论坛主办方与中国教育网合作开展关于“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近4000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抽样问卷调查。受调查教师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区的城乡各级教师。调查报告题为:《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网络调查统计,主要有以下一些数据:

(1)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的理念。

(2)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的开展。

(3)教师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即3/4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4)高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的意见。

(5)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

(6)62%的老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

(7)“新课程改革后,您觉得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的提问,回答“改变很大”的占9.8%,“有较大改变”的占22.5%,“有一定改变”的占51%,“没有多少改变”的占17%。

(8)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31%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效果“不明显”,仅有8.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对学生负担有所减轻。

(9)教师们认为小学的新课改开展最好(占48.4%),初中次之(占20%),高中的成效较差(占8%),表明越迫近高考,新课改的实施情况越差。

(10)调查报告罗列了新课改的主要问题,其中,23%的教师认为“评价和考试没有变”,居首位。另有18%认为“教育资源不足”,17%认为“师资培训跟不上”,教师能力不足、领导工作不力、推进速度过快等也在影响新课改的实效。

(11)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教师为8.5%,但教师对培训成效表示“很满意”的仅为7.8%。

(12)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中小学教师占比52%,以小组讨论为主的占比26%,以讲授式为主的仅为22%。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记者得出一个结论:“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不必认为课程改革是成功的,也不必认为课程改革是失败的,要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结论。即是说:有得有失,得失相当;有功有过,功过相当。涉及2.2亿中国学生,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就这样不了了之,说不过去啊!

2001年6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务院下发的正式文件,明确地写有“试行”这两个关键字,表明中央的态度十分谨慎。“试行”了十年,总要给全国人民一个理性的交待,以利于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

看了以上调查统计的数据,作者的基本看法是:十年课改,基本失败。我们要分析问题,要吸取经验,要理性对待课程改革,不是追究责任,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课程改革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中国的未来。我们理当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对待课程改革。

为什么记者先生得出,“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呢?

因为,记者先生看到第(1)条,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的理念。说明新课改的理念确已深入人心。第(2)条,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的开展。我们要相信多数群众的的看法。于是认为:十年课改,有其成效。

但是,又看到以下的八条,即(3)至(10)条,基本上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否定。特别是,教师对课改的总体评价,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有3/4的教师表示不满意。说明:十年课改,问题很大。前两条与后八条,形成鲜明对比,非常矛盾。于是,得出“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

本文试图从理论高度解读这12条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给我们许多信息,给了我们许多知识,而且,促进我们创新知识。有必要从理论高度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作者的看法是:正因为有前两条,所以,才有后八条。这总共的12条是一致的,可以给出统一自洽的科学解释。

有专家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一大亮点,就是全面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教学方式。许多教师也接受这一课改理念。全国的小学中学的校长和教师们,也在教学中力求贯彻,相信这一理念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减轻学生负担。调查数据显示:(1)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的理念。(2)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全国范围内,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水平,统一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负担加重。看一看下面的“教学效率曲线图”,就会一目了然,有所顿悟。既然有(1)和(2)的统计数据,就必然有如上的(3)至(10)条的统计结果。

调查数据的理论分析之一

作者明确地说:对于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而言,“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的理念,从教学理论上研究,是片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本身就不合符教学的实际,不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理念从“顶层设计”上看,就不科学。课程改革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责怪广大一线的中小学教师。

本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先做定性分析,然后做定量分析。

首先,定性分析。在学校教育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其应用是有范围的,而不是普遍适用的。这是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并不普遍适合于基础教育。

“自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所谓“自主”,自己做主,是不可能的,小学生还没有那种“自主”的基础。一旦真正让学生“自主”,在基础教育中常常容易导致“放任”,这不利于儿童成长。历史上,“儿童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低质的、低效的。

“合作”方法,并非普遍适合于学校教学。首先要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在此基础上才会有较为有效的合作。小学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分小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