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总论及作品选读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第二章夏本纪语文课件PPT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第二章夏本纪语文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a3ad7bf011ca300a6c390e5.png)
第二章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一、课内素材开发 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 怀着励精 图治的决 心,新婚 第四天 就离家赴 任,行山 表木, “开九川,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 产,规定了各地的 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 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 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而欣欣向荣的 局面。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 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二、通假字 ①女.平水土__女__,__同__“__汝__”__,__你___ ②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__傅__,__同__“__敷__”__,__分__布_ ③致费于沟淢.___淢__,__同__“__洫__”__,__田__间__水__道____ ④四奥.既居__奥__,__同__“__墺__”__,__可__定__居__之__地___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五、古今异义 ①四.海.会同 古义:___四__方__诸__侯__。________ 今义:天下。 ②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古义:____百__官__。___________ 今义:人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适用话题] 这 则 材 料 适 用 于 “ 奉 献 ”“ 责 任 ”“ 征 服 ”“ 榜 样”“敬业”“公仆意识”“平凡与伟大”“小家与大 家”等相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第二章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 其所以为长也。”《史记》表现出的综合史事各部其类的形 式美使之成为我国后世史书的典范。本专题节选了本纪、 世家、书、表各一篇,旨在让大家了解《史记》的体例, 全面认识《史记》。其中,《夏本纪》和《鲁周公世家》意 在让大家了解《史记》写人写事的特点,了解大禹、周公 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历代先贤道德 行为的万世楷模;《河渠书》和《六国年表》意在让大家 了解“书”和“表”的形式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aa15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e.png)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史记》名篇导读整理(精选)
![《史记》名篇导读整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2edc2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e.png)
《史记》名篇导读整理(精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主持创作,是我
国古代史学史地著作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我精选的几篇名篇:
1.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叙述了楚汉之争时期淮阴侯韩信的传奇故事,《淮阴侯列传》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的传奇,更通过侯选、李
斯等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当时历史大背景下的人性、斗争和胜负。
2. 《平准书》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霍去病告老还乡,写了一篇名为《平准书》的奏章,表达自己的政见和忠诚。
这封奏章精炼有力,文采斐然,
被誉为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3. 《报任安书》
司马迁被贬徙至广陵的时候,写了一封《报任安书》安慰自己
的妻子并自我慰藉,这封书精美文辞,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关切
之情,也表现了他永不屈服的精神风貌。
4.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写在《史记》前面的序言,既是对历
史学的自我审视,更是对历史写作的高度自省。
在自序中,司马迁
不仅阐述了他对史学的理解和分析,更表达了他对史书撰写的苦衷
和诉求,展现了其对历史写作的指导思想和野心抱负。
以上仅为部分选篇,希望大家阅读《史记》中更多精彩的篇章,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拓展自我认识。
史记最值得读的十篇 -回复
![史记最值得读的十篇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86bc50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b.png)
史记最值得读的十篇-回复标题:史记最值得读的十篇导言:中国古代史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史记》是司马迁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集纪事、编年、评传于一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本文将介绍《史记》中最值得读的十篇,并逐一解析其主题和价值。
一、《本纪》篇《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
它按朝代顺序记录了各个王朝的政治变迁、国家兴衰的过程。
这一篇本质上是《史记》的骨架,是后面其他篇章的基础。
通过阅读《本纪》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表》篇《表》篇是《史记》的第二篇,它记录了历代君主的表章和书信。
这一篇是《本纪》的补充,通过君主的表状和书信,我们可以了解君主的执政理念以及国家的内外政策。
同时,这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书风格和表达手法的重要途径。
三、《世家》篇《世家》篇是《史记》的第三篇,它以之后各代的世家为主线,叙述了各个世家的兴衰和重要人物的生平。
这一篇通过各个世家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社会不同阶层的风貌和传统价值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刺客列传》和《韩非列传》,分别以刺客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题材,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四、《列传》篇《列传》篇是《史记》的第四篇,它主要记载了各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与《世家》篇不同,《列传》篇更关注个人的生平和事迹,着重展现这些人物的品格和价值。
著名的《范雎列传》和《曹刿列传》是这一篇中的代表作,通过叙述范雎和曹刿的故事,揭示了古代谋士和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五、《表仪》篇《表仪》篇是《史记》中较为独特的一篇。
它主要记载了历代君主及其属臣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和礼仪。
读者通过阅读《表仪》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制和仪式,还可以了解各个王朝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六、《丧服》篇《丧服》篇是《史记》中独具特色的一篇,它主要介绍了古代丧葬礼仪和服饰。
史记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史记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4d40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6.png)
史记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著作,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一篇第一章是《夏本纪》的开篇,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一章节的原文及其意义。
原文如下:“夏后启封于亳,居于夏丘,饮食衣服器用皆如夏,封禅于亳,夏后氏世祀神六百岁,迁于有饮,寝则祀于亳。
神肜、神农、神箕、神牧、神鲧、神后分别为田、说、稷、苗、蓐、都之官。
阳规宾客射者帅师而御诸侯,共和万国,此天子之官也。
其文曰:昔在太康之世,有颛顼氏,迁于有饮,有稷氏,灵均之世,有神农氏,和顺之世,有黄帝氏,亳社之庙,积德之官。
"这段原文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开国君主启及他的后裔夏后氏的一些事迹,以及夏代的官制和祭祀制度。
以下是对每部分原文的解析:1. 夏后启封于亳,居于夏丘,饮食衣服器用皆如夏。
这部分描述了启的封地和居住地,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2. 封禅于亳,夏后氏世祀神六百岁,迁于有饮,寝则祀于亳。
这段讲述了夏后氏在亳地举行封禅仪式,并表示他们世世代代祭祀神灵,其中有一部分人后来迁徙至有饮。
3. 神肜、神农、神箕、神牧、神鲧、神后分别为田、说、稷、苗、蓐、都之官。
这部分揭示了夏代的官名及其职责,以神的称号来表述,分别是管理田地、宣讲法令、管理粮食、种植农作物、管理草木、管理城市的官员。
4. 阳规宾客射者帅师而御诸侯,共和万国,此天子之官也。
此部分描述了阳规宾客射者的职责,即帅领兵马,统御诸侯;以共和万国为目标。
这实际上是天子的职官。
5. 昔在太康之世,有颛顼氏,迁于有饮,有稷氏,灵均之世,有神农氏,和顺之世,有黄帝氏,亳社之庙,积德之官。
最后一段提到了夏代以前的君主和他们在不同世纪的迁徙和祭祀,突出了夏代的开国君主启及夏后氏对于封建礼制与宗庙祭祀制度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一章节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夏代的历史背景、夏后氏的封建政治和宗庙祭祀制度。
这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史记第一篇原文与解析
![史记第一篇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e247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5.png)
史记第一篇原文与解析《史记》第一篇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共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分为一百三十篇。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变迁,更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研究。
本篇将对《史记》第一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史记》第一篇名为《五帝本纪》,全文共分为五段,分别记载了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帝王的事迹。
下面将按照原文顺序进行解析。
第一段是关于黄帝的记载。
原文开篇以“黄帝者,少典之子”作为句首,表明黄帝是少典之子。
接着记述黄帝治理民生、修订历法以及九州制度的事迹。
这段文字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黄帝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是有关尧的记载。
原文以“尧者,夏之继骊”开篇,以夏朝第一位帝王骊的后裔尧为叙述对象。
接着,记述了尧为皇帝后,如何励精图治,进行政治改革,以及在治理水患方面的建树。
这段文字透露出尧治国有方、能循循善诱的智慧和品德。
第三段是关于舜的记载。
原文开篇以“舜者,予之伪也”作为句首,表明舜是伪造自己身份的贤者。
接下来,记述了舜与尧的相识、相知,以及舜继位后的政绩。
这段文字凸显了舜的背景与努力,塑造了他作为圣君的形象。
第四段是有关禹的记载。
原文以“禹者,姒姓也”开篇,揭示了禹的出身。
接着,记述了禹如何用心修治水患,最终平定洪水的事迹。
这段文字以禹的智慧、勇气和韧劲为主要特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位英勇的帝王形象。
最后一段是有关夏朝的记载。
原文以“夏后启因之弟”作为句首,表明启是夏朝第四位帝王夏后桀的兄弟。
接下来,记述了启为帝后的腐败与荒淫,以及夏朝被商朝推翻的情况。
这段文字通过启的堕落形象展示了夏朝的衰败和末路。
通过解析《史记》第一篇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该篇中通过生动的文字描绘,清晰地展现了五位帝王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史记以其独立客观的历史记录,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与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
![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b377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4.png)
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史记》的部分目录,若需阅读原著全文及译文,可以查阅书籍网站获取相关资料。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三:殷本纪第三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五:秦本纪第五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若需《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建议前往线上或线下书店购买。
01-《史记》详细目录
![01-《史记》详细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62d2c6c258f5f61fb7366638.png)
01-《史记》详细目录本纪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黄帝颛顼喾尧舜卷二夏本纪第二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卷三殷本纪第三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卷四周本纪第四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姬宫涅)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丐(姬丐) 周元王姬仁周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卷五秦本纪第五秦嬴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嬴世父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缪公嬴任好秦康公嬴罃秦共公嬴貑秦桓公秦景公嬴后伯车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嬴悼子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君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则(嬴稷) 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秦王嬴子婴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卷八高祖本纪第八汉高祖刘邦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吕太后卷十孝文本纪第十汉文帝刘恒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汉景帝刘启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汉武帝刘彻表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书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世家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季札余祭余眛吴王僚阖庐夫差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齐太公姜尚齐丁公姜伋齐乙公姜得齐癸公姜慈母齐哀公姜不辰齐胡公姜静齐献公姜山齐武公姜寿齐厉公姜无忌齐文公姜赤齐成公姜脱齐前庄公姜购齐厘公姜禄齐襄公姜诸儿齐前废公姜无知齐桓公姜小白齐中废公姜无诡齐孝公姜昭齐昭公姜潘齐后废公姜舍齐懿公姜商人齐惠公姜元齐顷公姜无野齐灵公姜环齐后庄公姜光齐景公姜杵臼齐晏孺子姜荼齐悼公姜阳生齐简公姜壬齐平公姜骜齐宣公姜积齐康公姜贷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姬伯禽鲁考公姬酋鲁炀公姬熙鲁幽公姬宰鲁魏公姬晞鲁厉公姬擢鲁献公姬具鲁真公姬濞鲁武公姬敖鲁懿公姬戏鲁废公姬伯御鲁孝公姬称鲁惠公姬弗涅鲁隐公姬息姑鲁桓公姬允鲁庄公姬同鲁闵公姬启鲁厘公姬申鲁文公姬兴鲁宣公姬馁鲁成公姬黑肱鲁襄公姬午姬野鲁昭公姬稠鲁定公姬宋鲁哀公姬将鲁悼公姬宁鲁元公姬嘉鲁穆公姬显鲁共公姬奋鲁康公姬屯鲁景公姬匽鲁平公姬叔鲁文公姬贾鲁顷公姬雠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召公姬奭燕惠侯燕厘侯燕顷侯燕哀侯燕郑侯燕缪侯燕宣侯燕桓侯燕庄公燕襄公燕桓公燕宣公燕昭公燕武公燕文公燕懿公燕惠公燕悼公燕共公燕平公燕简公燕献公燕孝公燕成公燕湣公燕厘公燕桓公燕文公燕易王燕王姬哙燕昭王姬职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姬喜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管叔鲜蔡叔姬度蔡仲姬胡蔡伯荒姬伯荒蔡宫候蔡厉候蔡武候蔡夷侯蔡厘侯姬所事蔡共候姬兴蔡戴候蔡宣候姬措父蔡桓候姬封人蔡哀候姬献舞蔡穆候姬肸蔡庄候姬甲午蔡文候姬申蔡景候姬固蔡灵候姬般蔡平候姬庐蔡悼候姬东国蔡昭候姬申蔡成候姬朔蔡声候姬产蔡元候蔡候齐姬齐曹叔姬振鐸曹太伯姬脾曹仲君姬平曹宮伯姬侯曹孝伯姬雲曹夷伯姬喜曹幽伯姬彊曹戴伯姬蘇曹惠伯姬兕曹廢伯姬石甫曹穆公姬武曹桓公姬終生曹莊公姬夕姑曹釐公姬夷曹昭公姬班曹共公姬襄曹文公姬壽曹宣公姬彊曹成公姬負芻曹武公姬勝曹平公姬須曹悼公姬午曹聲公姬野曹隱公姬通曹靖公姬露曹廢公姬伯陽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陳胡公媯滿陳申公媯犀侯陳相公媯皋羊陳孝公媯突陳慎公媯圉戎陳幽公媯寧陳釐公媯孝陳武公媯靈陳夷公媯說陳平公媯燮陳文公媯圉陳桓公媯鮑陳厲公媯佗陳利公媯躍陳莊公媯林陳宣公媯杵臼陳穆公媯款陳共公媯朔陳靈公媯平國陳成公媯午陳哀公媯弱陳惠公媯吳陳懷公媯柳陳湣公媯越杞东楼公杞西楼公杞题公杞谋娶公杞武公杞靖公杞共公杞德公杞成公杞桓公姒姑容杞孝公姒丐杞文公姒益姑杞平公姒郁杞悼公姒成杞隐公姒乞杞厘公姒遂杞湣公姒维杞哀公姒阏路杞出公姒敕杞简公姒春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卫康叔姬封卫康伯(牟伯) 卫考伯卫嗣伯卫疌伯卫靖伯卫贞伯卫顷侯卫厘侯卫共伯姬余卫武公姬和卫前庄公姬扬卫桓公姬完卫前废公姬州吁卫宣公姬晋卫惠公姬朔卫黔公姬黔牟卫懿公姬赤卫戴公姬申卫文公姬燬卫成公姬郑卫中前废公姬瑕卫穆公姬遫卫定公姬臧卫献公姬衎卫殇公姬秋卫襄公姬恶卫灵公姬元卫出公姬辄卫后庄公姬蒯聩卫中后废公姬起卫后废公姬般师卫悼公姬黔卫敬公姬弗卫昭公姬纠卫怀公姬亶卫慎公姬颓卫声公姬训卫成侯姬不逝(姬遫)卫平侯卫嗣君(卫孝襄侯)卫怀君卫元君卫废君姬角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宋微子启子启宋微仲子衍宋宋公子稽宋丁公子申宋前湣公子共宋炀公子熙宋厉公子鲋祀宋厘公子举宋惠公子(闲+见)宋哀公宋戴公宋武公子司空宋宣公子力宋穆公子和宋殇公子与夷宋庄公子冯宋后湣公子捷宋前废公子游宋桓公子御说宋襄公子玆甫宋成公子王臣宋后废公子御宋前昭公子杵臼宋文公子鲍革宋共公子瑕宋平公子成宋元公子佐宋景公子头曼宋后昭公子特宋悼公子购由宋休公子田宋后桓公子辟兵宋剔成君载剔成宋康王载偃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叔虞燮父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厘侯晋献侯晋穆侯其弟殇叔篡夺政权晋文侯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曲沃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
《史记选读》(精选4篇)
![《史记选读》(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b9dd0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1.png)
《史记选读》(精选4篇)《史记选读》篇1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
《史记》选读: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史记》选读: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fba51e9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7.png)
《史记》选读: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繁荣和衰落的循环。
《史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史记》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西汉朝大书法家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
当时,司马迁受雇于刘邦创立的西汉,并负责编纂官方历史。
《史记》以五行志、十表、三十世家、八书等形式,全面地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二、《史记》的组织结构《史记》被划分为上下两篇,共一百三十篇。
上篇主要以经国家事为目的,下篇则以表述英名事迹为主。
《史记》以志传体写成,既有记载历代君臣政治斗争的志,也有传记历代人物的传,以及其他各类记载。
三、《史记》的价值1. 历史真实性:《史记》是中国历代正史中最早编纂的一部。
其作者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史书和当时的文献记载,并亲自进行实地调研。
因此,虽然存在一些历史事件的歪曲,但《史记》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之一。
2. 政治价值:《史记》是司马迁意图借古引今,通过揭示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政治斗争,来阐释当时的政治现实。
例如,司马迁通过《太史公自序》和《本纪》中的介绍,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警示后人珍惜权力、公正执政。
3. 文学价值:《史记》不仅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书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文风雄浑磅礴、表达生动有力,为后世中国历史书籍的写作提供了范本。
四、《史记》的影响1. 培养历史意识:《史记》为后世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帮助培养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它通过详实的记载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进,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影响后世史书:《史记》对后来的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组织结构、叙事方式以及语言风格成为后来历史书籍的范本。
史记的十大名篇
![史记的十大名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add0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5.png)
史记的十大名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由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之间。
全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收录了大量历史材料,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观点。
以下是《史记》中的十大名篇:
1.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书的开篇进行自我介绍,表明撰写史书的目的和态度。
2. 《本纪》:本纪是《史记》的主体,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3. 《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的生平事迹,包括他起义、攻占咸阳、巨鹿之战等。
4. 《韩信本纪》:记录了韩信的事迹,包括他的起义、刘邦的夺嫡、灭项羽等。
5. 《王离列传》:记载了春申君王离的事迹,表现了他的智谋和政治手腕。
6. 《苏秦列传》:记录了苏秦的外交活动和他的纵横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外交史有重要影响。
7. 《孟尝君列传》:记载了齐国大臣孟尝君的政治才能和他在齐国的贡献。
8. 《平原君列传》:记载了魏国大将平原君赵胜的事迹,包括他在平原君之役中的表现。
9. 《司马相如列传》:记录了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和他与卫女儿的爱情故事。
10. 《吕不韦列传》:记录了秦国宰相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和他的改制政策。
这些名篇各具特色,涵盖了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学、外交等多个方面,对后来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https://img.taocdn.com/s3/m/998e552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a.png)
•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
就
大概
• 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
完毕,结束
曾经 有罪相连及
• 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写信 到
•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 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 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 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 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 羽怎样的性情特点?
明确:两件。
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 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 情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 情粗疏的性情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 不凡。胸有大志,不计后果
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 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后,各路 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 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 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 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 战争,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 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
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把
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诚长者,我骑 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 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
于是
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
你
伤 回头看
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表示
项羽就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 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 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 退还之心。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课件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a8a9e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7.png)
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 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 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 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 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执,专一
人固有一死( ) 巩固
(1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本走来(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疾(行,即跑)
乃自以精兵走之(
) 逃跑
奔向,趋附
四、特殊句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者,……也”是固定格式,表示判断,还有其它几
种 变 形 , 也 表 示 判 断 , 如 “ …… 者 也 ” 、 “ …… 也 ” 、 “……者……”。译“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 (2)为虏所生得:
对 李 广 悲 剧 的 认 识
汉代的封爵制度
一、诸侯不得参与政事, 唯得衣食 租税 二、非皇子不王 三、非功不侯 四、无子国除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一、安内:削弱封国 打击豪强
二、攘外:开辟疆域 讨伐匈奴
目的: 巩固中央集权
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 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 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然而,就是这样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热爱的名
将,却一生坎坷,毕生未得封爵。不得不令人 同情和慨叹。尽管作者对李广多是赞扬,但在 这一部分中还如实写了他的缺点,李广家居时, 曾被霸陵尉拘留,等到李广被召为右北平太守 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说 明了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
【初中】史记初中必读必背语段
![【初中】史记初中必读必背语段](https://img.taocdn.com/s3/m/231cc67eb0717fd5370cdcc7.png)
【关键字】初中《史记》的概况•《史记》全书130卷,即130篇,凡526500字(据自序)。
•五种体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首创纪传体,成为中国封建正史的体例,传记文学之祖。
•《史记》之名始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是《太史公记》的简称。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初中《史记》必读必背篇目(一)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白话翻译: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写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孙膑兵法》才被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致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白话翻译: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我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形成一家的言论。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b835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5.png)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述了自黄帝到前秦时期的历史。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要写作形式,既有记叙历史事件的纪,又有记载古代人物事迹的传。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杰作。
作为一部古代文献,史记的价值无法估量。
它提供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珍贵资料,为后世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对象。
史记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古代,它对后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史记全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纪和传。
纪部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部分,主要包括帝王纪、列女传、世家、表等内容。
传部则是按照古代人物事迹记载的部分,主要包括十二诸侯年表、百家世系表、列传等。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结合,史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历史框架。
史记全文注解是对史记中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释和阐释的过程。
由于古代文献的语言和用词常常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史记的阅读和理解需要一定的辅助和注释。
注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各个章节和内容,揭示其中的深层次意义和思想内涵。
史记全文的注解通常包括对古词古句的解释、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对古代人物的评析以及对史记本身的评价等。
通过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古代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注解还可以对史记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特点和价值。
史记全文的译文是将史记的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字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史记的内容和思想能够传达给更多的读者。
史记的译文需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要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
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史记的意思和细节,并尽可能地保留史记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译文注解是史记全文注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译文中的句子和内容进行解释和注解,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译文注解通常包括对句子结构和用词的解释、对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介绍、对历史事件的详细阐述等。
史记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史记第一章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d3fe1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e.png)
史记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由司马迁所撰。
全书共分为130篇,以记载起源自黄帝、尧舜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在《史记》的开篇,第一章是司马迁所作的序文,也被称为《太史公自序》。
下面将对史记第一章的原文进行解析。
《史记》第一章原文:夫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尧舜之间隔也。
尧居东夏,舜居西夏,天下之治,近于道远于力。
以揆率天地之心,法象日月之明,而制诗书,可谓至德也已。
启发华夏,洽闻其详,浅近而明,《诗》书所以志事意,辩是非,传厥辞章焉。
是故启阐迨于秦世,揭谛及于唐虞,援《五经》之纪,考异追类,发之正义,以成于今。
《史记》第一章解析:这一章开篇以中国的起源为切入点,指出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原因在于尧和舜两位圣人的治理。
尧居于东方,舜居于西方,他们的治理方式注重道德和仁爱,而非依靠武力。
他们遵循天地的法则,效法太阳和月亮的明亮,同时创制了诗书等文化形式。
这可以被称为至善至美的表现。
他们启蒙了华夏民族,传递了深刻的思想,浅近易懂同时又具有启迪意义。
《诗经》和《书经》记录了历史事件和思想观点,辩明是非,传承了辞章的内容。
因此,在秦朝之前已经可以使用开创性的思想来阐明,唐虞时期继续有所发展,《五经》的纪录观点得以保存下来,通过考证异同、追踪历史演变,揭示正义的道路,成就了今天的形成。
这一章的开篇为后续《史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通过尧舜的治理方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为后代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同时,《史记》第一章也明确了史书的意义,即通过纪录历史情况和思想观点,使人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演变。
总结起来,《史记》第一章的原文从中国的起源出发,以尧舜的治理方式为切入点,强调了道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思想观点,揭示历史的真相,同时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史记》第一章为整个史书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开篇之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少年读史记5本阅读顺序
![少年读史记5本阅读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eef92c6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5.png)
少年读史记5本阅读顺序
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计130篇,可根据个人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顺序。
以下是一种推荐的少年读史记5本阅读顺序:
1. 《陈涉世家》:这是第一篇,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反封建的斗争。
读这篇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民起义的重要性。
2. 《项羽本纪》:这是第九篇,讲述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霸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和秦朝灭亡后的乱世,以及刘邦最终建立汉朝的过程。
3. 《刺客列传》:这是第十篇,讲述了秦朝末年刺客与暗杀的故事,主要涉及到荆轲、吴广等人。
读这篇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社会动荡,以及古代刺客的活动。
4. 《卫青、霍去病列传》:这是第十一篇,讲述了两位汉朝将军卫青和霍去病的事迹。
通过阅读这篇可以了解到汉朝的边疆战争和古代将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5. 《司马迁自序》:这是《史记》的最后一篇,由司马迁自己撰写,讲述了他写《史记》的动机和心路历程。
读这篇可以了解到《史记》的写作背景和意义,以及史书编纂的重要性。
以上是一种推荐的阅读顺序,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整。
《史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阅读时可以结合其他史书、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历史内容。
古文选读史记中的历史名篇
![古文选读史记中的历史名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d9a7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4.png)
古文选读史记中的历史名篇《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历史学家司马迁为其主要作者,共分为十二本,记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的历史。
在《史记》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被誉为历史名篇。
下面将选取几篇经典史记名篇进行介绍和解读。
1.《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主要记载了五帝的事迹和治理方式。
其中,尤以黄帝和尧舜的部分脍炙人口。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崇尚仁义,尊重民众,提出了“仁为万物之本”的思想。
而尧舜则在治国理政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倡导“以德治国”的思想,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
2.《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自己书写《史记》的序言,他在序言中阐明了撰写《史记》的目的和方法,并表达了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文章既是对《史记》编纂原则和风格的自我评述,也是对史学研究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司马迁在序言中写道:“愿尽言志,无隐恶之事也”,表达了他追求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的决心。
3.《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对秦末乱世的重要记载之一,主要叙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战争经历。
这篇篇章以铺陈庞大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的战争策略而著名。
在这个篇章中,项羽以其豪侠的形象和军事才能深入人心,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勇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4.《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对汉初功臣刘邦的重要记载。
刘邦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成为汉高祖,开创了西汉王朝。
《淮阴侯列传》以刘邦的智谋和隐忍为主要描述,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名篇。
5.《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是《史记》中对汉初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记述。
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打破了秦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篇章以陈胜的英勇和坚毅精神为中心,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反抗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以上所述只是《史记》中的几篇历史名篇之一,每个篇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史记选读原文
![语文史记选读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80d9a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5.png)
语文史记选读原文《史记选读》是高中师生第一次接触的大规模而又相对集中的文言文学习,也是新课改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现象。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语文史记选读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史记选读原文: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综论及作品选读教学要求掌握史记的基本常识,以及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比较熟悉《史记》全书的大致内容,重点作品要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主要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史记》研究概况的讲解和具体篇目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史记》,进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增强分析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的兴趣。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一为研究综述,为宏观性理论性的讲授。
内容主要是史记的研究概况。
重点是对于史记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总体把握。
具体内容分为司马迁及其生平、体例、研究概况、史记的思想以及《史记》的文学成就。
二为具体篇目阅读。
关于篇目的选择,既着眼于历史性更重视其文学性,同时兼顾其学术性。
限于时间关系,只选择其中的若干重要篇章。
初步选定如下篇目:《太史公自序》、《伍子胥列传》、《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
(具体内容见教学大纲)师资队伍讲授者,张学成,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
发表论文多篇。
教材主要为《史记》相关篇章考试考核方式考查等自由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条件配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评价备注初步定为选修课,总共十周40学时。
《史记》研究与作品选读《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主要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史记》研究概况的讲解和具体篇目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史记》,进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增强分析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的兴趣。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一为研究综述,为宏观性理论性的讲授。
内容主要是史记的研究概况。
重点是对于史记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总体把握。
具体内容分为司马迁及其生平、成书、体例、研究概况、史记的思想以及《史记》的文学成就。
二为具体篇目阅读。
关于篇目的选择,既着眼于历史性更重视其文学性,同时兼顾其学术性。
限于时间关系,只选择其中的若干重要篇章。
初步选定如下篇目:《太史公自序》、《伍子胥列传》、《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
(具体内容见教学大纲)A.课堂教授内容《史记》综论一、司马迁及其生平司马迁(约公元前145~90),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汉代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出身于一个史官家庭三次大的漫游遭李陵之祸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二、体例《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
“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挚领的作用。
“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
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占卜者、俳优等社会各个阶层。
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
前一类列传有“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后一类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列传”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别为世表、年表、月表。
今人观之,也可分为大事表和人物表两类,诸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等。
“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便于观览,可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记载免于繁冗。
“书”,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部分,诸如“礼书”、“乐书”、“历书”、“河渠书”、“平准书”等等。
其中尤以“平准书”最为精彩,记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汉朝经济政策的演变,开后代正史“食货志”之先河。
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和列传的重要性。
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世家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它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
纪传体,历史学上的巨大创造,也是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三、研究概况主要讲述现在国内外《史记》研究概况,包括研究研究的成果,将目前《史记》研究的深度广度作概要的说明。
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后研究着力的方向和思路。
(其他成果……)四、《史记》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实,并且要“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要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来。
因此,他不只是一个史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天人关系、疏通古今变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精髓。
“究天人之际”,司马迁首先强调天人相分,即认为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干的。
在《伯夷列传》里,他以伯夷、叔齐和颜渊为例,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进行批评,说“天之施善人,其何如哉?”到了近世,那些品行不好,专犯忌讳的人,却“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反之,公正发愤的人,常“遇灾祸者,不可胜数也”。
由此,他深沉地写道:“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他对项羽英雄一世但从不自察,临死之前还一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持严肃批判的态度,说是“岂不谬哉!”他对汉武帝大肆挥霍搞封禅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动,予以深刻的揭露,认为这种活动毒害了社会风气,“然其效可睹矣”,予以强烈的讽刺。
而在写到人的活动时,刻意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在《太史公自序》里说,三十世家,是要写出“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列传,是要写出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们的活动。
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第一次把人的活动放到如此重要的历史位置上来看待。
他还把人的活动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认为:“君子用而小人退”,这是“国之将兴”的征兆;而“贤人隐,乱臣贵”则是“国之将亡”的迹象。
进而指出:“其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哉!”(《楚元王世家》)后论一他还寓意很深地指出:要使国家强盛太平,“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匈奴列传》后论)“通古今之变”,包含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丰富内容。
首先,他对历史演进的过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这从《太史公自序》中的《五帝本纪》至《高祖本纪》的序目、《三代世表》至《秦楚之际月表》的序目申可略见其大概。
五帝、三代因历史太久远,无法“论次其年月”。
《三代世表》至《十二诸侯年表》,年代是“自共和迄孔子”,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
接下去是《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前475)、迄秦二世(前207),历史特点是“陪臣执政”,“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
《秦楚之际月表》起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至高祖五年(前202)九月,首尾八年。
对这段历史,司马迁写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这四表不仅首尾相衔,贯穿古今,且勾勒出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特点,反映出司马迁对于历史进程的卓越见解。
其次,在叙述历史变化过程中还阐扬他的历史进化观。
他的这种见解,在“八书”中贯彻得尤为突出。
第三,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太史公自序》在讲到撰述“本纪”时,提出对于历代帝王业绩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即推究其何以始,详察其何以终;于其极盛时要看到它日渐衰落的迹象。
在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中,历史总在变化:要么由盛变衰,要么由衰转盛。
他就是用这样的历史哲学去观察历史,“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
他的《报任安(少卿)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
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及当时的酷吏政治;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着书、创作《史记》的决心。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其他思想,天文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天文学最发达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的职官中专设有大史和卜尹,负责观察星象、研究天文。
《史记·天官书》列举了自远古高辛氏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共十四人,其中有两位是楚国人,他们是甘德和唐昧。
甘德长期观察研究天象,曾系统地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规律,精密记录了恒星的位置,编成恒星表,他还著有《岁星经》与《天文星占》两部著作,后人将《天文星占》与魏人石申所著《天文》两书合成一书,名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份恒星表。
据唐人《开元经占》记载,甘德曾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小赤星,这个发现比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德国天文学家麦依耳早了近二千年。
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殖列传》中,“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
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司马迁所指的货殖,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
钱钟书在论及司马迁这篇《货殖列传》时也说:“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为‘大事记’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日用;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濛矣。
”(《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总之,史学界公认:“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军事思想(……)民族思想(……)人才观(……)妇女观(……)五、《史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
1、作者选择重大事件、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