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二次根式章末重难点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原卷版)

专题1.1  二次根式章末重难点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原卷版)
专题1.1  二次根式章末重难点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原卷版)

6章末综合检测五

章末综合检测(五)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 6分,共60分) 1. (2019中山模拟)有关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 A .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CH 2—CH 2—CH ? B . CI -的结构示意图: O 二 丿丿 C.106Pd 和1 ( 46Pd 互为同位素 二jl :;?二,故A 错误;B.CI -的结构示意图 :. 102 103 H :..,故B 错误;C. 46Pd 和46Pd 为Pd 元素的两种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故 正确;D.过氧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I ' ' I ,故D 错误。 * B ■ + 2.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及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B .微粒Na *、Mg"、0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 13AI 3+的核外电子数为10 D. 4 0Ca 2+ 的中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 10 解析:选A °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的原子间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女口 1 H 、2H 和 3 H 质子数都是1,但中子数分别是 0、1、2, A 错误;微粒 Na +、Mg 2 +、O 2-核外都是10 个电子,即 核外都有 2个电子层,电子数分别是 2和8, B 正确;13AI 3 +的核外电子数为13 —3 = 10, C 正确;; 0Ca 2 +的质量数是 48,中子数为48- 20 = 28,核外电子数是18,则中子 数比核外电子数多 10, D 正 确。 3. 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 .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B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相同 C . Cl -、S 2— 、Ca 2+、K +半径逐渐减小 @ D .过氧化氢电子式: 0 :] 2 -H + 解析:选C o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与水域③一样的海域不.具有的特征是() A.深度一般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B.无独立的海流系统 C.潮汐现象不明显 D.理化性质不稳定 2.图中序号所示的水域中,属于印度洋的有几个() A.1B.2 C.3 D.4 3.水域①所在的大洋与水域④所在大洋的分界线是() A.挪威海以南 B.白令海峡 C.经过合恩角的68°W经线 D.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解析:本组题以具有两洋、三洲、五海之称的西亚和北非的局部地区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海与洋的分布、区别、界线等问题。图中①(地中海)、③(红海)和⑥(黑海),属于陆间海,潮汐现象明显;水域②(波斯湾)因深入陆地,只有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通,属于内陆海;水域④(阿拉伯海)因是印度洋向大陆的延伸且深度不断变浅属于海湾;水域⑤(里海)属于内陆湖,不属于任何大洋;各海域中,①⑥属于大西洋,②③④属于印度洋。 答案:1.C 2.C 3.D 一艘货轮6月初从广州出发驶往伦敦,历时近2个月。据此完成4~5题。 4.货轮依次经过的海峡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解析:选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红海附近的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从广州到伦敦依次应经过④①②③。 5.若沿途不装卸任何货物,货轮吃水最深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C。货轮吃水最深处应该是海水盐度最小处,由此可判断英吉利海峡由于纬度较高而盐度最低。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回答6~7题。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章电磁感应第6讲章末热点集训学案

第6讲章末热点集训 楞次定律的应用 置于匀强磁场中的金属圆盘中央和边缘各引出一根导线 置于匀强磁场中的金属圆盘中央和边缘各引出一根导线,与套在铁芯上部的线圈A相连.套在铁芯下部的线圈B引出两根导线接在两根水平导轨上,如图所示.导轨上有一根金属棒ab处在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盘顺时针加速转动时,ab棒将向右运动 B.圆盘顺时针匀速转动时,ab棒将向右运动 C.圆盘顺时针减速转动时,ab棒将向右运动 D.圆盘逆时针加速转动时,ab棒将向左运动 [解析] 由右手定则知,圆盘顺时针加速转动时,感应电流从圆心流向边缘,线圈A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向下且磁场增强.由楞次定律知,线圈B中的感应磁场方向向上,由右手螺旋定则知,ab棒中感应电流方向由a→b.由左手定则知,ab棒受的安培力方向向左,将向左运动,故A错误;同理B、D错误,C正确.[答案] C 1. (多选)如图所示,在水平平行金属导轨之间存在一匀强磁场,导轨电阻不计,导轨上放两根导线ab和cd,导轨跟大线圈A相连,A内有一小闭合线圈B,磁感线垂直导轨所在的平面向上(俯视).小线圈B中能产生感应电流,且使得ab和cd之间的距离减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导线ab加速向右运动,B中产生逆时针方向的电流,cd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右 B.导线ab匀速向左运动,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电流,cd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左 C.导线cd匀速向右运动,B中不产生感应电流,ab不受安培力 D.导线cd加速向左运动,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电流,ab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左 解析:选AD.在ab和cd只有一个运动且ab向右运动或cd向左运动时,ab和cd间的距离才会减小;导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 C.0.9% D.1 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

2021版高考物理(基础版)一轮复习课后达标:第十四章 5 章末热点集训 第十四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Word版

章末热点集训[学生用书P289] 热点1 对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应用 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0.10 s 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在x =1.0 m 处的质 点,Q 是平衡位置在x =4.0 m 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 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 =0.10 s 时,质点Q 向y 轴正方向运动 B .在t =0.25 s 时,质点P 的加速度方向与y 轴正方向相同 C .从t =0.10 s 到t =0.25 s ,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了6 m D .从t =0.10 s 到t =0.25 s ,质点P 通过的路程为30 cm E .质点Q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 =0.10sin 10πt (国际单位) [解析] 由y -t 图象可知,t =0.10 s 时质点Q 沿y 轴负方向运动,A 错误;由y -t 图象可知,波的振动周期T =0.2 s ,由y -x 图象可知λ=8 m ,故波速v =λ T =40 m/s ,根据振 动与波动的关系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则波在0.10 s 到0.25 s 内传播的距离Δx =v Δt =6 m ,C 正确;t =0.25 s 时,波形图如图中虚线所示,此时质点P 的位移沿y 轴负方向,而回复力、加速度方向沿y 轴正方向,B 正确;Δt =0.15 s =34T ,质点P 在其中的1 2T 内路程为20 cm , 在剩下的1 4T 内包含了质点P 通过最大位移的位置,故其路程小于10 cm ,因此在Δt =0.15 s 内质点P 通过的路程小于30 cm ,D 错误;由y -t 图象可知质点Q 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 =0.10·sin 2π 0.2 t (m)=0.10sin 10πt (m),E 正确. [答案] BCE 在 均匀介质中,一列沿x 轴正向传播的横波,其波源O 在第一个周期内的振动图象如图

人教生物必修一练习:第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 含解析

章末综合检测(四)[学生用书P127(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天水高一检测)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D.膜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B 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B.线粒体膜 C.细胞膜D.内质网膜 解析:选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是细胞的识别和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而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的细胞(细胞液浓度相同)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c>b>a 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c=b≥a 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 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解析:选B。实验后a、b、c溶液中的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均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此时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所以外界溶液的浓度也是不相同的,应为c>b>a。 4.(2019·安徽铜陵一中高一上月考)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菌的过程,结构①②为两种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结构①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 C.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排出细胞外 解析:选D。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结构①高尔基体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B正确;该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出细胞外,D错误。 5.某细胞对氨基酸、钠离子、葡萄糖和氧气的吸收方式如图所示,其中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情况未标出。已知细胞膜上的“●、◆”为载体蛋白,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 B.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氧气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 D.氨基酸可逆浓度进入该细胞且不消耗能量 解析:选D。据图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可被同一种载体蛋白运输,A正确;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消耗ATP(能量),故应为主动运输,B正确;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应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正确;氨基酸可逆浓度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但必须消耗能量,D错误。 6.(2019·南昌高一期末)9%的尿素溶液与血浆等渗,但如果将红细胞置入其中会立刻溶血。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尿素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

七年级数学上册章末复习

编号:795455385809833310022221525 学校:动主汛市服全腾镇里器小学* 教师:管大发* 班级:飞翔参班* 章末复习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完有理数这一章后,你对本章的知识结构、知识要点和知识的运用等有没有深刻、清晰的总体认知,还有哪些不够熟悉的知识点和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不够清楚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本章的知识圈再去仔细审视一遍!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记录统计相关数据. ②会计算相关的数量. ③会建立收支账目,并作为家庭理财的参考资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建立家庭生活收支帐目,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分层复习 1.复习指导: (1)复习内容:教材第50页到第51页的内容. (2)复习时间:5~8分钟. (3)复习要求:对照小结归纳的内容,运用边看书、边回忆、边交流总结的方式回顾和梳理本章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 (4)复习参考提纲: 为了运算简便灵活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有理数运算. ②什么叫做数轴?它有什么用途?什么叫做绝对值?怎样化简绝对值?什么是相反数和倒数? 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可以用来表示数,也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如果a≥0,则a=a,如果a<0,则|a|=-a.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③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相反数.它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章末综合测试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章末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立体图形中,面数相同的是() ①正方体;②圆柱;③四棱柱;④圆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节日的焰火”可以说是() A.面与面交于线B.点动成线 C.面动成体D.线动成面 3.如图1,A,B两个村庄在一条河l(不计河的宽度)的两侧,现要建一座码头,使它到A、B 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图2中所示的C点即为所求的码头的位置,那么这样做的理由是() A.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线段AB和射线AB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B.直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

C.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D.线段AB和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 5.如图,AB=18,C为AB的中点,点D在线段AC上,且AD:CB=1:3,则DB的长度是() A.8B.10C.12D.15 6.两根木条,一根长10cm,另一根长12cm,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A.1cm B.11cm C.1cm或11cm D.2cm或11cm 7.当分针指向12,时针这时恰好与分针成60°的角,此时是() A.9点钟B.10点钟 C.4点钟或8点钟D.2点钟或10点钟 8.如图,点O在直线AE上,OC平分∠AOE,∠DOB是直角.若∠1=25°,那么∠AOB的度数是() A.65°B.25°C.90°D.115° 9.下列语句错误的个数是() ①一个角的补角不是锐角就是钝角; ②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7 章末综合检测(四)

章末综合检测(四)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a <1 2,则化简4(2a -1)2的结果是( ) A.2a -1 B .-2a -1 C.1-2a D .-1-2a 解析:选C.因为a <1 2,所以2a -1<0. 于是,原式= 4 (2a -1)2= 1-2a . 2.已知函数f (x )=2x -b 的零点为x 0,且x 0∈(-1,1),则b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1,1) C.??? ?-12,12 D .(-1,0) 解析:选A.解方程f (x )=2x -b =0,得x 0=b 2,所以b 2∈(-1,1),即b ∈(-2,2). 3.计算log 2 25·log 522=( ) A .3 B .4 C .5 D .6 解析:选A.log 225·log 522= lg 25lg 2·lg 8 1 2 lg 5 =3,故选A. 4.函数y =lg x +lg(5-3x )的定义域是( ) A.????0,53 B.????0,53 C.??? ?1,53 D.??? ?1,53 解析:选C.由函数的解析式得 ???? ?lg x ≥0,x >0,5-3x >0,即?????x ≥1, x >0,x <53. 所以1≤x <5 3 .

5.设a>0,将 a2 a·3 a2 表示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其结果是 () A.a 1 2B.a 5 6 C.a 7 6D.a 3 2 解析:选C. a2 a· 3 a2 =a2 a·a 2 3 =a2 a 5 3 =a2 a 5 3× 1 2 =a2·a- 5 6=a2- 5 6=a76. 6.函数f(x)=3x-log2(-x)的零点所在区间是() A.???? - 5 2,-2B.(-2,-1) C.(1,2) D.???? 2, 5 2 解析:选B.f(x)=3x-log2(-x)的定义域为(-∞,0),所以排除C,D;又f(-2)·f(-1)<0,且f(x)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故零点在(-2,-1)内. 7.设f(x)=???? 1 2 |x| ,x∈R,那么f(x)是() A.奇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 B.偶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 C.奇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 D.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 解析:选D.因为f(-x)=???? 1 2 |-x| =????1 2 |x| =f(x),所以f(x)是偶函数. 因为x>0,所以f(x)=????1 2 x 在(0,+∞)上是减函数,故选D. 8.甲、乙两种商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价格走势如图所示.假设某人持有资金120万元,他可以在t1至t4的任意时刻买卖这两种商品,且买卖能够立即成交(其他费用忽略不计).如果他在t4时刻卖出所有商品,那么他将获得的最大利润是() A.40万元B.60万元

中考《圆》章节知识点复习专题

《圆》 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补充) 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d r ?点A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d r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1)? 无交点 ? d R r >+; 外切(图2)?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 R r d R r -<<+; 内切(图4)?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内含(图5)? 无交点 ? d R r <-;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图4 图5 B D

《走近细胞》章末综合测试精品

第1章走近细胞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SARS病毒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的变异体 B.SARS病毒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 C.SARS病毒的主要宿主细胞是肺部组织细胞 D.SARS病毒的生存、繁殖离不开活细胞 2.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A.它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 B.它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C.它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并产生后代 D.它具有细胞结构 3.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命系统中分别属于什么() A.种群和群落 B.群落和种群 C.种群和生态系统 D.群落和生态系统 4.乳酸饮料中的一个乳酸菌对应于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A.细胞 B.器官 C.种群 D.生态系统 5.下列有关生命系统各种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不包括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 B.个体水平以上层次和以下的层次之间没有关系 C.各层次间层层相依又各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D.生命系统各层次间是不能演变和进化的 6.人体发育的起点是() A.胎儿 B.婴儿 C.卵细胞 D.受精卵 7.下列哪项不对应于生命系统的某一结构层次() A.神经元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C.一只小猫 D.生物圈 8.下列各项不对应于生命系统某一层次的是() A.池塘中的一只青蛙 B.池塘中的水、阳光等因素以及在池塘中生活的青蛙等各种生物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 D.青蛙的表皮细胞

9.在森林公园内有一群灰喜鹊它们是这个森林公园里马尾松的“保护神”。这一群灰喜鹊对应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哪个层次()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0.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低倍镜下看到清晰的图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转动转换器④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A.③①② B.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1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水绵细胞不易观察到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壁 C.叶绿体 D.细胞核 12.某一理想的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若想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标本向什么方向移动() A.左上 B.右上 C.左下 D.右下 13.光学显微镜所能分辨的最小长度单位是() A.厘米(cm) B.毫米(mm) C.微米(μm) D.纳米(nm) 14.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看到的情况是() A.细胞数目多视野大而亮 B.细胞数目少视野小而暗 C.细胞数目多视野大而暗 D.细胞数目少视野小而亮 15.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16.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在相同环境中,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则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 A.目镜15×和物镜45× B.目镜15×和物镜10× C.目镜5×和物镜10× D.目镜5×和物镜45× 17.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该研究() 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C.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章末复习(一)

章末复习(一)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常用的比米(m)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m)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________、纳米(nm)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 km=103 m,1 dm=10-1 m,1 cm=10- 2 m, 1 mm=10-3 m,1 μm=10-6 m,1 nm=________m。 2.长度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在较精确的测量中要用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刻度尺的使用 4.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等。 1 h=60 min,1 min=60 s,1 h=3600 s,1 s=________ms。 (3)计时工具:古代人们用圭表、沙漏等来测量时间;现代人们用________等来测量时间;生活中,人们也常凭借脉搏跳动、太阳的位置来估测时间;物理实验室和体育比赛中,人们通常用________来记录时间。 5.误差 (1)定义:______和______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 (2)产生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任何测量中的________都是不可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途径:①选用精确程度较高的测量仪器;②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 ③____________。 二、机械运动 6.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作________。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随时间的变动,叫作机械运动。 我们所在的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发生位置的改变。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8.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________。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 三、比较运动的快慢 9.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__。 (2)定义:物体通过的__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________的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八章 章末综合测试卷

第八章章末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由实验得出的 B.“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来的重要规律 C.“牛顿第一定律”是凭空想象的 D.“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2.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那么字宙飞船将() A.立即静止B.减速飞行C.加速飞行D.匀速飞行3.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足球将() A.立即下落B.向前飞行一段距离后落向地面 C.做匀速直线运动D.立即停止运动,静止在空中 4.一颗正在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刻停在空中B.立刻向下加速运动 C.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D.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 5.小华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个小石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假设小石块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它将() A.立即停止B.落到地面上 C.做匀速直线运动D.减速运动 6.用绳子拉着一辆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小车速度为v时,绳子突然断开的瞬间将()A.立即停止运动B.做加速运动 C.以更大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D.按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 7.如图所示,车厢顶上有一个小球自由落下,落在地板上的A处,若此时车厢内有一杯水,则杯内的水面的状态应该是() A.B.C.D.

8.2018年度,全国各地仍然发生导致多场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此类事故,除司机本人因素外,还有车辆破旧,行驶时超速、超载等原因。关于车辆超速、超载的危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超速时汽车惯性增大,难以刹闸B.超载时汽车惯性增大,难以刹闸C.超速、超载汽车遇到障碍物时撞击力大 D.超速时由于人具有惯性,紧急刹车时更容易倾倒 9.欧洲杯足球赛正火热进行中,赛场上出现的以下现象不能用惯性来解释的是()A.快速奔跑的裁判员不能立即停下来B.射中球门框的足球被反弹回来 C.足球被踢出去后仍继续向前运动D.奔跑的球员被绊后倒向前方 10.动车从启动到离站的过程中,其惯性() A.先不变后变大B.保持不变 C.先变大后不变D.逐渐变大 11.2016欧洲杯足球赛6月10 日在法国开幕。下列足球比赛的场景,属于惯性现象的是()A.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B.守门员一脚踢出放在地面上的足球C.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D.运动员用头将迎面飞来的足球顶回去12.汽车装有安全气囊,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以减轻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汽车速度太快B.汽车急转弯 C.汽车突然启动D.汽车前端发生强烈撞击 1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将系于轻质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吸在黑板上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如图所示。此时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要证明:“这两个力还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彼此平衡”,则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手扶卡片,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松手 B.手扶卡片,使其竖直向下移动一些,松手 C.手扶卡片,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旋转90°,松手 D.手扶卡片,将右侧滑轮竖直向上移动一些,松手 14.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完全相同,则()

章末复习及测试题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一?几何中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共面问题 证明共面问题,一般有两种证法:一是由某些元素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其余元素在这个平面内;二是分别由不同元素确定若干个平面,再证明这些平面重合. 2.证明三点共线问题 证明空间三点共线问题,通常证明这些点都在两个面的交线上,即先确定出某两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再证明第三个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当然必在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3.证明三线共点问题 证明空间三线共点问题,先证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经过这点,把问题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的问题. 典例1 如图,在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S-ABCD中,O为AC、BD的交点,P、Q分别为△SAD、△SBC的重心.求证:S、P、O、Q四点共面. [解析]如图,连接SP、SQ,并分别延长交AD、BC于点M、N,连接MN. 因为P、Q分别为△SAD、△SBC的重心,所以M、N分别为AD、BC的中点,所以O ∈MN. 由棱锥的性质,知点S、M、N不共线,所以确定一个平面SMN 所以MN?平面SMN,所以O∈平面SMN. 又P∈SM,Q∈SN,SM?平面SMN,SN?平面SMN 所以P∈平面SMN,Q∈平面SMN 所以S、P、O、Q四点共面. 专题二?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证明 在这一章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这些定理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可相互转化.做题时要充分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挖掘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此类问题.

典例2 (2016·山东文)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D是AC的中点,EF∥DB. (1)已知AB=BC,AE=EC.求证:AC⊥FB; (2)已知G、H分别是EC和FB的中点.求证:GH∥平面ABC. [解析](1)因为EF∥DB,所以EF与DB确定平面BDEF.连接DE. 因为AE=EC,D为AC的中点,所以DE⊥AC. 同理可得BD⊥AC. 又BD∩DE=D,所以AC⊥平面BDEF 因为FB?平面BDEF,所以AC⊥FB. (2)设FC的中点为I,连接GI、HI. 在△CEF中,因为G是CE的中点,所以GI∥EF. 又EF∥DB,所以GI∥DB. 在△CFB中,因为H是FB的中点,所以HI∥BC 又HI∩GI=I,所以平面GHI∥平面ABC.

2021版高考物理(基础版)一轮复习:第三章 5 章末热点集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章末热点集训[学生用书P61] 热点1 动力学中图象的应用 如图所示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 =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1和a 2.下列反映a 1和a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解析] 当水平力F 较小时,两物体相对静止,加速度相同,由F =ma 知:两者的加 速度a =F m 1+m 2=kt m 1+m 2 ,a ∝t ,当水平力F 较大时,m 2相对于m 1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m 1:a 1=μm 2g m 1,由于μ、m 1、m 2是定值,故m 1的加速度a 1不变.对m 2:a 2=F -μm 2g m 2 =kt -μm 2g m 2,a 2是时间t 的线性函数,斜率k m 2>k m 1+m 2 ,A 正确. [答案] A (多选)(2020·安徽安庆二模)如图甲所示,一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固定在水平 地面上,斜面的倾角θ=37°,现有质量m =2.2 kg 的物体在水平向左的外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经过2 s 撤去外力F ,物体在0~4 s 内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g =10 m/s 2,则( ) A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B .水平外力F =5.5 N C .水平外力F =4 N

D .物体在0~4 s 内的位移为24 m 解析:选AC.根据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2~4 s 内物体的加速度为:a 2=Δv 2Δt 2=12-82 m/s 2=2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2,解得:μ=0.5,故A 正确;0~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为:a 1=Δv 1Δt 1=82 m/s 2=4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θ+F cos θ-μ(mg cos θ-F sin θ)=ma 1,解得F =4 N ,故B 错误,C 正确;物体 在0~4 s 内的位移为:x =8×2 m 2+8+122 ×2 m =28 m ,故D 错误. 热点2 牵连体中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多选)在斜面上,两物块A 、B 用细线连接,当用力F 沿斜面 向上拉物体A 时,两物块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上运动,细线中的张力 为F T ,两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当用大小为2F 的拉力沿 斜面向上拉物块A 时( ) A .两物块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a B .两物块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大于2a C .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为2F T D .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与A 、B 的质量无关 [解析] 设斜面倾角为θ,A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两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a =F -(M +m )g sin θ-μ(M +m )g cos θM +m =F M +m -g (sin θ+μcos θ),当拉力为2F 时,加速度大小a ′=2F M +m -g (sin θ+μcos θ),则a ′-a =F M +m >a ,即a ′>2a ,A 错误,B 正确;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F T =ma +mg sin θ+μmg cos θ= mF M +m ,与斜面倾角和动摩擦因数无关,且当拉力为2F 时,细线中的张力为2F T ,但张力与两物块的质量有关,C 正确,D 错误. [答案] BC (多选)(2020·河南郑州二模)如图所示,2019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通过完 全相同的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相连,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一起沿光滑水平面以加速度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设1和2之间弹簧的弹力为F 1-2,2和3间弹簧的弹力为F 2-3,2 018和2 019间弹簧的弹力为F 2 018-2 019,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F 1-2∶F 2-3∶…F 2 018-2 019=1∶2∶3∶…2 018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在下列比赛项目中,运动员可以视为质点的是() A.花样游泳 B.马拉松比赛 C.艺术体操 D.蹦床 2.(2012·蚌埠二中高一期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一定相等 B.2012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肯尼亚黑马卡麦斯·皮特以2小时07分37秒获得冠军,这里2小时07分37秒表示时刻 C.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称为速率 D.速度不变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二人均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走,若以甲为参考系,乙可能是运动的 B.甲、乙二人均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走,若以乙为参考系,则甲是静止不动的 C.两辆汽车在公路上沿同一直线行驶,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若观察结果是两辆车都静止,则选用的参考系必定是其中的一辆车 D.两人在公路上行走,速度大小不同,方向相同,则选择其中的一人为参考系,两人都静止 4.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是()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5.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单向运动小球的路径每隔1 10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3所示,则小球在1~6 cm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以及在3.5 cm处的瞬时速度分别是() 图1-3 A.0.25 m/s,0.17 m/s B.0.17 m/s,0.25 m/s C.0.17 m/s,0.17 m/s D.0.17 m/s,无法确定 6.如图1-4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4 A.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 C.在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相等 D.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7.一足球以8 m/s的速度水平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 m/s的速度反向踢出,已知踢球时间为0.2 s,则在这段时间内,足球的平均加速度大小为() A.20 m/s2 B.40 m/s2

第九章章末热点集训

章末热点集训 导体在安培力作用下的力学分析 如图所示,用两根轻细金属丝将质量为m 、长为l 的金属棒ab 的 两端悬挂在c 、d 两处,置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内.当棒中通以从a 到b 的电流I 后,两悬线偏离竖直方向θ角处于平衡状态,则磁感应强度B 为多大?为了使棒平衡在该位置,所需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最小为多少?方向如何? [解析] 画出从右侧逆着电流方向的侧视图,如图甲所示.金属棒在重力mg 、悬线拉力F T 、安培力F 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F =mg tan θ 又F =BIl ,解得B =mg Il tan θ 要求所加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最小,应使棒在该位置平衡时所受的安培力最小.由于棒的重力恒定,悬线拉力的方向不变,由如图乙所示的力三角形可知,安培力的最小值为 F min =mg sin θ 即B min Il =mg sin θ 解得B min = mg Il sin θ 由左手定则可知,所加磁场的方向应平行于悬线向上. [答案] mg Il tan θ mg Il sin θ 方向平行于悬线向上 1.(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 ,长为L 的导体棒电阻为R ,初始时静止 于光滑的水平轨道上,电源电动势为E ,内阻不计.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其方向与轨道平面成θ角斜向上方且垂直于导体棒,开关闭合后导体棒开始运动,则( ) A .导体棒向左运动 B .开关闭合瞬间导体棒MN 所受安培力为BEL R C .开关闭合瞬间导体棒MN 所受安培力为BEL sin θ R D .开关闭合瞬间导体棒MN 的加速度为BEL sin θ mR 解析:选BD.磁场方向与导体棒垂直,导体棒所受安培力F =BIL =BEL R ,方向为垂直于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2.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须() A.提高产量B.改善运输条件 C.推广良种D.扩大销售渠道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分析不难得出普通脐橙产量大,但是品质较差,从而导致产品滞销。第2题,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是当地提高脐橙种植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答案:1.B 2.C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D.华北平原 4.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A.热量和土壤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D.积温和降水 5.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和水分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D.市场和政策 解析:由稻田、香蕉和地形可判断为雷州半岛。从图中看出修筑梯田、基塘分别改造了地形和水分。热量和水分是农业布局随高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3.C 4.B 5.A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6~7题。 地区种植业比重畜牧业比重商品率投入劳动力数量 ①86% 14% 20% 大 ②45% 55% 90% 小 ③8% 92% 89% 小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7.下列关于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受市场波动影响小 C.机械化水平高D.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