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Nucleases)是一类酶,在一个特定的基因序列中,它能够以高精度地找到并且切割目标片段。
它的另一个叫法是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工具,通常用来分离和分析特定的DNA片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和研究基因组。
这类酶被发现于1960年,并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它们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能够将双链DNA分割成其他片段的酶。
它们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细菌通过限制内切酶来防御抗生素和其他有害细菌,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可以使用它们来分离和分析DNA片段,从而了解基因信息和细胞运行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将双链DNA识别为其特定目标序列,在这个特定序列处将所有字母(A,T,G,C)切断,并将其分割成单链片段。
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有一个特定的识别序列,只有细菌有多种不同的内切酶,这些酶可以识别每个特定的目标序列,并且可以在这些序列处将双链DNA切割成片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工作原理和精度使它们成为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重要工具。
它们可以用来识别和分析基因片段,而这些片段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组,并了解基因如何影响细胞运作及机体发育,以及疾病随之而来的基因变化。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用来分离DNA,而这也是各种分子生物学应用所必需的。
例如,它们可以用来制作基因组图谱、分析基因组差异、复制特定基因以及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等不同的生物体中测量基因表达的等,在医学研究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此外,由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超精确切割功能,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中,可以帮助开发者们分离和重组特定的基因,以获得想要的表型。
这些技术也能够应用于改变植物的物种,用以改善植物的各种性状,例如增加水合作用,减少营养价值,增强抗病性能,增加耐盐性以及改变其他特性。
总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重要的酶,它的工作原理和精确的切割功能使它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并且它还在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一般4-8bp),并在此处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
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是原核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它的作用包含两类,一种是对外的,限制作用,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外源DNA,使得外源DNA对生物细胞的入侵受到限制。
另一种是对内的,修饰作用,指在特定位置发生甲基化,可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是在本世纪中期,Arber等人对λ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不同菌株上的平板培养效应的研究为基础,发现了原核生物体内存在着寄主控制的限制和修饰系统。
实验是:在K株或B株大肠杆菌上生长繁殖的噬菌体λ(K)或λ(B),再次感染原寄主菌体的成斑率为1,而感染新的寄主菌株的成斑率则分别为10-4和4*10-4所以说受到了限制。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噬菌体学家阐明了宿主限制和修饰现象的生化机制。
该研究工作在 Me-selson 和 Yuan(1968)纯化得到了大肠杆菌 K12 的限制性内切酶时达到高峰。
因为这个内切酶可以把未修饰的 DNA 切割成大的分离片段,人们认为它一定识别一个靶序列。
从而提供了对 DNA 进行可控操作的前景。
但不幸的是,K12 内切酶不具备人们希望的性质。
虽然它确实是结合到一定的区域序列上,切割却在几千个碱基对以外“随机”发生的(Yuan 等,1980)。
经过大量努力后,终于在1970 年取得了突破,人们发现了在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中存在一种酶,其作用更加简单(Kelly & Smith,1970;Smith & W ilcox,1970),即这个酶可以识别双链 DNA 分子中的一个特定靶序列,并在该序列之内切断多聚核苷酸链,从而产生长度和序列一定的分离片段。
突破性的进展始于 Hamilton Smith 的发现,他从嗜血流感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菌株 Rd中找到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Smith & Wilcox,1970),并阐明了它在噬菌体 T7 DNA 中切割的核苷酸序列(Kelly & Smith,1970)。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又称限制酶)首先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但后来在部分古细菌中也发现了这种成分。
通常,限制性内切酶会切割双链DNA,每个限制性内切酶会识别特定的DNA序列,根据不同的内切酶类型,可在识别序列内或距识别序列不远的位置处切割DNA,识别序列长度通常为4-8bp,酶切之后会形成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许多研究团队观测到了噬菌体对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菌宿主菌株存在感染效率差异[1,2],即:使用在一种细菌菌株(例如,大肠杆菌C)内繁殖的噬菌体λ感染同一种类的灵异菌株(例如大肠杆菌K),结果发现,相比于重新感染宿主菌株(大肠杆菌C),大肠杆菌K的感染率出现明显下降。
新的宿主(大肠杆菌K)似乎可以选择性抵御或“耐受”侵入的噬菌体。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现象并没有遗传性,因为经过一轮感染后,在新菌株中生长的噬菌体还可以以正常的感染率感染该菌株。
这种现象被称为“宿主控制变异”,有关其背后的机制也成为了频繁研究的领域[3]。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发现宿主变异的机制,其与噬菌体DNA的酶切有关,进而发现并分理出了限制性内切酶。
上世纪60年代初Werner Arber观测发现,宿主范围内的决定性遗传物质都存在于噬菌体DNA中,而后续实验证明甲硫氨酸参与宿主的自我保护[4]。
这些发现最终催生了限制性修饰(R-M)体系的概念,通过该体系,来自于宿主的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共同作用,切割外来病毒(非甲基化)DNA,同时保护宿主的DNA不受甲基化[5]。
随着DNA连接酶的发现以及位点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家族不断壮大,重组DNA 技术应运而生。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规则,考虑到内切酶来源的三种特性——属名、种名和菌株或血清型——组成了一个简短的名称,后面加上罗马数字,代表来自同一菌株的多个限制性内切酶[6]。
例如,以HindⅢ酶为代表:“H”代表Haemophilus“in”代表influenzae“d”代表血清型d“Ⅲ”用于区分来自于Haemophilusinfluenza血清型d的其它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置以及辅助因子要求,限制性内切酶分为四类:TypeⅠ:同时具有限制性和甲基化活性的多亚基蛋白需要ATP切割位点与识别位点间的间距不定TypeⅡ:特异性的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于识别序列内或邻近识别序列在切割位点生成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需要M2+TypeⅢ:由两个相反的识别序列组成切割位点与其中一个识别序列的间距恒定需要ATPTypeⅣ:仅切割甲基化的DNA切割位点大约距离识别位点30bp由于自身特殊的特点,TypeⅡ限制性内切酶已经成为分子克隆、法医学DNA分析等许多研究应用最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
生技2班 张维嘉 楼辉辉 梁竟一 冯夏艳 孟慧 毛荣 殷智强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 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 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 化的DNA的水解;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III型限制性内切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
用于DNA基因组物理图谱的组建;基因的定位和基因分离;DNA分子碱基 序列分析;比较相关的DNA分子和遗传工程。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由细菌产生的,其生理意义是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 限制酶一般不切割自身的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GGGCC^C 3‘ BamHI(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GATCC 3' BglI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A^GATCT 3' EcoR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AATTC 3' HindII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A^AGCTT 3' Kpn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GTAC^C 3' Nco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C^CATGG 3' Nde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CA^TATG 3' Nhe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CTAGC 3' Not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C^GGCCGC 3' Sac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AGCT^C 3' Sal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TCGAC 3' Sph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GCATG^C 3' Xba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T^CTAGA 3' Xho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 识别序列: 5' C^TCGAG 3'
限制性内切酶的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的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在生物体内有一类酶,它们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限制酶是基因工程中所用的重要切割工具。
科学家已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出了许多种限制酶,并且已经商品化,在基因工程中广泛使用。
根据限制酶切割的特点,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切割部位无特异性的;另一类是可特异性地识别核苷酸序列,即只能在一定的DNA序列上进行切割。
这种能被特异性识别的切割部位都具有回文序列,也就是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读的顺序完全一致,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多数是后一类酶。
限制酶在特定切割部位进行切割时,按照切割的方式,又可以分为错位切和平切两种。
错位切一般是在两条链的不同部位切割,中间相隔几个核苷酸,切下后的两端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单链末端,这个末端能
与具有互补碱基的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连结,故称为黏性末端。
这种酶在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多。
另一种是在两条链的特定序列的相同部位切割,形成一个无黏性末端的平口。
在基因操作过程中,除了限制酶以外,还要用一系列的酶类,才能完成全过程。
例如,碱性磷酸酯酶、DNA多聚酶、末端转移酶、多核苷酸酶、逆转录酶等。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存在于细菌体内的酶,它能够识别特定的酶切位点,并在该位点上切割DNA链。
限制性内切酶起源于细菌,原本作为细菌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防御机制,但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
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和命名依据它们发现的第一个类型的噬菌体。
如EcoRI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的内切酶,与T4噬菌体相关;HindIII是与T4噬菌体有关的内切酶等。
酶名中的缩写首字母通常是酶切位点的首字母,比如EcoRI是指E.coli的RY粘性末端的切点。
现在限制性内切酶已被发现有超过3000多个类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汇总:1. EcoRI:切割位点为G↓AATTC(↓表示切割位点),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AATTC和CTTAA-G。
2. HindIII:切割位点为A↓AGCTT,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A-AGCTT和TTCGA-A。
3. SmaI:切割位点为CCC↓GGG,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CCC-GGG和GGG-CCC。
4. BamHI:切割位点为G↓GATC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GATCC和CCTAG-G。
5. XhoI:切割位点为C↓TCGAG,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C-TCGAG和GAGCT-C。
6. NotI:切割位点为GC×GGCCG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C-GGCCGC和CGC-GC。
7. EcoRV:切割位点为GAT↓AT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AT-ATC和TAC-TAG。
8. KpnI:切割位点为GGTAC↓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GTAC-C和CCATG-G。
9. SalI:切割位点为G↓TCGA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TCGAC和CAGCT-G。
10. PstI:切割位点为CTGCA↓G,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CTGC-AG和GACG-T。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Nucleases,RNases)是一类重要的核酸分子分析工具,是由胞壁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中编码的特定核酸酶类别。
它可以特异性的切割DNA和RNA的特定序列,对研究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子结构基本上是由多聚腺苷酸(polypeptide)和双聚腺苷酸(dipeptide)组成的。
此外,它们还包含辅酶(cofactor),例如Mg2+或Ca2+、K+等,并且需要这些辅酶才能激活其具有酶活性。
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一次反应中可以检测出多个DNA序列,而且能够辨识具有同系特征特异性碱基对,尽量减少大量的氧化废物产生。
与其他核酸分子分析工具不同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具有单端可切或双端可切的特性,可以选择性地切割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其切割后的片段可以进一步用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测序、PCR及DNA杂交等。
例如,细菌DNA内切酶BamHI以TGT^AAT为切割位点,能有效地将DNA分子切断,切割后可以得到二条内切片段,分别以TGT和AAT为3端,以及一条5末端非切片段;而HpaII以C^CGG为切割位点,切割后可以得到二条内切片段,分别以C和CGG为5端,以及一条3末端的非切片段。
此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还可用于检测DNA片段的克隆和定位,以及调控基因表达,控制蛋白质翻译等用途,因此,它们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解析特定DNA序列,同时保留它们的原始特征,有助于研究者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
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改变DNA序列,实现重组DNA的目的,创造各种抗性等目的。
因此,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是研究 DNARNA 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实现技术转化的重要基础。
它们可以用于检测DNA片段,改变序列,以及调控基因表达等多种用途,同时也可以做出有意义的蛋白质和重要生物体系。
限制性内切酶小知识
制作人:*** 日 期:*****
简介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 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 切核酸酶。 [别名] Endodeoxyribonuclease [酶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能分 裂DNA分子在一限定数目的专 一部位上。它能识别外源DNA 并将其降解。 [单位定义] 在指明pH与37℃,在0.05mL反应混合物中, 1小时消化1μg的λDNA的酶量为1单位。
特征和种类
1.限制与修饰现象 早在 50 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发现了限制与修饰现象,当时称作寄主 控制的专一性(host controlled specificity)。 l 噬菌体表现的现 象便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转染频率可说明这一问题 (表 2-1)。 l 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E.coli 菌株 λ噬菌体感染率 lK lB lC E.coli K 1 10-4 10-4 E.coli B 10-4 1 10-4 E.coli C 1 1 1 说明 K 和 B 菌株中存在一种限制系统,可排除外来的 DNA 。 104 的存活率是由宿主修饰系统作用的结果,此时限制系统还未起作用。 而在 C 菌株不能限制来自 K 和 B 菌株的 DNA 。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 制酶降解外源 DNA ,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甲基化是常见的 修饰作用,可使腺嘌呤 A 成为 N6 甲基-腺膘呤,胞嘧啶 C 成为 5' 甲 基胞嘧啶。通过甲基化作用达到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目 的。
3.限制酶切割的位置 限制酶对 DNA 的切割位置大多数在内部,但也有在外部的。在外部的, 又有两端、两侧和单侧之别。切点在两端的有 Sau3AⅠ(↓GATC)、 NlaⅢ(CATG↓)和 EcoRⅡ(↓CCWGG) 等;在两侧的有 BcgⅠ[(10/12)CGA(N)6TGC(12/10)]和 TspRⅠ (CASTGNN↓), BcgⅠ 酶的切割特性与其它酶不同,它们在识别位点 的两端各切开一个断点,而不是只产生一个断点。切点在识别位点外侧的还 有 BbvⅠ[GCAGC(8/12)] 和 BspMⅠ[ACCTGC(4/8)] 等。 BcgⅠ ↓10(N)CGA(N)6TGC(N)12↓; ↑12(N)CGA(N)6ACG(N)10↑ TspRⅠ NNCAC(G)TGNN↓ ↑NNGTG(C)ACNN
简析限制性内切酶
简析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即限制酶)是基因工程中的必用操作工具之一。
基因工程是近年来高考中的热点,而对于限制酶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题中的常考知识点。
1限制酶的作用及影响因素1.1 作用:切割特定的核苷酸序列[高考赏析](2008,全国I)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A.3B.4C.9D. 12【答案】C【解析】: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粘性末端,同时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且不同的内切酶切后的片段不一样。
若在3个酶切点切断,得到4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若在2个酶切点切断,得到3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若在1个酶切点切断,得到2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
因此最多能产生4+3+2=9种长度不同的DNA分子。
1.2 作用结果:形成DNA片段末端黏性末端:错位切,切下后的两端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单链末端。
平末端:平切,在两条链的特定序列的相同部位切割,形成一个无黏性末端的平口。
[高考赏析](2008,江苏)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
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下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
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
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__________。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1,发现限制性内切酶能保护细菌不受噬菌体的感染,行使微生物免疫功能,缺乏限制性内切酶的大肠杆菌极易被噬菌体感染,但是如果拥有限制性内切酶,被感染的几率就会降低。
限制性内切酶在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所有自由生存的细菌和古细菌几乎都能编码限制性内切酶。
2,限制-修饰(R-M)系统大多数限制性内切酶常常伴随有一两种修饰酶(DNA甲基化酶),从而保护细胞自身的DNA不被限制性内切酶破坏。
修饰酶识别的位点与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相同,但它们的作用是甲基化每条链中的一个碱基,而不是切开DNA链。
甲基化所形成的甲基基团能够伸入到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双螺旋的大沟中,阻碍限制性内切酶发挥作用,即组成R-M系统。
在R-M系统中,有些限制性内切酶和修饰酶是两种不同的蛋白,独立行使自己的功能,有些本身就是一种大的限制-修饰复合酶,由不同的亚基或同一亚基的不同结构域分别执行自己的功能。
3,分类最常用的I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在识别序列内部或附近特异性的切开DNA链,产生特性的片段和凝胶电泳条带,是唯一一类能用于DNA分析和克隆的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一个3-羟基和5-磷酸基,只有当镁离子存在时才具有活性,而相应的修饰酶则需要S-腺苷甲硫氨酸的存在。
备注:NEBuffer: Tris-HCl , MgCl, DTT(二硫苏糖醇,强还原剂)星号活性:在非理想条件下,内切酶切割与识别位点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序列,称为星号活性。
使用高保真内切酶,即经过基因工程改造降低了星号活性。
同裂酶:识别序列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即为同裂酶,第一个被发现的内切酶称为原酶,后来发现的识别序列相同的内切酶称为原酶的内裂酶。
4,甲基化(1)原核生物甲基化在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酶作为限制修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作用是保护宿主菌不被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Dam甲基化酶:G m ATCDcm甲基化酶:C m CAGG和C m CTGG例如,从dam+ E.coli 中分离的质粒DNA则不能被识别序列为GA TC的限制性内切酶所切割,但是被Dam甲基化阻断的限制性位点可以通过克隆方法去甲基化,及将DNA转入至dam-的菌种中进行增殖。
限制性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名词解释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酶,主要作用是切割DNA分子特定的酶切位点。
限制性内切酶在遗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能够将长的DNA 分子切割成特定大小的片段,从而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操作DNA。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研究起源于197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能够产生一种奇特的酶,它对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切割作用。
这种切割作用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上,被称为酶切位点或限制性位点。
每个限制性内切酶所识别和切割的酶切位点都有其独特的序列特征,并且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限制性内切酶,如EcoRI、BamHI、HindIII等。
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作用是通过切割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来实现的。
酶在酶切位点附近结合DNA分子,然后通过水解反应切割两股DNA的骨架,形成切割产物。
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置对两股DNA是对称的,意味着切割产物的两端都有一小段单链的“黏性末端”。
这种黏性末端的单链序列是由酶切位点的一部分序列决定的,如EcoRI酶切产生的末端序列是5'-GAATTC-3'。
黏性末端可以与其他黏性末端互补配对,形成DNA双链的黏性连接。
这种黏性连接有助于分子生物学研究者将DNA分子重新连在一起,或者将不同的DNA分子连接在一起,从而构建新的DNA分子。
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方面,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作用,可以将长的DNA分子切割成小片段,从而方便进行测序、克隆和分析。
另一方面,限制性内切酶可以用于DNA重组和基因工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黏性末端的互补配对原理,将不同的DNA片段连在一起,构建新的DNA分子,例如将外源基因插入到质粒中,形成重组DNA分子。
此外,限制性内切酶还可以用于DNA分子的鉴定和分析,例如通过切割产物的大小和形态来鉴定特定的DNA序列。
总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重要的分子工具,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领域。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实验目的1.掌握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2.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
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中剪切DNA分子常用的工具酶,它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裂解磷酸二酯键。
根据限制性内切酶的组成、所需因子及裂解DNA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即Ⅰ型、Ⅱ型和Ⅲ型。
重组DNA技术中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通常指Ⅱ型酶。
绝大多数Ⅱ型酶识别长度为4~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
实验器材移液器、移液器吸头、1.5ml离心管、离心管架、水浴锅、离心机、制冰机、漂浮板等。
实验试剂(1)DNA样品:质粒pUC19和基因3055。
(2)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EcoR I。
(3)通用型DNA纯化回收试剂盒(试剂盒组成见本篇“实验四DNA片段的纯化与回收”)。
实验操作(1)取2支离心管,在冰上按以下顺序分别配制酶切反应体系(50μl):质粒pUC19/基因3055 43μl限制性内切酶5μlBamH I 1μlEcoR I 1μl(2)加完反应体系后,用手指弹管壁混匀,短暂离心,使反应液甩入离心管底部。
(3)将离心管插入漂浮板上,放置于水浴锅中,37℃水浴15min,然后80℃加热20min终止反应。
(4)使用通用型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回收酶切产物。
注意事项(1)注意要在冰上操作。
(2)加入限制性内切酶时,移液器吸头应贴着离心管壁沿着液面加入。
实验意义限制性内切酶是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在体外构建重组载体时,用于特异性切割载体及目的基因。
思考题如何根据载体和目的基因选取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原理
好的,我来详细解释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1.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种能识别和切割DNA特定位点的酶。
2. 它能识别双链DNA上的特定短序列(一般为4-8个碱基),并在此处切开双链。
3. 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不同的DNA序列。
例如EcoRI识别GAATTC序列。
4.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来源于细菌,是细菌抵御病毒的免疫机制的一部分。
5. 它们切割入侵病毒的DNA而不切割细菌自己的DNA,因为后者的识别位点通过甲基化反应被保护了。
6.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需要Mg2+等离子参与。
切割产生的DNA断端带5'或3'的单链突出。
7. 多数限制性内切酶可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完全切割DNA。
切割产物是较小的线性DNA片段。
8. 在遗传工程中,可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并利用互补的突出端连接形成重组DNA。
9. 也可以用其生成特定DNA片段用于Southern印记分析、克隆等目的。
10. 通过对DNA切割位点和片段长度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是鉴定基因类型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这就是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学功能原理。
它对基因工程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限制性内切酶原理
限制酶消化DNA底物的反应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DNA的纯度。DNA制剂中的含有蛋白质、酚、氯仿、酒精、EDTA、SDS以及高浓度的盐离子等都有可能抑制限制酶的活性。
提高限制酶对低纯度DNA的反应效率,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①增加限制酶的用量。 ②扩大酶催化反应的体积。(以使潜在的抑制因素被相应地稀释) ③延长酶催化反应的保温时间。
30多年前,当人们在对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的限制-修饰现象进行研究时,首次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细菌可以抵御新病毒的入侵,而这种“限制”病毒生存的办法则可归功于细胞内部可摧毁外源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首批被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包括来源于大肠杆菌的EcoR I和EcoR II,以及来源于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的Hind II和Hind III。这些酶可在特定位点切开DNA,产生可体外连接的基因片段。
限制酶的种类
I型限制酶 通常其切割位点与识别位点相距千个碱基, 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例如:EcoB、EcoK。 II型限制酶 所识别的序列多为短的回文序列,切割位点与识别位点一致。是基因工程上,实用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例如:EcoRI、HindIII。 III型限制酶 切割位点与识别位点相距24-26个碱基,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例如:EcoPI、HinfIII。
HaeⅠ的识别序列
NotⅠ 的识别序列
5’粘性末端和3’粘性末端
5’NNNGC-OH P-GGCCGC NNN3‘ 3’NNNCGCCGG-P HO-CGNNN5 ‘
5’粘性末端
3’粘性末端
5’NNGGTAC-OH P-CNN3‘ 些限制酶识别的序列不是回文序列。 AccⅠ 的识别切割位点分别是GTAGAC 和 GTCTAC BbvCⅠ 的识别切割位点分别为CCTCAGC和GGAGTCG
限制性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名词解释限制性内切酶又称为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由特定的特定的特定的核酸分子特定的特定位置所识别的酶,它们能够在特定的位置将核酸分子切割成两段,其中一段被称为内切片段,另一段称为外切片段。
限制性内切酶是 DNA变,特别是基因识别和修饰的重要工具,可以将 DNA子切割成两个不同的片段,并且这两个片段可以通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重新组合。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DNA的改变和组装。
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类繁多,但它们共有的特点是精确地识别特定DNA片段,并在特定的位置进行限制性切割。
它们曾被广泛应用于全基因组比较、基因调控分析、基因组编辑、克隆方法开发、细胞工程和一些其他的生物科学研究。
限制性内切酶的分解模式是其特有的特征,它们能够在特定的位置精确地分解DNA,使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
它们的作用位置是由特定的DNA序列所决定的,即所谓的“限制性位点”。
它们的分解效率较高,一旦识别了特定的DNA序列,就可以把DNA分解成外切片段和内切片段。
此外,限制性内切酶的精确度也是非常高的,因为它们在DNA分解过程中只在特定的位置进行切割,从而避免了偶然的外切。
另外,限制性内切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增加弱底物吸引力或结合抑制剂来改变它们的功能,以及通过改变活性中心的位点,以改变它们的切割效率。
总之,限制性内切酶因其精确度、分解效率和灵活性而能够大大的改变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限制性内切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可以用于克隆基因和生物工程,用于分析基因组变异和基因组间水平的比较,和用于细胞工程中细胞表型的改变。
此外,限制性内切酶也被用于生物检测,特别是对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
比如可以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病毒DNA进行检测,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标记试剂的检测,以确定特定的细胞和细菌的存在。
另外,限制性内切酶也可以应用于药物开发,用于研究药物潜在的重要靶标,以及如何从DNA中提取药物起始分子。
限制性内切酶和引物
引物设计软件
• Primer Premier 5.0
• Oligo • primer 3 • The Primer Generator • NetPrimer
Primer Premier 5.0使用介绍sequence Load
Preimer Premier 启动界面
子的简并性,引物3’端最后一个碱基最好
不与密码子第三个碱基配对。
引物5’端
• 引物5’端可以有与模板DNA不配对碱基, 在5’端引入一段非模板依赖性序列。
– 5’端加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序列(酶切 位点5’端加上适当数量的保护碱基)。 – 5’端的某一位点修改某个碱基,人为地在产 物中引入该位点的点突变以作研究。 – 5’端标记放射性元素或非放射性物质(如生 物素、地高辛等)。
7、同尾酶
许多不同的限制酶切割 DNA 产生的末端是相同的, 且是对称的,即它们可产生相同的粘性突出末端。 这些酶统称为同尾酶。这些酶切割 DNA 得到的产 物可进行粘端连接。以下几种酶产生的末端是相同 的。通过表 4-3 很容易判断哪些酶可产生相同的 DNA 末端。
· EcoRⅠ G↓AATCC MfeⅠ C↓AATTC ApoⅠ R↓AATTY · SpeⅠ A↓CTAGT NheⅠ G↓CTAGC XbaⅠ T↓CTAGA · BamHⅠ G↓GATCC Sau3AⅠ ↓GATC StyⅠ C↓CWWGG · ClaⅠ AT↓CGAT AccⅠ GT↓MKAC (pUC19)
四、III类限制修饰酶
(1)亚基R,MS亚基组成。MS亚基具有识别和甲基 化修饰双重作用. (2)修饰与限制取决于两亚基之间的竟争。
(3)切割位点无特异性,只与识别位点的距离有关 MboII 识别 5’-AAGA- 3’ 切割位点 5’-GAAGANNNNNNNN/N-3’ 3’-CTTCTNNNNNNN/NN-5’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方法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方法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可以处理DNA片段长度的特殊酶,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
它们是通过将DNA序列限制性地分割来实现DNA片段限制的。
它们通常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分子单元,称为“限制剪切体”,根据特定的DNA序列限制片段分离,从而形成片段。
限制性内切酶可根据分子结构以及它们能否分断DNA片段的不同特性进行命名,如MSP、Ksp、Bbv等。
MSP是限制性内切酶的简写,全称为Methylase Sensitive Scissors,它是一种用于分析DNA片段长度的酶,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和生态学研究。
Ksp是限制性内切酶的简写,全称为Klenow Scissors,它是一种特殊的限制剪切体,能够分离出DNA片段,拥有更强的分子裁剪能力。
Bbv是限制性内切酶的简写,全称为Brucella Scissors,它是一种非常精确的限制剪切体,能够有效地避开可能影响DNA片段分离的内部单元,从而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此外,学术界还提出了“复发起始位点”和“复发透明位点”等概念,这些概念也可以用来指导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方法。
复发起始位点是指限制性内切酶将DNA片段按一定特征分割的分割点,因此,可以根据复发起始点的特征对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命名。
复发透明位点则是指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将DNA片段特定分割点复发清晰解析的特征,复发透明位点可以用作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依据。
总的来说,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子结构以及它们能否分断DNA片段的不同特性,以及“复发起始位点”和“复发透明位点”的概念,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制定不同的命名方法。
正确的命名方法将有助于正确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从而推动生物学研究工作。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目 录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述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工作原理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未来发展
0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述
定义和特性
定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并附着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对每条链中特定 部位的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基因克隆和DNA重组技 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基因克隆和DNA重组 技术中的关键工具,用于切割和重组DNA 片段。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于检测和纠正基因突变,为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领 域中用于生产重组蛋白、抗体和治疗性核酸 等生物制品。
双活性酶
02
同时具有切割和磷酸酶活性,如BstAPI。
多活性酶
03
同时具有多种活性,如FokI同时具有切割、磷酸酶和甲基化酶
活性。
0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工作原理
识别和切割DNA的过程
识别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特定的 DNA序列,通常是4-6个核苷酸组成 的序列。
切割
在识别位点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 DNA链切开,形成两个断开的磷酸二 酯键。
产生黏性末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通常产生具有突出末端的片段,也称为黏性末端 。这种黏性末端可以用于DNA的连接和重组。
04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 2 3
基因克隆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将DNA分子切割成特定序 列的片段,为基因克隆提供精确的DNA片段。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能在 特异位点(酶切位点) 上催化双链DNA分子的 断裂,产生相应的限制性 DNA片段。 存在于细菌体内。 切割不同来源的DNA分 子将产生特征性限制性 酶切图谱,具有重大应 用价值(“分子手术 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原 则 限制酶的命名是采用Smith 和Athens提议的方案,即名 称的第个1字母取自它来源 细菌属名的第1个字母,大 写;第2,3二个字母取自它 来源细菌的种名的头2个字 母,小写;如果它的来源菌 还有株系,则有第4个字母; 最后用大写罗马数字,代表 同一菌株中不同限制酶的编 号。前三个字母用斜体表 示。
1968 Linn和Arber从E.coil B中发现限制酶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970 Smith在流感嗜血杆菌中发现限制酶Ⅱ
1978 W.Arber(阿尔伯),H.C.Smith(史密 斯),D.Nathans(内森斯)因发现限制性 内切酶及对其功能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 尔奖金。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在细胞内 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 列,并对DNA分子进行切割的一种酶。 功能:降解不同源DNA,而不降解同源DNA。 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工 具酶,有人称之为“基因工程的手术刀” 限制性内切酶切点专一,它作用于DNA分 子,产生特异的DNA片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根据其识别和切割序列的特性、催化条件 及修饰活性等,一般将限制酶分为I,Ⅱ, Ⅲ 三大类。 I 类:不适用于基因工程。只在肠道菌中 发现。 Ⅱ类: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Ⅲ类:切割位点不在识别位点,一般离识 别位点25 bp~27 bp,对分子克隆操作亦 无实用意义。
阿尔伯(Arber,Werner) 瑞士微生物学家。 1929年6月3日生于格兰尼亨的阿尔高。 阿 尔伯受教育于苏黎世瑞士联邦工学院、日 内瓦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从1960年 至1970年,他在日内瓦大学任教,以后转 到巴塞尔大学担任微生物学教授。卢里亚 曾观察到,噬菌体不仅能诱发细菌细胞内 的突变,而且其本身也发生突变。阿尔伯 对此深感兴趣。他收集了证据表明,细菌 细胞能够通过一种“限制酶”的存在来保 护自己,抵御噬菌体的攻击。这种限制酶 通过分裂噬菌体的DNA使之大部或全部失 活,从而遏制噬 菌体的生长。 到1968年,阿尔伯收 集了足够多的关于限制酶的资料,终于能 够证明一种特别的限制酶的存在,它只分裂那些含有为噬菌体所特 有的某种序列的核苷酸。这一工作经过内森斯和史密斯的发展,导 致了伯格等人创造的重组DNA的技术。阿尔伯、内森斯和史密斯分 享了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和种类
1.限制与修饰现象 早在 50 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发现了限制与修饰现象,当时称作寄主 控制的专一性(host controlled specificity)。 l 噬菌体表现的现 象便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转染频率可明这一问题 (表 2-1)。 l 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E.coli 菌株 λ噬菌体感染率 lK lB lC E.coli K 1 10-4 10-4 E.coli B 10-4 1 10-4 E.coli C 1 1 1 说明 K 和 B 菌株中存在一种限制系统,可排除外来的 DNA 。 104 的存活率是由宿主修饰系统作用的结果,此时限制系统还未起作用。 而在 C 菌株不能限制来自 K 和 B 菌株的 DNA 。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 制酶降解外源 DNA ,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甲基化是常见的 修饰作用,可使腺嘌呤 A 成为 N6 甲基-腺膘呤,胞嘧啶 C 成为 5' 甲 基胞嘧啶。通过甲基化作用达到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目 的。
Ⅰ 型(type Ⅰ)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很少,只占 1% ,能识别 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 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如 EcoK 和 EcoB。其限制酶和甲基化酶 (即 R 亚基和 M 亚基) 各作为一个亚基 存在于酶分子中,另外还有负责识别 DNA 序列的 S 亚基,分别由 hsdR、hsdM 和 hsdS 基因编码,属于同一操纵子(转录单位)。 EcoK 编码基因的结构为 R2M2S。 EcoB 编码基因的结构为 R2M4S2 。 EcoB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甲基化位点, N 表示任意碱基。 TGA*(N)8TGCT EcoK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可能的甲基化位点。 AA°C(N)6GTGC 但是 EcoB 酶和 EcoK 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 1000bp 以外, 且无特异性。 Ⅲ 型(type Ⅲ)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更少,所占比例不到 1% , 也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它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 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则是任意的,如 EcoP1 和 EcoP15 。它们的识别位点分别是 AGACC 和 CAGCAG , 切割位点则在下游 24-26bp 处。 在基因操作中,一般所说的限制酶或修饰酶,除非特指,均指 Ⅱ 型 系统中的种类。
4.同裂酶(isoschizomer) 识别相同序列的限制酶称同裂酶,但它们的切割位点可能不同。具体可分 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同序同切酶 这些酶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如 HindⅡ 与 HincⅡ 识别切割位点为 GTY↓RAC , HpaⅡ 与 HapⅡ 识别切割位点为 C↓CGG , MobⅠ 与 Sau3AⅠ 识别切割位点为 ↓GATC 。 ② 同序异切酶 KpnⅠ 和 Acc65Ⅰ 识别的序列是相同的,但它们的 切割位点不同,分别为 GGTAC↓C 和 G↓GTACC 。另外, Asp718Ⅰ 识 别和切割位点为 G↓GTACC 。 ③“同功多位”许多识别简并序列的限制酶包含了另一种限制酶的功能。 如 EcoRⅠ 识别和切割位点为 G↓AATTC , ApoⅠ 识别和切割位点为 R↓AATTY ,后者可识别前者的序列。另外, HpaⅠ 和 HincⅡ 的识别位 点也有交叉,它们的识别和切割位点分别为 GTT↓AAC 和 HincⅡ 。 ④ 其它有些限制酶识别的序列有交叉,如在 pUC 系列质粒的多克隆位 点中有一个 SalⅠ 位点(识别切割位点为 G↓TCGAC),该位点也可被 AccⅠ(识别切割位点为 GT↓MKAC)和 HincⅡ(识别切割位点为 GTY↓RAC)切割。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制作人:郜原 日 期:2010-3-31
简介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 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 切核酸酶。 [别名] Endodeoxyribonuclease [酶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能分 裂DNA分子在一限定数目的专 一部位上。它能识别外源DNA 并将其降解。 [单位定义] 在指明pH与37℃,在0.05mL反应混合物中, 1小时消化1μg的λDNA的酶量为1单位。
3.限制酶产生非对称突出端 许多限制酶切割 DNA 产生非对称突出端。当识别序列为非对称序列时, 切割的 DNA 产物的末端是不同的,如 BbvCⅠ,它的识别切割位点如下: CC↓TCAGC GGAGT↑CG 有些限制酶识别简并序列,其识别的序列中有几种是非对称的。如 AccⅠ,它的识别切割位点如下,其中 GTAGAC 和 GTCTAC 为非对称: GT↓AT/CGAC CATA/GC↑TG 有些限制酶识别间隔序列,间隔区域的序列是任意的,如 DraⅢ 和 EarⅠ,它们的识别切割位点分别是 CAC↑NNN↓GTG 和 CTCTTC (1/4)。
5.同尾酶 许多不同的限制酶切割 DNA 产生的末端是相同的,且是对称的,即它们 可产生相同的粘性突出末端。这些酶统称为同尾酶。这些酶切割 DNA 得到 的产物可进行粘端连接。以下几种酶产生的末端是相同的。通过表 4-3 很容 易判断哪些酶可产生相同的 DNA 末端。 · EcoRⅠ G↓AATCC MfeⅠ C↓AATTC ApoⅠ R↓AATTY · SpeⅠ A↓CTAGT NheⅠ G↓CTAGC XbaⅠ T↓CTAGA · BamHⅠ G↓GATCC Sau3AⅠ ↓GATC StyⅠ C↓CWWGG · ClaⅠ AT↓CGAT AccⅠ GT↓MKAC (pUC19)
2.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 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 与修饰系统主要分成三大类。表 2-1 是各种限制与修饰系统的比较。 Ⅱ 型(type Ⅱ)限制与修饰系统所占的比例最大,达 93% 。Ⅱ 型酶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识别回文对称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 切割 DNA ,产生带 3'- 羟基和 5'- 磷酸基团的 DNA 产物,需 Mg2+ 的存在才能发挥活性,相应的修饰酶只需 SAM 。识别序列主要为 46bp ,或更长且呈二重对称的特殊序列,但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 简并序列,切割位置因酶而异,有些是隔开的。 Ⅱs 型(type Ⅱs)限制与修饰系统,占 5% ,与 Ⅱ 型具有相似 的辅因子要求,但识别位点是非对称,也是非间断的,长度为 4-7bp , 切割位点可能在识别位点一侧的 20bp 范围内。 Ⅱ 型限制酶一般是同源二聚体(homodimer),由两个彼此按相 反方向结合在一起的相同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作用在 DNA 链的两 个互补位点上。修饰酶是单体,修饰作用一般由两个甲基转移酶来完成, 分别作用于其中一条链,但甲基化的碱基在两条链上是不同的。 在 Ⅱ 型限制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型,该酶只切割双链 DNA 中的 一条链,造成一个切口,这类限制酶也称切口酶 (nicking enzyme), 如 N.Bst NBI 。
2.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结构 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大多数为回文对称结构,切割位点在 DNA 两条链相 对称的位置。 EcoRⅠ 和 HindⅢ 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如下: EcoRⅠ G↓AATTC;HindⅢ A↓AGCTT CTTAA↑G TTCGA↑A 有一些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不是对称的,如 AccBSⅠ[CCGCTC(-3/3)] 和 BssSⅠ[CTCGTG(-5/-1)]。识别序列后面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在 两条链上的切割位置。 AccBSⅠ CCG↓CTC;BssSⅠ C↓TCGTG GGC↑GAG GAGCA↑C 有一些限制酶可识别多种序列,如 AccⅠ 识别的序列是 GT↓MKAC , 也就是说可识别 4 种序列,其中两种是对称的,另两种是非对称的。 HindⅡ 识别的序列是 GTY↓RAC 。 有一些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呈间断对称,对称序列之间含有若干个任意碱 基。如 AlwNⅠ 和 DdeⅠ ,它们的识别序列如下: AlwNⅠ CAGNNNC↓TG;DdeⅠ C↓TNAG GT↑CNNNGAC GANT↑C
定义和命名
DNA限制性内切酶: 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 酶。它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 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 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 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一般是以微生物属名的第一个字母 和种名的前两个字母组成,第四个字母表示菌株(品系)。例 如,从Bacillus amylolique faciens H中提取的限制性 内切酶称为Bam H,在同一品系细菌中得到的识别不同碱基 顺序的几种不同特异性的酶,可以编成不同的号,如HindII、 HindIII,HpaI、HpaII,MboI、MboI等。
限制反应与甲基 化反应 限制作用是否需 用 ATP
限制酶识别的序列
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 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一般为 4-8 个碱基,最常见的为 6 个碱基 (表2-2)。当识别序列为 4 个和 6 个碱基时,它们可识别的序列在完 全随机的情况下,平均每 256 个和 4096 个碱基中会出现一个识别位点 (4^4=256,4^6=4096)。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种类,箭头指切割 位置。 4 个碱基识别位点:Sau3AⅠ ↓GATC 5 个碱基识别位点:EcoRⅡ ↓CCWGG;NciⅠ CC↓SGG 6 个碱基识别位点:EcoRⅠ G↓AATTC; HindⅢ A↓AGCTT 7 个碱基识别位点:BbvCⅠ CC↓TCAGC; PpuMⅠ RG↓GWCCY 8 个碱基识别位点:NotⅠ GC↓GGCCGC SfiⅠ GGCCNNNN↓NGGCC 以上序列中部 分字母代表的碱基如下。 R=A 或 G Y=C 或 T M=A 或 C K=G 或 T S=C 或 G W=A 或 T H=A 或 C 或 T B=C 或 G 或 T V=A 或 C 或 G D=A 或 G 或 T N=A 或 C 或 G 或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