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心血管麻醉处理

围手术心血管麻醉处理
围手术心血管麻醉处理

围手术心血管麻醉处理

心肌缺血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郑斯聚

尽管还有一些其它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静脉瘘)可产生心肌缺血,但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本文以冠心病为代表讨论心肌缺心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其原则也基本适用于其它可产生心肌缺血的心脏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冠心病发病率随之增高.因而,在接受手术的病人中冠心病病人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类病人围手术期期间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因而其手术死亡率较一般病人为高,麻醉医师应与外科医师、心脏科医师密切协作,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1、手术前评估和准备

通过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检查,可对病情作出判断,对麻醉和手术风险作出估计。手术前最常采用的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发现普通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心律失常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近年研究表明,手术前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人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运动心电图可提供产生心肌缺血的血流动力学阈值的信息,得即使运动试验银性也不能保证围手术期不发生缺血,因为除血流动力的影响外,围手术期还有一些可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缺血.

对不能作运动试验的病人,双嘧达莫(潘生丁)-铊闪烁显像检查可确定易发生缺血的心肌部位和范围.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总体心室功能,观察有无瓣膜功能异常和室壁局部活动异常,并间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

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还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对手术风险作出估计.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手术风险一般不大,但下列因素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1)日常生

活活动就可诱发心绞痛.(2)平静心电图持续存在ST段下移和T波改变(3)并存高血压(4)心胸比值>0.55(5)LVEF<0.4(6)有频发性室性过早搏动(早搏),二联律或多源性室性早搏者.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尤其是4周内新发生的心绞痛,以及发作频率增加或(和)持续时间增长的所谓急进型心绞痛者,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的危险性增加,而一些用于治疗心梗的措施,如溶栓治疗,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在手术后都是禁忌的.因此,只有急诊手术才可施行,对一般手术应推迟施行,进行内科治疗发,待心绞痛稳定后再手术.肿瘤病人虽非急诊手术,但也不宜延误手术,如果条件允许,可先行PTCA再施行手术.

有心梗病史者手术后易再发生心梗,尤其心梗后3个月内手术者发生率更高.既往主张择期手术应推迟至心梗后6个月(至少3个月)以后施行,只有紧急手术才可在3个月内施行.近年来随着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和PTCA的开展,上述原则已有所改变,对于已行溶栓治疗而获得再通效果者,如果心功能恢复良好,可按一般冠心病病人对待,而不必机械地推迟3~6个月.陈旧性心梗病人具有下列5个危险因素中3个者,围手术期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1)有心绞痛(2)年龄大于70岁(3)同时患糖尿病(4)心电图上有Q波(5)有需治疗的室性早搏.但最近研究表明,无Q 波的陈旧性心梗者较有Q波者更易发生再次心梗,因为这类非透壁性心梗病人,其心梗边缘区易于遭受缺血性损害.一支冠脉病变已发生透壁性心梗者,再梗塞的机会小,因为易发生缺血的区域已发生坏死,但这类病人由于环死区的存在,易发生心律失常.

冠心病伴主动脉瓣显著狭窄者或并发心力衰竭者可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硝酸酯,应常规应用直至手术日晨,以免因突然停药而导致心肌供氧和耗氧失衡.同时应注意到,用β受体阻滞剂的病人对急性失血和低血容量缺乏心率增快的反应.阿斯匹林和双嘧达莫通常在术前7~10天停用,以免增加手术后出血.

手术日晨适当应用麻醉前用药,以消除焦虑,保持镇静,但要避免抑制循环和呼吸功能.通常以选用咪达唑仑(咪唑安定)最为适宜.对高血压病人,也可选用可乐定.该药除有降压作用外,还有抗焦虑,镇静,抗呕吐,止涎等作用,但有病窦综合症或传导功能障碍者,禁用此药,以免加重功能障碍.

对于常有心绞痛发作者,手术日晨可给予硝酸甘油贴剂,或于麻醉前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必要时可预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2、手术中监测和麻醉处理

为了及时了解心血管功能变化,手术中应做好监测常规监测项目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O2)等.心电图最好同时监测导联Ⅱ和Ⅴ5,既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又利于发现心肌缺血.改良的双极导联CM5或CB5(正极均置于相当于Ⅴ5的部位,负极前者置于胸骨柄处,后者置于右肩胛中心),兼有导联Ⅱ和Ⅴ5的优点,对于估计手术中出血量大和血压波动大的病人,应直接监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对于冠心病病人,一项重要的监测是了解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是否平衡.目前尚无实用的直接测量方法,通常以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作为反映心肌耗氧量的间接指标,要求不超过12000(收缩压以毫米汞柱计算),但RPP并不能准确反映心肌耗氧量.还可监测平均动脉压(以毫米汞柱计算)与心率比值(PRR)RR>1表示心肌无缺血,PRR<1表示有心肌缺血,但也只是大致估测,如果条件许可,重大手术时最好作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可发现室壁节段性活动异常,对检测心肌缺血较心电图更敏感.

对冠心病病人的麻醉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预定手术范围和麻醉者的实际经验作出决定.对于手术范围小,精神不易紧张的病人,可以采用局部麻醉,神经丛阻滞或椎管内麻醉,对于手术广泛,创伤性大和精神易紧张的病人,则以采用全身麻醉更为安全.对于上腹部的大手术,有人主张采用全订和硬膜外联合麻醉, 不仅可使麻醉更为平稳,而且可防止冠状动脉痉挛,还可经留置的硬膜外导管实施术后镇痛.

施行局部或部位麻醉时,局麻药中不可加肾上腺素,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

采用全身麻醉时,鉴于现有全麻药中没有一个药物是完全合乎理想的,通常都采用静脉复合或静吸复合,以达到各个药物互相补充和扬长避短的目的.一般是选用效能较弱的静脉麻醉药(如咪达唑仑,羟丁酸钠)使病人意识消失,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产生镇痛,肌松药产生肌肉松弛,必要时辅以强效吸入麻醉药(安氟醚或异氟醚).既往认为异氟醚对冠心病病人可产生窃血现象,但最近的临床研究否定了此观点,而且认为对冠心病病人是有利的.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麻醉方法的选择对冠心病病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麻醉管理,冠心病病人的基本矛盾是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麻醉管理的要点是精心维持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平衡.既要防止减少心肌供氧量的因素(如低血压,缺氧),更应尽力避免增加心肌需氧量的因素(心率增快,心室容积增加,血压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尤其要避免前两个因素,因为不仅增加需氧量,而且心率增快时舒张期缩短,心室容积增加时室壁张力增加,影响心肌灌注,均可导

致心肌供血减少.

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是麻醉的关键阶段.麻醉诱导不宜选用抑制心血管功能过重而致血压骤降的药物(如较大剂量硫喷妥钠,异丙酚),也不可应用兴奋心血管功能而致血压剧增的药物(如氯安酮).一般可选用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或依托咪酯加肌松药静注后气管插管.为防止插管后心率增快,可于诱导前静滴超短效β阻滞药艾司洛尔.如插管后血压增高,可静注尼卡地平. 一旦发生心肌缺血,应及时处理,因为缺血扣即使细胞不死亡,也会发生”顿抑(STUNNING)”而致收缩功能减弱.处理心肌缺血的首选药物是硝酸甘油,先静脉推注25-50ug,继之以静滴.处理时还应考虑伴随的血流动力改变(1)心率快而血压正常,加用艾司洛尔.(2)心率快而血压高,加深麻醉, 加用艾司洛尔.(3)心率快而血压低,给予去氧肾上腺素.(4)心率正常而血压高,加深麻醉,静注尼卡地平.(5)心率正常而血压低,减浅麻醉,静滴去氧肾上腺素,待血压正常后再给予硝酸甘油.(6)心率慢而血压低,减浅麻醉,静注麻黄碱和阿托品,待血压正常后给予硝酸甘油. 对于术中的心律失常,先消除诱因,如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低钾血症,再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详见本期有关文章.

3.手术后处理

手术后处理是的术中处理的继续.冠心病病人手术后心脏情况并不能改善,而且由于手术创伤的打击还可能加重.因此,重点仍是防治心肌缺血,警惕急性心梗的发生.手术后心梗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内,尤其在术后3天内发生最多,故在此期间仍应加强监测,包括心电图和SPO2.

手术后苏醒期也如诱导期一样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要密切观察.拔除气管导管时也应采取插管时预防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措施.

手术后处理的要点仍是防止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失衡.通过留置的硬膜外导管或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A)消除疼痛,以避免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充分给氧,预防肺并发症.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脱水和低钾血症.避免高热和寒战造成耗氧量增加.防止低血容量和其它原因所致的低血压.一旦发生,应针对原因及时予以纠正.防止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采取手术中相同的措施.

手术后心梗的症状常不明显,约21%-37%为无痛型.当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或心衰征象时,均应警惕发生心梗的可能性,立即作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以便及时作出诊断, 予以正确的处理.

心血管麻醉参数与心电图

心血管麻醉参数与心电图一、心脏彩超参数: 二、心功能分级: 非心脏手术得危险性得9 个因素与计分方法。 ①病人术前有充血性心衰体征,如奔马律、颈静脉压增高(11 分); ② 6 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10 分);

③室性早搏>5 次/分钟(7 分); ④非窦性心律或房性早搏(7 分); ⑤年龄>70 岁(5 分); ⑥急症手术(4 分) ⑦主动脉籍显著狭窄(3 分); ⑧胸腹腔或主动脉手术(3 分); ⑨全身情况差(3 分): PO2<30mmHg、PCO2>49mmHg、K+<3mmol/L、HCO3-<20mmol/L、 尿素>7、5mmol/L、肌酐>270umol/L、SGOT异常、慢性肝病等其中一种第①③④⑨项可通过适当得术前准备而获改善。III级手术危险大,需充分术前准备;IV级威胁生命。 该方法所包括得危险因家内容虽然有欠完整,例如未包括心绞痛、二尖瓣重度狭窄等,但仍有一定得参考价值。 三、高血压 1、应明确就是继发得或就是原发得,特别警惕嗜铬细胞瘤 2、有无其她脏器受累 3、尽可能控制在收缩 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术前需系统治疗 四、其她 ①心肌梗死<3个月不宜手术。心肌梗死后30 天内为最高危病人,30 天以后对危险得评估则视病人得疾病表现与运动耐量而定。如果病人原来心肌梗死得范围较小,心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或经溶栓或PTCA 治疗后目前心功能较好,手术又属限期,虽未达到一般认为需间隔得时间,应亦可考虑手术。对急症手术,麻醉处理要注意对心功能得维护、支持,尽可能保持氧供一氧需得平衡。 ②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有发作,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麻醉得风险增大,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6 % ,应加强术前准备。对心脏明显扩大或心胸比值>0 、 7 得病人应视作高危病人,注意对其心功能得维护、支持,因为心脏扩大与死亡率得增加有关。 ③左室肥厚与术后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关系,但肥厚性心肌病(一般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心肌缺血)得麻醉危险性却比较大。 ④对近期(2 个月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正处于心力衰竭中得病人,不宜行择期手术;急症手术当属例外,有得急症手术本身即就是为了改善病人得心衰而进行得,例如对有心衰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

心血管手术麻醉常规

第八节心血管手术麻醉常规 心血管手术各阶段麻醉医师的工作常规 【术前准备】 详细查阅病历,掌握要点,仔细检查,判断病情,如有影响手术麻醉的问题,与病房医师共同研究,制定出安全措施。解释病情,安慰鼓励病人,交待手术前注意事项。做Allen’s试验,开麻醉前药医嘱,写麻醉计划单并准备药物及用品。 【麻醉诱导】 1.紫绀及心功能差者入手术室后面罩吸纯氧。 2.连接无创血压计、心电图,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 3.根据病情选用药物,诱导期要求麻醉平稳并足够深以减少应激反应,避免血压、心率波动过大;诱导插管后保护眼睛,安放鼻咽、直肠温度电极。需要体表降温手术麻醉诱导后尽快进行头部及大血管部位冰袋降温。 【动、静脉穿刺及麻醉维持】 动脉穿刺测压(桡、股、足背动脉),中心静脉穿刺测压(颈内、锁骨下静脉)。一般病情维持三条静脉通路(一条中心静脉、两条末梢套管针),重症者维持四条静脉通路(两条中心静脉,两条末梢套管针)。升主动脉瘤患者勿在上胸部及低位颈静脉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可做中、高位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重症者可置放漂浮导管;术后可能应用球囊反搏者(IABP)再穿刺一条股动脉,以备必要时放置球囊导管时用。由中心静脉抽血查ACT 生理值、血气等,了解通气、HCT及血电解质等情况。冠心病患者如血压高,可用硝酸甘油泵行控制性降压。如放自体血则按“输自体血常规”进行。体外循环转机前输液量以中心静脉压为准,参考平均动脉压、HCT、体温及尿量等,婴幼儿注意勿输液过量。 【体外循环运转前】 记录各种监测指标,包括:尿量、血压、心率、血气等,查对肝素用量并测ACT,ACT值必须>300秒才能进行心内插管,ACT>480秒才能进行体外循环转机(CPB) 。准备好停跳液,与外科医师及灌注医师联系确定手术步骤及所需温度。及时加深麻醉,切皮、劈胸骨及CPB开始前,需加深麻醉;CPB中大量予充液使血液稀释并影响组织液成份,CPB管道对静脉麻醉药物的吸附,氧合器使吸入麻药从氧合器中溢出等都可使麻醉变浅,可能引起机体一糸列不良的应激反应。应用麻醉挥发器向氧合器吹入麻醉药或从体外循环机中加入静脉麻醉药以加深麻醉。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 CPB开始后停止所有静脉输液,持续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定时记录尿量及性状,定时查血气、ACT、血电解质等;CPB达到正常量后关闭呼吸机,呼吸囊持续膨胀给0.5cm H2O 压力,如紫绀型或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将呼吸囊充气使呼吸道内加压至20~30 cm H2O,以减少心内回血,有利于心内手术操作。观察病人面部颜色,瞳孔及眼睑,随时与外科医师和灌注医师联系。 【心肌保护】 心肌保护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术后心功能的维持。常规CPB血液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后,立即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含钾冷停跳液(4~6℃) 或含氧血停跳(10~15ml/kg)。术中要求心肌温度20℃以下,心电图呈直线;每隔30 分钟重复灌注( 首次量的一半) ,心表面持续冰泥降温。如有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切开主动脉行左右冠状动脉灌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时,可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在每搭好一条桥后通过桥灌注,如病情需要可采用温血停跳液持续灌注或阻断升主动脉后,开放升主动脉前温血停跳液灌注。 【停体外循环】 停CPB 前检查各项监测指标,体温、血压、心率、心律及中心静脉压是否满意,血气、血电解质是否正常,恢复控制呼吸至转机前水平,血管扩张药及升压药准备妥当,辅助循环时间已够,一切准备就绪后方可停机,停机后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预防鱼精蛋白引起的血压下降, 极少数是过敏反应, 大多为鱼精蛋白使用不当至血压下降。严重者可能引起心室纤颤,心跳停止。为预防鱼精蛋白可能引起的血压下降,可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血压及气道压等参数缓慢静脉推注。

心血管麻醉参数与心电图

心血管麻醉参数与心电图一、心脏彩超参数: 二、心功能分级: 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的9 个因素和计分方法。 ①病人术前有充血性心衰体征,如奔马律、颈静脉压增高(11 分); ② 6 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10 分);

③室性早搏>5 次/分钟(7 分); ④非窦性心律或房性早搏(7 分); ⑤年龄>70 岁(5 分); ⑥急症手术(4 分) ⑦主动脉籍显著狭窄(3 分); ⑧胸腹腔或主动脉手术(3 分); ⑨全身情况差(3 分):PO2<30mmHg、PCO2>49mmHg、K+<3mmol/L、HCO3-<20mmol/L、 尿素>7.5mmol/L、肌酐>270umol/L、SGOT异常、慢性肝病等其中一种第①③④⑨项可通过适当的术前准备而获改善。III级手术危险大,需充分术前准备;IV级威胁生命。 该方法所包括的危险因家内容虽然有欠完整,例如未包括心绞痛、二尖瓣重度狭窄等,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高血压 1.应明确是继发的或是原发的,特别警惕嗜铬细胞瘤 2.有无其他脏器受累 3.尽可能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术前需系统治疗 四、其他 ①心肌梗死<3个月不宜手术。心肌梗死后30 天内为最高危病人,30 天以后对危险的评估则视病人的疾病表现和运动耐量而定。如果病人原来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心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或经溶栓或PTCA 治疗后目前心功能较好,手术又属限期,虽未达到一般认为需间隔的时间,应亦可考虑手术。对急症手术,麻醉处理要注意对心功能的维护、支持,尽可能保持氧供一氧需的平衡。 ②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有发作,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麻醉的风险增大,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6 % ,应加强术前准备。对心脏明显扩大或心胸比值>0 . 7 的病人应视作高危病人,注意对其心功能的维护、支持,因为心脏扩大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③左室肥厚与术后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关系,但肥厚性心肌病(一般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心肌缺血)的麻醉危险性却比较大。 ④对近期(2 个月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正处于心力衰竭中的病人,不宜行择期手术;急症手术当属例外,有的急症手术本身即是为了改善病人的心衰而进行的,例如对有心衰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

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项目概述 本项目是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和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建设最具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医院统一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有序开展。 1、系统的基本要求: ★必须满足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内容中“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部分”中的各种指标,(要求B级以上)。 2、系统的实现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标准原则:在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中,必须“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加强指导、组织和协调,规范数据平台的基本功能、数据模型和数据编码等信息标准。 性能稳定原则:数据中心平台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满足全院7*24小时服务的要求,保证医疗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需要。 保证安全原则: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系统设计和建设中要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经济实效原则:项目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实效的原则,注重投入产出效益,不盲目追赶技术超前,防止大起大落,以合理的投入,产出适宜的效果。 具扩展性、兼容性: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应具有灵活的扩展能力,

充分考虑国家相关标准和业务系统需求变化对数据格式、处理方式等带来的业务流程变动和模式调整。 3、项目建设目的 采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输液泵等设备输出数据的自动采集,采集的数据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患者生命体征参数的变化,并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根据采集结果,综合其他患者数据,自动生成手术麻醉相关医疗文书,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通过该系统的实施,能够规范麻醉科的工作流程、实现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自动生成各种医疗文书、完整共享HIS、LIS和PACS等患者信息,实现医疗过程电子化管理,从而提高科室管理工作的水平。 系统要能够全面支持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工作流管理,并满足各环节特定的功能要求。同时,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及手术麻醉相关管理系统。 4、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总体需求 4.1 概述 手术与麻醉临床信息管理子系统是用于医院手术、麻醉科室对手术病人的手术和麻醉信息的记录和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整个手术及麻醉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医院手术、麻醉管理合理、有效、安全地运行,并留下完整的手术记录、全程跟踪、记录手术的申请(预约)、审批、手术室和麻醉科对手术进行安排等相关信息。完成手术涉及的所有记录。精确记录和追踪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生

麻醉科培训细则

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 麻醉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它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更是临床各科特别是外科系统的手术医疗基础。通过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不仅要掌握麻醉科医师必须具备的监测,调控和支持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需要了解相关学科基本医疗知识。麻醉科根据医疗技术特点,分为普通外科麻醉、心胸外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小儿麻醉、妇产科麻醉、口腔麻醉、眼耳鼻喉咽科麻醉、骨科麻醉、手术室外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疼痛诊疗和体外循环等亚专业。 一、培训目标 本阶段为二级专科基础培训,目的是通过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好麻醉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学会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情、正确书写麻醉记录;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系统掌握麻醉学相关的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熟练掌握麻醉学常用的临床技能;能基本正确和独立地实施常规临床麻醉,达到具有独立从事麻醉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同时具有基本的临床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指导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能力、对患者和健康人群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总则规定,将学习本专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综合临床思维能力,规范临床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的要求贯穿培训全过程。完成其科室轮转、学习病种、病例(在必选轮转科室时必须手写大病历)和技能操作要求,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采取麻醉科内部和非麻醉科室轮转的方式(表1)。 麻醉科轮转应包括麻醉学所有亚专科的基本训练。 非麻醉科室轮转由各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普通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小儿内科、急诊科、心电图室、影像科等科室中任选2~3个科室,各轮转2~3个月,合计不能少于6个月。 所有的轮转不能缺项,轮转顺序由各培训基地制定。 表1 麻醉科住院医师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轮转科室时间(月) 非麻醉科室:8 (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儿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中 任选3个科室,各2个月;急诊科、影像科为必轮转科室,各1个月) 麻醉学亚专业: 普外科麻醉 3

医院手术室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医院手术室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目录 一、需求分析 (4) 1.1 医院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项目背景 (4) 1.3 项目目标 (5) 三、系统解决方案 (7) 3.1系统概述 (7) 3.2系统整体设计原则 (7) 3.2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 (8) 3.3系统的技术特点 (9) 3.4系统应用环境 (10) 3.4.1 服务器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8 Server (10) 3.4.1工作站软件:Windows 7或Windows 8 (11) 3.4.2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11) 3.5系统安全与数据备份 (13) 3.6系统架构 (13) 3.6.1系统总体结构图 (13) 3.6.2手术室系统结构 (16) 3.7系统流程 (1) 3.8系统功能 (2)

4项目实施和维护 (22) 4.1项目实施过程大纲 (22) 4.2项目实施详细过程 (23) 4.3项目实施质量控制 (26) 4.4售后服务 (26)

一、需求分析 1.2 项目背景 手术室是医院各个科室工作交叉汇集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在时间、空间、设备、药物、材料、人员调配的科学管理、高效运作、安全质控、绩效考核,都十分重要。手术室麻醉信息管理系统(anesthesia and oper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OIMS)将为医院手术室带来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标准、实时快捷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医疗病案的真实记忆存储,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有效归纳, 全面解决了手术室麻醉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随着时间的延长,更会为医院沉淀积累出厚重的医疗、科研、教学的宝贵信息文库,不但满足了科室工作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医院数字化的需要。 手术室麻醉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为手术病人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医生需从各种监测反馈信息中,分析、综合和判断病人的各项生命机能指标,并按需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干预,以使各项生命体征尽可能保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由于病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性,手术医生对手术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人、社会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以上因素已促使当今的麻醉工作不能单纯停留在单一的手工操作的麻醉方式上,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命信息监测、反馈与处理、严格操作规范、严密麻醉质量评估、动态直观良好的反映麻醉过程,完善监测机制,提高麻醉工作质量,降低麻醉风险和医疗纠纷,为动态、真实的记录和评估麻醉工作质量提供良好的依据和研究材料。另外,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信息化模块,手术室麻醉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麻醉电子病历,而麻醉电子病历是电子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麻醉电子病历是真正实现医疗全过程电子病历的重要部分。

围手术心血管麻醉处理

围手术心血管麻醉处理 心肌缺血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郑斯聚 尽管还有一些其它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静脉瘘)可产生心肌缺血,但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本文以冠心病为代表讨论心肌缺心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其原则也基本适用于其它可产生心肌缺血的心脏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冠心病发病率随之增高.因而,在接受手术的病人中冠心病病人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类病人围手术期期间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因而其手术死亡率较一般病人为高,麻醉医师应与外科医师、心脏科医师密切协作,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1、手术前评估和准备 通过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检查,可对病情作出判断,对麻醉和手术风险作出估计。手术前最常采用的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发现普通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心律失常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近年研究表明,手术前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人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运动心电图可提供产生心肌缺血的血流动力学阈值的信息,得即使运动试验银性也不能保证围手术期不发生缺血,因为除血流动力的影响外,围手术期还有一些可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缺血. 对不能作运动试验的病人,双嘧达莫(潘生丁)-铊闪烁显像检查可确定易发生缺血的心肌部位和范围.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总体心室功能,观察有无瓣膜功能异常和室壁局部活动异常,并间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 对不同类型的冠心病,还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对手术风险作出估计.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手术风险一般不大,但下列因素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1)日常生

手术麻醉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ZHIS4)操作丛书 手术麻醉管理系统 用 户 操 作 手 册 中国厦门 厦门市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Xiamen ZHIY Software Co.,Ltd Xiamen PRC 2005年5月

目录 目录 (1) 第1章引言 (3) 1.1编写目的 (3) 1.2背景 (3) 1.3术语及约定 (3) 第2章软件概述 (4) 2.1功能特点 (4) 2.2结构流程图 (5) 2.3系统基本组件说明 (6) 第3章运行环境 (12) 3.1硬件环境 (12) 3.2软件环境 (12) 第4章安装与卸载 (12) 4.1系统安装 (12) 4.2系统卸载 (12) 第5章操作说明 (13) 5.1系统初始化 (13) 5.2导航窗口 (20) 5.3手术管理 (22) 5.3.1 手术情况登记 (22) 5.3.2手术计费 (23) 5.3.3 手术病人用药 (24) 5.3.4 手术撤销 (25) 5.3.5 术后跟踪登记 (26) 5.3.6 手术信息一览 (27) 5.4麻醉管理 (28) 5.4.1麻醉安排 (28) 5.4.2 麻醉情况登记 (29) 5.4.3 麻醉计费 (30) 5.4.4 麻醉病人用药 (33) 5.4.5 麻醉病人信息一览 (34) 5.5费用管理 (34) 5.5.1 住院退费开单 (34) 5.5.2 门诊单据扣费 (35) 5.5.3 住院单据扣费 (36) 5.5.4 门诊病人用药扣费 (37) 5.5.5 住院病人用药扣费 (38)

5.6日常工作 (39) 5.6.1 科室领药 (39) 5.6.2 科室退药 (40) 5.6.3 科室查询 (41) 5.6.4 病人用药生成请领单 (42) 5.6.5 用药生成请领单查询 (43) 5.7统计查询 (43) 5.7.1 病人手术信息查询 (44) 5.7.2科室手术信息查询 (44) 5.7.3 科室收入统计 (44) 5.7.4 科室工作量统计 (45) 5.8系统维护 (47) 5.8.1 字典维护 (47) 5.8.2 参数维护 (51) 5.8.3修改口令 (51) 5.8.4 重新登录 (52) 5.8.5 消息管理 (53) 第6章系统问答 (55) 第7章附录 (56) 7.1W INDOWS基本操作简介 (56) 7.2如何使用电子帮助 (56)

临床麻醉学教案心血管病人手术的麻醉.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课程名称心血管病人手 教材名称临床麻醉学术的麻醉 授课时间 年月 授课对象麻醉专业日 教学内容 心血管病人手 计划学时 4 术的麻醉 1,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重点2,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基本原则; 教3,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原则。 材 分1,直视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麻醉; 析 难点2,直视心脏手术的麻醉。 3,体外循环简介 掌握麻醉前评估与准备;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基本原则;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原则。 教学目的 熟悉非直视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麻醉;直视心脏手术的麻醉。 了解体外循环简介 教学方法大课讲解 教具(挂图 幻灯投影 幻灯投影及 CAI 等) 新内容新知 Miller anesthesia (20%) 识(注明来 源及所占比 例) Hypertension ; Cardiac surgery ;Congentive heart disease ;外语关键词 Cardiac pulmonary bypass 。 参考资料 Miller anesthesia 现代麻醉学 课堂设计 主要内容题目拟用时间表达方式概述10 分钟讲解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30 分钟讲解举例

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基本 30 分钟讲解图表 原则 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原则30 分钟讲解图表非直视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麻醉30 分钟讲解图表直视心内及大血管手术的麻醉30 分钟讲解图表体外循环简介20 分钟讲解图表 教学过程 第十七章心血管病人手术的麻醉 概述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人的手术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者。因此,麻醉医生更应认真对待。 心血管病人的手术分为:心血管手术和非心血管手术。心血管病 人行非心血管手术较心血管病人行心血管手术的危险性更高。 第一节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科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使科技、经济、文化等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等。信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过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的利用,复杂的流程会变得简单化。 信息系统与医疗的结合,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工作方式的理解,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已成为医院运行和管理的重要标志。HIS系统不仅对医院的工作流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患者的就诊流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手术麻醉是医院以及医疗行业的重中之重,是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手术麻醉也是医疗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纠纷和问题的地方。 如何合理的安排手术和麻醉,规范手术麻醉的操作,有效的监控手术麻醉过程,避免产生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各医院面临的难题。如今,HIS已经应用于各大医院,手术麻醉系统也逐渐成为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规范了手术室麻醉科的工作流程,同时也帮助医院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因此,需要形成一个稳定、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统一管理的手术麻醉管理平台,来辅助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简化工作流程,减少手工记录,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手术信息共享,为医院运营提供良好的平台。 本文主要从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研究了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使用技术方法,以及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所实现的功能。首先,根据手术麻醉系统的实际应用,本系统的面向对象有三个:麻醉科医生、手术室护士和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 专家共识(2017) 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

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 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 1 -解决方案............................................................................................................... - 1 - 1、重庆创软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 6 - 2.现状与需求....................................................................................................... - 7 - 2.1. 传统工作模式下麻醉科面临的问题 ................................................. - 7 - 2.2.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信息化需求 ........................ - 9 - 2.2.1 总体目标...................................................................................... - 9 - 2.3. 创软 TrunkANAS——数字化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 ................. - 11 - 2.4. 应用创软 TrunkANAS后效果....................................................... - 14 - 3. TrunkANAS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 16 - 3.1. 系统目标 ............................................................................................ - 16 - 3.2. 系统结构 ............................................................................................ - 16 - 3.2.1.科室级....................................................................................... - 16 - 3.2.2.全院级....................................................................................... - 17 - 3.2.3.B/S三层架构 (19) 3.2.4.支持多种关系型数据库 (21) 3.3. 技术特点 (34) 3.4. 应用环境 (38) 4. TrunkANAS功能一览表 (39) 4.1. 麻醉工作站 (39) 4.2. 护士工作站 (41) 4.3. 术中监测 (43) 4.4. 移动工作站 (44) 4.5. 临床麻醉数据分析系统 (45) 5.系统特色 (45) 5.1. 支持麻醉科所有日常临床诊疗工作 (45) 5.2. 具备麻醉电子病历功能 (47)

合并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

合并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目的分析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患者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78例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复合硬膜外麻醉实施术前麻醉,观察组采用喉罩通气复合硬膜外麻醉实施术前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完全苏醒时间和术后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前后血压水平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麻醉总有效率为71.8%,观察组为92.3%,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喉罩通气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esthesia methods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78 cases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each group were 39 cases.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was selec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for preoperative anesthesia,and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was select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preoperative anesthesia,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ostoperative completely wake up time and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etely back to normal tim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anesthesi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esthetic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nesthesia in control group was 71.8%,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3%,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f preoperative anesthesia is very obvious for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Epidural anesthesia;Trachea cannula;Laryngeal mask airway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老年患者人数相对较多,由于其脏器功能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且麻醉药物在其体内的代谢速度相对较慢,实施手术会加重其心脏负担及手术风险,而针对不同外科疾病及患者体征状态采取的麻醉方式也有所不同。目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喉罩通气复合硬膜外麻醉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式[1],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性,本次研究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术前实施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灏瀚科技—手术与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目录 1.概述 (3) 1.1.系统简介 (3) 1.2.与HIS、EMR、PACS、LIS等系统数据如何共享获取? (3) 1.3.手术麻醉过程各项记录如何实现全无纸化? (4) 1.4.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等设备监护信息如何获取至临床系统中? . 4 1.5.如何准确通知临床病区医护人员运送病人到手术室,避免过早运送病 人到手术室,导致病人和医生无谓等待,浪费时间? (4) 2.系统功能介绍 (5) 2.1.术前管理 (5) 2.1.1.医生排班 (5) 2.1.2.手术排班 (5) 2.1.3.手术申请单 (5) 2.1.4.手术通知单 (5) 2.1.5.术前访视 (5) 2.1.6.术前诱导 (6) 2.1.7.手术知情同意书 (6) 2.1.8.术前查房记录 (6) 2.1.9.手术计划 (6) 2.1.10.手术室工作状态显示 (6) 2.1.11.手术安排公告显示 (6)

2.2.术中管理 (6) 2.2.1.麻醉记录 (6) 2.2.2.手术室管理 (8) 2.2.3.手术室中央监护 (8) 2.2.4.手术麻醉报警 (8) 2.3.术后管理 (9) 2.3.1.术后镇痛记录 (9) 2.3.2.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9) 2.3.3.手术护理记录 (9) 2.3.4.手术器械、敷料点数表 (9) 2.3.5.手术麻醉费用 (9) 2.4.数据维护 (9) 2.4.1.库存管理 (9) 2.4.2.设备管理 (10) 2.4.3.一次性用品管理 (10) 2.4.4.麻醉方式定义 (10) 2.4.5.麻醉事件定义 (10) 2.4.6.一次性用品定义 (10) 2.4.7.麻醉用药定义 (10) 2.5.报表统计 (10) 2.5.1.镇痛一览表 (10) 2.5.2.超时餐统计 (11)

手术麻醉管理系统操作手册样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 ZHIS4) 操作丛书 手术麻醉管理系统 用 户 操 作 手 册 中国厦门 厦门市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Xiamen ZHIY Software Co.,Ltd Xiamen PRC 5 月 目录 目录. ..................... 第 1 章引言. ................. 1.1 编写目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

1.2 背景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3 术语及约定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 2 章软件概述................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 功能特点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 结构流程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 系统基本组件说明................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 3 章运行环境................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1 硬件环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2 软件环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 4 章安装与卸载............... 错误!未定义书签。4.1 系统安装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 系统卸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 5 章操作说明................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1 系统初始化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2 导航窗口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3 手术管理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合并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患者麻醉方法选择

合并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患者麻醉方法选择 目的探讨合并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160例,术前准备相同,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4组,比较各组术后苏醒时间和苏醒延迟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组苏醒时间平均(3.63±2.14)min,无苏醒延迟,7例(16.28%)心血管异常;2组平均(7.13±1.76)min,无苏醒延迟,2例(10.26%)心血管异常;3组平均(4.76±2.31)min,2例(5.13%)苏醒延迟,2例(3.85)心血管异常;4组平均(21.46±5.61)min,6例苏醒延迟,1例(3.85%)心血管异常。4组苏醒时间最长、苏醒延迟率最高,1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选择合理麻醉方法,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临床应结合患者心功能程度选择。 标签:心血管疾病;普通外科;麻醉 普通外科疾病种类很多,包括骨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肛肠外科等科室的骨折、胆囊炎、胆结石、胃炎、痔疮等[1],普通外科患者中有许多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所以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引发心脏不良反应。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和冠心病居多,心脏功能下降,为了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避免应用麻醉药后代谢慢,增加心脏负担,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找到适合的麻醉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外科患者160例,男92例,女6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3±1.4)岁;患者的外科疾病包括急性阑尾炎72例,胆石症31例,胃穿孔28例,肠梗阻17例,骨折12例;手术包括急诊手术126例,择期手术34例;病程1d~6个月,平均病程(1.3±0.6)个月;合并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71例,心律失常65例,冠心病24例;心血管疾病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6±1.5)年;高血压以收缩压高于14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为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4组患者的年龄、手术疾病的类型、病程和心血管疾病类型、病程无明显差异。 1.2方法高血压患者在术前先控制血压,使其降至正常范围,心功能低者应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及消心痛等药物,合并冠心病者,应用扩血管药和镇静类药物。在术前应用,以免术中心肌缺氧大影响手术效果。1组43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2组39例采用神经阻滞麻醉,3组52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4组26例采用全身麻醉,术中连接生命监护仪,全程监测脉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应用少量利多卡因,出现麻醉感觉后进行全身麻醉,再维持麻醉。硬膜外麻醉患者根据不同手术选择穿刺点,再视情况加大药物剂量。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的麻醉管理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的麻醉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 胡彦艳 缺血性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死亡率约为一般人群的2至3倍,而既往有心肌梗塞的病人,术后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为既 往无心肌梗塞病人的50倍。所以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麻醉前评估,如何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和技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做简要的总结。 1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 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点。1.1冠脉供血不足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约占 缺血性心脏病的90%左右。主动脉关闭不全或狭窄、休克时,因 舒张压过低,也可引起冠脉供血不足。此外,血液携氧量减少(贫血、缺氧)、携氧能力下降(一氧化碳中毒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释氧降低(2,3-DPG缺乏),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流减慢(红 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都可影响冠脉血流。 1.2 心肌耗氧量增加 1.2.1 心率 当心率在50~200次/分的范围波动时,心肌耗氧量(MVO2)随心率的平方增加而增大,超过200次/分时,MVO2增大更多。另

外,心率过快,舒张期缩短,势必减少冠脉的灌流。 1.2.2 心肌壁张力 根据Laplase定律,张力=室内压×心室半径/2心室厚度,心肌壁张力越大,MVO2越高。因此任何使室内压或心室扩张的因 素如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压升高和心功能不全,都可使MVO2增大。当主动脉压在80~120mmHg时,血压每升高50%,MVO2相应增大50%,当血压超过150mmHg时,MVO2增大的幅度明显增大。故控 制血压是减轻心肌缺血的重要措施。但血压过低又会影响冠脉的血流。如何控制好血压也是我们麻醉中的难点。 1.2.3 心肌收缩性 任何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度的因素如交感神经兴 奋、儿茶酚胺增高,都可使MVO2增加。反之,任何减弱心肌收缩力和减慢收缩速度的因素如迷走神经兴奋、β-受体阻滞剂,都可使MVO2降低。 1.3 综合因素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主要是以上的原因,另外还有肌纤维 的长度、激活能、基础代谢率等一些因素。 2 缺血性心脏病的检查和监测 2.1 心电图 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是术前和术后监测经济实用的方法, ST段有意义的抬高、降低或出现病理性Q波等,可直观预测围术期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可估计围术期病人对应激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