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20世纪50--- 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

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

诗词导入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l957年,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毛泽东兴奋地写下这首词,他感慨万千:即使是“神女”也会对我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奇。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怎样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呢?我

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27美元印度57美元亚洲(平均) 44美元自主学习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度下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学习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问题情境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十分紧迫,同时困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部分资本家的否定和蔑视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 1.639亿吨 49% 9.3%

棉130.4万吨 193% 53%

自主学习: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情境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自主学习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自主学习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问题情境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基本原因。

师生互动: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1)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2)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合作探究: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你如何看待这一成果?

自主学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周边政治环境险恶、国内人口众多和资源、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光照千秋的壮美功业,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无处不在的高度权威和强有力的行政调遣。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必然要适当牺牲农民利益,采用“工占农利”的方式。因此从长远来看,落后的小农经济必然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小农经济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2.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自主学习: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