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学生能够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在学生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教学重难点: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教具、学具:每组一个番茄、洋葱等,一把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提问从而直接引入新课, 3 分钟)提问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引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以旧知引入新知。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提出的问题是:1.植物体有哪些组织?
2.植物体组织有哪些不同的作用?
3.植物体有哪些器官?有哪些是生殖器官?哪些是营养器官?
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什么?与动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下题,然后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组织的形成过程
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四、动手实验:解剖番茄来探究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并解决几个问题:(实验前,让学生观看现有的植物组织标本,然后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1)撕下番茄表皮进行观察,拉动其表皮,是柔韧还是脆弱?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2)番茄果肉是我们吃的部分,果肉细胞特点是什么 ?其功能是?属于什么组织?
3)再观察果肉中黄色的细丝,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学生利用自己手中试验的情况进行展示交流解决问题情况,其他同学
可以质疑和补充,教师最后做评价。
五、巩固提升:(学生独立完成下列检测题,教师检查校对)
1、人们吃成熟的香蕉时,吃的是 [ ]
A.细胞质
B.机械组织 C .营养组织 D .保护组织
2、人们食用的黄瓜、胡萝卜、甘蔗、菠菜、大豆分别属于植物的[ ]
A .根、茎、叶、果实、种子
B .果实、种子、叶、茎、根
C .果实、根、茎、叶、种子
D .种子、叶、茎、根、果实
3、下列属于组织的是 [ ]
A .一个苹果
B .一瓣苹果
C .一块苹果皮
D .一株苹果树
4、下列叙述属于“器官”的是 [ ]
A .一块苹果皮
B .一株苹果树
C .一个苹果
D .一瓣苹果
5、切开番茄可以看到,它外有表皮,内有果肉和种子,还有一条条“筋络”,由此可知番茄分别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的。
6、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
———
六、课堂小结:先由学生来进行总结自己一节课的收获,教师做补充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课中能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能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针对本课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处理,这堂课最大的突破就是让学生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围绕课程标准的两项主要要求,淡化了教材中对分生组织特点的介绍, 重点引导学生从感性入手,循序渐进地认识植物不同器官的组织构成情况,将教材中以根尖作器官代表介绍其组织构成这一教学难点作了一些实物和感性认识上的铺垫。同时将演绎的教学方法调整为归纳教学法,课堂教学证明,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掌握起来轻松得多。
学生分组探究自己所带的各种各样的植物,达到了设计意图,既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能全面辩证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器官构成情况,从另外一种视角感悟了生物的多样性。课堂中给学生发放上几届学生制作的精美叶脉标本,让学生近距离更直观地认识了输导组织,学生们非常兴奋而感兴趣。通过听李进起老师的讲座后,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这节课,感觉自己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方面还很不够,使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课堂的生成。例如在探究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时,结合自己所带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植株,学生们直观发现的只有根、茎、叶、花、果实五大器官。在探究蚕豆叶的组织构成时,学生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很快认识了保护组织和营养组织,对输导组织的认识却出现了困难。我迅速展示前几届学生制作精美的叶脉标本发放给学生,输导组织的认识迎刃而解。课堂中的这两点插曲,让我感觉到有效利用并处理好课堂中的生成,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本节课的缺憾。导入时没有体现“新”与“奇”,对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够好,不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不够仔细;分层教学方面体现不够,发言的学生多是成绩优良的学生,学困生虽然在做实验时积极性较高,但我没能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中仍然没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