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响)。

(二)力量训练点通过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分析问题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响,由于氧气量是否充分,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响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展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很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学问,思索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做好木炭复原氧化铜的演示试验,提出学生应留意观看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看,启发调动学生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复原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预备木炭复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育学生自学力量。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稳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把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争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量。

4、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观看试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争论在这个化学反响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一样的化学性质。

(3)把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掌握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概念和性质2.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3. 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4. 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

2. 采用实验法,演示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如石墨、木炭、氧气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服、实验安全帽。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石墨和木炭,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形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如石墨和木炭的区别、单质碳的化学式等。

2.2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等。

2.3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与氧气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3. 实验演示3.1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3.2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 学生实验操作4.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

4.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

5. 案例分析5.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碳素墨水的制作、金属的冶炼等,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解答。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常见化学反应,特别是与氧气和水的反应;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碳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实验:碳与氧气的反应;碳与水的反应实验;教具:碳的示意模型、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教材:化学教科书、参考书、化学实验手册。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单质碳的概念,并提问: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知识讲解(1)碳的基本性质:黑色固体,不溶于水和大部分有机溶剂,导电性良好。

(2)碳的化学性质:碳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常见反应有:a.碳与氧气的反应: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碳与水的反应:水蒸气与碳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c.碳与酸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d.碳与金属的反应:在高温下形成碳化物。

e.碳与氢气的反应:在高温下生成烷烃。

3.实验演示(1)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取一块新鲜的木炭,点燃后放入一个容器中,加入氧气。

b.观察燃烧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

实验现象及解释:燃烧产生火焰,产物是二氧化碳。

这说明碳与氧气反应时会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碳与水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取一小块洗净的石墨,放入干净的试管中。

b.加入适量水,加热试管。

c.观察试管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解释:加热后,试管内的水蒸气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产生气泡和爆炸声音,外观变黑,表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4.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什么会产生火焰?(2)为什么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碳与水的反应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和爆炸声音?(4)为什么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5.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碳的应用领域,如制备石墨、人造金刚石、活性炭等,以及碳的环境意义。

6.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碳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7.课堂练习出一些选择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碳与氧气的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碳与氧气的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设计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方案,或寻找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木炭烧烤、活性炭净化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碳在这些实例中具有特殊的用途?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是如何影响它的应用的?
4.总结归纳:通过总结碳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环保意识:讲解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科学精神:强调实验事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碳的了解和疑问,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碳的化学性质:介绍碳的还原性、可燃性等基本化学性质,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2.碳与氧气反应:详细讲解碳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板书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过程。
3.实验演示:进行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4.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对实验现象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对理论知识缺乏耐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以便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碳的燃烧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 碳的还原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4. 碳的吸附实验:观察碳吸附色素和异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实验和还原实验的操作技巧,以及碳吸附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碳的物理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并进行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并探讨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2. 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铜和二氧化碳。

3. 吸附性:碳吸附色素和异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还原性、可燃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还原性:通过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的过程。

2. 碳的可燃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碳燃烧产生的产物。

3. 碳的吸附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碳的化学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化铜、氧化铁、澄清石灰水等。

3. 碳的吸附性实验材料:彩色笔、香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碳的基本概念,引出碳的化学性质。

2. 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实验过程,分析碳的还原性。

3. 碳的可燃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碳的可燃性。

4. 碳的吸附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分析碳的吸附性。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碳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化学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观察结果、分析能力和问题解答。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七、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2.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处理,遵循环保原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6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6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4)巩固提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5)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作业、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查阅资料,了解纳米碳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撰写一篇科普文章。
-观看与单质碳相关的科普视频,如《碳的世界》、《神奇的碳纳米管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逻辑严密,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实践能力。
3.预习作业要达到预习效果,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拓展作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注重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木炭吗?它有什么特殊的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木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单质碳的概念。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单质碳的存在形态和主要用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抽象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2.教学策略:
-针对重点知识,设计递进式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巩固知识。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掌握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1. 单质碳的燃烧反应。

2. 单质碳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 单质碳的彗星示范反应。

2. 单质碳的生成石墨烯的反应。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煤质末或木材末,气管,斜口瓶,刘易斯瓶等。

2. 实验器材:点燃棒,点火器,化学品容器等。

3. 示范实验:碳的燃烧反应,碳的氧化反应。

4. 教材资料:化学教材,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单质碳吗?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哪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答案,然后给与肯定的回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

Step 2:探究单质碳的燃烧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斜口瓶中,用点燃棒点燃后,观察瓶中发生的变化。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燃烧反应:单质碳在氧气存在下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释放能量。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O2 → CO2。

Step 3:探究单质碳的氧化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刘易斯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观察发生的反应。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氧化反应:单质碳可以和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产物。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4HNO3 → CO2 + 2H2O + 4NO2。

Step 4:其他单质碳的化学反应1. 碳的彗星示范反应:利用高温下的碳化钠与碳末反应,产生彗星般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并提出解释。

2. 生成石墨烯的反应:介绍碳热解制备石墨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石墨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Step 5:归纳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并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将化学性质与单质碳的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Step 6:拓展实验1.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单质碳的其他化学反应。

2. 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研究实践,例如制备石墨烯。

Step 7: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和应用前景。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目标: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氧化和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一、碳的燃烧
1.实验:将一块碳放在燃烧器中,点燃后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能量。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二、碳的氧化
1.实验:将碳与氧气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2C + O2 -> 2CO (一氧化碳); C + O2 -> CO2 (二氧化碳)
三、碳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1.实验:将碳与氧气混合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中氧化生成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
四、总结
1.碳在氧气中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燃烧和氧化。

2.碳的燃烧和氧化都是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有助于理解碳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活动:让学生进行碳的氧化实验,观察其现象并记录下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通过试验,驾驭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实力目标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实力;发展和培育学生的试验视察实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实力。

情感目标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爱好。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接着,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

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

从学生较熟识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识到生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终支配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教学中应留意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学问进行新学问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学问链、实力链。

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

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实力,提高试验的设计实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探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

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擅长视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一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碳的基本概念1.1 碳的电子排布1.2 碳的同素异形体1.3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第二章:单质碳的物理性质2.1 单质碳的晶体结构2.2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2.3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第三章:单质碳的化学反应3.1 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3.2 单质碳与氢气的反应3.3 单质碳与卤素的反应第四章:单质碳的还原性4.1 单质碳还原金属氧化物4.2 单质碳还原非金属氧化物4.3 单质碳的还原性与反应条件第五章:单质碳的氧化性5.1 单质碳氧化金属5.2 单质碳氧化非金属5.3 单质碳的氧化性与反应条件第六章:碳的催化反应6.1 碳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6.2 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催化作用6.3 碳催化剂的制备和活性评价第七章:碳的吸附性质7.1 碳材料的吸附机制7.2 碳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7.3 吸附性能的表征与优化第八章:碳的燃烧反应8.1 碳的燃烧反应机理8.2 燃烧产物的分析与检测8.3 碳燃烧反应的环境影响第九章:碳的碳化反应9.1 碳化反应的原理与过程9.2 碳化反应的应用领域9.3 碳化反应的条件优化第十章:碳的化学腐蚀与保护10.1 碳材料的化学腐蚀机制10.2 碳材料的腐蚀防护方法10.3 腐蚀防护涂层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碳的基本概念碳的电子排布: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尤其是最外层的4个电子,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差异导致其物理性质差异显著。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多种化学键,如单键、双键和三键,影响其化学反应性质。

重点二: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单质碳的晶体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结构不同,影响其物理性质。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熔沸点差异显著,与晶体结构有关。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金刚石几乎不导电。

重点三: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完全燃烧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碳的燃烧反应2. 碳的还原反应3. 碳的碳化反应教学难点:1. 碳的燃烧反应条件的理解2. 碳的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3. 碳的碳化反应过程的描述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纯净碳、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存在形式等。

2. 提问:碳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二、碳的燃烧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在燃烧匙中,用酒精灯点燃碳,观察燃烧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碳的燃烧声音、火焰颜色等。

3. 分析碳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O2 →CO2。

4. 讲解碳的燃烧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三、碳的还原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气,点燃碳,观察还原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烧杯内气体的变化、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等。

3. 分析碳的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H2 →CH4。

4. 讲解碳的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四、碳的碳化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试管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碳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碳化产物的形态等。

3. 分析碳的碳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CxHy。

4. 讲解碳的碳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提问学生:你认为碳的这些化学性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碳的燃烧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2.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及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单质碳的还原性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碳元素的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哪些形式存在?(2)介绍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等。

2.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①讲解单质碳的稳定性,引导学生观察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

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变化。

(2)还原性①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氧化铜的变化。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碳是如何将氧化铜还原的?(3)可燃性①讲解单质碳的可燃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可燃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燃烧现象。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木炭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3.巩固知识(2)课堂练习:完成关于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练习题。

4.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分别进行碳的还原性和可燃性实验。

(2)实验要求: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5.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四、课后作业1.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深入了解单质碳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稳定性对话设计: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木炭在常温下不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答:“因为它比较稳定。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理解碳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及条件。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难点: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观察、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看看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2.知识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还原性:碳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金属和二氧化碳。

③惰性: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碳与氧气反应的条件①足够的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

②高温: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实验观察(1)实验一:碳在氧气中燃烧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请同学们准备好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集气瓶,加入少量氧气。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二氧化碳和水。

(2)实验二:碳还原氧化铜师: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铜。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放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①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碳可以还原氧化铜,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③碳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惰性。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6.作业布置(1)熟记碳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碳元素、碳原子、碳的同素异形体。

2.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3.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燃烧反应、碳化反应。

4. 碳的吸附性质:吸附剂的制备、吸附原理、吸附应用。

5. 碳的半导体性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机理、碳的半导体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单质碳的性质及应用。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

3.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碳纳米管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木炭、氧气、氢气、碘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动画等。

4. 作业与评估: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第一课时: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特点。

2. 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碳的同素异形体。

二、探究单质碳的物理性质1. 观察石墨和木炭的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2. 分析石墨和木炭的物理性质差异。

三、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实验演示:石墨和木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反应、碳化反应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境保护意义。

第二课时:碳的吸附性质和半导体性质一、导入新课1. 介绍吸附剂的制备和吸附原理。

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的发现及应用。

二、探究碳的吸附性质1. 实验演示:碳纳米管对碘的吸附现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1.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烧杯、试管、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纯净碳、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存在和性质。

2. 学生分享对碳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单质碳的概念。

二、探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纯净碳的外观和质地。

2. 学生用镊子取少量纯净碳,观察其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3. 教师解释单质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4. 学生进行实验:将少量纯净碳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观察燃烧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后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解释其为碳的氧化产物。

三、单质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性质。

2. 学生进行实验:将少量纯净碳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解释单质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4. 学生讨论并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四、拓展与延伸(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对单质碳应用的了解,教师总结并介绍碳的广泛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单质碳的环境影响。

4. 学生讨论单质碳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作业: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和保护碳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氢气、氧气这两种非金属气态单质的知识后,再学习碳这种非金属固态单质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氢气、氧气性质的理解得到巩固、补充和深化。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及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学生分析
对于单质碳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材的前几章里学生已获得了很多相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有些性质与氢气相似又跟氧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碳的性质的理解有了初步了解。

初三学生具有思维敏捷、竞争意识强、敢于探索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气氛较好。

三、设计理念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施的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所以,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猜测、设计、分组讨论、演示实验多种方法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让人人都心情愉快的来理解这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虽然差异较大,但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掌握单质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根据《大纲》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实行比较。

2)难点: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通过实验、列表比较,突出重点,通过度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六、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中所熟知的事实(如木炭能够长期保存,油墨不褪色等),理解碳的化学稳定性;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碳燃烧和碳与氧化铜反应
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与分析水平,通过比较,加深对氢气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谜语引入:大哥硬度最大,二哥特别软滑,三哥面貌多变,它们同是一家。

(打一元素名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好了准备。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想一想?为什么古代书法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长时间放置纸都发黄了,字画却不褪色呢?“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金刚石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回答: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二)探索研究
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讨论:你能从碳原子的原子结构分析,为什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吗?
(2)结论: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1、碳常温下性质稳定。

(1)欣赏:北宋黄庭坚用墨写的字,引导学生分析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联系实际讨论:
A、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为什么会有三、四千年前的木炭还完好如初呢?
B、在埋木桩之前,为何常把埋入地里的一端桩头的表面用火微微烧焦?
C、铅笔芯、铅笔字墨、“徽墨”及墨迹为何久置不变色?
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勇于置疑、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碳的可燃性
(1)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启发学生回忆氧气的性质。

(2)教师介绍煤炉封火时的煤气,化学反应时放热的意义,热水器的“杀手,冬天防煤气中毒的措施等。

加深学生对碳的可燃性的理解,使化学更加贴近于生活,更加结合实际,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讨论:你所知道的相关燃烧的事例,如炭火烤羊肉串等。

演示:单质碳的可燃性。

通过演示木炭、活性炭、焦炭等的可燃性,证实单质碳具有可燃性。

讲解以煤气中毒为例,说明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

学生第一次知道反应物相同,当条件不同时产物也不同的事实。

3、碳的还原性
(1)猜一猜:碳能否还原氧化铜,如果能应用怎样的实验加以验证,并设计实验装置,推测实验现象,猜测实验结论。

放飞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演示实验,在教材的基础上实行改进,先按装置加热40秒,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现象,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
现象的本质,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3)改进演示实验:再将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装进坩埚内改用酒精喷灯增强热,很快学生就能够观察到坩埚内象火山爆发一般,火光及少量粉末喷出,坩埚通红,剧烈反应。

撤去喷灯,提起铁架台到同学们中间去,让他们看看碳与氧化铜剧烈反应的壮观景象,同时介绍我们的祖先土法炼铜的史实。

加深学生的体验,同时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观察产物是整块的、多孔的、紫红色的铜块,用钳子拨开里面夹杂着一些火柴头大小的黄晶晶的铜珠,分发给学生作为“战利品”纪念。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即时说明碳除了能够还原氧化铜、氧化铁这些金属氧化物外,还能够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引出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已有的知识启发思考,化抽象为具体,顺利通过本节难点。

4、知识总结
新课传授完毕,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

不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水平,而且培养综合分析知识的整体思维水平,使学生学会整理、加工化学知识的方法,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三)应用创新
展开你联想的翅膀:
(1)“古老的铜——试想象为什么自然界有单质铜存有?为什么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使用铜了?
(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你见到哪些化学反应是放热的?试想象如没有化学反应放热,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发他们的联想,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水平的目的。

(四)、反思小结
临下课时,师生静思一分钟,反思本节究竟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有哪些经验和失误,下一次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稳定性
二、可燃性
C+O 2 ===== CO 2 (充分燃烧)
2C+O 2 ===== 2CO (不充分燃烧)
三、还原性
C+2CuO ===== 2Cu+CO 2↑
C+CO 2 ===== 2CO
【课堂练习】
火眼金睛
1.下列不符合科学道理是( )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A.碳是非金属,但它的单质石墨能导电
B.普通大理石经“气功大师”发功能变成金刚石
C.工业上用焦炭来炼铁是利用碳的还原性
D.碳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有时是不同的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金刚石具有很大的硬度
B.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
C.活性炭有碳的性质稳定
D.常温下碳的性质稳定
3.有下列变化:甲→乙→丙,能满足这个变化的甲是()
A.C
B.H
2
C.CO
D.Cu
4. 在一密闭容器内盛有等质量的碳和氧气,高温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容器内的物质是()
A.CO
B.CO
2和O
2
C.CO
D.Cu
画龙点睛
5.金刚石、石墨、C
60
在物理性质上存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6.某同学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可利用和等疏松结构的材料做吸附剂外,还可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如作吸附剂。

为消除室内抽香烟后或装修后难闻的气味,该同学点燃一支蜡烛,一段时间后室内难闻气味消失,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其中原因。

7.经常不用的锁,开启比较困难时,可向锁空中加些铅笔芯粉末,便容易开启,这是因为。

8.埋木桩前,有时把埋入地下一段的表面用火微微烧焦,这是因为。

计算小擂台
9.计算题:氧化铜和木炭的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25.4 g铜,计算原混合物中氧化铜和木炭粉各多少克。

课后反思
在本节的设计中,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好,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本节课我和学生互动好,课堂效果好,效率高.练习题的选择富有针对性,能照顾绝绝大部分同学,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有一个效果比较好,现象夸张的改进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整个课堂来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掌握较好,做题的准确率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