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氢气、氧气这两种非金属气态单质的知识后,再学习碳这种非金属固态单质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氢气、氧气性质的理解得到巩固、补充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及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学生分析

对于单质碳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材的前几章里学生已获得了很多相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有些性质与氢气相似又跟氧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碳的性质的理解有了初步了解。初三学生具有思维敏捷、竞争意识强、敢于探索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气氛较好。

三、设计理念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施的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所以,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猜测、设计、分组讨论、演示实验多种方法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让人人都心情愉快的来理解这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虽然差异较大,但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掌握单质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根据《大纲》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实行比较。

2)难点: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通过实验、列表比较,突出重点,通过度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六、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中所熟知的事实(如木炭能够长期保存,油墨不褪色等),理解碳的化学稳定性;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碳燃烧和碳与氧化铜反应

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与分析水平,通过比较,加深对氢气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谜语引入:大哥硬度最大,二哥特别软滑,三哥面貌多变,它们同是一家。(打一元素名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好了准备。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想一想?为什么古代书法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长时间放置纸都发黄了,字画却不褪色呢?“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金刚石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回答: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二)探索研究

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讨论:你能从碳原子的原子结构分析,为什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吗?

(2)结论: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1、碳常温下性质稳定。

(1)欣赏:北宋黄庭坚用墨写的字,引导学生分析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联系实际讨论:

A、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为什么会有三、四千年前的木炭还完好如初呢?

B、在埋木桩之前,为何常把埋入地里的一端桩头的表面用火微微烧焦?

C、铅笔芯、铅笔字墨、“徽墨”及墨迹为何久置不变色?

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勇于置疑、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碳的可燃性

(1)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启发学生回忆氧气的性质。

(2)教师介绍煤炉封火时的煤气,化学反应时放热的意义,热水器的“杀手,冬天防煤气中毒的措施等。加深学生对碳的可燃性的理解,使化学更加贴近于生活,更加结合实际,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讨论:你所知道的相关燃烧的事例,如炭火烤羊肉串等。

演示:单质碳的可燃性。通过演示木炭、活性炭、焦炭等的可燃性,证实单质碳具有可燃性。

讲解以煤气中毒为例,说明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

学生第一次知道反应物相同,当条件不同时产物也不同的事实。

3、碳的还原性

(1)猜一猜:碳能否还原氧化铜,如果能应用怎样的实验加以验证,并设计实验装置,推测实验现象,猜测实验结论。放飞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演示实验,在教材的基础上实行改进,先按装置加热40秒,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现象,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

现象的本质,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3)改进演示实验:再将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装进坩埚内改用酒精喷灯增强热,很快学生就能够观察到坩埚内象火山爆发一般,火光及少量粉末喷出,坩埚通红,剧烈反应。撤去喷灯,提起铁架台到同学们中间去,让他们看看碳与氧化铜剧烈反应的壮观景象,同时介绍我们的祖先土法炼铜的史实。加深学生的体验,同时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观察产物是整块的、多孔的、紫红色的铜块,用钳子拨开里面夹杂着一些火柴头大小的黄晶晶的铜珠,分发给学生作为“战利品”纪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即时说明碳除了能够还原氧化铜、氧化铁这些金属氧化物外,还能够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引出碳和二氧化碳反应。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已有的知识启发思考,化抽象为具体,顺利通过本节难点。

4、知识总结

新课传授完毕,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不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水平,而且培养综合分析知识的整体思维水平,使学生学会整理、加工化学知识的方法,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三)应用创新

展开你联想的翅膀:

(1)“古老的铜——试想象为什么自然界有单质铜存有?为什么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使用铜了?

(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你见到哪些化学反应是放热的?试想象如没有化学反应放热,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发他们的联想,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水平的目的。

(四)、反思小结

临下课时,师生静思一分钟,反思本节究竟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有哪些经验和失误,下一次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稳定性

二、可燃性

C+O 2 ===== CO 2 (充分燃烧)

2C+O 2 ===== 2CO (不充分燃烧)

三、还原性

C+2CuO ===== 2Cu+CO 2↑

C+CO 2 ===== 2CO

【课堂练习】

火眼金睛

1.下列不符合科学道理是( )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