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J 0UR NAL 0 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D UC AT I O N
大 学 生 自我 同一 性 与心 理 健 康 研 究 述 评
陈亚青
( 红河学 院,云南 蒙自 6 6 1 1 0 0)
[ 摘
要 ] 自我 同一性 的形成和发展 是青 少年 时期 的主要发展任 务。本文在 综合 国内外学者研 究的基础上 , 根据 J a me s
Ma r c i a的 自我 同一性理论 , 分别对四种 同一性状 态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 况进行 了概括和 总结 , 并结合 实际情 况提 出了
学校 园, 拥 有 更 为开 放 和 自由 的环 境 , 面 临 更 多 的选 现 , 同一 性 整合 得 越 好 , 心 理越 健 康 J 。 国 内学 者 叶
择 机会 , 肩 负 着形 成 自我 同一性 的重要 发展 任务 。
一
、
自我 同一性 概 述
埃 里 克森 被认 为是 “自我 同一 性 之 父 ” 。他认 为 表 明 , 成 就 型 同一 性 与 心 理 健康 水 平 呈 显 著 正 相关 ,
一
段 可 能性 选择 的探 索 , 并呈 现 相对 固定 的承 诺 ; ( 2 ) 焦虑得 分 最高 , 排他 型 同一性 个 体 焦 虑得 分 最 低 ¨ 。
延缓 型 同一 性 : 正 处 在探 索 过程 中 , 并 积 极 考 虑各 种 国 内学 者 王树 青 在 其 研 究 中也 发 现 成 就 型 同一 性 与 可 能 的选择 , 但 没有 达成 最后 的 承诺 ; ( 3 ) 排 他 型 同一 自尊 正 向 联 系 , 而 弥 散性 、 排他 型 和延 缓 型 同一 性 与 性: 从 未 经 历 同 一 性 探 索就 对 一定 的 目标 、 价值 观 和 焦虑 、 抑郁 正 向联 系¨ 。
自我—他人一致性综述及研究设想
自我—他人一致性综述及研究设想作者:侯松松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0期摘要:自我他人一致性(Self-other correspondence)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理解为自我-他人的相似性;从群体角度来看,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内群体对高级群体的代表性。
本文将从以上两个角度阐述自我他人一致性,探讨影响自我他人一致性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假设。
关键词:自我—他人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假设一、自我他人相似性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和他人是相似的,并且高估这种相似性。
这种相似表现在很多方面:态度 & 信念、特征、经历、行为。
1. 理论解释对于自我—他人一致性这一现象,存在两种取向的理论解释:(1)社会投射(social projection)即个体期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将对自己的认识投射(project)到别人身上,是一种自己—他人的加工过程。
社会投射得到了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间接证据:(1)自我评价与对群体的评价相比,更快,更容易,(2)自我概念是个稳定的结构,是认识他人的基础,(3)在面临威胁时,个体的个人身份要比社会身份更容易激活。
直接证据:告知被试自己在某些特征上的评分,被试会将这种特征泛化到对自己所在群体的评价。
(2)自我刻板化(self-stereotyping)即个体认为自己和别人是相似的,个体会内化(introject)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认识,是一种他人—自己的加工过程。
Otten & Epstude (2006)认为社会投射和自我刻板印象是两种社会认知加工策略,当个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不够详尽时,都可以用来填补对对象的认识的残缺。
2.影响因素社会投射和自我刻板化会的影响因素:评价对象或参照对象的组别;评价属性的效价(积极/消极)3. 本文提出的设想如果将上述两个因素混合呢?拟采用的操作步骤:通过最小群体范式划分内外群体;被试被随机分为社会投射组和自我刻板化组;告知参照标准(个体或内群体、外群体)具有某一特质(积极、消极);让被试评价对象(个体或内群体、外群体)是否具有该特质二、内群体对高级群体的代表性内群体投射(ingroup projection)是指相比较于外群体,个体认为内群体是高级群体(superordinate category)的典型代表,个体认为内群体与高级群体更相似。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
展并没 有 随 着 年 龄 和教 育 程 度 的发 展 而 有线 性 提 高 的趋 势。 L 3 J 该研究发现大一和大 四大学生是 自我同一 性水平 下降 较明显的时期 ,这 可能是 因为大一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 ,大 四学生对 于即将到来 的毕业焦虑造成的。这也意味着达到 t l 我同一性 的形成地 位并不等 于 自我 同一性发展的完成 ,遇到 新的危机 时 ,有可 能发生倒退 。 这 与王树青等人研究结果有相符之处 ,他们 的测量结果
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与父母之问如果可 以 自由开放地
进行交流 ,可 以使学生更多地处于获得和早 闭状态 。 【 5 J 反之 ,
可能 会 更 多 地 处 于 扩 散 状 态 。
自埃里克森提 出 自我同一性 的理论之后 ,有不少心理学
凌辉等人 的研究 中,发现中国的父母对儿子 、女儿 的教
念 、研 究 工 具 和 相 关 因 素 的研 究 来 进 行 综 述 。
一
、
自我 同一 性 的 概 念
同一 性这 一 概 念 是 由美 国精 神 分 析 学 家 埃 里 克 森 于 1 9 4 6年 引入 心 理学 。在他 所创 立 的人 格 发 展 阶段 理论 中 , 他认 为 ,自我同一性是 由生物 、心理 和社会文 化三种因素交
了四 种 同一性状态 : ( 1 )成就 型同一性 ; ( 2 )延缓 型同一 性 ;( 3 )排他型同一性 ;( 4 )弥散型同一性。 [ ] 对 自我同一 性过 程 的测 量 ,较常 用 的有 B a l i s t r e r l 等人 ( 1 9 9 5 )编 制 的 自我 同一 性 过程 问 卷 ( E I P Q)和 B e r z o n s k y
自我同一性相关概念探讨-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自我同一性相关概念探讨-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西方心理学中,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十分重要, 涵盖多个研究领域, 但同时, 对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及内涵的阐释, 也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对西方心理学界对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阐述加以介绍及分析, 并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分析及发展方向, 从更多层面及维度上强化对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关键词:西方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 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在西方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较为普及的概念,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探讨与分析, 一直饱受争议.不仅在西方心理学, 甚至在社会学领域, 同一性的概念已经成为对当代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重要概念.1、自我同一性概念1.1、自我同一性的本质在心理学领域, 自我同一性既是一种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学概念, 关系到人的自我、人格及人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内在心理层面来加以理解, 或从结构层面对同一性加以思考及把控, 以此明确自我同一性的本质与特性.自我同一性所体现的是社会影响及自我建构, 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及环境之间的有效平衡, 体现了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及理想自我之间的结构一致性, 可通过认知及自我综合实现整体自我的组织及建构, 以此实现统一整体自我的形成.自我同一性可视为心理结构, 可实现自我调节, 并以之实现个体及世界之间的有效互动, 作为一种互动桥梁.同一性概念可作为个体描述、个体关联及特征阐释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作为个体经验累积及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当个体产生新的经历或面临新的信息时, 个体的同一性结构就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出现对外界因素的适应性, 从而形成个体的生活参照及自身理解.个体在生活中, 个体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基础及内核就是自我, 自我同一性可实现对人格组成的有效整合, 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及表现就是自我同一性, 这也是个体发展成熟, 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基于此, 个体的青少年阶段追求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就是自我同一性.1.2、自我同一性的表现从主观表现上来讲, 自我同一性的内在结构可体现出同一感, 或可将这种同一感作为自我同一性结构功能的外在表现.埃里克森认为, 自我同一性的主管表现为自我一致性及连续性提供保障, 可实现个体感知及个体经验的深刻统一, 则代表同一性可证实性.个体同一感的具体表现, 可体现为存在感、一致性及连续性, 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存在及自身位位置的明确, 个体人格具备跨域时间及空间的异质性.同时, 同一感可外化体现为心理成熟感, 可表现为生命的意义, 以及个体的自我导向意识.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可体现在结构及现象描述层面的有效融合, 以实现对自我同一性的静态及动态研究的统一, 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内容及过程, 结合自我同一性的内在机理及环境影响因素, 从整体及本质的层面实现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解[1].2、自我同一性的内容与过程学界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框架及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及观点, 比如在1985年, 阿切尔认为, 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排他性及主观性, 前者表现为整体层面上的同一性及不同领域的同一性, 并体现为这两种同一性的相互对立, 表现为同一性及亲密感次序等两性同一性之间的相互对立, 以及主客观问题及研究之间的相互对立.另外, 沃特曼等学者提出, 对于同一性的研究与分析不应当仅仅从整体层面入手, 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深化对于同一性内容的研究.格罗特文特对于同一性状态的领域性变化加以关注, 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普适性问题.沃特曼对自我同一性的内容及过程变动因素加以详细界定, 拓展自我同一性的研究领域, 具体包括职业因素、宗教因素、因素、性别角色、性的因素、娱乐因素、情感因素、道德因素、原生家庭、家庭及工作关系、民族及种族等领域中, 这推动了自我同一性在各种方面的深入研究, 推动整体层面及不同领域中的同一性过程研究.从另一方面分析来看, 有部分学者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定义, 从多个不同的层面出发综合分析自我同一性概念, 在此基础上来分别强调不同的问题.在具体的课题探究过程中, 自我同一性概念有时指的是同一性结构, 有时指的是同一过程;有时代指某些特定的主观经验, 有时也会特指功能;有时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来的独特意识感, 有时指的是经验连续影响下的潜意识追求.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下, 自我同一性会指集体理想存在的一种一致性, 在社会发展到另一时期时, 自我同一性又代表比较的差异性.根据上文的论述, 笔者将自我同一性具有的丰富且复杂的概念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自我同一性具有发生学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是儿童期的结果, 同时也是处理早期发展任务的失败或者成功;第二, 自我同一性具有适应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对于社会环境存在一种特定的适应性反应;第三.自我同一性具有结构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是由生物、心理以及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 是多方面因素相互融合形成的统一体;第四, 自我同一性具有动力学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可以对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这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调节, 代表的是一个主动发生的过程;第五, 自我同一性具有主观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是人内心自主表现出来的连续之感;第六, 自我同一性具有心理交互的特征, 即:与儿童时期呈现出来的依赖相比, 自我同一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进而发展形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七, 自我同一性具有实体性特征, 即:自我同一性为自我与世界提供了一种意义感[2].3、自我同一性的现象与结构埃里克森认为,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加以功能性描述, 而玛西亚认为, 可基于结构、现象等方面对同一性加以理解, 从可描述的角度对同一性的操作加以定义.玛西亚认为, 同一性可作为个体内在动机, 以及个体能力、信息及经验的组织架构.申科尔表示, 心理学层面上的同一性是对于相关个体特征、形象及经验的关联与解释.亚当斯提出, 同一性是对于自身心理与状态的有组织化的自我调节, 自我同一性需要分化个体的自我及外在世界, 并对其自我及外在世界加以进一步推动与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 可将自我同一性认为是一种个体及其生活环境与接收信息之间相互互动与沟通所产生的结构及框架, 该同一性结构可个体产生新的经历或形成新的信息实现对其他因素的同化与适应性, 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向好发展.就埃里克森而言, 自我同一性的框架可凭借其一致性及连续性, 促进个体感知及体会的深化统一.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切实存在, 可从主观的自我体验层面加以体会及理解, 自我同一性结构可实现对于个体心理适应性的有效预测, 并预估个体心理适应及个体之间亲密度的提升.从心理结构的层面对自我同一性加以理解及把控, 以强化对于自我同一性内涵及本质的清晰把控.自我同一性可外化体现为同一感, 从结构层面, 可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动态及静态研究, 对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加以充分了解.4、创造及发现的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主要观点包括: (1) 赋予及建构的同一性. (2) 固定及选择的同一性. (3) 创造及发现的同一性.这三个观点的是传统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心理学在时代环境下对抗的重要表现, 可沃特曼认为, 个体追求自我同一性在于对自身努力的确认, 自我同一性具有发现性的隐喻, 而并非建构性的隐喻, 这一观点可通过同一性压力来加以证明.布拉斯基及格罗迪斯认为,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自我同一性的构成包括发现.西奥多萨比尔认为, 自我同一性的产生是基于创造而非发现, 玛西亚及格罗特温特认为, 自我同一性包括创造与发现, 但将发现的同一性作为目前研究的主要对象.现代同一性理论否认以上论点的科学性, 认为可从更加复杂的遗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层面来了解自我同一性, 凯特韦尔奇曼认为, 自我同一性具备稳定性, 而这种稳定性的存在, 取决于个体的成长环境及生物遗传, 同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存在, 给予生活中的个体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即创造与发现, 从这两方面强化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可更好地掌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3].5、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新趋向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主流是一部分学者在追求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逐渐偏向于从内在心理结构或者现象学等层面把握同一性的努力, 这一研究方向逐渐发展成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新趋向.从自我同一性研究的立场方面来看, 企图超越同一性状态或者同一性类型的相关研究工作, 主要体现在对自我同一性操作性定义的简单化策略, 同时也是对青少年在特定意识形态领域或者人际关系等领域表现出来的态度与选择展开的描述.这一过程中, 自我同一性是分离的而不是对心理现象整体的表述, 与其他自我同一性概念存在相互矛盾, 进而无法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本质[4].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属于一个与自我、人格以及发展几者存在密切关系的心理学概念范畴.首先,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应该从内在的心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 从内在心理结构层面尝试把握和理解自我同一性, 才能真正看清自我同一性的本质.其次, 自我同一性所反映的是社会影响与自我建构的一种心理社会结构, 自我同一性所表现的是内在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体现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以及理想自我几种结构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特征.最后, 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是自我调节系统, 作为一种心理结构, 自我同一性逐渐发展成为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产生互动的框架, 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基础, 是青年期追求发展的核心主题.自我同一性可作用于外部环境, 并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具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基于目前的社会环境中, 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需要深入探索, 以保证自我同一性概念可适应个体发展, 并保证个体在环境中的人格统一, 体现自我价值, 促进自我发展.参考文献:[1]罗爱民, 张现利, 樊迪, 邱平.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密恐惧、自尊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 43 (06) :1002-1004+1018.[2]李秋生.自我同一性过程理论:发展与整合[J].社会心理科学, 2016, 31 (09) :3-6.[3]蒋琬婷.大学生拖延、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 2017.[4]魏冬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
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
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
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一、本文概述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它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内涵,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
随后,文章将关注埃里克·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分析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论框架,包括其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与内涵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身份、价值和目标的认知与确认。
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同一性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即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还涉及到对自我价值、信仰、目标和人生意义的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认,以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个体通常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信仰,能够自我激励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我同一性还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帮助个体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然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和确认。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同。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楚艳平引言:同一性(identity)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同一性概念的内涵和理论角色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在心理学领域中,虽然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它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同一性的概念也存在内涵不一的使用。
大体上存在 3种相对区别的取向:(1)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定向的自我同一性;(2)个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2],包括 McCall和 Simmons (1978)的角色同一性以及Stryker(1968,1980,1987),Burke(1980),Stryker 和 Serper (1982)的同一性;(3)集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即社会同一性,包括Tajfel (1974,1978,1982),Turner(1982,1985)的社会同一性。
在3种取向的同一性中,尤以 Erikson(1963)定向的自我同一性提出最早,产生的具体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丰富。
1.关于同一性的概念1.1国内的一些翻译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在国内心理学中有 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
本文采用自我同一性的译法意在强调自我同一性为人格结构的属性和实体性存在。
1.2 Erikson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 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
顾客自我概念一致性文献综述
顾客自我概念一致性文献综述经过一系列中外文献浏览和研读,发现顾客自我概念一致性研究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作用理论在品牌忠诚和顾客满意方面的具体运用,或者说顾客自我概念一致性是用自我概念和自我概念的作用理论对顾客满意和品牌忠诚的解释。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对自己这个客体的全部看法和感觉,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在消费者行为学文献中,自我概念包括:实际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实际形象的看法;理想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有什么形象;社交自我概念,指一个人觉得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看法;理想社交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希望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看法;预期的自我概念,指介于实际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之间的某种自我形象;表现性自我概念,指理想自我概念或社交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作用有:自我引导作用即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们去做出积极行为,而消极的自我概念下人们则会做出放纵或者放弃自己的行为)、自我解释作用即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决定自我期望即自我期望作用(期望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继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自我归因作用。
综合起来就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引导下,人们会采取积极行为,反之则反;在人们产生行为时总会结合自我认识对后果产生期望,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往往有较高期望;如果行为达成或者没有达到期望,人们又会在自我概念的作用下对此做出解释,从而得出成败归因结论;这个结论反过来又会对自我概念起到加强作用。
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董刚【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危机【摘要】大学生处于“同一危机期”,有必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中国后,至今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而国内研究者们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社会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埃里克森于20世纪30年代把同一性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
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的过程,但却容易在青年期出现危机。
青年期的自我觉醒和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同一性危机;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促使青年要急切地认识自己,使青年处于不断的自我探索和极度的自我关注中。
在这种探索和关注中,他人的评价无疑成为一面重要的镜子。
承担了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临着主我和客我间的冲突和抉择。
因此,青年期也是“同一危机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人生观日益成形,面对各种变化与多重选择,容易产生迷惘以及对生活角色的不确定,对之前经历的各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表示怀疑。
因此,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是很重要的。
自我同一性在国内心理学中有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
由此可见,自我同一性作为从西方心理学中引入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郭金山2004年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一文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间维度中,个体主观的自我一致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第二,从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个体的人格发展,认为自我与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个体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清楚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指个人同一性及其在民族、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中所表明的集体同一性,在个人心中的一致性的保持和整合;第四,是指个体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我的同一。
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
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作者:杨海燕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1期【摘要】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阶段的核心概念,自从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地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心理Abstract: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is the central developmental issue in adolescence.Since Erikson firstly raised the concept of ego identity,on ;which many ; researchers have made a lotof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research of adolescent ego identity,including the analyses of concept on ego identity and its related terms,the re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t effect to adolescents.Key words: ego-identity, Adolescents, identity status1 自我同一性概念产生及其内涵根据生物发展渐成论原则,埃里克森将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一社会的危机”。
形成自我同一性正是第五阶段的主要课题。
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己的本质、价值观和理想目标等重大事件的较完善的、前后一致的意识,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国内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摘要 : 青 少 年 自我 同一 性 是 青少 年 期 的 重要 发 展 课 题 , 从 上 世 纪 末 开始 我 国 学者 对 青 少 年 自我 同 一 性 进 行 了 多方 面 的研 究 , 也取 得 了较 多 的成 果 . 论 文 从 国 内学者 对 青少 年 自我 周 一 性研 究 的现 状 出发 , 从文章来 源、 发 表时间、 研 究主 体 、 研 究方 法 、 研 究 内容 等方 面进 行 分 析 , 总 结 出 自我 同 一性 发 展 的 阶段 性 、 反复性、 民族 性 三 个
特点, 并 对 自我 同一 性 的 未 来 研 究 提供 了一 些方 向. 关键 词 : 青少年 ; 自我 同 一性 ; 现状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4 6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7 4 0 8 ( 2 0 1 5 ) 0 5 — 0 1 2 0 -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4
文数 达到 了 3 5篇 , 占 了总数 的 8 3 . 3 .
2 研 究 主 体
青少 年 自我 同一 性 的研 究 人员从 检索 结果 来
基 金项 目: 云 南省 教 育 厅 科 研 基 金 《 民族 杂 居 区父 亲角 色 缺 失 对 青 少 年 自我 同一 性 的 影 响 } ( 2 0 1 4 y 5 0 5 ) 作 者简 介 : 唐梅( 1 9 8 2 一 ) , 女, 四川 I 宜 宾人 , 讲师 , 硕 士, 主 要从 事 比 较教 育 学 与教 育 心 理 学研 究.
自我 同 一 性 ( e g o i d e n t i t y ) 是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艾里 克森 ( E . H.E r i k s o n ) 人 格 发 展 理 论 的 核 心 概念, 其 内涵 丰 富 , 观点众多, 至 今 没 有 一 个 被 所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指的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消费者在环保因素上的考虑,选择对环境友好、低碳排放或者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或服务。
虽然绿色消费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提倡,但由于个体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个体的自我概念一致性是否会对其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特性与外在形象的认识。
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包括自我认同、自尊与自我效能。
在绿色消费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概念一致性一方面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特质的认知,以及对这一特质与自身其他特质之间关系的一致性认知;另一方面指的是个体的环境友好特质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是否具有一致性。
一个自认为环保、低碳的个体是否会在不同的消费领域表现出一致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环保自我认同程度与其绿色消费行为呈正相关。
一个个体在环保自我认同程度较高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环保、低碳的产品和服务,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选择与自己的自我概念一致,能够增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个体的自我一致性认知会显著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当个体内外形象的一致性认知较强时,个体就会更加倾向于在不同的消费情境中表现出一致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这种一致性认知能够强化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从而促使个体更积极地选择绿色消费。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研究发展。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人格自我多维度1.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当今社会上普遍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背景Erik Erikson 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
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启示-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启示-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这一概念隐含着诸多矛盾。
首先,自我是本我外延领域中的一部分,是超我的监督作用的执行者,对外界环境和外界的任务有着识别和操控的能力,但自我不能产生能量,只能接受本我对它起支撑和指引作用;其次,自我与外界联络的桥梁是意识,可是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功能的却是无意识;再次,在弗洛伊德的众多着名观点中,自我的所指常常是混乱的,它有时指与本能对立的压抑和防御机制,有时指区别于他人或对象世界的对立的自身。
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弗洛伊德对心理能量产生机制的矛盾设定,即能量产生于压力。
压力源一方面是个体生存的需要,即本我的能量,另一方面是需求受到压抑,压抑主要来自社会。
这其实是弗洛伊德对人格设定的两个方面,即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构需要一个中介将二者统摄起来,这个统摄必须同时具有认识二者的能力。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这种设定,其实是基于笛卡尔对主客二分的认识。
笛卡尔以怀疑之思确立了认识主体的存在,同时确立了被主体认识的对象,由此引出客观世界如何反应与主体的关系的问题,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样是基于这种主客二者的认识的延续。
在他看来,自我是主客二者的桥梁,自我试图做世界和本我之间的媒介,它要使本我遵照世界的要求去做,并通过肌肉的活动,使世界适应本我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概念体系中,主体性由生物性和社会性组合而成,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是由潜意识主导发生的,其中最重要的心理事实是本我。
因此,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自我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等待指令的地位,这使自我显得有些可有可无。
但实际上,作为唯一与现实相连的心理结构的自我,起着执行和调节的作用。
因此,弗洛伊德在晚年放弃潜意识、意识系统与人格结构系统的对应关系,意在给自我更大的空间。
自我概念对消费者品牌形象一致性影响述评
2 决定个体对 经验 的解释 。伯恩 斯认 为 , 定 的经验 对 、 一
于个人具有 怎样 的意义 , 由个人 的 自我概 念决 定的 。每 一 是
种经验对于不 同的个体 具有不 同 的含义 , 即使不 同的人获得
了完 全相同的经验 , 他们对 于这 种经验 的解 释也不 会完全 相 同。解 释经验 的轨道决定 于一个人 的 自我概念 。
牌形象 的重要性 对于企 业来说 是不 言 而喻 的。A kr Be ae 和 i l
己 )社会 的 自我 概 念 ( , 即消 费者 感觉 到 别人 是 如何 看待 自 己 )理想 的社会 自我概 念 ( , 即消 费者 希 望他 人 如何 看待 自
节, 维持有意义 的行为 。 ( ) 二 自我概念 的结构 自我概念是一个 内含不 同类 型 自我 的多维 度结构 , 因此 很多学者针对 自我概念的内涵 ,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了分析 , 形 成 了很多不同的论点 。M lo a 18 ) 自我 概念界 定为 粗 aht ( 9 1 把 r
3 影响个体 的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不仅影 响到个体现 实 、 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 去经验 的解 释 , 而且还影 响到 个体对 未来事情发 生的期待 , 从而影响人们对行为的 自我调 节。
自我概念 的这些作 用说 明 , 自我概念 不仅影 响到 个体 人 格 的内在和谐统一 , 而且还 影响 到个体对 现实 的基本 态度 和
、
消 费者 的自我概念
( ) 一 自我 概 念 的涵 义
什么是 “ 自我概念 ” ?所谓 “自我概 念 ” 也 叫 自我形 象 , ,
一
自我概念在个人 的生活 中的主要作用主要有 以下儿点 :
1保持 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 。保持 内在一致性 即个 、 人使 自己的想法 、 情绪 、 为相一 致 。在生 活过 程 中, 行 我们 总 是会对 自身 或周 围的事物 产生一 些想 法 、 受或认 识 。如 果 感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自从1963年艾里克森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种能力。
自我同一性是行为的建筑师,行为所凭借的蓝图就出于自我同一性心灵,主体行为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表现。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会使青少年丧失发展的动力源泉。
临床心理学家也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个体毕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逾越的重要里程碑,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健康人格进行理论探索,认为自我同一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
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
已有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
Marcia和其他同一性研究者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即由同一性扩散发展到提早成熟或延缓状态,最后达到同一性获得。
通过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变化的跨文化研究和追踪考察,研究者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趋势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18- 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大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提早成熟和延缓状态,而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
研究发现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数增加,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减少;大学高年级比大学一年级和高中学生更可能达到同一性获得。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匹配程度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本文从原理、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述评了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一致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越来越通过消费来展现自我独特性,象征其在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
消费者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不仅仅关注功能价值,还越来越关注品牌的象征意义(levy,1959)。
当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相匹配时,消费者会更喜爱该品牌,在消费评估中也更可能感到满意,进而发展为忠诚。
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就是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self congruity effect)。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如何发生?什么因素会影响该效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自我概念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那些行为?众多的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文在梳理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拟从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研究方向。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及维度(一)自我概念内涵及特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自我概念做出不同的诠释,但普遍认为自我概念是当个体作为认知客体来反省时,获得的关于自己是谁的看法,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个体认为别人对他的看法。
自我概念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稳定性。
自我概念在某一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是急剧变化的,而是个逐渐的过程,使个体能够体验到自我的连续感。
(2)灵活性,是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会在不同情境下发生变化,表明自我概念是动态的,个体能够处理和接纳新的信息,并在不同自我之间实现转换。
(3)独特性,是指个体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概念内容和结构,体表现为每一构面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发展轨迹也因人而异。
(4)复杂性。
自我概念具有复杂的结构,不同构面同时存在,但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局部重叠。
(二)自我概念维度自我概念并不是单维的,而是具有复杂的结构。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自我概念一致性对于绿色消费的影响。
自我概念一致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认知与评价是否一致。
在早期的研究中,自我概念一致性被认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基础,具有指导和调节行为的作用。
同时,绿色消费是指个体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更注重环境保护,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更加重视其环保程度的消费行为。
自我概念一致性在进行绿色消费时也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一致性可以提供个体的判断基础,指导个体选择符合自我认知的商品或者服务。
一致性强的个体倾向于购买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商品或者服务,而一致性较弱的个体则更注重商品或者服务的性能和品质。
因此,自我概念一致性具有指导个体进行环保消费的作用。
另外,研究还发现,自我概念一致性会影响个体行为的稳定性。
自我概念一致性较强的个体在进行绿色消费时更加坚定,行为更为稳定。
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个体往往会参考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自我概念一致性强的个体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环保信念,保持环保行为的持续性。
总之,自我概念一致性对于绿色消费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致性强的个体更加注重商品或者服务的环保程度,同时具有较高的环保行为稳定性。
因此,在推广绿色消费方面,应该注重引导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自我概念一致性和绿色消费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影响因素。
随后探讨了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
通过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
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行讨论,探讨了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本研究对于推动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保意识的认识,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自我概念一致性,绿色消费,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研究方法,实证结果,未来研究,关键词1. 引言1.1 研究背景虽然绿色消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消费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个体的自我概念一致性。
个体在进行绿色消费时,可能会受到自身的认知和期望之间的矛盾影响,进而影响其是否选择绿色消费。
研究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做出环保消费决策时的心理机制,为推动绿色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一致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通过分析个体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和绿色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自我概念一致性对个体选择绿色产品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和绿色消费的现状,旨在揭示自我认同对绿色消费行为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绿色消费的普及和提高个体环保意识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和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机制的探讨,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提高个体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偏好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
自我概念一致性反映了个体对自身形象和认同的一致性程度,而这种一致性会影响个体的消费决策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匹配程度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本文从原理、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述评了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一致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越来越通过消费来展现自我独特性,象征其在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
消费者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不仅仅关注功能价值,还越来越关注品牌的象征意义(levy,1959)。
当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相匹配时,消费者会更喜爱该品牌,在消费评估中也更可能感到满意,进而发展为忠诚。
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就是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self congruity effect)。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如何发生?什么因素会影响该效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自我概念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那些行为?众多的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文在梳理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拟从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研究方向。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及维度(一)自我概念内涵及特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自我概念做出不同的诠释,但普遍认为自我概念是当个体作为认知客体来反省时,获得的关于自己是谁的看法,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个体认为别人对他的看法。
自我概念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稳定性。
自我概念在某一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是急剧变化的,而是个逐渐的过程,使个体能够体验到自我的连续感。
(2)灵活性,是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会在不同情境下发生变化,表明自我概念是动态的,个体能够处理和接纳新的信息,并在不同自我之间实现转换。
(3)独特性,是指个体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概念内容和结构,体表现为每一构面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发展轨迹也因人而异。
(4)复杂性。
自我概念具有复杂的结构,不同构面同时存在,但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局部重叠。
(二)自我概念维度自我概念并不是单维的,而是具有复杂的结构。
很多学者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自我概念的维度进行划分,见表1。
sirgy将自我概念划分为现实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理想社会自我,其中现实自我指消费者如何看待自己;理想自我指消费者想要如何看待自己;社会自我指消费者相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理想社会自我指消费者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这种划分方法因为其高度的结构性和全面性成为自我概念的主流划分方法。
二、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概念及前提假设自我概念一致开始时是指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之间的匹配程度,其中自我概念指产品形象指经常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的典型形象。
当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一致或正向不一致时,消费者会对该产品产生喜爱等积极的态度,而在积极态度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
随着研究的扩展,自我概念一致性广泛包括自我概念与产品形象、商店形象、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等之间的匹配程度。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基于两个前提假设:(1)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已经形成,并会被产品形象中所含关于自我的线索所激活;(2)自我概念会对消费者的行为发出命令和指示,而消费者的行为反过来会进一步帮助其界定、保持或提升自我概念。
当消费者遭遇刺激时,记忆里的自我概念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激活,而被激活的自我概念会促使个体处理刺激所蕴涵的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及并引发其他相关行为。
另外,个体具有保护和提升自我概念的目的,会通过特定的消费行为和拥有物来保护或提升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一致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研究主要识别了影响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浅显因素,比如人口统计特征、产品/品牌类别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分析动机、认知和情境等因素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并识别出相应的变量,见表2。
(一)消费动机自我概念的每一构面对应着一个动机,比如现实自我对应的是消费寻求与现实自我一致的动机。
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自我概念相关的动机分为自洽动机和自尊动机,其中自洽动机指的是消费者为了保持现实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动机,自尊动机指的是消费者为了达到理想自我和理想社会自我的动机。
自我概念相关动机会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处理,会按能让他们想要获得想要结论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具体表现为当消费者遭遇产品或其他刺激时,自我图式就可能会被激活。
被激活的自我图式会影响信息处理的输入和输出。
首先,被激活的自我图式有助于决定要注意哪些信息、信息的结构、赋予怎样的权重等;其次,消费者会优先处理与自我概念相关的信息,对产品的某些特征形成信念,以此来评估产品是否适合或者能够保护或提高自我概念。
进一步的信息处理则会受到预期的影响而产生偏差,从而获得他们想要的结论。
(二)认知因素消费者认知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影响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发生。
当消费者遭遇刺激时,自我图式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激活,但当消费者遭遇平凡产品低参与程度的产品时,自我图式就不大可能自发激活,消费者也就不大可能去评估产品形象和自我概念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而减少自我概念一致效应的出现。
barone等考虑到“产品所有权”,并证实产品所有权会增加产品的自我相关性,进而更可能激活自我概念。
影响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强度。
第一,消费者先存知识的多少会影响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能力。
专家型消费者具有更发达的认知结构,更有能力判断信息的相关性,更倾向于综合考虑产品的典型信息和属性信息来做出判断;非专家型消费者由于其次级的理解和评价产品相关构面的能力,更倾向于基于外围线索(如品牌形象、价格和原产地等)进行简单推断。
专家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产品功能属性的影响,而非专家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影响。
第二,消费涉入也会影响消费者处理信息的程度。
当产品/品牌形象与自我概念相关时,会唤起消费者的兴趣,进而产生消费者涉入。
当涉入越高时,消费者就越可能关注产品的功能属性,越希望与品牌建立情感联系,也就越可能在消费后的评估中感到满意,并发展为忠诚客户。
(三)情境因素自我概念的灵活性表明消费者在不同情境下会表现不同的自我,即在不同社会角色要求下展现不同的自我。
产品/服务的消费有助于表现自我,消费者往往会通过特定的产品/服务的消费来获取或适应新角色。
当产品/服务形象与社会情境下不同角色要求的自我概念一致时,自我概念一致效应更明显。
消费者能否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实现不同自我之间的转换受到自我监控的影响。
自我监控指的是行为在情境暗示下指向社会认可的程度。
高自我监控的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情境暗示的影响,表现不同的自我;低自我监控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展现真实的自我,展现相对稳定的自我。
graeff在研究品牌消费的公众性和自我监控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社会性消费品牌,自我监控程度对自我形象一致性效应的作用更明显。
但aaker的实证结果却表明相比于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的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更明显。
他认为主要是由于个体内部特征和态度对低自我监控者的引导作用更大,而高自我监控者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自我概念也不够稳定。
此外,有学者从文化层面来考察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在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基于社会群体的价值来界定自己,将相关群体的感知和态度纳入自我概念中,因此对社会自我赋予更大权重。
he等,kang 等分别对中国零售店和韩国咖啡店消费者为样本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下,社会自我概念一致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在公共消费场所和公众消费产品/服务方面。
四、自我概念一致的影响结果关于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结果变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主要关注自我概念一致性对消费前行为的影响,比如产品偏爱、态度和消费决策等;(2)近年来学者更多地关注自我概念一致对消费后变量的影响,如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和再购买倾向等。
学者构建了不同的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模型。
关于自我概念一致对消费前行为的影响模型中,学者主要研究了自我概念一致对消费行为的直接影响;关于自我概念一致对消费后行为的影响模型中,除了考虑到消费前行为变量的中介作用,还识别了功能一致、顾客-品牌关系等中介变量。
本文将国外近年来主要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在不同行业和文化情境下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到不同程度支持。
但有些学者获得的实证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一致不会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或者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显著。
关于中介变量方面,学者主要识别三类变量:第一,产品/服务的功能价值方面,主要包括功能一致、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等。
这类模型的实证研究证明自我概念一致会影响产品/服务首先进入消费者考虑集的概率。
在产品/服务形象与自我形象一致或正向不一致的基础上,消费者在消费后评估时会注重产品/服务的功能性价值。
当产品/服务的实际表现与期待的表现一致时,消费者更容易感到满意和忠诚。
第二,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一致会激起喜爱、荣耀、愉快等情绪,并最终会通过品牌依附或者自尊构建过程来建立长期的顾客-品牌关系。
第三,体验。
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选择,除了关注其功能价值和象征价值,还关注消费体验。
完美的消费体验会促使消费者在消费后评估中感到满意,进而发展为忠诚顾客。
展望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作用原理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
本文认为虽然国外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实证研究中同时考虑不同的自我概念一致。
自我概念具有不同的维度,且每一维度对不同消费者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
已有学者以人口统计变量为切入口,分析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在自我概念上的区别,但在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同时考虑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
因此,未来实证研究可同时考虑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尤其是要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分析不同自我概念一致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关注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中的情感因素。
学者主要从消费信息处理角度来分析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但较少学者关注其中的情感因素。
事实上,在遭遇产品时消费者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会影响自我图式的激活,进而影响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已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考虑到顾客-品牌关系,但未来研究应加大关注情感因素对激活自我概念和感知产品/服务形象的影响,以及自我概念一致所引发的情感对消费后评估的影响。
关注消费体验。
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种类的利益,主要包括提供功能、体验和象征等方面。
学者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研究主要关注品牌形象为消费者提供的象征价值,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发现功能价值在消费评估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