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课堂语文教学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式课堂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开放式课堂语文教学应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语文教学新课程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这个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驶去的航船,带着我们在大海中遨游;课堂应是向每个人敞开的智慧之门,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著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开放型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进行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开展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崇尚师德尊严,认为学生是”白板”,知识靠灌输,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精神,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心中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最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最基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另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就应循着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设计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课堂活动的展开,使那些在课堂上坐了很多年的学生行动了起来。他们不在受小小课堂的制约,不仅学习了课本,同时超越了课本。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思想整体性,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

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当然,我们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并不等于拒绝细节分析。开放型课堂教学也注重词语的品味,语句的涵咏,只是不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说,开放型课堂教学在细部问题的探究上为学生提供更阔大的空间,教师只是作宏观上调控。

狠抓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学生的内部需要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在教生字时,不是让学生记住它的部件、结构、笔画等,而让学生比赛”你是怎样来记住这个字的”。又如在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怎么怎么做”等等。既给了学生自我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又能与课文密切配合,更能让学生融入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交织之中,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因此只有抓住抓好”情感”这个联接点,语文开放才能不偏不倚,恰入

其分,提倡多年的愉快教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收到应有的功效。

总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就是以课堂为框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教室为舞台,使师生进入平等和和谐的交流状态,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去亲自感知、掌握语言。这一过程既基于课本,又最终超越了课本。在教学中对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适应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社会要进步,教育应先导。教育,永远是创新的事业,只有与时代同步才不失生命的原创,只有锲而不舍,开拓进取,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