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案(2课时)
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与第一课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体现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
”课文在整体布局上,首先展示的是一系列优秀的环境标识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兴趣;其次是环境标识在校园环境中的实际运用;最后是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以及安装过程。
环境标识设计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特定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
本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切入感受和表现。
(1)切入——标识设计的范例。
标识设计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培养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课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
(2)感受——优秀的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作品欣赏教材中,首先编入的是一些优秀的标识设计,包括校园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及社区环境标识等,说明环境标识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然后是一些名校的环境标识设计,如斯坦福大学典雅的校园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的环境标识,根据所选图片,从工具材料、造型、设计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3)表现——学生动手参与教材最后要求学生策划、设计并动手制作校园标识,加强协作,如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并安装,一切都是与他人互相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通过深入尝试、体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受,从而引发对美术课程的喜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环境标识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考察环境——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案全集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案全集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案集第一课红色记忆(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美术作品形式。
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
(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研究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XXX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1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案选集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XXX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心胸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坦荡,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画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XXX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画家XXX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拓展与评价-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拓展与评价-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是本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涉及到素描、色彩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素描的基础知识2.掌握细节表达的技巧3.理解色彩搭配的规律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三、教学内容1. 素描基础知识1.图形的构成要素及特征2.素描的构图和基础笔画3.线条表现技法2. 细节表达的技巧1.光影表现技法2.线条细节表达3.素描的层次表现3. 色彩搭配的规律1.色彩基础知识2.色彩搭配技巧3.色彩对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素描和色彩方面的知识点时,我们将以具体案例为例子,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意义,让学生产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2. 理论知识讲解讲授素描和色彩搭配的基础知识,教授具体技巧和表现方法。
3. 实践操作在学生掌握素描和色彩搭配基础知识后,陪同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精美的作品。
4. 总结与评价分组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六、教材评价经过此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素描和色彩搭配的基础知识和具体表达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因此,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被认为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资料。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涉及第三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1节“色彩的基本知识”。
详细内容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讲解与实践,色彩搭配原则,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其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色彩表达情感,激发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搭配原则的运用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要素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色彩搭配案例、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2. 学具:画纸、颜料、画笔、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魅力,提出问题:“色彩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2. 知识讲解: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通过PPT展示相关案例。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色彩搭配原则;b) 教师示范调色技巧,学生跟随操作;c)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色彩创作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名画中的色彩搭配,讲解其色彩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达情感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知识a) 色相b) 明度c) 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3. 色彩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要求:作品需体现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搭配合理,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欣赏名画,提高审美能力;b) 开展课后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c) 组织色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0课《色彩的调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调配原则,学会通过调配得到所需的颜色,并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会调配出所需的颜色。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出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调配的技巧和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色彩调配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色颜料、调色板、画纸、画笔等。
2.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搭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性。
3. 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色彩调配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创作:学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色彩的调配2. 板书内容:色彩调配原则、色彩调配方法、色彩搭配协调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完成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色彩调配和搭配方面是否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色彩的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色彩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知识。
【课本内容】第10课色彩的调配1. 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掌握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性。
1.红色记忆-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红色记忆-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是针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的一节课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教材中“红色记忆”主题为核心,通过学习革命历史故事和相关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2.了解红色文化的背景和内涵;3.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4.学习有关革命题材的艺术作品,掌握绘画技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2.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介绍本节课的主题;2.观看红色题材的影像或幻灯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3.提出“红色记忆”的概念,让学生感知红色文化的魅力。
2. 感性认识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革命史中的英雄和革命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和魅力;2.展示有关红色主题的艺术作品,与学生一起品味作品的内涵和风格,辨别作品的艺术特点;3.分组讨论,就有关作品的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与交流。
3. 理性认识1.教师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2.教师讲授有关绘画技法和基础知识,如色彩搭配、线条表现、视觉透视等,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3.学生自主设计并绘制有关红色主题的绘画作品,注重创意和个性化表现,同时兼顾艺术规范和技法要求。
4. 总结归纳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体验,就“红色记忆”的主题及相关知识做个总结归纳;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设计思路、表现手法和创意体现;3.教师加强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和评价,肯定优秀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故事和相关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标志,标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标志一般比较简洁、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它起着提醒、警示、禁止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
全课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标志设计作品欣赏,另一部分则是标志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标志设计应用在生活中。
前一部分占的篇幅较大,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兴趣,课文中的标志各具创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部分是标志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标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中具安全作用的标志,如交通中的禁令标志,以圆形造型,红黑两色搭配。
第二排是黄黑两色搭配的三角造型标志,再后又是红黑搭配的圆形标志。
这种编排,造成一定的视觉变化。
红色表示禁止的意思,黄色表示警告、引起注意。
圆形造型在视觉上易被接受,而三角造型具有稳定性,有扩张之意,即具危机感和不安全感。
黑白两色对比强烈,易形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这样编排,让学生对标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这些编排,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紧张感,以引起对学习标志的重视。
随后,文中又编排了一些轻松的标志供学生作常识性的了解,比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等。
联通公司的中国结标志,表示“联通”四通八达而又紧紧相连;Windows软件标志意喻从多个窗口了解世界;麦当劳标志的“m”字母,为门的形状,含有通向成功之门的意思。
接着安排的是奥运会标志,因为我国申奥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教材中编入了奥运题材的标志,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为主,同时编排了一些其他国家成功的奥运会标志,以供比较。
奥运会标志的内容及形式比较欢快,可以让学生较为放松,然后教材又转入了严谨的阶段,即篇幅中编排了标志的类别与设计形式,进入了如何设计标志的阶段。
从字母造型标志到象形标志的设计,再将标志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美术》中的《设计与生活》一节。
该章节详细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设计元素,如何将美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美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设计案例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讲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如色彩、形状、线条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美丑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b.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设计并制作一件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4.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交流、学习。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设计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a. 色彩b. 形状c. 线条2. 设计案例分析3. 创作实践要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为主题,设计一个生活场景,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美化。
2. 答案:学生作品展示,附上设计思路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尝试对家庭、学校等环境进行美化,提高生活品质。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展览等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美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优质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优质教案15课+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15课《形与色组合》内容。
该课程主要包括教材中第二章“色彩魅力”以及第三章“形状变幻”。
我们将详细学习色彩基本理论,掌握色彩搭配方法,同时探索不同形状组合与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色彩基本理论,提高色彩搭配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形状观察和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形与色组合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理论知识以及形状组合方法。
2. 教学重点:色彩搭配实际应用以及形状创意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彩色笔、画纸、教材。
2. 学具:彩色笔、画纸、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形与色创意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色彩基本理论,如色相、明度、纯度等,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创作一幅形与色组合作品。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形与色组合色彩基本理论形状组合方法创意表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形与色组合,创作一幅描绘自然风光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形与色,进行更多创作实践,提高美术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理论讲解环节,是实践操作指导,还有作业设计深度与广度,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一、理论讲解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色彩基本理论。
色相、明度、纯度是色彩搭配三大要素,我必须详细解释它们之间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
我会通过生动例子,比如日常生活中广告设计、服装搭配等,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理论应用价值。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15课+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5课《生活中的美术》。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2. 分析生活中的美术作品;3. 创作以生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提高审美素养;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美术技法表现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以生活为主题的美术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材;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分析生活中的美术现象;3.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元素;4.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的物品为例,讲解如何创作美术作品;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校园景色,进行美术创作;6. 作业点评: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2. 内容:a.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b. 生活中的美术作品;c. 生活主题美术创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场景或物品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美。
但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美术技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积累创作素材,提高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2.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元素;3.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的物品为例,讲解如何创作美术作品;4. 作业设计:以生活中的场景或物品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积累创作素材。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美术》中的第一章《生活与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原则的应用和创意实践。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观察和设计原则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设计案例、画纸、彩笔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设计?”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等。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环节(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取生活中的一件物品,分析其设计原则。
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
4. 创意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设计原则,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评价(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生活与设计》2. 设计原则: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设计原则,表现出环保的主题,创意新颖,画面美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学习设计原则,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课+课本教案15课:《生活中的色彩》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生活中的色彩》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认识色彩的三要素,学会运用色彩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三要素,提高色彩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提高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美好事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色彩基本知识和三要素的掌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提高表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彩图、实物道具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彩色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张生活中的彩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色彩。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通过实物道具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两幅生活中的色彩作品,分析其色彩运用,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事物色彩,并选取一个物体进行色彩描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分析、表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色彩,选取一个物体进行色彩描绘。
2. 答案要求:准确表现所选物体的色彩,注意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色彩的基本知识和三要素有了初步了解,能够在观察和分析生活中色彩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描绘。
但部分学生在色彩表现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知识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7.树石画法——树的画法》教学设计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树石画法》——之树的画法教材分析:山石树木在山水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山水画的骨骼和肌肤。
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人文素养,感知艺术家将自然物象人格化,借景抒情,是一种精神气质的流露,是中国文人在思考天地万物之哲学中外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课选用浙美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学生分两课进行。
第一课时学习树木的写意画法,第二课时学习山石的写意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自然界的山石、树木形态特征入手,感知如何运用笔墨来表现自然景象。
如:用笔勾勒要虚实相生、自然流畅,用墨要有干、湿、浓、淡变化。
层次分明。
笔墨技巧演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直观认识、加深对山水画作品形式语言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对美术认知程度上比上学期要好的多,从最初对美术知识和技法的了解甚少到现在的能大胆表现心里想法。
但对中国画的表现和笔墨的运用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没有接触过,教师在讲解时即要把中国画中的笔墨技法和写意树的画法传达又要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1、了解树的基本规律及形态特征,理解“树分四歧”的基本概念。
2、初步掌握树的写意技法,体验并感受笔墨技法与自然物象造型之间的关系。
3、培养细致观察,大胆创作的态度能力,增强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树的写意画法,体会山水画笔墨造型与意境营造的关系难点:如何运用笔墨技法来表现树的形态。
教法学法:讲授法、实践法、探讨法课题:第一课时《树的画法》七、课前准备:(学生)国画常规用具(教师)国画常规用具一、教学过程:(一)、以四季树木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树木的形态特征1、自然状态中的树:1)树分根、木、枝、梢、叶2)树的外形各具特点2、对照生活中的树,观察鹿角枝与蟹爪枝的不同特点。
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案
课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整体内容和学习要点。
2.掌握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设置教学内容。
2.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根据教材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实践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练习,让学生亲身参与美术创作。
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课程导入a.介绍整个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b.分析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课时:第一章《树干》a.学习并理解树干的形态特征和绘画技巧。
b.进行简单的树干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第三课时:第二章《天空》a.学习天空的色彩、线条和质感表现方法。
b.利用方式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天空作品。
4.第四课时:第三章《阳光》a.探究阳光的光影效果和色彩变化。
b.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出阳光的明亮和温暖。
5.第五课时:第四章《人物》a.学习人物的基本形态和轮廓绘制方法。
b.进行简单的人物画创作,以及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和描绘。
6.第六课时:第五章《静物》a.探究静物的构图和阴影表现。
b.使用不同材料和纹理,创作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静物作品。
7.第七课时:综合练习和评价a.进行对前几章学习内容的综合复习和练习。
b.利用小组合作和个人完成综合创作作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作品创作过程,评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情况。
2.终结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材。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笔、调色板、颜料、纸张等。
3.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和参考作品。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涉及第三章《美术作品与生活》的第二节“生活的描绘”。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不同手法和风格,学会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分析生活场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场景融入美术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美术作品示例。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泥等创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不同手法和风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进行速写练习,培养他们观察和表达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一幅作品,讲解其描绘生活场景的手法和风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幅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
6.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手法和风格2. 生活场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3. 创作一幅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个人生活体验,运用所学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具有生活气息,手法和风格不限,尺寸适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尝试用不同的美术手法和风格表现生活,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案(1课时)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巴黎罗浮宫教学目标:1.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雕塑、绘画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难点: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罗浮宫的相关资料(教师)录像机、罗浮宫三宝图片等相关作品资料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
(1)将罗浮宫平面图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先整体放映,后局部放大,标出参观路线。
(2)带领学生网上游览罗浮宫。
通过网络教学,首先观赏罗浮宫的建筑外观,然后进入博物馆内部。
教师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罗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
(3)教师提示:学习本课应与上一课的北京故宫联系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比如:同样因为是艺术博物馆而闻名,但罗浮宫作为中世纪城堡,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所收藏的艺术品也有很大不同。
2.深入教学。
(1)展示罗浮宫的雕塑作品时,重点讲述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欣赏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两方面加以关注。
(3)《自由领导人民》是一幅气势庞大的战争题材美术作品。
在欣赏该作品时,录像放映法国大革命的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4)利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其他作品图片,并加以讲解。
(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网站,内容以欣赏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为主,然后在网上发布。
(2)以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为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表述。
课后反思: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案·第 1 页(共 2 页)。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材、黑板、粉笔、画纸、画笔等。
学具:画纸、画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线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对线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线条的概念、分类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讲解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如勾勒、排线、交叉等。
3. 实践环节(20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发现其中的线条,并进行速写练习。
(2)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创意。
4.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创作练习。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幅以线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线条①概念与分类②线条的表现方法③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线条”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运用线条表现生活中的美,构图合理,线条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线条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但部分学生对线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美术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其他绘画技法,丰富画面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课+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5课《生活中的美术》。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生活中的美术元素以及如何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美术元素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美术元素的认识与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美术,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美术作品图片、实物展示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b. 分析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元素。
c. 学生实践: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元素,进行分享与讨论。
3. 例题讲解:以实际生活中的美术作品为例,讲解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创作。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创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2. 内容:a.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b. 生活中的美术作品c. 生活中的美术元素d. 发现与创造生活中的美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美”为主题,创作一幅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创作。
作品要求富有创意,表现出生活中的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
b.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艺术视野。
c. 开展生活美术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二章“生活中的美术”,具体内容为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我们将通过对校园实景的观察和描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并能在实际绘画中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画纸、画笔、颜料、教学PPT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校园风光照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校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描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描绘校园风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2. 校园风景描绘步骤;3.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校园”为主题,描绘一幅校园风景画。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作品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构图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发现美,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社团活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
2.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一课红色记忆(一课时)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美术作品形式。
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
(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学习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
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
《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开国大典》总体性说就是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
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
油画材料总的效果厚重饱满,可以描绘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丰富的机理效果,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泽,这些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点。
油画以其特有的写实表现力和长于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社会性题材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格、新内容的作品,如《开国大典》(董希文)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欣赏《太行铁壁》、《狼牙山五壮士》讨论: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能体会艺术家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作与探索?(5)试着从题材、构图、内涵来分析《母亲》。
3、欣赏评述。
第二课鲁迅(2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4.设计一张封面。
二、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
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1)教师放映录象《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4)发现另一个鲁迅。
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鲁迅的收藏和作品《火鸟》、《猫头鹰》。
(鲁迅很喜欢猫头鹰,有人称先生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鲁迅曾说:“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
”)(2)鲁迅小时候在读私塾时,“就喜欢有插图的书,并且经常加以描绘。
”(3)鲁迅少年时购买的部分画谱(从鲁迅的自述和别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少年时期的鲁迅对于美术的喜好是出于天性的,而且这一喜好伴随了他的一生。
)(4)欣赏《北大校徽》能说说北大校徽的设计特点吗?(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就了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
)“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
”——鲁迅(5)分析《呐喊封面》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
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
“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
鲁迅只对笔画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6)分析《引玉集》苏联版画集版画家们的姓名被横排置入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和左边竖写的“引玉集”三个大字相映成趣。
圆形阴文的“全”字将方形构图打破,红底黑字的方框顿时便活络起来。
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充满整个封底。
红与黑、与封面的白底形成强烈对比,是中国出版物的经典用色。
(7)分析《木刻纪程》、《三闲集》、《二心集》、《心的探险》、《桃色的云》等封面设计。
请你说说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有哪些特点?3、巩固新知,课外拓展设计特点A、以字为主变化无穷B、简单大气内涵丰富C、讲究构图巧妙组合D、熟悉材料印制技术E、“书卷气”与“民族味”F、注意整体设计4、作业练习1、在网络、书籍等载体上搜集和鲁迅有关的美术资料资料2、对自己的美术本进行封面设计第三课手绘校园风景(第一课时)一、目标: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二、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三、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各种风景以及本校风景:只要你主动发现,校园处处是美景。
2、感受仔细观察画面,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同样宽的路,在画面里会不一样,为什么?(引出“透视”)*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透视现象?*风景画是如何表现空间感的?(两张画进行对比)3、探究(1)欣赏系列风景画,研究问题*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取景框在收集的各种风景图片中找出风景画是如何表现空间感的?(2)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平行透视:视点与画面处于平行状态的透视成角透视:画面与视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4、作业分析:(1)欣赏校园风景(校园照片)。
(2)介绍透视特点(近大远小)。
(3)教师示范、讲解写生过程和步骤。
5、作业练习(1)、对校园的风景照片进行写生(2)、教师巡回指导手绘校园风景(第二课时)一、目标: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二、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三、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校园风景写生。
2、取景框的使用3、强调透视观察。
4、教师示范、讲解写生过程和步骤。
五、练习1、对校园的风景进行写生2、教师巡回指导第三课标志设计(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警醒标志作品欣赏,对学生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