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北航-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直梁弯曲试验.

合集下载

3-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弯曲)

3-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弯曲)

测点 1 的平均读数差Δ A1 平=
1 平 A1 平 10
6

梁的材料: 梁的弹性模量 梁的截面尺寸 加载位置
低碳钢(Q235) E=200GPa 高 H= a=
WZ bH 6
2
宽 b=
抗弯截面模量

平均递增载荷
P平
P平 2
与Δ P 相应的弯矩 M
max

a
四、测点 1 实验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的比较
1 实 E . 1 平
1理
M
max

WZ
误差:

1 理 1实 1理
100 %
五、回答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
2.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审阅教师
材 料 力 学 实 验 报 告(二)
实验名称:弯曲正应力实验
实 验 地 点 指 导 教 师 小 组 成 员 实验日期 班级、学号 报 告 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设备型号、名称 其他
三、实验记录
载荷 (kgf) 测点 1 读数 Δ A1 A1 测点 2 A2 Δ A2 电阻应变仪读数 测点 3 A3 Δ A3 测点 4 A4 Δ A4 测点 5 A5 Δ A5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直梁弯曲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直梁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原理,以及通过实验得到实际模拟值并与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二、实验原理直梁是一种常见的重要力学基础结构,其受力性质和变形特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将探究直梁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以及根据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的横向变形量来验证实验模拟值的准确性。

三、实验器材1. 直梁2. 弯曲装置3. 传感器4. 计算机5. 数据采集设备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进行相关设置。

2. 安装传感器并启动数据采集设备。

3. 进行不同力度的弯曲实验,记录传感器输出值。

4. 按照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横向变形量,并与实验模拟值进行比较。

5. 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和计算模型,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编号施力情况(N)传感器输出值(N)横向变形量(mm)实验模拟值(mm)1 100 90 0.2 0.252 200 190 0.4 0.453 300 290 0.7 0.754 400 390 0.9 0.955 500 480 1.3 1.42.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的横向变形量,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模拟值和计算模型的误差在0.1mm以内,说明本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六、结论通过直梁弯曲实验,我们得出了直梁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性质,同时也通过实验得到了实际模拟值并与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七、参考文献1. 材料力学,吴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 摩擦学,李辉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北航材力实验报告-弯扭组合实验

北航材力实验报告-弯扭组合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梁变形实验学号39051222 姓名路意实验时间:2011.4.11 试件编号试验机编号计算机编号应变仪编号百分表编号成绩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 4 4 4 4 - 教师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角;2、测定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弯矩和扭矩;3、学习电阻应变花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电阻应变仪;3、游标卡尺。

三、试验试件及装置弯扭组合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空心圆轴试件直径D0=42mm,壁厚t=3mm, l1=200mm,l2=240mm(如图二所示);中碳钢材料屈服极限s=360MPa,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μ=0.28。

图一实验装置图四、实验原理和方法1、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角;圆轴试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一拐臂承受集中荷载P,圆轴处于弯扭组合变形状态,某一截面上下表面微体的应力状态如图四和图五所示。

图三应变花示意图在圆轴某一横截面A -B 的上下两点贴三轴应变花(如图三),使应变花的各应变片方向分别沿0°和±45°。

根据平面应变状态应变分析公式:αγαεεεεεα2sin 22cos 22xyyx yx --++=(1)可得到关于εx 、εy 、γxy 的三个线性方程组,解得:4545045450εεγεεεεεε-=-+==--xy y x (2)由平面应变状态的主应变及其方位角公式:2221222⎪⎪⎭⎫⎝⎛+⎪⎪⎭⎫ ⎝⎛-±+=xy yx y x γεεεεεε (3)0min max 2()2()xy xyx y tg γγαεεεε=-=---或yx xy tg εεγα--=02 (4) 将式(2)分别代入式(3)和式(4),即可得到主应变及其方位角的表达式。

梁的弯曲实验

梁的弯曲实验

实验四 梁的弯曲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剪应力计算和平衡校核方法。

1、 作梁的整数级或半数级等差线图案;2、 根据所测定的等差线和等倾线数据,计算各测点的剪应力值;3、 与材料力学所计算出的理论结果比较。

二、实验设备偏光弹性仪三、实验模型及加载方式四、实验步骤1、测量模型尺寸用卡尺测量模型尺寸,做记录,同时检查刻线尺寸。

2、安装模型及调整仪器(1)调整仪器为正交圆偏振场,并调节杠杆平衡。

(2)调节下支座间距和位置,将模型置于二支座上,并在梁中点置一小钢柱,同时将杠杆压下并加少许载荷(10N ),调节夹头上下位置使其保持水平。

(3)开启白光光源(同时开启钠光灯预热),观察等差线图案是否对称;若不对称,需再调整直至对称为止,方可继续加载。

3、绘制等差线图案(1)用白光观察等差线图案,逐渐加载直至边界处最高条纹级数为4~5级左右。

弄清等差线图案的特点,找出0级位置及级数变化趋势,并用铅笔在模型上描出0级条纹,记录载荷数量。

(2)用单色光,描出整个等差线图案,标明级数,反复检查核对。

(3)卸除载荷,取下模型,用描图纸描摹出条纹图案,标明级数,注明载荷,最后从模型上擦掉等差线图案。

4、作等倾线图案,测量各测点的等倾线度数四点弯曲梁受力示意图三点弯曲梁受力示意图(1)调整仪器为正交平面偏振场,重新安装模型,施加适当载荷,按逆时针方向同步旋转偏振轴,仔细观察等倾线的特征,待摸清等倾线的变化规律后,将偏振轴恢复到00位置。

(2)按逆时针方向同步旋转偏振轴,依次描绘出00、150、300、450、600及750等倾线,标明度数,并反复检查核对。

(3)测量AB、CD截面上各测点的等倾线度数,并填入表格7-2中,分析判定σx方向。

(4)卸下模型,用描图纸描摹等倾线图案,标明度数。

5、补偿各测点的等差线条纹级数(1)擦去等倾线图案,重新安装模型,并施加作等差线时的相同载荷量。

(2)用单色光,以旋转分析镜补偿法确定各测点的非整数级等差线条纹级数,并填入记录表格。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1. 背景直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使用中,直梁会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

为了保证直梁的安全可靠性,需要对其弯曲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直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分布,探究直梁在弯曲过程中正应力的变化规律。

2. 实验目的•理解直梁受弯曲作用时产生的正应力分布规律;•掌握测量和分析直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方法;•分析并总结直梁弯曲过程中正应力变化规律。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直梁:长约1m,宽约5cm,高约1cm;•弯曲装置:用于施加外部载荷使直梁发生弯曲;•应变计:用于测量直梁上不同位置处的应变值。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将直梁固定在弯曲装置上,并调整装置,使直梁处于自由悬空状态;•确保应变计与直梁表面充分接触,并校准应变计。

4.2 弯曲实验•施加逐渐增加的外部载荷,使直梁发生弯曲;•同时记录不同外部载荷下直梁上各位置处的应变值。

4.3 数据处理•根据应变计测得的应变值,计算出各位置处的正应力;•绘制正应力与位置的关系曲线。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正应力与位置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部载荷的增加,直梁上不同位置处的正应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弯曲中心附近,正应力较大;而在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正应力逐渐减小。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弯曲中心附近,由于受到较大弯矩作用,直梁产生了较大的拉伸应力。

而在离中心较远的位置,由于受到较小弯矩作用,直梁的拉伸应力逐渐减小。

6.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直梁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弯曲中心附近的直梁产生较大的正应力;•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处的直梁正应力逐渐减小。

7. 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设计直梁结构时,应合理考虑弯曲中心附近的正应力,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该区域的抗拉能力;•对于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可以适当减小材料厚度以降低材料成本。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直梁弯曲实验报告引言:直梁弯曲实验是力学实验中的一种基础实验,通过对直梁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直梁弯曲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探究直梁的弯曲变形规律,从而深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一根长度为L的直梁,材料为均匀的钢材。

实验中,我们将直梁固定在两个支点上,然后在梁的中间位置施加一个向下的力F。

通过改变施加力的大小和梁的长度,我们可以观察到直梁的变形情况,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直梁清洁干净,并测量直梁的长度L。

2. 固定直梁:将直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支点上,确保直梁处于水平放置的状态。

3. 施加力:在直梁的中间位置施加一个向下的力F,注意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

4. 观察变形:通过肉眼观察和测量工具,记录直梁在受力后的变形情况,包括梁的挠度、变形形状等。

5. 数据记录: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我们得到了直梁在受力后的变形情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直梁的挠度与施加力的大小成正比,与梁的长度L的平方成反比。

这表明直梁的弯曲变形与施加力和梁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直梁弯曲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材料力学性质的结论。

首先,弯曲变形是材料受力后的一种常见变形形式,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其次,直梁的弯曲变形与施加力和梁的长度有密切关系,这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有关。

最后,通过对直梁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结论:通过本次直梁弯曲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观察和测量直梁在受力后的变形情况,我们发现直梁的挠度与施加力的大小成正比,与梁的长度L的平方成反比。

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设计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本次实验只是直梁弯曲实验的基础研究,还有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展开。

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材料梁的力学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探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中首先通过对材料梁的弯曲变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力学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引言材料力学是材料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材料在受力状态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

梁变形实验是材料力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对材料梁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本实验通过测量材料梁的弯曲变形及应力分布,计算得到材料的弹性模量。

二、实验目的1.了解梁的变形形式及弯曲变形的原理;2.学习使用拉力计、游标卡尺等仪器进行梁的变形测量;3.掌握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1.梁的变形形式:在受力作用下,材料梁会发生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的形式有单弯、双弯和多弯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悬臂梁的单弯变形。

2.材料梁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也叫杨氏模量)是表征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单位应力引起的单位应变的比值。

根据悬臂梁的变形情况,可以得到梁的应力-应变关系,从而计算得到杨氏模量。

四、实验装置和材料1.实验装置:支座、拉力计、游标卡尺;2.实验材料:金属梁。

五、实验步骤1.将金属梁放在实验台上,通过支座固定好;2.在梁的一端挂上拉力计,给拉力计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3.记录拉力计示数并转化为应力值;4.在梁上取几个不同位置的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垂直方向的位移;5.记录并计算梁的表观应变;6.将得到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六、实验数据和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拉力计示数、梁上点的位移值;2.实验结果: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七、实验讨论1.实验误差:在实际实验中,由于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等因素,测量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从而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的梁的弹性模量可以用于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不同材料的强度、刚度等指标。

北航物理研究性试验实验---弯曲法测横梁弹性模量

北航物理研究性试验实验---弯曲法测横梁弹性模量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A02 弯曲法测横梁弹性模量2012年12月7日目录内容摘要........................................ - 1 -一、实验原理........................................ - 1 -二、实验仪器........................................ - 5 -三、主要步骤........................................ - 6 -1. 调整系统....................................... - 6 -2. 测量数据....................................... - 6 -3. 数据处理....................................... - 7 -五、数据处理........................................ - 7 -1. 原始实验数据以及初步简单处理................... - 7 -2. 计算霍尔元件灵敏度(一元线性回归法) ........... - 9 -3. 计算横梁弹性模量(逐差法).................... - 11 -六、误差分析....................................... - 14 -七、实验技巧总结与方法改进 (14)八、实验后的感想与思考 (15)摘要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或多或少都要发生形变。

当形变不超过某个限度时,外力撤销后形变会随之消失,这种形变成为“弹性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原状的内应力。

弹性模量作为描述材料形变与应力关系的重要特征量,也是工程技术中常用很高的一个参数。

本小组以“弯曲法测弹性模量”为题目,通过对铸铁弹性模量的测量,以及不确定度的计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北航-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直梁弯曲试验共7页

北航-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直梁弯曲试验共7页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或三点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梁的弯曲理论。

一、实验目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直梁弯曲试验学号390512----姓名-----实验时间:2011试件编号试验机编号计算机编号应变仪编号百分表编号成绩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2&92&9 - 15 -教师年 月 日1.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实验原理三点弯曲实验装置简图a a2aPbh对于三点弯曲梁,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ZZM y y E I M yy E I εεμ⋅=⋅⋅'=-⋅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zM yy E y I σε⋅=⋅=(2)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和’。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ZZZM yy E I M yy E I M y y I εεμσ∆⋅∆=⋅∆⋅'∆=-⋅∆⋅∆=(3) (4)在本实验中,/2M P a ∆=∆⋅ (5)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111()()()()()()Nnn Nnn Nnn y y Ny y Ny y Nεεεεσσ===∆∆='∆'∆=∆∆=∑∑∑ (6)在梁的中性层处,切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32SF bhτ=(7) 由于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有:452γε=- (8)因此在实验时,通过测量中性层处450方向的正应变,即可得到中性层处的切应变,进一步由剪切胡克定律计算中性处的切应力,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实验结果处理参照式(3)~(6)。

三、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 2. 拟定加载方案;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 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 5.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 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篇一:纯弯曲实验报告page1of10page2of10page3of10page4of10page5of10篇二: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材成1105班3111605529张香陈一、实验目的测试和了解材料的弯曲角度、机械性能、相对弯曲半径及校正弯曲时的单位压力等因素对弯曲角的影响及规律。

二、实验原理坯料在模具内进行弯曲时,靠近凸模的内层金属和远离凸模的外层金属产生了弹—塑性变。

但板料中性层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却处于纯弹性变形阶段。

因此,弯曲变形一结束,弯曲件由模中取出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内外层纤维的弹性恢复。

这一弹性恢复使它的弯曲角与弯曲半径发生了改变。

因此弯曲件的形状的尺寸和弯曲模的形状尺寸存在差异。

二者形状尺寸上的差异用回弹角来表示。

本实验主要研究影响回弹角大小的各因素。

三、实验设备及模具(1)工具:弯曲角为90度的压弯模一套,配有r=0.1、0.4、0.8、2、4五种不同半径的凸模各一个。

刚字头,万能角度尺,半径样板和尺卡。

(2)设备:曲柄压力机(3)试件:08钢板(不同厚度),铝板(不同厚度),尺寸规格为52x14mm,纤维方向不同四、实验步骤1.研究弯曲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弯曲角度和相对弯曲半径等回弹角度的影响。

实验时利用90度弯曲角度分别配有五种不同的弯曲半径的弯模,对尺寸规格相同的试件进行弯曲,并和不同的弯曲半径各压制多件。

对不同弯曲半径的试件压成后需要打上字头0.1、0.4、0.8、2、4等,以示区别。

最后,按下表要求测量和计算。

填写好各项内容。

五、数据处理(t/mm)试件尺寸:52x14mm弯曲后的试样如下图所示δθ=f(r凸/t)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讨论:分析相对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及材料机械性能对回弹角的影响。

答: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总结(3篇)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材料弯曲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验证材料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对材料力学实验方法的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弯曲行为,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材料在弯曲过程中,受到弯矩和剪力的影响,产生正应力和剪应力。

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材料的弯曲正应力,即材料在弯曲过程中产生的垂直于中性轴的应力。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弯曲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仪器(如位移计、应变片等)、计算机等。

2. 实验材料:碳素钢、不锈钢、铝合金、塑料等。

四、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加工处理,确保试样的尺寸和形状符合实验要求。

2. 将试样安装在弯曲试验机上,调整试验机的参数,如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

3. 对试样进行弯曲试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位移、应变等。

4. 利用测量仪器对试样进行应变测量,通过应变片采集数据。

5.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存在差异。

碳素钢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和刚度,适用于承受较大载荷的工程结构;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用于腐蚀性环境;铝合金具有较低的密度,适用于轻量化设计;塑料具有较好的韧性,适用于需要一定变形能力的场合。

2.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呈现非线性规律。

中性轴附近应力较大,远离中性轴的应力逐渐减小。

在材料弯曲过程中,最大应力出现在中性轴处。

3.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有关。

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其变形较小;泊松比较大的材料,其横向变形较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材料弯曲实验,我们掌握了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验证了材料力学基本理论。

材力实验报告-梁变形实验

材力实验报告-梁变形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梁变形实验学号 39051210姓名 齐士杰实验时间:2011.3.7 试件编号试验机编号 计算机编号 应变仪编号百分表编号成绩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 - - - -教师2011年3月14日一、 实验目的:1、用悬臂梁测应变的方法测定未知砝码的重量;2、验证位移互等定理;3、测定简支梁跨度中点受载时的挠曲线(测量数据点不少于7个);4、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 ,测定梁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并与理论值比较。

二、 实验设备:1、简支梁、悬臂梁及支座;2、百分表和磁性表座;3、砝码、砝码盘和挂钩;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

三、 试件及实验装置:中碳钢矩形截面梁,=s σ360MPa ,E=210GPa 。

图二 实验装置图 四、 实验原理和方法: (1)悬臂梁实验根据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及应力应变公式得:ZW E M∙=ε,即为实验理论基础。

(2)简支梁实验1、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 时,跨度中点处的挠度最大;2、梁小变形时,简支梁某点处的转角atg δθθ=≈)(;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θf maxP图一 实验装置简图δaF 112∆12F 2 1 2对于线弹性体,F 1在F 2引起的位移∆12上所作之功,等于F 2在F 1引起的 位移∆21上所作之功,即:212121∆⋅=∆⋅F F (1)若F 1=F 2,则有:2112∆=∆ (2)上式说明:当F 1与F 2数值相等时,F 2在点1沿F 1方向引起的位移∆12,等于F 1在点2沿F 2方向引起的位移∆21。

此定理称为位移互等定理。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1)悬臂梁实验:B=12.78mm H=6.79mm G=210Gpa g=9.8m/s 2公式gLEW m zε=计算如下表:编号 1 2 3 4 5 6 ε(10-6) 19 51 83 116 145 179 L(mm) 65.6 165.6 265.6 365.6 465.6 565.6 m(g) 300.93323.57 329.16 323.98 333.14334.07m 平均(g)319.7称量得知,位置砝码重量310g ,计算的相对误差3.1%(2)简支梁实验图三 位移互等定理示意图B=20.10mm H=9.00mm G=210Gpa g=9.8m/s 2(a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加载位置 测量位置 加载重量(kg ) 百分表读数中点 81.531.6 8 中点 31.2 1 中点1.516.4 中点 418.0进行了2组加载和测量,基本符合位移互等定理的内容。

北航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北航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工程材料的性质和分类;2. 掌握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3. 分析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变化;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工程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各类机械、建筑、电子等产品的材料。

本实验主要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拉伸试验(1)目的:测定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

(2)步骤:① 准备实验设备,包括万能试验机、标距测量装置、拉伸试样等;② 将试样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③ 记录试验数据,包括最大载荷、断裂载荷、断后伸长率等;④ 分析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2. 实验二:硬度试验(1)目的:测定材料的硬度,了解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2)步骤:① 准备实验设备,包括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压痕测量装置等;② 将试样固定在硬度计上,进行硬度试验;③ 记录试验数据,包括压痕深度、硬度值等;④ 分析数据,比较不同材料的硬度。

3. 实验三:冲击试验(1)目的:测定材料的冲击韧性,了解材料在受到冲击载荷时的抗变形能力。

(2)步骤:① 准备实验设备,包括冲击试验机、试样、数据采集系统等;② 将试样固定在冲击试验机上,进行冲击试验;③ 记录试验数据,包括冲击能量、断后伸长率等;④ 分析数据,绘制冲击曲线。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通过拉伸试验,可以得到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随试样尺寸、温度、加载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

2. 硬度试验结果分析硬度试验结果反映了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硬度值,可以了解材料在抗变形方面的性能差异。

3. 冲击试验结果分析冲击试验结果反映了材料在受到冲击载荷时的抗变形能力。

通过分析冲击曲线,可以了解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韧性变化规律。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梁的弯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通过对梁的施加不同的外力,观察梁的弯曲变形情况,探究梁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材料和不同截面形状的梁,测量其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分析梁的强度和刚度。

引言:梁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了解梁的力学性质对于设计和优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梁的弯曲实验是研究梁的力学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梁的弯曲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量和分析,了解梁的强度和刚度与外力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梁的力学性质。

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3. 弹簧测力计4. 支撑架5. 测量尺6.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调整水平,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将梁放置在支撑架上,调整支撑点的位置,使梁的长度适当。

3. 在梁的中间位置放置弹簧测力计,记录其初始读数。

4. 通过调整弹簧测力计上的螺母,施加不同的外力到梁上。

5. 记录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并测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6.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分析,得出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我们发现,随着外力的增加,梁的弯曲变形也增加,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也相应增加。

这表明梁的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同时,我们还比较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存在差异。

这说明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外力与梁的弯曲变形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外力越大,梁的弯曲变形越大。

2. 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存在差异。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测量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分析梁的弯曲刚度和断裂强度,以及不同因素对梁的弯曲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密切相关。

引言: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工程中,梁常常承受弯曲载荷,因此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纯弯曲实验,探究梁的弯曲刚度、应力分布和断裂强度,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

首先,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如钢材、铝材等,并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不同截面形状的梁。

然后,在实验装置上将梁固定,施加纯弯曲载荷,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梁的变形情况。

同时,使用应变片测量梁的应变分布,进而计算出梁的应力分布。

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纯弯曲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首先,弯曲刚度是评价梁抗弯能力的重要指标。

实验发现,梁的弯曲刚度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密切相关,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其次,应力分布是研究梁弯曲性能的重要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应力分布呈现出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的分布特点,高应力区位于梁的上表面,低应力区位于梁的下表面。

最后,实验还发现,梁的断裂强度与材料的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抗拉强度越高,梁的断裂强度越大。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等。

首先,材料的弹性模量决定了梁的弯曲刚度,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选择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来提高梁的弯曲刚度。

其次,截面形状对梁的弯曲性能也有显著影响。

不同截面形状的梁具有不同的惯性矩和截面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应力分布和弯曲刚度。

弯曲实验报告

弯曲实验报告

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引言:弯曲实验是力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对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性能和力学特性。

本文将围绕弯曲实验展开讨论,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实验原理:弯曲实验是利用外力作用在材料上,使其产生弯曲变形,从而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弯曲试件,如梁或杆,施加一定的力或力矩,观察材料的弯曲变形,并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如位移、应变和应力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试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加工和制备。

确保试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2. 搭建实验装置:根据实验要求,搭建适当的实验装置,包括支撑和加载系统。

确保试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受到均匀的力或力矩作用。

3. 加载试件:施加一定的力或力矩在试件上,使其发生弯曲变形。

可以通过加载装置上的指示器或测力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加载力的大小。

4. 记录位移和应变:使用位移计或应变计等设备,记录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和应变情况。

可以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5. 测量应力:根据试件的几何形状和加载方式,计算或测量试件上的应力分布。

可以使用应力计或应变计等设备,测量试件上不同位置的应力值。

6. 停止加载:当试件达到预定的加载条件或发生破坏时,停止加载试件。

记录停止加载时的位移和应变等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试件在弯曲加载下的位移、应变和应力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绘制位移-载荷曲线、应变-载荷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图形。

通过分析曲线的特征和趋势,可以得到试件的弯曲刚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强度等力学参数。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弯曲试件在加载过程中会发生弯曲变形,位移和应变随着加载力的增加而增加。

2. 弯曲试件的弯曲刚度与几何形状、材料性质和加载方式等因素有关。

纯弯曲梁实验

纯弯曲梁实验

实验二:纯弯曲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某一截面上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

2、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σ=My/I z 的正确性。

3、测定泊松比μ。

二、实验设备:
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纯弯曲梁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的方法加载,每次增加等量的载荷⊿P ,测定各点
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即:初载荷为零,最大载荷为4kN ,等量增加的载荷⊿P 为500N 。

分别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修正后的值),求出各点应力增量的平
均值。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确认纯弯梁截面宽度 b=20mm,高度 h=40mm,载荷作用点到梁两侧支点距离c=100mm 。

2. 将传感器连接到BZ 2208-A 测力部分的信号输入端,将梁上应变片的公共线接至应变仪任意通道的A 端子上,其它接至相应序号通道的B 端子上,公共补偿片接在公共补偿端子上。

检查并纪录各测点的顺序。

3. 打开仪器,设置仪器的参数,测力仪的量程和灵敏度设为传感器量程、灵敏度。

4. 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 0=0.5KN (500N ),P max =2.5KN(2500N),ΔP=0.5KN(500N),以后每增加载荷500N ,记录应变读数εi ,共加载五级,然后卸载。

再重复测量,共测三次。

取数值较好的一组,记录到数据列表中。

5. 实验完毕,卸载。

实验台和仪器恢复原状。

五、 实验报告

ε∆实
σ∆
表1 测点位置
表2 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论
的正确性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σ=My/I
z。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doc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doc
?s
FsA0
?
2XX
??10/4
60000
2
?280.11MPa铸铁压缩强度极限?
?b
FbA0
?
??10/4
2
?763.94MPa
五、思考题
1.分析铸铁破坏的原因,并与其拉伸作比较。
22.5?1078.54?35?1078.54
3
?286.48MPa
3低碳钢强度极限?
FbA0
b
?445.63MPa低碳钢断面收缩率??
A0?A1
A0
L1?L0
L0?100%?
78.54?28.27
78.54
?64%低碳钢延伸率??
125?100
100
?25%
铸铁强度极限?
b
?
FbA0
?
10.8?1078.54
载荷Fs=22.5kN。其越压越扁,压到一定程度(F=40KN)即可停止试验。 对于铸铁试件,应压到破坏为止,记下最大 载荷
Fb =35kN。 打印压缩曲线。
5. 取下试件, 观察低碳钢试件形状:鼓状;铸铁试件,
沿45?
~55
方向破坏。
F图2-1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曲线
四、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表2-1压缩实验结果 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二、实验设备、材料 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压缩试件。
三、实验方法
1. 用游标卡尺量出试件的直径d和高度h。
2. 把试件放好,调整试验机,使上压头处于适当的位
置,空隙小于10mm。3. 运行试验程序,加载,实时显 示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
4. 对低碳钢试件应注意观察屈服现象,并记录下屈服
(1)用画线器在低碳钢试件上画标距及10等分刻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直梁弯曲试验
学号 390512---- 姓名 ----- 实验时间:2011
试件编号
试验机编号 计算机编号 应变仪编号
百分表编号
成绩
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
2&9 2&9 - 15 -
教师
年 月 日
一、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或三点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梁
的弯曲理论。

2.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或三点弯)时梁中性层上的切应力大小,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实验原理
三点弯曲实验装置简图
对于三点弯曲梁,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
()()Z
Z
M y y E I M y
y E I εεμ
⋅=
⋅⋅'=-⋅ (1)
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
()()z
M y
y E y I σε⋅=⋅=
(2)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ε和∆ε’。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
a a
2a
P
b
h
()()()Z
Z
Z
M y y E I M y
y E I M y y I εεμσ∆⋅∆=
⋅∆⋅'∆=-⋅∆⋅∆=
(3) (4)
在本实验中,
/2M P a ∆=∆⋅ (5)
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1
1
1
()
()()
()()
()N
n
n N
n
n N
n
n y y N
y y N
y y N
ε
εεεσ
σ===∆∆=
'∆'∆=
∆∆=
∑∑∑ (6)
在梁的中性层处,切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32S
F bh
τ=
(7) 由于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有:
0452γε=- (8)
因此在实验时,通过测量中性层处450
方向的正应变,即可得到中性层处的切应变,进一步由剪切胡克定律计算中性处的切应力,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实验结果处理参照式(3)~(6)。

三、实验步骤
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 2. 拟定加载方案;
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 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 5. 检查及试车;
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 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6. 进行试验;
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

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记录一次相应的应变值。

同时检查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

实验至少重复两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

7.
8.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

四、
五、实验数据:
2号试件尺寸,ΔP=8kN
9号试件尺寸,ΔP=4kN
1、2号试件(实心梁三点弯曲)
单位:10-6
组别通道
1 通道
2
通道
3
通道
4
通道
5
通道
6
通道
7
通道
8
通道
9
通道
10
通道
11
通道
12
1 40 -43 -150 146 -123 121 -65 61 19 2
2 -2 -20
2 4
3 -40 -149 145 -12
4 122 -62 61 21 22 -1 -20
3 4
4 -40 -149 146 -12
5 123 -62 62 19 24 -2 -22
2、9号试件(空心梁三点弯曲)
单位:10-6
组别 通道1 通道2 通道3 通道4 通道5 通道6 通道7 通道8 通道9 通道10 通道11 通道12 1 56 -55 -224 216 -180 172 -98 76 67 -79 -10 74 2 54 -59 -228 221 -183 175 -100 79 66 -79 -10 73 3
54 -56 -225 212 -183 168 -101 74 67 -80 -8 74
六、数据处理:
因为应力和应变成正比关系,所以,下面通过比较应变的方法来验证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以及中性层上的切应力大小。

1、2号试件(实心梁三点弯曲)
12
3bh I z =3.125×105mm 4
又E=210GPa ,μ=0.28,ΔM=360N ·m 通过公式(1)~(8)计算2号试件正应变、切应变的理论值,如下: 正应变:
贴片2 贴片3 贴片4 贴片6 贴片9 贴片10 贴片11 y (mm ) 25 20 10 0 10 20 25 ε(10-6) 137.1425 109.714
54.857 0 54.857 109.714 137.1425
切应变:
贴片5
贴片7 贴片8
γ(10-6)
48.76
将实验数据中的应变取绝对值,并计算平均值,其中要利用到(8)式,结果如下: 正应变:
贴片2 贴片3 贴片4 贴片6 贴片9 贴片10 贴片11 y (mm ) 25 20 10 0 10 20 25 ε(10-6) 149.3 124 63 1.6 61.3 122 145.7 误差
8% 11.5% 12.9% - 10.5% 10% 5.9%
切应变:
贴片5
贴片7 贴片8
γ(10-6) 42 误差
16%
与理论值吻合。

然后计算实验所得的μ=0.282,与理论值吻合。

2、9号试件(空心梁三点弯曲)
理论值E=210GPa ,μ=0.28,ΔM=180N ·m 通过公式(1)~(8)计算9号试件正应变、切应变的理论值,其中要利用到薄壁箱型梁弯曲切应力公式,如下: 正应变:
贴片2 贴片3 贴片4 贴片6 贴片9 贴片10 贴片11 y (mm ) 25 20 10 0 10 20 25 ε(10-6)
250.975 200.78 100.39 0 100.39 200.78 250.975
切应变:
贴片5
贴片7
贴片8
γ(10-6) 178
将实验数据中的应变取绝对值,并计算平均值,其中要利用(8)式,结果如下:
正应变:
贴片2 贴片3 贴片4 贴片6 贴片9 贴片10 贴片11 y(mm)25 20 10 0 10 20 25 ε(10-6) 225.6 182 99.7 9.3 76.3 171.7 216.3 误差11.2% 10.3% 0.7% - 31.5% 16.9% 16% 切应变:
贴片5 贴片7 贴片8
γ(10-6) 146.4
误差21.6%
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贴片9所得正应变实验值与理论值相差稍大,切应变理论值与实验值相差稍大。

然后计算实验所得的μ=0.251,与理论值稍有差距。

实验所得中性层上的切应力大小为:1.23×104kN。

七、附图:
利用2号梁的实验数据,绘制ε—y图,如下:
可看到应变与y成正比,故应力与y成正比,验证了公式(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