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肝炎病毒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教案模板

肝炎病毒教案模板
(2)核心抗原(HBcAg)和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血液中无游离的HBcAg,临床上不易检出。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2分钟)
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均引起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传播较广,对健康危害较大。其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常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并与肝癌相关,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预习检测(5分钟)
检查同学们预习案完成情况
三、询问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1分钟)
四、详细讲解新课相关知识点(20分钟)
甲型肝炎病毒(HAV)
(一)生物学特性
六、小结(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回忆本节课的所讲的知识点。(3分钟)
老师最后做出总结(2分钟)
七、课后反思
(3)e抗原(HBeAg)和抗体(抗-HBe):
HBeAg游离于血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该抗原的检出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传染性强的一个指标。抗-HBe对HBV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HBsAg、抗-HBe、HBeAg D抗—HBs、抗-HBe、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E 具有传染性
10.40岁男性患者恶心,呕吐2天。l天前上腹部开始疼痛,食物的气味可诱发恶心,尿颜色变深。该患者是一名服务员,嗜烟,嗜酒,在近3个月内有4个性伙伴,无输血或静脉滥用药史。眼球巩膜黄染,肝大肋下4厘米。血清学检查结果:抗-HAVIgM(-),HBSAg(+),抗-HBcIgM(+),抗—HBS(-)问该患者为下述哪种情况

肝炎病毒PPT课件

肝炎病毒PPT课件
肝炎病毒的定义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 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HFV HGV TTV
病毒科 小RNA病毒 嗜肝DNA病毒 黄病毒
—— 杯状病毒
—— 黄病毒 细小病毒
核酸类型 正单链RNA 双链DNA 正单链RNA 负单链RNA 正单链RNA
—— 正单链RNA 负单链DNA
•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抗体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HEV抗体, 如抗HEV-IgM阳性,可判断为近期感染。
2.检测病毒核酸 目前主要用RT-PCR检测粪便和胆汁中 HEV的RNA。
• 其他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TT型肝炎病毒
传播方式、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输血传播 2、致病机制:不详(多数认为属免疫损伤) 3、免疫性:感染后不能建立免疫保护(动物实验)
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抗HCV抗体(ELISA) 病毒核酸测定:RT-PCR
2、防治 疫苗:无 治疗: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甲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粪便、食物、血液 病毒分离:极少采用、 血清学诊断:IgM——早期诊断 IgG——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核酸测定
2、防治 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对症处理
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hepatitis Dvirus,HDV
生物学性状
HDV为球形,直径35~37nm,核心含有环状 单股负链RNA和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
致病性与免疫性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的分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的分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愈后良好,不发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无包膜,单正链RNA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性
传播源急性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方式粪-口途径
大多为隐性感染(95%)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极易慢性化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有包膜、单正链RNA
包膜蛋白E1、E2的变异性,引起的免疫逃逸是
病毒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致病性传播途径血或血制品
丁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有包膜、单负链环状RNA
包膜蛋白为HBsAg
致病性
传染源与HBV相同
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感染类型
联合感染HBV和HD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
HEV为自限性疾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球形、无包膜、单正链RNA
致病性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流行病学分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课件)

流行病学分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课件)
的重要标志 • 抗-HBc IgG:慢性感染和既往感染 • HBV DNA:HBV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 急性乙肝病人 • 慢性乙肝病人 •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 经血传播 • 母婴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可获得一
定程度的免疫力
全球
• 乙肝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 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我国
我国HBsAg流行率明显降低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全球
• 年龄分布:不同流行区,人群 感染和发病的年龄分布不同;
• 职业分布:医务人员HBV感 染率较高;
•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我国
• 乙肝疫苗免疫:HBsAg 流行率明显下降,尤其是 15岁以下儿童;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表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如: • 急性或慢性 • 黄疸型或无黄疽型 • 无症状、有症状或重症等
免疫学标志物
• HBsAg:最早出现,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 抗-HBs:保护性免疫指标 • HBeAg: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 抗-HBe: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 抗-HBc IgM: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肝炎病毒ppt课件

肝炎病毒ppt课件
第28章
肝炎病毒
1
概述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1 2
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3
4 5
2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 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 、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 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
16
HBV发现的历史
HBV的发现源于表面抗原的研究。 1963年 Blumberg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 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直至1968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 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 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 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Dane’s particle)。从而HBV被确认。
在肝内处于增殖状态
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
人有密切接触者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1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全世界HBV携带者为3.5亿,我国HBV 携带率10% 临床表现多样性
HBV多途径传播,尤其新生儿和婴儿感染后,约 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健康。
(Contaminated food and water ):与流行爆
发有关,特别是生食瓜、果、蔬菜、冷饮及海产品(
蚝、毛蚶):上海,1988年,4个月内有31万人发源自病。10HAV的致病性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新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发现新型肝炎病毒
随着人们对肝炎病毒认识的深入和新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有希望发现更多新型肝炎病毒。这些新病毒可能会对病毒性 肝炎的防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针对新型肝炎病毒,需要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 的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致病性、免疫特性等,以便为防 治新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如摄入污染的食物 或水。
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可导致黄疸、恶 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02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1
血液传播是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2
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骨髓移植等 。
3
在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中,肝炎病毒的传播风 险较高。
监测传染源
对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应定期监测传染源,及早发现并治疗患者, 以减少病毒传播。
患者隔离
对于甲肝、戊肝等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进行隔离,以避免病毒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饮食卫生
对于甲肝、戊肝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水 源和食物污染。
防护措施
对于乙肝、丙肝等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应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
丁型肝炎病毒
01
需要共生感染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 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DNA病毒共 生感染才能复制。
02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 相似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 性接触传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肝炎病毒-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肝炎病毒-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毒,甲肝戊肝的传播途径
肝炎病毒 医学知识培训
46
各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特点
型别
HAV
HBV
HCV
HDV
HEV
分类(科) 小RNA病 嗜肝DNA 黄病毒 缺陷病毒 杯状病毒
核酸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
传播途径 粪-口
血源、 母婴
好发人群 儿童青年 各年龄
流行情况 流行性 散发
携带者 罕见 多见
转慢、肝 罕见 硬化
NS:非结构蛋白基因
传 播 主要经血及血制品传播
途 故要严格筛选献血员 径
1.HCV感染的重要特征是易于慢性化, 多数丙肝患者可不出现症状,发病时 已呈慢性
2.相关疾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肝癌,肾小球肾炎
3.机制:直接作用、免疫病理损伤 4.HCV感染后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 5.微生物学检查:
HBV在 血清中 的三种 形态
(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Dane颗粒)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成分为HBsAg
(3)管形颗粒: 直径22nm 长100—500nm 成分为HBsAg
脂质双层 主蛋白(S抗原)
外衣壳
中蛋白
(包膜) 蛋白质 (HBsAg)
(S+PreS2抗原)
内衣壳:HBcAg
(1)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两对半 (2)pre s1抗原和pre s2抗原:
病毒复制指标,检出抗体,预后良好 (3)血清HBV DNA检测
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指标 (4)血清DNA聚合酶检测
病毒复制指标
检查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肝炎病毒概述

肝炎病毒概述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先产生IgM,后产生 IgG,后者可在血清中存在多年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42nm
31
22nm 22nm
2
助产专业资源库
1. HBV的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外衣壳(蛋白质) 核 心(双链DNA) 内衣壳 (蛋白质)
助产专业资源库
2. HBV的基因结构
为不完全闭合双链 环状DNA。
分为四个开放编码区:
S区:编码HBsAg、PreS1Ag、 PreS2Ag C区:编码HBeAg、HBcAg P区:编码HBV DNA多聚酶、RNA酶H X区:编码HBxAg,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
• 一般性预防: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 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 紧急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助产专业资源库
二、乙型肝炎病毒
助产专业资源库
(一)生物学性状
1. HBV的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完整的具有感染性
的HBV颗粒。
镜 (2)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中药治疗:茵陈蒿汤、茵陈大枣汤、垂盆 草等。
助产专业资源库
HCV
• 传播途径似HBV ,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HDV 是缺陷病毒,需以HBsAg构成其衣壳来传播
Coinfection 共同(联合)感染 Superinfection 重迭感染:使乙肝加重与恶化
HEV
粪-口途径传播,孕妇感染严重,病死率高达20%。
助产专业资源库
4. HBV的抗原组成
e 抗原(HBeAg) —— 病毒复制的标志 e 抗体(抗-HBe) —— 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助产专业资源库
4. HBV的抗原组成
核心抗原(HBcAg) —— 不易检出 核心抗体(抗-HBc) —— 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

医学微生物 第章肝炎病毒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 第章肝炎病毒PPT课件
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效果评
12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 加强粪便管理 保护水源 搞好饮食卫生 卫生宣传 切断粪-口途径
甲肝预后良好,一般3m内恢复健康。
人工自动免疫: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人血清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有应急预 防效果。
在 接 触 感 染 后 1 - 2W 内 , i.m. 丙 球 ( 剂 量 : 16 % 溶 液 0.05~0.1ml/kg体重)可完全防止发病
31
HBsAg
+ + + + -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eAg 抗-HBs 抗-HBe
-
-
-
+-
-
-
-
+
+-
-
-++
-
-
-
-+
-
抗 -HBc 抗 -HBc 结果分析
IgM
IgG
-
-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
- 急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重症肝炎和肾小球肾炎、关节 炎等肝外损伤;
–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脂蛋白暴 露,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
–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8
29
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 高217倍
2.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 3.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 4.土拨鼠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课件2023-11-08CATALOGUE目录•肝炎病毒概述•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肝炎病毒的检测与诊断•肝炎病毒的治疗方法•肝炎病毒的预防措施•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01肝炎病毒概述肝炎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微生物,属于披膜病毒科。

肝炎病毒主要分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等几种类型。

肝炎病毒的定义引起甲型肝炎,又称传染性肝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又称慢性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丙型肝炎,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丁型肝炎,又称丁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的分类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02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肝炎病毒附着到肝细胞表面,进入肝细胞内部,利用酶促反应进行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破坏。

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直接损害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破坏感染的肝细胞以及周围的正常肝组织。

免疫应答损害肝炎病毒抗原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发生交叉反应,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加重组织损伤。

诱生自身抗体慢性免疫反应在急性免疫应答后,部分病毒未被清除,转为慢性感染,机体产生慢性免疫反应,如抗原特异性T细胞功能亢进和自身抗体产生等。

急性免疫反应感染初期,机体会产生急性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和激活T细胞等,以清除病毒。

免疫逃逸肝炎病毒具有免疫逃逸机制,通过变异、抗原隐蔽等方式,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型别的肝炎病毒致病性不同,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各不相同。

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免疫状态、年龄、性别等均可影响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壳直径27nm,表面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
核心内部含有DNA及DNA聚合酶,酶作用后暴露e抗原(
HBeAg)。
33
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含HBsAg和前S抗原;
管形颗粒
直径22nm,长100~700nm,由小球形颗粒连接而成
34
(二)基因组
HBV长约3.2kb,部分双链环状DNA; 含4个重叠开放读码框; 前S/S区编码大(前S1、前S2、S)、
19
(二)临床检验 核酸检测 核酸分子杂交 使用非放射性核素(地高辛或生物素); 使用放射性核素(32P)作为标记探针与样本RNA 杂交; 该法敏感性高于ELISA或RIA。
20
(二)临床检验 核酸检测 反转录PCR(RT-PCR) 提取标本中HAV-RNA 反转录为cDNA PCR扩增
21
(三)报告及解释 检出IgM抗体提示急性或近期感染; 检出总抗体或IgG抗体提示急性或既往感染 ; 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感染情况。
径传播。
9
感染过程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特点
年龄越小,症状越轻
成年人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血清抗体
急性期、恢复早期:HAV IgM
恢复后期:HAV IgG
终身免疫
1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17
(二)临床检验 免疫学检测 抗体检测(IgG或总抗体) 采集患者发病早期和恢复期血清; 用ELISA等方法检测抗体变化; 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个体既往感染或 评价疫苗接种效果。
18
(二)临床检验 免疫学检测 抗原检测 最早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分析 (RIA); 目前常用酶免疫分析(EIA),如ELISA;
3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31
(一)形态结构
HBV形态透射电镜图 A:小球形颗粒;B:管形颗粒;C:Dane颗粒
32
(一)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
完整的感染性颗粒;
呈球形,直径42nm;
外壳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嵌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和少量前S抗原;
22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2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24
乙型肝炎病毒(HBV)
2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1
(一)形态结构
HAV为直径27-32nm球形颗粒,无包膜,二十面体立体对 称,系单正链RNA病毒; 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心两种病毒颗粒。实心颗粒由衣壳 蛋白和核酸构成,空心颗粒不含核酸。
12
(二)基因组
HAV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全长约7478bp; 由5’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和3’非编码区组成; 开放阅读框分为P1、P2(未接种疫苗)
血清型 Adrq+
adw2
基因型
C型
B型
28
H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
29
HBV感染经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 或低(非)复制期; 持续感染HBV 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为慢性感染; 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者中,分别有90%和 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 青少年和成人感染者中,仅有5%-10%发展为慢 性感染 。
第十七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前言
全球乙型肝炎发病率*
我国乙肝 发病率较高
*Jinlin Hou, Zhihua Liu, Fan Gu.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t J Med Sci 2005; 2(1):50-57.
15
(二)临床检验 分离培养
HAV不引起明显细胞病变,一般不进行分离检查
显微镜检查
耗时、费力、昂贵,逐渐被取代
免疫学检测 核酸检测
16
(二)临床检验 免疫学检测
抗体检测(IgM) 感染早期可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IgM (ELISA) 用抗人IgM包被ELISA微孔 样品中IgM抗体被捕捉 加入酶标二抗后显色
中(前S2、S)、小(S)包膜蛋白; 前C/C区编码HBeAg及HBcAg; P区编码聚合酶; X区编码X蛋白。
35
根据全基因序列差异≥8%; 或根据S区基因序列差异≥4%; HBV分为A~H 8个基因型; 各基因型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 不同。
1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14
(一)标本采集
标本类型
血清、唾液、胆汁、粪便、肝活检组织等
保存时间
4℃ 3周 -70℃ 6个月 反复冻融可使抗体滴度下降
注意事项
采集粪便应在发病前2周或出现症状后数天内 儿童粪便排病毒时间较长
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6
甲型肝炎病毒(HAV)
7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8
HAV的传染源多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主要通过粪-口途
(Hepatitis B virus, HB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26
HBV呈全球流行,不同地区感染差异较大; 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3.5亿为慢性感染者; 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病。
27
表1 我国HBV流行情况
HBV
阳性率
9.09%
4.51%
2
前言
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 皮肤黄疸 巩膜黄染 肝硬化腹水
3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4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一 分类 二 临床意义 三 生物学特性 四 实验室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