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合集下载

河口地貌_精品文档

河口地貌_精品文档

2. 按咸淡水界的变动情况分(咸淡水混合情况)
• 河流段(下界:多年平均枯水大潮咸水入侵的界 线)
• 过渡段(下界: …… 洪水小潮 …… ) • 潮流段
• 河口区:
• 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所影响的范围。 • 纵向上:从潮区界为起点,到径流在海洋中扩散
的末端; • 横向上:河流下游的分汊河道摆荡所影响的区域
• 总体而言:V落潮流 > V涨潮流,故河口动力因素中,落潮
流是主要因素。
2. 盐淡水混合
– 方式: • 掺混(盐、淡水界面流速切变产生内波并最终破碎,向
上单向输送盐水)
• 扩散(湍流、旋涡双向输送等量水体,但盐分仍自下而
上输送)
– 盐淡水混合指数:M·I = Qh / Qr
(Qh为半个潮周期内进入河口的淡水量m3/s, Qr为一个涨潮 期内进入河口的进潮量m3/s)
㈣ 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 典型的三角洲剖面形态呈微凸形,顶平、前坡陡、下坡变缓; 美国学者吉尔佰特(1890)按地貌部位将其划分成顶积层、 前积层、底积层3个单元。这种划分延用至今,而现代油气勘 探的发展,从三角洲沉积相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划分:
1. 三角洲平原相 分汊河道亚相(沉积)
(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 湖沼亚相(沉积) 天然堤亚相(沉积) 泛滥亚相(沉积)
• 河流沉积物(粉沙、细砂)为主,水平、交错层理,陆源生物碎 屑
2. 三角洲前缘相
汊河河槽沉积 (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 汊河口沙坝、沙咀沉积
汊河间海湾沉积 (前积层上部)
• 粉沙、粘土为主,植物碎屑较多,有孔虫等海 洋生物增多,沉积速率、厚度最大,较薄斜层理、 波状层理。
– 上界:水边线;下界:浪基面(实际上为沙、泥界 线)。

河流地貌的发育 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 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一 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及成因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段差异2.季节变化在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床变深。

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下蚀作用减弱。

(二)河流堆积地貌【方法技巧】河流流向的判定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5.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水流向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由雨季时雨水汇流而成,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6.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受此影响,聚落的形态,分布密度也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易错警示】平原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地理河流地貌

地理河流地貌

地理河流地貌地理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运动与地貌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河流地貌丰富多样,包括河谷、河流、河口、河流网络等多种形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地理河流地貌。

1. 河流的形成河流的形成与地球的水循环密切相关。

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之后,会形成降水,其中一部分降至地面形成河流。

河流由水源、沟谷、河道和河口等组成。

2. 河流的分类根据河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冲击河、冰川河、季节性河、年流量河等不同类型。

冲击河是由强烈的冲击力造就的,其流域地质较为坚硬;冰川河则是由冰川运动形成;季节性河通常在洪水季节水位较高;年流量河则是指全年都能保持持续水流的河流。

3. 河流的地貌特征河流地貌特征独具一格。

河谷是河流中最典型的地貌,可分为V型河谷和峡谷。

V型河谷常见于水流较缓慢的地区,其地貌特征为两侧山峦陡峭;峡谷则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深而窄的河谷。

在平地上,河流会形成河网,这是由于水流在平地上蚕食而形成的多条分支河道。

4. 河口地貌河口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部分。

河口地貌丰富多样,既有三角洲,也有海湾、海角等地貌。

三角洲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积累而形成的,常呈三角形状,其形成过程包括侵蚀、输运和沉积等环节。

5. 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河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农业、工业等提供了发展基础。

同时,河流地貌也具有一定的风景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6. 河流地貌的保护与管理河流地貌的保护与管理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一些河流地貌正面临着破坏和退化。

因此,应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河流地貌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总结地理河流地貌是地球表面最为重要和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

河流地貌丰富多样,包括河谷、河流、河口等多种形态。

正确认识和保护河流地貌,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

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

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河口地区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其地貌特征与演变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并深入分析其演变过程。

一、地貌特征1. 河口湾:河口地区最明显的地貌特征之一就是河口湾,即河流流入海洋形成的水域。

河口湾具有宽阔的水面、浅平的水底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常常形成天然良港。

例如,中国的珠江口、黄河口和长江口都是著名的河口湾。

2. 河流三角洲:河流在流入海洋时,由于水流受到海浪和潮汐的影响,其携带的沉积物开始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河流三角洲通常由多个河道组成,河道上分布着丰富的沉积物和沼泽地。

著名的河流三角洲有尼罗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 滨海平原:河口地区河流与海洋交汇形成的滨海平原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滨海平原的地势较低,容易受到洪水和海潮的影响,但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和海洋资源。

二、演变过程1. 河流沉积物的沉积:当河流流入海洋时,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和颗粒物开始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河口湾和河流三角洲形成,并逐渐丰富地扩展。

沉积物的类型和数量取决于水流的速度、波浪和潮汐的作用以及供应河流的土壤类型和含量。

2. 潮汐和海浪的影响:河口地区的地貌演变不仅取决于河流的作用,还受到潮汐和海浪的影响。

潮汐的周期性水动力作用会改变河床的形状,可能会导致河道的变化和新的沉积物的形成。

海浪的冲击力和侵蚀作用也会改变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

3. 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河口湾和河流三角洲常常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例如港口、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建设。

这些人类活动给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水质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研究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过程时,我们应当注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只有充分了解地貌演变的原因和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河口地貌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河口地貌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河口地貌河口是从靠近源头的上游到靠近海洋的下游,逐渐扩大的地区,是河流与海洋相互联系的重要接口。

河口地貌是由河流、海洋和河流入海的沉积物共同作用形成的。

这些地貌类型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和基础设施等因素而各具特色。

了解河口地貌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角洲河口地貌三角洲河口地貌是由河水冲刷土壤、草木,将其带到下游,随着水流的减速,这些泛滥物质逐渐沉积,在海岸形成一一系列扇形的陆地。

三角洲河口地貌通常形成在冲积平原受到海岸地壳活动影响,以及在海岸受到强风浪冲蚀力影响时产生。

三角洲河口地貌的形成时间长、面积广,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

在土地产生时,三角洲河口地貌会阻挡海浪冲击,形成一片较平静的水域,为海洋生态系统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它形成后,三角洲河口也具有很好的经济环境。

沿着三角洲河口发展的沿海城市通常具有良好的港口和陆路运输条件,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帮助。

二、海湾河口地貌海湾河口地貌是由河流在一个扩散的大型海湾中流经形成的。

这种河口地貌受到海湾的形状、沉积物供应和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制约。

最常见的海湾河口地貌是在弧形海湾中产生的,这些海湾河口可以被分成几个部位,比如南极洲的鲸湾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湾。

海湾河口地貌的形成速度慢,是由于海湾中的水流太缓,难以冲刷出任何显著的矿物质沉积。

然而,由于它们常位于落基山、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区域之下,因此受到降雨、冰化和震动的影响相对较大。

三、悬河河口地貌悬河河口地貌在河口的上游地带形成,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入海的河流径流受到大量的冲击和侵蚀,离源头越远,水流越稳定、沉积物越浓厚。

在靠近河口的地方,由于海水的靠近,水流速度会减缓,所以沉积物会大量沉积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一种高度聚积的悬河。

悬河河口地貌典型的地区是太湖和长江口,这些地貌都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的悬河地区,这种地貌还具有很好的美学价值,成为知名的宜居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河流地貌典型案例

河流地貌典型案例

河流地貌典型案例
河流地貌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是由水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

下面是十个典型的河流地貌案例。

1. 经典的V型河谷:这是最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由于水流侵蚀力度大,形成了两侧陡峭的峡谷,呈现出V字形的横截面。

2. 悬谷:悬谷是指河流侵蚀下切过程中,侧壁的侵蚀速度不一致,造成河床高于侧壁的河谷地貌。

3.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在进入平原地区时,由于水流减缓而导致的沉积作用。

河流带来的泥沙和砂石在平原上堆积,形成扇状的地形。

4.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或湖泊入口处形成的三角形地貌,由于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或湖泊入口处沉积而形成。

5. 峡谷:峡谷是由于河流长期侵蚀而形成的深而狭窄的地形,通常位于两侧高山之间。

6. 具有瀑布的河流:瀑布是河流在陡坡或悬崖上的跌落形成的地貌,形成瀑布的原因是河床的侵蚀和沉积不均匀。

7. 钻岩峡谷:钻岩峡谷是由于河流在地质层中钻孔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常见于石灰岩地区。

8. 环湖河流:环湖河流是指河流在湖泊周围形成环绕状的地貌,常见于山区。

9. 峡湾:峡湾是指河流穿过山区或丘陵地区形成的狭长海湾。

10. 河谷平原:河谷平原是指河流在平原地区形成的宽阔平坦的地貌,通常是由于河流的冲积作用。

这些典型的河流地貌案例展示了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球表面地形的塑造作用,也反映了地质和水文条件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地貌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和地貌特征。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

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

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等。

1、扇形三角洲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

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

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

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

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

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2、鸟足形三角洲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

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

河流地貌的类型

河流地貌的类型

河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

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一、河漫滩(flood plain)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

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

河口的概念

河口的概念

河口的概念河口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池塘等水体时形成的地貌现象。

它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之间的过渡区域,通常由河口、河阔、韧性海岸等组成。

河口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生物和人文特征。

河口的形成是由于河流冲刷、沉积等过程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当河流流经山地或丘陵地带时,由于成因与地质差异,河床可能高低不平,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较快。

而当河流流入平原地区时,地势逐渐平缓,水流减缓,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底部沉积物开始沉降,逐渐形成河床。

当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时,逐渐拓宽形成宽阔的河口。

河口的形成有两种主要方式:分流河口和悬积河口。

分流河口是指当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水体中形成多个分支。

主河道常常继续流入海洋或湖泊,而分支河道则逐渐扩大形成分流河口。

悬积河口是指当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悬浮物和底部沉积物会开始沉降,逐渐形成河口盐沙洲。

河口地区的地理特征是由河流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在河口附近,依靠河水的流淌和潮汐的变化,新鲜水和咸水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和水动力条件。

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条件复杂多变,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使得水流速度、流向以及盐度等因素都存在较大的变化。

河口地区还具有独特的生物特征。

河口汇集了来自陆地和海洋的物质,包括大量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生物体。

这些物质的输入为河口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河口地区通常是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之间的过渡区域,也是许多物种的繁殖和生长场所。

在河口地区,可以观察到大量的鱼类、贝类和其他底栖动物。

河口地区还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河口丰富的生态和水资源,许多河口地区发展成为重要的渔业、农业和工业区域。

河口地区的水资源也被广泛利用于供水、灌溉和发电等方面。

此外,河口还具有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作用,许多河口城市是河流交通的枢纽。

然而,河口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破坏。

水污染、过度捕捞、河堤建设等因素都可能破坏河口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1.形成原因: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分布规律: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3.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流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4.形成条件:泥沙来源丰富,海洋的搬运侵蚀能力小,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河口外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5.特点:①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它与山麓附近的扇状冲积平原不同。

扇状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土层较薄,沙砾质地,土质不如三角洲肥沃②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

如中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

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沃,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③不仅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6.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地势平坦开阔②土地肥沃(河流一般都把中游和上游的易溶于水的营养物质,如氮肥、钾肥、磷肥等带到下游的冲积平原上)③湄公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大多数河口三角洲水资源丰富、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多,多为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人口密集,劳力资源充沛7.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①土壤贫瘠②无法灌溉③地势极为低平,容易发生水患④交通不便8.,没有河口三角洲的河流:国内的钱塘江,非洲大河刚果河,亚马孙河(钱塘江,亚马孙河之所以没有三角洲原因:因为很强的潮流作用,泥沙含量稀少。

他们属于同样的河口类型,河口为喇叭形,潮流很强,可以在河口形成壮观的潮涌,同时在河口两边产生分散外流的潮流,把河口泥沙源源不断输往两边,因此在河口形不成三角洲。

刚果河,之所以没有河口三角洲,主要是因为海地坡度很大的地形和来沙量偏少。

一方面,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茂密,水土流失很轻,而且刚果河在流经面积巨大的刚果盆地,上游带来的泥沙在盆地内沉积,进入下游山谷河道后泥沙很少;另一方面,在刚果河入海口200km以外大西洋的水深就达到2000m以上,海底坡度达到1%。

地貌学-流水地貌5河口三角洲

地貌学-流水地貌5河口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多汊道、改道; 长江三角洲:沙岛、沙嘴、泻湖 珠江三角洲:多基岩屏障 Mississippi三角洲:由汊道两侧的决口扇形成。
3、三角洲的沉积结构(比较难理解) 由陆地向海洋方向,按照地貌特征,分3个沉积单元: • 顶积层(顶组沉积层),由水上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 • 前积层(前组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沉积物含水
输沙量和径流量比值与三角洲发育关系
世界主要河流年输沙量和径流量



四、河口湾
1 定义:被海水淹没的河口区
2 形态特征:平面多呈喇叭形,或漏斗形。
3 成因:海面抬升、构造下降
4 沉积特征:河口湾内,潮汐和波浪作用强,河流携带的 泥沙在达到河口湾以前就沉积了。河口湾的泥沙多 是波浪和潮汐带来的,从湾顶向湾口变细(潮成沙 体的一般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河口沙岛与废弃的汊道、港湾转化而成的湖泊、沼泽和天然堤等, 组成三角洲平原,并与向海延伸的水下三角洲部分紧密相连, 构成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如此反复,使三角洲向海扩展。
以上为三角洲发育的概括性理想模式,对于各个具体的三角洲 发育过程而言,由于河口的水动力条件和地形的千差万别, 形成过程有很大变化:
• 潮流界、 潮区界,及洪枯变化 长江: 枯水季节潮区界在距河口616 km的安徽大通,潮流界
在江苏的镇江附近。但洪水期,潮区界下移到距河口 400公里的芜湖,而潮流界也只达江阴以下。 珠江: 潮流界0~160km,枯季上移,西江至高要三榕峡,北 江至三水,东江至东莞石龙。潮区界40~300km。 黄河: 潮流界0~6km;潮区界10~20km
4、三角洲分类 依据多种,按照形态和形成过程:
1)扇形(尼罗河、伏尔加河、黄河) 2)鸟爪(密西西比河) 3)尖头(台伯河) 4)岛屿(珠江、恒河) 5)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如长江:3-4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

堆积地貌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 原、三角洲
1:洪积---冲积平原
冲(洪)积扇,发育在山前
地势突然趋于平缓; 水道变得开阔; 水流速度放慢。
洪水 期 枯 水 期
2: 河漫滩平原
河 漫 滩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较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形成水下堆积体; 枯水季节露出河面, 形成河漫滩。
D
)
C
)
河谷地貌形成过程
河谷
初期 沟 V 谷 下 字 地下水 加 形 蚀 深 侧 补给 河 和 蚀 谷 延 长 成熟期
沟 降水、 沟 冰雪 谷 下蚀 融水 流 溯源 谷 汇聚 水 侵蚀
出 槽 现 侧蚀 形 河 堆积 河 湾 谷
•水是文明的摇篮
富的大河流域
动画课堂
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丰
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优化探究P72)
地形区
高原
聚落分布
深切河谷两 岸狭窄的河 漫滩平原 洪(冲)积 扇和河漫滩 平原
原因
地势低,气候 温暖,土壤肥 沃,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地 下水或地表水 比较丰富,土 壤肥沃
聚落形状
多呈带状
山区
呈明显的条 带状
平原
最为密集
地势平坦,土 壤肥沃,水源 充足,河网密 布,航运便利
P79 案例③: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思考:
黄河三角洲以较
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的原因。
P79 案例③: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思考: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
①河流输沙量大 ②入海口潮差小 ③潮流搬运能力弱
课堂练习
读某河道示意 图, 回答下列问题:

第7章+5-8节+河口区地貌要点

第7章+5-8节+河口区地貌要点
(二)、水系型式
水系: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 系统。
河流分级
1.树枝状水系 常见于岩石强度比较均一的 地区。
2.角状水系 河谷常作直角状转折。它发育 在岩层或岩石强度均一且有断层或节理的地 区。
3.格子状水系 主支谷呈格子状相交,主谷 延伸较长。主河发育在向斜轴部,支流来自 向斜两翼;或发育在直立节理或断层构造地 区,具有软硬相间岩层构成的单斜构造地区。
2、中部平原以河流冲积物为主。河间地中常 发育湖沼,湖沼沉积物在剖面中呈透镜体状。 中部平原沉积层中还常有海相夹层。(al夹l、eol)
3、滨海平原由海相和河流相共同组成,不同 类型的沉积物呈水平相变。 (al-m)
华北平原的形成
黄河三角洲古岸线和古河道变迁图
第六节 河口区地貌
一、河口区的特征
4.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 在穹窿构造地区或 火山锥高地上,河谷自中央向四周发散,在 盆地内河谷从四周向盆地中心汇聚。
5. 环状水系 在穹窿构造山上发育的放射 状水系,侵蚀破坏穹形山,一些支流沿被剥 露出来软岩层走向发育形成环形。
(三)、大区域内河流的展布格局与大构 造有密切联系
大区域内河流展布格局受该地区地势 特征控制,而地势特征,受控于大构造。 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青藏高原, 是全球隆起最高的陆地,由此向东地势渐 低,由此决定了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 黄河及珠江都自西向东入海。换言之,板 块构造是造成上述河流展布格局的总根源。
4、中心沉积物粗,地下水埋深大,种植条件差,
外围的地下水接近地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 于耕作。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及地貌特征
冲积平原:指在构造沉降区,在大河的 中下游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 的平原。

第17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7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7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解读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分析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或实验,解释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分析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河流地貌【填图】在河流地貌示意图中填写地貌名称。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谷的演变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产、 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 。

(3)提供丰富的 。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耕地连片地区(如华北平原):聚落规模耕地破碎地区(如江南水乡):乡村规模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冲积平原:首先考虑 的威胁,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 的地方。

【思考】 为什么河流的干、支流汇合处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提 升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掌握解题技法关键能力一 解释河流地貌的形成典 题 精 研[典例1] [2020·北京卷]读图,回答问题。

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阐述变化过程。

(4分)[图解思路][答案]知能升华1.河谷地貌及形成过程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2.河流堆积地貌及形成过程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等类型。

如下图所示:3.河岸的侵蚀与堆积(1)判断凹岸和凸岸从字面上来理解,“岸”指陆地部分,陆地部分被冲掉了泥土就是凹,堆着泥土就是凸。

再以河道中心线为参照,凸向河中心的一岸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岸。

如下图所示:判读技巧: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

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是在河流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

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等。

1、扇形三角洲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

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

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

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

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
进。

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2、鸟足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

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

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

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

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3、尖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

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

4、岛屿型三角洲
河流含沙量不多而有潮汐作用作用的河口区,泥沙堆积成许多向海洋延伸的垄状沙滩和沙坝,沙坝之间为冲蚀的潮汐水道。

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以及纵横交错的汊河构成三角洲的主体,故称岛屿型三角洲。

恒河三角洲既是典型的岛屿型三角洲。

此外还有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过度型三角洲。

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从大的轮廓看。

似一尖头三角洲,但在河口区有许多沙岛和浅滩,河道分汊,又象岛屿型三角洲
喇叭形河口—---三角湾
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河口湾,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
角港。

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

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

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

如果湾口沙坝封闭了河口湾,往往形成泻湖。

此外,在构造下沉地区或冰后期海面上涨,海水淹没陆地河流,形成溺谷,河口也能形成三角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