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合集下载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第一卷客观题部分一、单选。

(1′×15=15′)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就是()A、581B、587C、589D、618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戍守的就是()A、李纲B、岳飞C、韩世忠D、宗泽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就是()A、李辅国B、高力士C、程元振D、鱼朝恩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就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御史台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A、土木之变B、夺门之变C、庚戌之变D、大礼仪之争6、清雍正帝实行全国的经济政策就是()A、两税法B、诸色户计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7、金扶植谁创建了伪齐政权()A、刘豫B、张邦昌C、石敬瑭D、蔡京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就是()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A、西夏庆历和议B、辽澶渊之盟C、金绍兴和议D、金隆兴和议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A、永乐B、宣德C、正统D弘治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1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A、沙勿略B、马可波罗C、利玛窦D马戛尔尼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B、固山C、甲喇D、谋克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A、永乐B、康熙C、雍正D、乾隆二、填空。

(1′×20=20′)1、隋朝的东都就是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3、____________的失利,使得北宋死守内虚外统治者方针的构成。

4、元朝法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靖难之役的时间就是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

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

练习题(参考)答案(如果有自己总结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符合教材基本观点,也算正确)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种观点属于二程( A )A.天即理B.理先气后C.理本气末D、心即理E、理依于气2、王夫之提出:( D )A.“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王安石B.“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D.“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3、张载提出:( C )A.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B.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D. “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4、朱熹提出:( B )A.“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王安石B.“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朱熹C.“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D.“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

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5、魏晋时期的“三玄”是(CDE )A.《鬼谷子》B.《列子》C.《老子》D.《庄子》E.《周易》二、名词解释1、名实之辩: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

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

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2、性善说: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

3、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决定取舍。

中国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老子主张的“道”是指什么?A. 宇宙的本源B. 社会秩序C. 个人修养D. 政治制度答案:A3.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A. 本善B. 本恶C. 无所谓善恶D. 善恶并存答案:A4.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自由主义B. 唯物主义C. 唯心主义D. 怀疑主义5.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通过什么来改造人性?A. 教育B. 法律C. 道德D. 宗教答案:A6.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其核心是什么?A. 知识与行动的统一B.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C. 思想与行为的一致D. 认知与实践的融合答案:D7. 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通过什么来达到知识的提升?A. 观察自然B. 阅读经典C. 反思自我D. 社会实践答案:B8. 程朱理学中“理”和“气”的关系是什么?A. 理先于气B. 气先于理C. 理气并重D. 理气无关答案:A9. 陆王心学中“心”指的是什么?B. 思想C. 情感D. 意识答案:D10.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核心思想是什么?A. 普遍的爱B. 反对战争C. 社会和谐D. 个人修养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BCD2. 道家哲学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要思想?A. 无为而治B. 顺应自然C. 重视个人修养D. 强调社会秩序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庄子哲学的特点?A. 逍遥游B. 齐物论C. 无为而治D. 顺应自然答案:ABD4. 以下哪些是墨家思想的主张?A. 兼爱B. 非攻C. 尚贤D. 节用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法家思想的特点?A. 重视法律B. 强调权威C. 提倡道德D. 重视实用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物?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2.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庄子》D. 《孟子》3. “仁者爱人”是哪个思想家的核心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4.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与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相对立?A. 荀子B. 孔子C. 老子D. 墨子5. 以下哪部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黄帝内经》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是儒家的“四书”?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E. 《易经》7. 道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要观点?A. 无为而治B. 顺应自然C. 重农抑商D. 以德治国E. 道法自然8.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兼爱B. 非攻C. 尚同D. 重农抑商E. 节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9.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10. 阐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11. 描述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2.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分析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五、案例分析题(15分)14. 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答案:一、1. A2. B3. A4. A5. D二、6. A B C D7. A B E8. A B E三、9. 孔子的“仁”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帮助上。

10.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

11.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而“非攻”则主张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暴力。

四、12.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印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

打印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5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

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

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

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生机。

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

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

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

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精选-中国哲学史答案

精选-中国哲学史答案

1.按西汉学者刘的说法气象恢宏的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有阴阳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2.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孔丘)所创立的学派。

“儒”本来是指替贵族阶层相礼的知识分子。

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人。

3.中国哲学以哲学为主,兼摄哲学与儒家、道家、本土佛学。

4.先秦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分而合的转变历程,其关键即在于战国时期齐国的设立,从而促成了学术的交流与思想的融合。

以“道”为本而兼融各家学说所成的稷下学宫、黄老道家之学,就是此一文化背景下的成果。

5.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原创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学、孟子的中心思想是心性之学与荀子的中心思想是礼仪之学;其特点在以仁为主,强调性与礼的探究;其表现为人文化的儒学。

6.“人性本善”和“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的理论由孟子提出。

7.董仲舒开创了儒家的今文经学;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道、阴阳、墨、法、名等诸家思想;其表现为宗教化的新儒学。

8.“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9.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10.“陆王”心学指的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11.北宋大儒张载明确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

12.中国古代所谓的“三不朽”首先指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信。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

1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其代表作是《道德经》。

15.道家诸子中,较著名的有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主张“虚已游世”的庄子、与主张“为我贵己”的杨朱等人,其中尤以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大。

16.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与原始儒家对峙而立。

两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已呈儒道融合之势。

魏晋玄学上本黄老之学,结合儒家仁义纲常之教,使中华文化由儒学独尊而拓展为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

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绝对有用)(心血之做)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1、问答题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正确答案:1、朱熹的“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

朱熹认为(江南博哥),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而人的活动的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

“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

2、程朱把理看作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征。

2、名词解释道南指觉正确答案:在修养工夫方面,杨时十分重视未发的体验,强调静的方法,认为在一种特殊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内向的直觉体验,以体验道心,并保持之,人就可以实现道德境界,这一工夫被称之为道南指觉。

3、名词解释礼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4、名词解释环中正确答案:环,体圆而中空,立于环中,可以周转贯通。

意喻道的枢要。

《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郭象注:“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

”庄子认为人对是非进行无休止争论,好像环之无端一样。

只要把握住道的枢要,犹如把握住环之中空处一样,才能应付无休止的争论。

5、名词解释絪缊正确答案:同氤氲。

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

《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朱熹注:“絪缊,交密之状。

”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

张载《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王夫之注:“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

”6、名词解释一阐提迦正确答案: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或“阐提”。

意为“不具信”、“断善根”。

指被认为断绝一切善根的人。

《大涅盘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

”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仁”的内涵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的哲学思想是?A. 无为而治B. 有为而治C. 以德治国D. 以法治国答案:A3.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依据是?A. 性恶论B. 性善论C. 性空论D. 性无善无恶论答案:B4. 庄子主张的“逍遥游”是指?A. 游历四方B. 逍遥自在C. 无为而治D. 以德治国5.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指?A. 知识和行动是分离的B. 知识和行动是统一的C.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D. 行动是知识的来源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ABCDE2. 道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张?A. 无为而治B. 以德治国C. 道法自然D. 以法治国E. 知足常乐答案:ACE3. 墨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墨子的主张?A. 兼爱B. 非攻C. 尚贤D. 尚同答案:ABCDE4. 法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韩非子的主张?A. 以法治国B. 以德治国C. 以力服人D. 以智服人E. 以礼治国答案:AC5. 佛教思想中,以下哪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A. 四圣谛B. 八正道C. 六度D. 五戒E. 十善答案:ABCD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孔子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而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一个适中的点。

2. 老子的“道”是什么含义?答案:老子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3. 孟子的“性善论”是如何论证的?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他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和情感,认为人们天生具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1. 主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B。

解析:此句出自《论语》,凸显孔子“仁”的思想,强调践行“仁”就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于个人主观意愿与行动。

2. 道家“柔弱胜刚强”理念体现的是()A. 以弱示人、伺机而动的策略B. 消极避让的处世态度C. 力量上真的弱于对手D. 轻视刚强力量答案:A。

解析:道家洞察自然、社会规律,深知柔能克刚、弱可胜强,劝人遇强不硬抗,隐忍迂回、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反击。

3. 孟子“养浩然之气”目的在于()A. 强身健体B. 涵养道德、充盈精神C. 威慑他人D. 修炼法术答案:B。

解析:“浩然之气”是孟子道德修养论的关键,靠日积月累的义举、自省涵养而成,使人胸怀正气、坚守道义,无畏权势、利益诱惑。

4. 庄子反对“人为物役”,提倡()A. 回归自然、逍遥自在B. 大肆掠夺自然资源C. 消灭物质欲望D. 消极怠工答案:A。

解析:庄子批判世人追名逐利,沦为物质、功名利禄的奴隶;倡导摆脱世俗羁绊,顺应自然天性,于天地间悠游,寻内心自由。

5. 荀子主张“性恶论”,补救措施是()A. 隆礼重法B. 放任自流C. 单纯依靠道德感化D. 压制人性答案:A。

解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有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等恶端,需借礼仪规范约束行为、法律制度严惩恶行,双管齐下,使人向善。

6. 董仲舒新儒学融合的思想不包括()A. 法家B. 道家C. 墨家D. 阴阳家答案:C。

解析:董仲舒吸纳法家集权、法治理念,道家自然观、辩证思维,阴阳家阴阳五行学说,构建新儒学体系,迎合汉武帝大一统诉求,独未融入墨家思想。

7. 王充《论衡》驳斥“天人感应”,依据是()A. 现实中灾异与人事不符B. 天无意志,不能与人感应C. 迷信之说缺乏实证D. 以上皆是答案:D。

解析:王充以理性、实证眼光考量“天人感应”,指出灾异多为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天无情感、意志,无法与人互动;谶纬迷信无证可依,荒诞不经。

中国哲学史答案

中国哲学史答案

简答1.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什么?(1)以人为核心,重视道德的认知与实践。

既注重人形而上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也重视形而下的物质生命的改善。

(2)重视权威的言论,强调概念的综合与溯源式的探讨。

2.简述先秦儒家的特点儒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发扬光大。

孔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坏乐崩之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志,以“礼”为教,以“仁”为宗,立“内圣外王”之教。

孟子承袭孔子的“仁”说,以“仁义”为本,倡心性之学,主“内圣”之道,肯定之人为人就应是为道德人;荀子承袭孔子的“礼”教,以“礼义”为本,倡礼义之学,主“外王”之道,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人世道德化。

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

3.简述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本,兼融阴阳、墨、道、法、名等百家学说与神仙方术,以治《春秋公羊传》,而成为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

武帝时,被推荐为贤良,参与对策,上《天人三策》,主张君权神授,倡导天人感应思想,并藉神意而使三纲五常神圣化、绝对化,促成先秦儒学的宗教化。

董仲舒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任用儒生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遂使儒学跃居为汉代的官学,而终致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

4.简述佛教密宗教义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

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

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

两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

佛与众生体性相同。

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5.简述新儒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新儒学的理论来源,儒家方面是汉学以前的原始儒家经典,主要是《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四书的地位南宋以后反在五经之上;佛;教方面则以华严宗和禅宗的理事、心性思想为主;道教方面则主要:是无极太极和阴阳气化学说。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1、问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正确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

所以它在(江南博哥)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

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

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

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

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

这一点双方一致。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

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

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

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

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

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2、名词解释万法唯识正确答案:亦称一切唯识。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

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

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

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名词解释志功正确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

《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并且土是其中最基本的,表明史伯已初步意识到了土地是人类一切财富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总之,早期的“阴阳”“五行”说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相联系的,正是这些关于昼夜、寒暑变化的知识,对于地势阴阳的观察,以及对于人分男女、畜有雌雄、数有奇偶的认识等等,使得人们能够概括出早期的阴阳学说。

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水和土的重要性;殷周之际,实际上已广泛利用水、火、木、金、土等物质材料于生产,并对他们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产生早期的五行说也不是偶然的。

7、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中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

随着新的封建主开垦的私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越来越激烈地与奴隶主贵族争夺劳动力。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就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正是当时经济基础的变化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并将这些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就是“铸刑书”。

晋国叔向曾写信表示反对铸刑书,这就是“礼法”之争。

“礼法”之争与“古今”之争相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首先就是围绕着这个焦点而展开的。

8、(小题)孔子、墨子等人都是属于士阶层,他们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大兴私人讲学之风。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随着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崩溃和瓦解。

“天命”鬼神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打击,西周末年以来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无神论思想,到了春秋时期,就有不少人从理论上批判宗教天命论。

周内史叔兴却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在叔兴、藏文仲眼里,根本不存在神,他们把人事和自然现象分开来,并从自然界内部寻找原因来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这是明显的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如子产就明确主张无神论。

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史墨说:自然界的事物都有“陪贰”“妃耦”。

他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史墨认为这种对立双方的转化是“天之道也”,这样就从哲学高度对那种主张奴隶制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作了有力批判。

到春秋末和战国时“天人”关系的争论更加活跃了。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但很注重人为,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孟子的态度和孔子相近,但更崇尚人为,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老子和庄子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消极态度,强调“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既把“天”看作是“行有常”的自然界,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天人”只辩作了总结。

“ 名实”之辩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论争。

春秋末期随着旧制度的崩坏,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

孔子提出“正名”,他说:“政者,正也”。

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按照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来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他还说“名失则愆”,认为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的混乱所引起。

孔子用名称或概念去规定客观实在,把概念说成是第一性的,把客观实在说成是第二性的,这显然是一种先验论的观点,而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他说:“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客观实际),认为只有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老子否定名称概念能正确反映实在。

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认为“名者,实之宾也”名是从属于实,由实派生的,不能完全符合“实”,后来名实问题又发展为逻辑问题的争论,名家名家惠施主张“合同异”。

公孙龙主张“离坚白”,对名实关系作了不同方面的考察,尔后,后期墨家建立了形式逻辑体系,荀子对名实之辩作了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并不只是“天人”“名实”问题,其它如“形神”关系,“言意”关系,“理气”关系,“道器”关系,“有无”“动静”等问题都已经提出来了,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充分展开。

10,孔子祖先是宋国的没落贵族,幼年生活贫贱,地位低微,晚年回到鲁国,专力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1、孔子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他对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中心问题——“古今”“礼法”之争,是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主张尊古、复礼的。

他标榜自己“信而好古”,主张“为国以礼”,所谓“礼”就是“周礼”,即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中心是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的这种以名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顽固派,他在从根本上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和伦理规范的前提下,A、主张作一些局部的改良。

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近不失亲,远不失举”。

即在维护周礼亲亲的原则下,用“贤贤”作补充,把有能力的人要放到领导地位。

其次,B,孔子提出对劳动者要宽大一点,实行德治教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针。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还把礼和“让”联系起来,主张“以礼让国”。

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些都表现了某种妥协和调和的精神。

C、再次,对周礼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上,他认为只有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和内容,才能使当时已经流于形式的礼重新发挥作用。

(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2、论述“仁”的学说孔子贵“仁”。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A、《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孔子首先说明了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一旦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他是仁人了。

其次,孔子说明了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再次,说明了求仁的具体条目,即必须在视、听、言、行各方面符合周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B、孔子还把“亲亲”作为“仁”的一条根本原则。

孔子把孝第说成是人的根本。

在家族内部对父兄尽孝弟,就能在政治上对君主尽贵。

可见孔子提倡“孝弟”为“仁”之本。

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这也是“仁”的旧观念。

不过,孔子对“仁”也灌注了新意,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上。

“爱人”自然不是爱一切人,更不是去爱奴隶。

仁是君子的德性,小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孔子讲“仁”就是“爱人”,强调人道的原则,仍有进步意义。

C、孔子讲“爱人”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在孔子看来,在天下万物中人是最重要的。

“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讲“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强调人道原则,却也反映出他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认识比以前深入了,他朦胧地看到了人的类存在,承认人的人格。

D、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人,而且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

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孔子的行仁之方,即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

不过,从理论上讲,孔子讲“推己及人”,实际上是以两个原则为前提:一是人道的原则,即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二是理性原则,即肯定人同此心,每个人的理性都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就是强调道德行为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理性)的要求。

这种尊重理性的态度,在当时是新观念,对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具有破坏的作用。

孔子讲仁者“爱人” ,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他认为一切符合仁的行为都是既合情又合理的。

这种“情”和“理”的统一也就是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是孔子“仁”的学说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他哲学中理性主义的表现。

13、“仁”与“智”并提(“仁”与“智”统一,也就是论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

)14、在知行关系上,孔子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字都含有践履的意思。

15、知、仁、勇在孔子看来是一个仁者的必备品质。

16、孔子尊重理性,有见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使他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但是他又把理性原则和主观精神绝对化了,引导到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