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它的发作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这类疾病由特定的物质或抗原引起身体的过敏反应,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不少针对变态反应的治疗方法,但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变态反应的机制我们的免疫系统可分为两类: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天然免疫系统是我们出生就拥有的,它对很多微生物、化学物质和体内细胞产生反应。

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在我们接触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后逐渐发育出来的,它可以识别和攻击我们身体中的病原体。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制正是出在获得性免疫系统中。

当我们接触到某种特定的物质后,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使得身体产生与之相适应的IgE抗体,这也是变态反应的早期阶段。

这些IgE抗体会与体内的肥大细胞结合,产生大量的组胺等介质,引起身体各种症状。

如果这些物质一直存在于身体中,免疫系统就会一直处于高度激活状态,这样的状况就导致了长期的炎症和过敏反应。

治疗变态反应的手段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方法因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手段:1. 避免接触过敏物质:这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减轻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

2. 抗组胺药物:组胺是引起身体变态反应的关键介质之一,抗组胺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组胺的作用。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慢慢地暴露患者于过敏物质,让患者的免疫系统逐渐适应,从而提高抗体的阈值,使患者体内的过敏反应降低。

尽管这些治疗手段已经在不少病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但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人们需要更加先进的治疗手段。

研究人员正在通过多种手段,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许多人工制备出的抗体药物已经用于临床实践。

这些药物通过慢慢降低患者体内的IgE抗体水平,来达到减轻过敏反应的效果。

这些药物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变态反应疾病的治疗中。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和药物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和药物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和药物治疗引言变态反应性疾病(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结果,其特点是在暴露于特定物质(即过敏原)后,体内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

这种过度反应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皮肤破溃出血等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和药物治疗。

病因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已有一些关键因素被确定为病因。

这些因素包括: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个体遗传背景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易感性有一定影响。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2.免疫失调:变态反应性疾病通常与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正确识别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但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正常的物质(如花粉、宠物皮屑等)视为威胁,并发起强烈的免疫反应。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过敏性鼻炎在花粉季节更为常见,暴露在宠物等各种过敏原时,过敏症状会加重。

4.免疫耐受失调:免疫耐受失调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以及正常的外界物质产生无反应或产生抑制性反应,从而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一旦免疫耐受出现问题,变态反应性疾病就可能发生。

药物治疗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见药物。

它们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少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

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非镇静型和镇静型抗组胺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过敏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免疫功能抑制等,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

3.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症状。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前言药物变态反应是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因其反应难于预测,有些反应严重还可致死,故在临床上有其重要性。

学者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已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使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变态反应(或称药物过敏性反应)是药物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引发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使机体致敏后,当药物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特异抗体相结合,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这种反应仅见于少数有易感性的人。

它与药物固有的药理学作用所致的其它不良反应如过量反应、副作用、继发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不耐受及特异质等反应不同,它可发生于常用剂量,也可发生于很小剂量,并可当再用时,即使是很小剂量也可使反应再发。

变态反应是由免疫机制致成。

皮肤的药物反应(药疹)多由于变态反应所致,但并非都由于变态反应,有些被疑为变态反应但还缺乏证实。

依据免疫学原理,一种物质可引发抗体形成,即有免疫原性;可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有反应原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者,叫做全抗原或完全抗原。

有些药物本身可作为完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包括破伤风抗毒素及用来治疗白喉、狂犬病、腊肠中毒、气性坏疽、毒蛇咬伤的异种血清制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及伤寒、百日咳、小儿麻痹、斑疹伤寒、狂犬病疫苗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后叶素、胰岛素等器官提取物;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纤维蛋白溶解酶等酶类;还有肝素、右旋糖酐、疫苗中的添加剂以及动物器官提取物中的杂质等。

我们通常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分子量低于1000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极少或无抗原性。

小分子化学物质,其本身虽无抗原性,但当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牢固结合后,形成大分子的结合抗原,就有了抗原性。

这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叫做半抗原。

例如二硝基氯苯,其分子量为203,它不能引起抗体形成,即无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但当它与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二硝基氯苯蛋白质结合物时,便能引起抗体产生,即有了免疫原性。

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由过度敏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荨麻疹等。

这些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与调理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将从中医药理论、常用疗法和调理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与调理。

一、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认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湿热、痰浊等因素引起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因此,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在于清热祛湿、燥湿化痰和调理免疫系统。

二、常用疗法1. 草药治疗中医药中有许多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其中,葛根、黄芩、白芷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鼻塞、咳嗽等症状。

黄连、黄柏、黄芪等草药则具有抗炎和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利用手部和指压法对患者进行按摩和推拿,以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目的。

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舒缓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减轻症状的发作。

三、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对于疾病的影响,为了调理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在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 环境调理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容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过敏反应,所以在环境上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通风和清洁。

3. 心理调理情绪波动经常会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作,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得到良好的调理。

可以通过音乐、艺术、休闲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与调理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在体外和体 内表现 出免疫抑制 和抗 炎 的双重作 用 ,而且没有 明 显 的中枢抑制 和抗胆碱 能作 用 ,这些药物在鼻 炎和减少皮疹 发 痒 中效果好 , 但对哮喘作用并不是很 强7 1 。最近 的抗组胺药 如西
替利 嗪( er ie 、 C ti n )依巴斯汀 ( bsn ) 阿司咪唑( s mi l) iz E at e和 i At z e 、 e o
病理生理 的进一步 了解 ,已有越来越多 的炎 性介质表 明参 与变
态 反 应 性 炎 症 , 已表 明 有 多 达 5 不 同 的介 质 r 现 O种 l 以 通过 一 1 。所
的激素 , 留它 的调节转 录因子 的作用 , 保 而抑制它 们的副作 用 , 使 激素使用更 安全 ,已有报道 已经成功合 成这类 分离 的激素 ,
应 。但 是 组 胺 药 物 同 样 也 有 副 反应 , 镇 静 、 如 反应 力 下 降 , 至 心 甚
皮质类 固醇 激素是 当前 治疗 变态 反应性 疾 病最 有效 的药
物 , 剂量 的 口服 几 乎可 以控 制所 有 的 特应 症 患 者 。然 而 , 于 大 由
激素存在着严重 的全身副作用 ,所 以它 的长期使 用一直受 到限
并 在 基 因表 达 系 统 和 离 体 完 整 细 胞 中 能 独 立 地 转 录 活 化 ( N D A
些炎症介质拮抗剂 , 特别是针对一些起关键作用 的炎 性介质 , 应 该是有 效治疗特应症 的研究策 略 ,其 中还包括改进 已有 的药物 以及在研究 中发现的新 的种类 的药 物 ,在将来进一 步对特 应症 分子机制的理解 还可 提供 一些新 的治疗 靶向 。本文综述 了在特
制 。近年来 , 局部激素的产生和使用可 以说是治疗包括哮喘在 内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产生过度、不正常或者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细胞攻击健康的组织或者受体,引起各种不适甚至生命威胁性的疾病。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和染色体异常等。

这些疾病在病情轻重和适用的治疗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是由免疫过度反应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当机体遭遇外来抗原或某些致病因子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发动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免受伤害。

这种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然而,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的病变。

这些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机体自身攻击健康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的情况下,其中自身抗体或T细胞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或者产生混合免疫反应,导致疾病。

这些反应会导致弥漫性结缔组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二)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机体对某些外来物质产生异常反应的疾病。

这种反应是由某些过敏原物质作用于特定生物过敏原受体导致的,产生一系列的机体反应从而导致过敏,如哮喘、鼻炎、湿疹等。

(三)免疫缺陷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是一种机体免疫能力不足的疾病。

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以及艾滋病等。

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受到削弱,容易感染、生病,严重时还可能激发自身疾病。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避免疾病进展和控制疾病复发。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以及生物制剂和免疫治疗等。

例如,利用抗体特异性靶向治疗的正常生理系统来调节疾病机制,将符合原则的生物制品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成为了课题热点。

(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是纠正机体妨碍正常生理功能的异常代价,并减轻由此产生的症状和疾病发展。

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中的优化策略

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中的优化策略

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中的优化策略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对外界某些物质过敏反应过于剧烈,引发一系列症状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皮炎、哮喘等。

临床药学作为药学领域重要的分支之一,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中的优化策略。

一、个体化药物治疗个体化药物治疗是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策略。

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不同患者中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理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药师可以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确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选择药物时,临床药师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

例如,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对于儿童患者,临床药师通常会考虑使用非处方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或局部甾体类药物。

而对于严重病情的成年患者,则可能需要使用更强效的处方药物进行治疗。

二、合理用药原则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过敏源的不同,临床药师可以选择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不同类别的药物进行治疗。

2. 个药个方:对于不同患者,即使是相同的疾病,药物治疗方案也可能存在差异。

临床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因此,临床药师需要识别和管理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药物之间相互干扰,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三、药物疗效监测药物疗效监测是临床药学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临床药师需要定期评估药物的疗效,并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临床药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肺功能测试和过敏原特异性检测等方法来评估疗效。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疗进展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疗进展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疗进展【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疗进展】一、引言变态反应性疾病(hypersensitivity disorders)是一类由免疫系统过度或不适当反应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随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入了解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疗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类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分为四类:Ⅰ型变态反应(I型hypersensitivity)、Ⅱ型变态反应(II型 hypersensitivity)、Ⅲ型变态反应(III型hypersensitivity)和Ⅳ型变态反应(IV型 hypersensitivity)。

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免疫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

三、诊断方法的进展1. 临床表现的细化随着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炎症细胞介质和免疫细胞的探索,疾病的临床表现得到了更加细致的描述和区分。

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生化标志物的应用生化标志物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血清IgE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确诊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此外,血清中的一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四、治疗方法的进展1. 药物治疗药物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和免疫调节药等被广泛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过敏药物和生物制剂的研发,为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包括过敏原免疫疗法和细胞免疫疗法等。

过敏原免疫疗法通过逐渐暴露于过敏原,使患者产生免疫耐受,以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

细胞免疫疗法则通过调节或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3. 特殊治疗方法某些特殊治疗方法在特定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

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与西米替丁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与西米替丁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组胺 H1受体拮抗剂与西米替丁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西咪替丁的价值。

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科接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人120名,随机均分2组。

试验组用西咪替丁和组胺H1受体拮抗剂,对照组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对比不良反应等指标。

结果:从不良反应上看,试验组发生率3.33%,和对照组5.0%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从总有效率上看,试验组96.67%,和对照组78.33%相比更高(P<0.05)。

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联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西咪替丁,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极少。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西咪替丁;不良反应;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临床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十分常见,通常是由过敏原刺激所致,其发病和自身机体状况及外界过敏原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以皮疹、刺痛与瘙痒等为主症,可损害病人身体健康[1]。

本文选取120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人(2020年1月-2021年12月),着重分析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西咪替丁的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科接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人120名,随机均分2组。

试验组女性28人,男性32人,年纪在19-70岁之间,平均(35.89±5.74)岁;病程在1个月-12年之间,平均(3.23±0.21)年。

对照组女性26人,男性34人,年纪在19-71岁之间,平均(35.31±5.96)岁;病程在1个月-11年之间,平均(3.14±0.19)年。

病人意识清楚,认知正常,无精神病史。

病人都是非过敏体质,且对研究知情,依从性良好。

2组病程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1)全身感染者。

(2)过敏体质者。

(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4)孕妇。

(5)认知障碍者。

(6)精神病者。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而引起的病症,常见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病因研究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科学家们主要关注免疫系统的失调和环境因素。

免疫系统在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导致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也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过度卫生、过度使用抗生素等也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从而引发变态反应性疾病。

治疗方法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生物疗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退烧镇痛药等。

抗组胺药可以缓解过敏反应的症状,例如鼻塞、流涕和皮肤瘙痒等。

类固醇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减轻哮喘等症状。

退烧镇痛药能够缓解发热、头痛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生物疗法生物疗法是通过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中最常用的是抗体治疗。

抗体是一种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可以与免疫系统中识别病原体的抗体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免疫系统的反应。

例如,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常用的抗体是 IgE 抗体。

IgE 抗体可以结合到人体里的过敏原上,从而避免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减少过敏反应的症状。

在生物疗法中,免疫抑制剂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如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麦考酚酯等。

未来展望虽然药物治疗和生物疗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许多药物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且疗效不一。

因此,未来需要研究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生物疗法,如疫苗疗法、基因治疗等,以期治疗效果更佳、并且副作用更小。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药物变态反应是人体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

它不仅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且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药物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物质,但有时候人体因为某种原因,对药物产生特殊反应,这就是药物变态反应。

下面我们来看看药物变态反应的情况以及治疗方法。

一、药物变态反应的分类药物变态反应通常分为四种类型:1.药物过敏性皮炎:这种反应会导致皮肤上出现湿疹、皮疹或者水泡,也可能会伴随着搔抓以及皮肤红肿以及瘙痒。

2.药物过敏性伴随发热的皮疹:此类反应以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症状,通常在服用药物几周后或者更长时间后开始出现。

3.药物过敏性血管炎:此类反应会导致发热、皮疹、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贫血等,通常在服用药物几天或者几周后会出现。

4.药物过敏性伴随淋巴结肿大:此类反应中,伴随着药物的作用,淋巴结会出现肿大。

二、药物变态反应的治疗1.暂停用药:当患者发现自己有药物变态反应的症状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且要联系医生。

在治疗期间,患者必须订立稳定的治疗方案才能进行治疗。

2.依据症状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的药物变态反应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皮疹和瘙痒等症状,可以使用抗过敏药来治疗,也可以涂抹外用药物来缓解。

对于发热等症状,则可以使用退烧药来缓解症状。

3.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头晕的患者,使用扁桃体素就能够缓解症状。

对于嗓子痛的患者,使用止痛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4.进行周密监测: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周密的监测,以确保治疗能够成功,症状能够得到缓解。

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监测。

三、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为了有效预防药物变态反应发生,在患者的药物治疗期间,应该遵守以下规定:1.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服用药物,不要随便更改药物的剂量。

2.避免过度使用药物,在确定的剂量之内使用即可。

3.在治疗期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注意预防疾病。

4.避免使用过多的药物,以免过度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盐酸非索非那定在变态反应性鼻炎中的临床应用

盐酸非索非那定在变态反应性鼻炎中的临床应用

盐酸非索非那定在变态反应性鼻炎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评价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中盐酸非索非那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治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25±6)岁,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单独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或西替利嗪,2次/日,30mg/次。

结果:盐酸非索非那定组7天、14天总有效率分别为35%和85%,相应西替利嗪组分别为22.2%和30%,经统计学检验14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40%患者轻度嗜睡、口干,可以耐受,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组胺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效果良好,疗效优于西替利嗪,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鼻炎盐酸非索非那定抗组胺药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有10%~20%的人口患有此病,其中约有1/3患有鼻部过敏症状,而变态反应性鼻炎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鼻炎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显著影响。

本病的症状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导致精力下降,降低工作效率和学习记忆能力,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变态反应性鼻炎还可能引发鼻窦炎、结膜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等。

值得关注的是,本病还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成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本文应用一种新型抗组胺药盐酸非索非那定片(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商品名莱多菲),主要在于评价其在变态反应性鼻炎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2012年3月-6月收治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30例,包括季节性和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

随机选择20例试验组单独使用盐酸非索非那定,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6~35岁,平均(25±5)岁;对照组10例单独使用西替利嗪,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5~37岁,平均(25±6)岁。

自拟-抗敏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自拟-抗敏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自拟”抗敏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根据临床变态免疫性皮肤病的特点,自拟”抗敏汤”治疗,并加用冰片、枯矾与药液兑水泡澡,内外兼用。

标签:抗敏汤;变态免疫性皮肤病笔者临床耕耘20余年,根据变态免疫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总结出治疗这类疾病的经验方:”抗敏汤”。

笔者归纳,变态免疫性皮肤病包括3大类:①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②瘙痒性或红斑型脱屑性皮肤病,如,瘙痒症、痒疹、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银屑病等;③还包括某些结缔组织性皮肤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从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来看,这些疾病有共同之处:多属风、湿、热(火)邪致病。

所以,治疗这类疾病的方法便是:祛风、除湿、清热(或泻火);慢性病程者,可加用滋阴、熄风、活血等法。

抗敏汤的组成:防风,蝉蜕,蛇蜕,苦参,苍术,石膏,牛蒡子,胡麻,当归,生地,刺蒺藜,地肤子,白鲜皮,生甘草,通草,冰片(外用),枯矾(外用)。

加减: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湿甚者,加萆薢石菖蒲、车前子等;血分热甚者,加水牛角、赤芍、紫草等;慢性起病,局部皮肤角化或苔癣样变者,加玄参、麦门冬、珍珠母、夏枯草、三菱、莪术等;用法:除冰片、枯矾直接加入洗液中外用外,其余药物加水煎服内服,余下药渣再加水煎熬后药液兑入洗澡水中,泡澡外用。

整个方剂内服加外洗,内外兼用,即从内治本,又用药液外洗,药性直达病所,增强了药效,缩短了病程。

典型病例:病例1,患者,女,2岁,反复瘙痒,皮疹6个月。

经中西药口服、外用止痒软膏,肌注维丁胶性钙等治疗,病情未能控制。

刻诊:四肢、胸腹,背部多处可见红色点片状斑丘疹,密集成片,境界不清。

皮疹呈多形性,瘙痒明显。

搔抓后留下鲜红糜烂面。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西医诊断:遗传性过敏性皮炎,中医诊断:湿疹(风湿热型)。

治疗方法:抗敏汤内服外用,1w后皮疹全部消退,病痊愈。

此后,又反复发作数次,每次均用”抗敏汤”内服加外用治愈,未服一粒西药及外用激素类乳膏。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治疗研究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治疗研究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治疗研究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一类较为复杂的疾病被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

这类疾病源于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攻击自身细胞组织,导致慢性病变。

本文将介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点,对目前的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免疫治疗在治疗这类疾病中的应用及前景。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点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并对其进行攻击和清除。

而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身体组织视为外来物质,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

这种过度反应会导致不同种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等。

目前已知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上百种,其中包括狼疮、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它们常常是严重的、慢性的疾病,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状态造成极大影响。

二、目前的治疗方式在目前,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来减轻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疾病症状。

这种治疗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常常伴随着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例如,常用的天然抑素(Corticosteroid)在控制疾病的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体重、骨密度、荷尔蒙水平。

另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

三、免疫治疗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和前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趋势。

免疫治疗可以帮助调节和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重新恢复对外来病原体的正常识别和攻击。

同时,它不会与其他体系产生冲突或干扰。

在免疫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治疗、T细胞治疗和细胞因子治疗等。

其中心血管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例如,研究表明,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可以显著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炎症状,而T细胞治疗也可以为这类患者带来新希望。

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自免疫疾病及癌症等疾病的发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是最新的疗法,它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实验结果。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生理或生化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己的组织风险归入外来抗原,并启动一系列不必要的生理反应,这就是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分为四个类型,即I型,II型,III型和IV型变态反应。

其中I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发生严重的反应。

I型变态反应通常是由于有害物质进入身体引起的。

比如说,花粉,蜜蜂毒液,食物等等都有可能引起I型变态反应。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加强或弱化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

在治疗癌症的免疫治疗中,科学家们将一些特定的癌细胞标记为攻击目标,然后注射免疫细胞或药物来摧毁这些癌细胞。

而在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治疗中,科学家们会注射药物来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减轻病症。

三、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的应用近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将变态反应和免疫治疗应用于疾病治疗中。

以下是其中一些应用的案例和说明:1. 糖尿病治疗免疫治疗可以在控制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方面发挥作用。

在治疗1型糖尿病中,免疫治疗可以通过重建受损的胰岛素产生细胞来提高胰岛素产生。

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中,免疫治疗可以消除胰腺内的自身抗体,从而减轻病症。

2. 多发性硬化症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它会攻击神经系统并损坏神经纤维。

一些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通过破坏自身免疫细胞的传输信号来控制病情。

其他的药物可以降低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从而减轻病症。

3. 肿瘤治疗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有些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质,它可以与免疫细胞的PD-1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减缓或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动能力。

药物在变态反应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研究

药物在变态反应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研究

药物在变态反应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引言:变态反应科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幸运的是,药物在变态反应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该领域中的治疗作用,并介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变态反应科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阻断组胺的作用,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盐酸氯苯那敏和盐酸酮替安。

这些药物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疾病中起到了缓解症状的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也是治疗变态反应科疾病的常用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

常见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包括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

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和免疫抑制等。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需要慎重考虑。

三、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治疗严重变态反应科疾病的有效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

免疫抑制剂在治疗变态反应科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在临床慎重应用。

四、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新型的治疗变态反应科疾病的药物。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平衡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神经源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

免疫调节剂具有较少的副作用,更适用于慢性、复杂的变态反应科疾病治疗。

结论:药物在变态反应科疾病中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的作用缓解过敏症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平衡免疫反应。

尽管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在使用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此,合理的药物选择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副作用至关重要。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治疗论文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关键词】变态反应;疾病;药物治疗;综述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因免疫应答而造成的免疫病理反应,其临床表现为机体通过吸入、口服、注射或皮肤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

gell和coombs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l型在临床较常见,一般称为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造成巨额医疗费用的消耗。

近年来,随着对变态反应研究的深入,抗变态反应药物日益增加,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各类抗变态反应药物作一综述。

1 抗组胺药经典的组胺hl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异丙嗪(promethazine)、扑尔敏等,有明显的镇静、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不宜用于高空或高速作业的患者。

后来就开发出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特非那定(tefenadi ne)、阿司米唑(astemizole)、西替利嗪(cetirizine)、罗拉他定(loratadine)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与外周hl受体结合[1-2],用药后不产生嗜睡。

此两类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遗憾的是经典的抗组胺药对变态反应的代表性疾病——哮喘无效,有时反而使之加重;有人认为是由于与抗组胺作用无直接关系的作用所致[3]。

罗拉他定、西替利嗪等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可用于哮喘的治疗。

另外,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等也具有阻断组胺h2受体的作用而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组胺h2受体拮抗剂雷米替丁(ranitidine)、西米替丁(cimetidine)、法莫替丁(femotidine)等与hl受体拮抗剂合用治疗顽固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症、过敏症等亦有一定疗效,其机理尚未阐明。

依巴斯丁(ebastine)是一种长效的抗组胺药,临床试验表明依巴斯丁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每日给予5-20mg持续2-12周,绝大多数病人仍能很好耐受。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用药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用药

变态反应急症及其用药主讲许玉录肾上腺素(adrenaline)能够在生理上逆转过敏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相关的速发型症状(例如喉水肿,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

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需要及时积极的治疗喉水肿,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

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尤其容易发生这种反应。

昆虫螫刺是一种公认的风险(尤其是黄蜂和蜜蜂螫刺)。

某些食物,包括鸡蛋,鱼,牛奶,花生,坚果类也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

与严重过敏反应关系密切的医药产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脱敏(过敏原)制剂、抗菌药物、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肝素以及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等。

药物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在肠外给药时更容易出现;因此在注射具有特殊风险的药物时必须备有急救设施。

严重过敏反应也可能与食品和药品中的添加剂和辅料有关。

某些药用产品中可能存在精制花生油,这一般不造成过敏反应,但检查制剂所有配方中是否含有致敏性脂肪或油脂是必要的。

对过敏性休克一线治疗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恢复血压(患者平卧,并抬高下肢;如果可能出现呕吐,则让患者侧卧,最好是头低位),并注射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用法为肌内注射一次0.5mg(1:1000肾上腺素注射剂0.5 mL);紧急自行给药的肾上腺素剂量为0.3mg(1:1000肾上腺素注射剂0.3 mL)。

必要时,可在间隔5分钟后,根据血压,脉搏及呼吸功能(重要提示:可能需要经过稀释以后通过静脉通路给药,见下文)情况重复此剂量。

吸氧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在给予肾上腺素注射后,接着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10~20 mg缓慢静脉注射)作为有用的辅助治疗手段,持续使用24~48小时,可以防止复发。

接受β受体拮抗药或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需要特别考虑(见肾上腺素项下内容)。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则需接受进一步治疗,包括静脉补液(第9.2.2节),静脉注射氨茶碱或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药(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除了吸氧以外,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辅助呼吸和紧急气管切开。

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探讨

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探讨

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1山东省烟台市第970医院皮肤科山东省烟台市264002*山东省立医院南院(市中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省济南市250000【摘要】目的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采取阿伐斯汀和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分析。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根据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阿伐斯汀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对照组,剩余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

结论临床中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为其提供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效果优于阿伐斯汀,治疗安全性高,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应用价值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作为临床常见皮肤病,主要是因为患者二次接触到过敏原引发疾病,所以临床中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发病期间能够产生荨麻疹、接触性皮炎、药疹以及湿疹等,需要依照患者身体表征以及是否接触可疑过敏物质进行诊断[1]。

本文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采取阿伐斯汀和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根据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阿伐斯汀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对照组,剩余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研究组;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病程时间全部超出6周,最近一个月为接受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排除妊娠期、哺乳期、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4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61岁,平均40.8±14.3岁,其中荨麻疹患者20例,湿疹患者17例,特应性皮炎患者7例;研究组4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41.2±14.7岁,其中荨麻疹患者19例,湿疹患者19例,特应性皮炎患者6例。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免疫炎症反应与依巴斯汀临床疗效及机制分析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免疫炎症反应与依巴斯汀临床疗效及机制分析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免疫炎症反应与依巴斯汀临床疗效及机制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免疫炎症反应并探寻依巴斯汀的治疗效果。

方法:在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邀请80名急性荨麻疹患者和40名健康人员。

将急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依巴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

通过对血清免疫炎症反应、外周血相应比较、有效率结果进行相应讨论。

结果:患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患者IL-6、IL-17、Th17/Treg水平较高,IL-10、Th1/Th2较低。

实验组的Th1/Th2,Th17/Treg均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97.50%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以上数据均达到了P<0.05的标准。

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具有明显的免疫炎症,应用依巴斯汀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免疫炎症反应;依巴斯汀变态反应皮肤病是以细胞免疫功能失衡为主要表现,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细胞进行介导的超敏反应[1]。

为了进一步探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免疫炎性反应,探究依巴斯汀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本次实验。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进行时间为2021年8月~2022年8月,参与实验的急性荨麻疹患者人数为80人,参与实验的健康人数为40人,所有参与人员均为同龄人群。

若参与人员处在妊娠及哺乳期,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且发生在一个月内,患有严重性肝肾障碍性疾病,不得参与实验。

1.2方法实验组进行每日一次的依巴斯汀口服治疗,含量为10mg。

对照组进行每日一次的西替利嗪治疗,含量为10mg。

两组进行药物治疗的时长为一个月。

血清白介素的检测借助ELisa方法进行[2]。

外周血检测需要在患者空腹状态下,取样3ml静脉血,借助仪器为Epics XL流式细胞仪[3]。

1.3观察指标IL-6、IL-17、IL-10、Th1/Th2、Th17/Treg相应指标及治疗有效率。

症状积分的下降指数超过30%时被判定为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关键词】变态反应;疾病;药物治疗;综述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因免疫应答而造成的免疫病理反应,其临床表现为机体通过吸入、口服、注射或皮肤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

gell和coombs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l型在临床较常见,一般称为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造成巨额医疗费用的消耗。

近年来,随着对变态反应研究的深入,抗变态反应药物日益增加,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各类抗变态反应药物作一综述。

1 抗组胺药
经典的组胺hl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异丙嗪(promethazine)、扑尔敏等,有明显的镇静、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不宜用于高空或高速作业的患者。

后来就开发出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特非那定(tefenadi ne)、阿司米唑(astemizole)、西替利嗪(cetirizine)、罗拉他定(loratadine)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与外周hl受体结合[1-2],用药后不产生嗜睡。

此两类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遗憾的是经典的抗组胺药对变态反应的代表性疾病——哮喘无效,有时反而使之加重;有人认为是由于与抗组胺作用无直接关系的作用所致[3]。

罗拉他定、西替利嗪等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可用于哮喘的治疗。

另外,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
(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等也具有阻断组胺h2受体的作用而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组胺h2受体拮抗剂雷米替丁(ranitidine)、西米替丁(cimetidine)、法莫替丁(femotidine)等与hl受体拮抗剂合用治疗顽固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症、过敏症等亦有一定疗效,其机理尚未阐明。

依巴斯丁(ebastine)是一种长效的抗组胺药,临床试验表明依巴斯丁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每日给予5-20mg持续2-12周,绝大多数病人仍能很好耐受。

临床试验表明,每日服用依巴斯丁一次能有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症,它可望代替其它的无镇静作用的hl受体拮抗剂成为治疗这些反应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近年问世的立复汀是种新型的局部使用的特异性hl受体拮抗剂,与传统的组胺拮抗剂相比,它起效快,作用强。

经随机双盲法试验表明,此药对人的变态反应性鼻炎能迅速减轻症状与体征,基本没有全身副作用[4]。

2 β2受体激动剂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哮喘的一类重要化合物,代表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il)、特布他林(terbutaline)、克仑特罗(clenbuterol)等。

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对肺的拟交感效应,由于β2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偶联,β2受体激动剂使camp合成增加,致使胞浆内ca2+减少,故β2受体激动剂松驰平滑肌及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与camp增加有关。

此类药物的最大优点是通过松驰平滑肌迅速减轻急性气管痉挛,
它们也有极好的气管保护作用。

变应原存在时,它们能有效的阻断早期肺部反应,但是由于作用时间短,不能阻断晚期肺部反应和气道高敏性的发展。

新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salmeterol、formoterol等有望克服这一缺点。

3 茶碱类
氨茶碱是一个广泛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

以前认为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磷酸二脂酶的活性,现在认为是通过与腺苷竞争腺苷a1及a2受体,抑制腺苷引起的气管收缩;此外,还能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茶碱的最大优点是作用时长(10-12小时),这对于治疗夜间哮喘特别有利,茶碱的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5]。

4 介质释放抑制剂
4.1 色甘酸钠(disodiumcromoglycate,dscg) dsc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质释放抑制剂,抑制肥大细胞对ca2+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尚有其它作用机制参与。

dscg的主要优点是副作用发生率低,是治疗各种年龄哮喘病人的安全药物。

4.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有效药物,其抗变态反应作用优于其它抗变态反应药物。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此外,还通过增加β2受体数量,增强儿茶酚胺类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因全身应用副作用较多,因此在局部过敏反应时应用为多,如倍他米松等。

5 钙通道阻滞剂和钾通道开放剂
5.1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肥大细胞内ca2+增加,可导致过敏介质释放,ca2+进入胞浆也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抑制ca2+内流则可抑制过敏性支气管痉挛。

因此,ccbs可被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维拉帕米(verlapamil)、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能抑制肥大细胞或肺组织释放组胺或
srs-a,均能抑制抗原或运动诱发的哮喘。

ccbs抗变态反应所需剂量大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剂量,因此,此类药物作为抗变态反应药物,就必须提高药物对肥大细胞的选择性。

5.2 钾通道开放剂(potassium channel openers,pcos)气道平滑肌上有k+通道,k+通道阻滞能引起气道高反应性,k[1]通道开放产生超极化可有效松驰气道平滑肌。

此类药物有克罗卡林(cromakalim)和匹那地尔(pinacidil)等。

6 白三烯类拮抗剂
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白细胞中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膜磷脂在磷脂酶a2作用下释放出花生四烯酸,然后在脂氧酶的作用下生成白三烯,包括ltc4、ltd4和lte4,统称为srs-a,有很强的支气管收缩活性,活性比组胺强[6],因此白三烯拮抗剂的研究已被人们所重视,有望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抗变态反应药物。

7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重要过敏介质。

paf
能活化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5-ht等介质。

另外,paf心能引起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压下降。

抗原攻击心脏可导致paf释放,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木脂素是从中草药海风藤中提取的一种天然产物,是paf与受体特异结合的竞争性拮抗剂,能抵制paf引起的血小板及中性白细胞聚集。

银杏苦甙b及三唑苯二氮草类能抵制应变原诱发的气道反应,但至今还未显示出对哮喘的应用价值。

8 其它抗变态反应药
常见有免疫抑制药和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聚肌胞等;钙剂如10%葡萄糖钙以及硫代硫酸钠等等。

9 结语
由于新药的开发和药物的合理应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仍有许多病人虽然进行了适当的治疗,而疗效甚微,因此需要对变态反应及其治疗药物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临床上需采用随机双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来验证药物的疗效。

同时,要加强新药的开发,钾通道开放剂、paf和lts的拮抗剂等,有望成为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 郝飞,钟华,宋志强.关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应用的策略[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1):2-4.
[2] 翟成.抗组胺药物概述(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26(5):50-53.
[3] 高春芳,王丽珍,黄华,等.794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与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7):530-532.
[4] 蔡洁莹.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依巴斯丁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55-55.
[5] 叶作文.氨茶碱、酮替芬、布地奈德三联结合治疗儿童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82-84. [6] 姜楠,费允云,赵岩.白细胞介素-6阻断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用[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6(3):232-2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