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合集下载

任丘雾迷山组油藏挖潜技术研究

任丘雾迷山组油藏挖潜技术研究

任丘雾迷山组油藏挖潜技术研究冯国庆;王宇;刘竟成;宋社民;王亚洲【摘要】雾迷山组底水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绝大部分油井发生水淹,可采储量计算结果表明油藏还有相当大的增油潜力.根据油藏的特征建立底水油藏单井渗流模型,算出该油藏高含水阶段的合理井网密度.任9、任11山头的井网密度较低,在其腰部和脊部可以侧钻大斜度井或水平井;任6、任7山头的井网密度较高,重点应该放在合理调整注采井的关系上.【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底水油藏;高含水;挖潜;井网密度【作者】冯国庆;王宇;刘竟成;宋社民;王亚洲【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任丘,062552;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经过三十多年的开采,任丘雾迷山组油藏目前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

油藏稳产难度很大,充分发挥剩余油挖潜技术成为稳产的主要措施,利用常规技术手段挖掘剩余油的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在剩余油富集区增加井网密度和老井侧钻斜井或水平井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针对碳酸盐岩潜山油藏井网井距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开发初期和中期,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潜山油藏高含水阶段井网密度和注采关系的研究。

任丘潜山油藏主要储集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地层,岩性以硅质白云岩为主,含油面积为58km2。

储集空间形态为孔、洞、缝 3 种类型[1],主要形成了溶洞-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2类储层。

油藏处于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为32.8%,综合含水率94.9%。

油水界面上升逾400m,界面下水淹体积达90%左右,界面上剩余含油厚度50m 左右,仅在局部潜山地貌高点和锥间残留有少量纯油柱高度。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提高采收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hi ( K i K ) 2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最 大 的裂缝性碳 酸盐 岩块状 底水 低饱 和油藏H 。留 5 蓟 8 县 系雾 迷 山油 藏位 于饶 阳 凹陷 中南 部 ,留西 一 大王 庄东 古 潜 山构 造 ( 1 。东 、南 、西 、北 四面被 断层交 切成 图 )
菱形, 顶部遭 受 长期强烈 的剥蚀 , 为典 型 的侵 蚀断块 山。 由于构造复 杂 ,存 在大 量 的古潜 山内幕 断层 ,并且地 层 分布 变化大 ,从而 导致 油气藏 的形态 及油 层分 布受到 储
层非 均质性 的制约 。
图 1留 5 8蓟 县 系雾 迷 山 组 油藏 区域 位 置 图
2 储 集 空 间 类 型
碳 酸盐岩 岩性 多样 ,次 生变 化大 ,储集 空 间类 型较 复杂 ,依据 其形 态大小 ,结合 成 因产状 ,将 留 5 8 蓟 县系雾 迷 山组 白云岩储集 空 间划分 为三大类 。 21岩块 孑 隙 . L
摘要 :留 5 潜 山蓟县 系雾迷山组油藏 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 空间类型 包括 了原生孔 隙,溶蚀孔隙 , 8 以及 裂缝等类型。潜 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 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 育和横 向上 的分 带发 育。综合本 区测井解释
及 岩 心观 察 认 为 ,影 响 潜 山储 层 发 育 的 因素 包括 储 层 岩性 ,纵 向 上 不 同储 层 段 与 内幕 隔层 的 配 置 关 系 ,以及 平
岩块孔 隙是 碳 酸盐岩储 层 中数 量最 多 的空 隙空 间 ,一 般直径 仅 几微米 到 几百微 米 。其成 因类 型较 复
杂 ,但 以次生孔 隙 为主 ,主要 有藻 架孔 、晶间孔 、溶 蚀孔 、粒 问孔 、粒 内溶 孔等 ,以晶 问孔 、晶 问溶 孔
收稿 日期 :2 l — 9 0 O O —1 5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张桂迎;李金永;贾稳芝;苗彦平;李高峰
【期刊名称】《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针对华北油田潜山油藏埋藏深、采出液温度高、资源丰富的特点,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发利用因高含水而未报废的潜山井,通过大排量提液,“以液带油”提高采收率;采出的大量地热水进行地热发电;利用地热水余热资源进行生产换热维温,取代以原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热水炉,节约油气能源,从而达到综合、高效利用地热水目的.
【总页数】5页(P)
【作者】张桂迎;李金永;贾稳芝;苗彦平;李高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河北省河间市,062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2.留北潜山油藏地热综合利用
3.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4.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5.留北潜山油藏地热综合利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

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

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
黄婕;于仁江;孙景民;杨经栋;刘丹丹
【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
【年(卷),期】2008(10)3
【摘要】长洋淀潜山构造带于70年代中期发现并投入早期勘探,期间由于对雾迷山组油藏认识不清楚,使勘探开发工作停滞。

2006年长3井的钻探成功,打破了多年来古潜山勘探开发的沉寂局面。

在长3井喜获高产油流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潜山地层区带统层对比分析工作,落实潜山地层分布特征,深化区带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刻画断块构造断裂格局,重建长3潜山油藏成藏模式,进行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从而实现长洋淀潜山油藏的整体评价建产的目的。

【总页数】4页(P118-121)
【关键词】长洋淀潜山构造带;潜山油藏;油气成藏规律;地质认识
【作者】黄婕;于仁江;孙景民;杨经栋;刘丹丹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南马庄潜山内幕雾迷山组雾六段隔层封堵性分析 [J], 李丽;翟宪兰;赫荣梅;李洪革;张万福;王玉柱
2.南马庄潜山内幕雾迷山组雾六段隔层封堵性分析 [J], 李丽;翟宪兰;赫荣梅;李洪
革;张万福;王玉柱
3.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J], 徐樟有;张继春
4.京津冀地区雁翎潜山带雾迷山组储层测井识别方法及应用 [J], 曹瑛倬;鲍志东;鲁锴;陈欣怡
5.冀中坳陷长洋淀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 [J], 赵贤正;金凤鸣;王余泉;郭永军;刘井旺;郑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

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

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徐樟有;张继春【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01(028)003【摘要】1975年发现的任丘潜山油藏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产油层位是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从整体看是双重孔隙介质的底水块状油藏,但由于潜山内部存在两层非渗透性隔层(雾六段和雾八段),局部又具有层状油藏的性质。

该油藏历经投产阶段、高产稳产阶段和产量迅速下降阶段,目前处于产量缓慢递减阶段,被水淹油层采出程度较低。

水驱油实验、水淹带岩心含油饱和度分析证实,潜山内微裂缝、小裂缝以及基质岩块内部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剩余油;任观6井在15a中进行的6次深侧向电阻率时间推移测井资料表明,滞留在潜山内的剩余油会发生再聚集。

任丘潜山内部控制油气分布的封闭性断层间距往往大于1km,存在两个非渗透性隔层段,它们与断层和(或)潜山顶面配合,可形成多个小圈闭。

这些小圈闭可分为顶部封盖型、局部性底部遮挡型和顶底隔层夹持型这三大类模式,包括7亚类11小类,根据它们再聚集剩余油的条件,预测了三大类再聚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建议今后的挖潜对象应是内幕断层-雾六段封盖、内幕断层-雾八段封盖以及内幕断层-顶底隔层夹持圈闭中的剩余油。

【总页数】3页(P70-72)【作者】徐樟有;张继春【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相关文献】1.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方向 [J], 张淑娟;刘大听;杨玉祥2.任丘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J], 刘大听;张淑娟3.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 [J], 张淑娟;张亚娟4.南堡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J], 刘薇薇; 王力那; 唐怀轶; 商琳; 孙彦春5.任丘潜山油藏裂缝预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J], 刘大听;张淑娟;童亨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储层的各种性质(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分布和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性,主要表现在岩石物质组成的非均质和孔隙空间的非均质[1-3]。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流体(包括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因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是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2]。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从六、七十年代的沉积环境分析和相模式研究到80年代的沉积体系分析和以Cross发起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从以高密度开发井网为基础的精细地质模型研究到储层露头精细研究和随机建模技术,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4]。

1、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有很多[4-5,8-9]:(1)Pettijohn的分类Pettijohn等(1973)在研究河流沉积储层时,依据沉积成因和界面以及对流体的影响,首次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5个层次:①油藏规模的沉积相及造成的层间非均质性;②油层规模的沉积微相和相变关系;③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构造等非均质性;④岩心规模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向异性;⑤显微尺度的孔隙结构类型、矿物学特征等。

这种分类便于结合不同的沉积单元进行成因研究,比较实用。

(2)Weber的分类Weber(198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还考虑了构造特征、隔夹层分布及原油性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分类体系,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7类,即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成因单元边界,成因单元内渗透层,成因单元内隔夹层,纹层和交错层理,微观非均质性和封闭、开启裂缝。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_邓瑞健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_邓瑞健

收稿日期:2002-01-28作者简介:邓瑞健(1962-),男,广西平南人,高级工程师,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编号:1000-3754(2002)04-0016-04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邓 瑞 健(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

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油;采收率;剩余油挖潜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储层通常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造成储层的非均质性,它主要可分两大类型,一种是储层宏观的非均质,包括油层垂向上、平面上的非均质,另一种是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即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非均质性。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1]。

一般陆相油藏储层物性差别大,宏观非均质即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效果差别很大。

目前研究纵向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的实验方法较多,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较少。

室内实验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对水驱油影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造孔隙模型来完成的。

其最大的优点是能直观观察和描述剩余油的微观分布情况,其流动也与径向流相似。

但是,不管制造孔隙模型的技术如何发展,储层岩石孔喉网络结构的复杂性是不能完全模拟出来的。

而应用天然岩心就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本文利用现有的常规实验设备,采用岩心串联组合实验技术,在该方面进行了尝试。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

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

开发中后期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摘要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的聚集、产出、分布和油气藏的形成等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三次采油、四次采油的需要,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不仅在石油勘探领域很重要,而且在开发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确定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是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在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次作业针对油藏开发中后期,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进行预测研究,利用地震、地质和测井信息,借助波动分形法进行储层砂体预测,建立了储层砂体的定量预测模型。

借助“扩展两阶段法”建立了储层渗透率分布场预测模型,成功的对开发中后期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预测,这一技术对于油田的开发意义重大。

关键词: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砂体预测;波动分形法;扩展两阶段法;渗透率;1概述油气储集层是石油地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而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的聚集、产出和油气的分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学家认为,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后在圈闭中的聚集。

但从储层意义上看,在其他石油地质条件相同时,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通过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能建立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模型,搞清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地质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状,这次作业以地质、测井以及地震资料为依据,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分形模拟)相结合,借助于数学方法,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及几何形态、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微观非均质性为研究对象,使相应的方法研究在砂体定量预测中得以体现,建立一套系统的有关砂体预测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油 层
渗透率高吸水多,但由于注入水受重力作用逐
复 合 韵中 等 中 渐等 下渗,中 使等 得吸水较中 少等 的下部油中 等 层水洗得以加
律 油 层
2. 反韵律油层剖 面水洗特征
强,从而使吸水较多的上部油层水推速度和水 洗强度受到控制。其结果,使得油层剖面水洗 差异降低,油层剖面动用程度增大,油藏开发
通过绘制孔隙度、渗透率 的平面等值线图,来反映 其平面变化情况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1:1 ②土豆状砂体 <3:1 指连通砂情体重性况在③④⑤。点。垂带鞋不一研向状规带般究上砂则状砂砂和体砂砂体体平体体:的的面3:::规侧1上><—模向的2220越连00相:::111大续互、接触 1.连通方其式横:向多连边续式性、也多越层好式、孤立式
孔隙: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的空间,主要储集空过能力的主要通道。
整理版ppt
18
1. 碎屑岩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缩小型喉道-大孔粗喉型 (2)缩颈型喉道-大孔细喉型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小孔极细喉型 (4)管束状喉道
整理版ppt
n
An Nbi / n i1
N 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n —统计井数。
整理版ppt
14
2.砂层密度(
S

n
指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以百分数 表示。
Sn
Hs H
100%
Hs——砂岩总厚度,m; H——地层总厚度,m。
这一参数油田上也称作砂岩比或净总比(砂岩净厚度 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一般来说,砂岩密度的数值越 低,其层间非均质性就越大。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表征非均质油气储层裂缝特征——以任丘潜山

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表征非均质油气储层裂缝特征——以任丘潜山

实验 用岩心 光片样 品均来 自任丘 潜山任 2 8井 , 层 位属 于蓟县 系雾迷 山组 ( J x w) ,位于雾 迷 山组的雾 四段底层 和雾
三段 顶层 , 井深为 3 2 4 3 . 2 5 m,岩性为灰 褐色 白云岩 。在荧
光显微镜下分 别进 行 白光透射和荧光观察并 留存数字 图像记
1 . 1 岩 心 光 片 分 析 区 域 的 选 择
征 。本工作 以任丘潜 山碳酸盐岩储 层为例 , 在作 者前期荧 光 显微镜观察 、显微拉曼光谱研究 _ 4 ] 的基础 上 , 应 用 显微 红外 光谱技术研究 油气 储层裂缝充填物中物质 的组成成分和空间 分布, 对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进行 了微观 尺度分析 。
裂缝可能发育的 区域 , 并分 析了裂缝 的有效性 。 结果表 明,岩心样品主要介质为 白云岩 ;储层裂缝 中含有烃
类有机物和盐水包裹体 ,它们主要赋存于 白云岩介 质 中;裂缝 充填物 中盐水 包裹体 所 占比例为 5 1 . 7 , 烷 烃有机物所 占比例为 2 6 . O ,裂缝发育从岩心样 品左上方 区域延伸至 右下方 区域 , 表 明该延 伸 区域 可能是 流体运移 的通道 ;盐水包裹体会阻碍油气 的运 移 ,导致裂 缝 的渗透率 降低 ; 实 验测 得岩 石裂缝 宽度 为 1 ~ l _ 5 n m, 属于大裂缝 , 油气可 以顺利通 过 , 因此 , 裂缝 的有效性好 。研究表明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表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1 2 2 . 2
引 言
多场耦合作用在 引起 大尺度 地层 结构变化 的同时 ,也在 显微尺度 上对成岩及其演化 过程 中的非均质分布产生重要影 响。显微 红外光谱 具有分 析速度 快、效 率高 、成本低 、无 损 分析 等点 _ 1 ] ,已成 为应 用最 广 的光谱 分析 技术 ,被 称 为分 析 的巨人 _ 1 ] 。 根据不 同有 机物 质具有 相异 的光谱 图像 和吸 收波 长的特点 , 显微红外光谱可 以在微观尺 度上表征物 质特

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发育特征与控藏作用研究——以东营凹陷平南潜山为例

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发育特征与控藏作用研究——以东营凹陷平南潜山为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21年3月第35卷第1期Mar. 2021Vol. 35 No. 1doi : 10* 3969/j ・ issn. 1673-5935.2021.01而可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发育特征与控藏作用研究——以东营凹陷平南潜山为例刘海宁(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摘要]储层对下古生界潜山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以东营凹陷平南油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量岩心、镜下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剖析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基本特征,明确储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建 立油气成藏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形成风化壳和内幕两套储集系统,风化壳储层厚度大约100m,其控制下形成块状油藏,内幕储层主要发育在薄层的白云岩及灰岩中,内幕成层性的储层决定了易形成内幕单斜层状油气藏,油藏间具有独立的油气水界面;研究区内幕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为主,其控制下油气富集程 度相对较高,具有生产周期长、稳产周期长。

最终建立“油源-储层-输导”三要素控制下3种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断 层-构造裂缝输导内幕层状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断层-构造裂缝输导风化壳块状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断层-不整合复合输导风化壳块状油气成藏模式。

[关键词]东营凹陷;平南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控藏作用[中图分类号J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21)01-0006-05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作为渤海湾盆地早期 勘探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已发现了多个高产的 “潜山头”,如冀中坳陷的任丘潜山、黄骅坳陷的千米桥潜山、济阳坳陷的广饶潜山、桩西潜山、孤岛潜 山等3〕。

随着潜山“山头”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该类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大幅缩小,但华北油田自2006年以来,提出了潜山内幕储层不受深度限制,均能形成有效储层,且内幕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有利 于内幕油藏的形成,另外储层物性与输导体系耦合 控制潜山内幕成藏,先后发现了长3、宁古8、牛东1等10个日产油226 ~ 1 036 m 3高产、高效的隐蔽性深 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从而为整个渤海湾盆地寻找潜山内幕油气藏掀开了序幕卩句,理论研究与勘探实 践均证实了储层对于潜山油气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同。

华北油田油气井永久性封井挑战及对策

华北油田油气井永久性封井挑战及对策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0)06 − 0731 − 07 DOI: 10.13639/j.odpt.2020.06.011华北油田油气井永久性封井挑战及对策游子卫1游靖1高艳芳1张彬1赵昆2邱爱民3雷鹏飞11.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2.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3.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巴彦勘探开发分公司引用格式:游子卫,游靖,高艳芳,张彬,赵昆,邱爱民,雷鹏飞. 华北油田油气井永久性封井挑战及对策[J ]. 石油钻采工艺,2020,42(6):731-737.摘要:华北油田勘探历史久远且开发历程复杂,包含直井、定向井、大斜度井等多种井型,井筒完整性问题复杂,永久性封井难度大。

为从封井设计源头保证废弃井永久性封井的安全,减少环保风险,以Y 油田为例,对华北油田面临的永久性封井难点进行了分析。

影响废弃井井筒完整性的关键因素是井屏障,结合Y 油田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其永久性封井面临的挑战,包括井筒完整性数据不全、固井质量不合格、已封井井屏障设置不合理、地下淡水层保护问题、地层完整性潜在风险、标准规范合理性问题及封井成本控制等。

同时,结合国内外永久性封井经验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和建议。

分析结果为华北油田Y 油田及类似油田的永久性封井设计、作业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井筒完整性;井屏障;永久性封井;环境保护;水泥塞;华北油田中图分类号:TE358+.9 文献标识码: AChallenges to the permanent well plugging of oil and gas wellsin Huabei Oilfield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YOU Ziwei 1, YOU Jing 1, GAO Yanfang 1, ZHANG Bin 1, ZHAO Kun 2, QIU Aimin 3, LEI Pengfei11.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PetroChina Huabei Oilfield Company , Renqiu 062552, Hebei , China ;2. Exploration Department , PetroChina Huabei Oilfield Company , Renqiu 062552, Hebei , China ;3. Baya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 PetroChina Huabei Oilfield Company , Bayannaoer 015000, Inner Mongolia , ChinaCitation: YOU Ziwei, YOU Jing, GAO Yanfang, ZHANG Bin, ZHAO Kun, QIU Aimin, LEI Pengfei. Challenges to the permanent well plugging of oil and gas wells in Huabei Oilfield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0, 42(6): 731-737.Abstract: Huabei Oilfield has long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history involving many well types, such as vertical well, directional well and high-angle deviated well, so the wellbore integrity is complicated and the permanent well plugging is of high difficul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ermanent well plugging of abandoned well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well plugging design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isk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ermanent well plugging of Huabei Oilfield by taking Y Oilfield as the example. It is shown that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wellbore integrity of abandoned well is well barrier.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Y Oilfield, the challenges to its permanent well plugging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including incomplete wellbore integrity data, unqualified cementing quality, unreasonable setting of well barrier of plugged well, protection of underground fresh water aquifer, potential risk of formation integrity, reasonability of standard and norm,and cost control of well plugging.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techn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复杂油气藏有效建产和老区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实施”(编号:2017E-1505)。

储层非均质研究及应用

储层非均质研究及应用
滩坝微相 :纵向上分布在 E1 f21 顶部和 E1 f11 , 以 粉砂岩为主 ,砂体的叠加厚度 4~6m , 单个滩坝单 元厚度一般 2m 左右 , 平面上呈厚薄相间状分布 , 厚度变化大 ,最厚砂体是最薄砂体的 5~8倍 。
滩砂微相 :纵向上分布在 E1 f11 中上部 和 E1 f21 砂层组 ,同滩坝相比 ,沉积时可能水深条件更深一 些 ,岩性更细一点 ,最大的区别是滩砂以席状形式
图 2 陈 2断块 E1 f1 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3修改日期 : 2007 - 06 - 03 作者简介 :罗南 (1964— ) ,女 ,高级工程师 , 1988年毕业于西 南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 , 现从事 油藏开 发工作 。邮 编 : 225009,电话 : 0514 - 7761170, 电子邮件 : luon @ joeco. com. cn。 攻关项目 :江苏石油勘探局 (JS 05014)
第 12卷第 4期 罗 南等. 储层非均质研究及应用
·43·
1. 2 平面上部分井区“舌进 ”严重 根据陈 2 - 3 井示踪剂监测 E1 f11 - 3 注入水突
进 ,到距其 325m 的陈 2 - 2井的突破时间为 30~ 40d,水驱速度 8. 1~10. 5m / d; 到距其 545m 的陈 2 - 7 井的突破时间为 381d, 水驱速度 6. 7m / d。 而目前陈 2 - 7井是该层系仅有的高含水井 ,日产 液 11. 1 t, 日产油 1. 1 t, 含水 90. 5% 。 E1 f1 储量 大 、连通好的厚层注水效果好于储量小 、连片差的 薄层 。在目前井网下大段合采 , 小而连片差的薄 层储量难以控制 ,非主力层未得到充分的动用 。 1. 3 边缘注水效果不理想
2007年 12月

储层非均质性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整理
二、影响因素
3、构造因素 构造作用对储层非均质具有重要 影响。宏观上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 用影响储层非均质; 如构造升降作用形成不同沉积地 貌和构造类型,地貌和构造不同部位 不但存在沉积差异,而且存在成岩差 异。
另外,构造作用应力可在储层局
部形成构造缝,或在大的构造时期形
岩溶作用
成不整合面。
一、 储层非均质概念
二、层间非均质对开发影响
层间非均质性可导致层间干扰 和单层突进,形成层间矛盾及剩余 油分布,使水驱油效率降低。 尤其是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情况 下,层数越多,层间非均质越强,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 层间矛盾越大,水驱油效率越低。 层间渗透率(Jk)与不出油砂体 厚度呈正比,层间渗透率(Jk)越大,
不出油的油层越多。吸水剖面上,
遇砂层数表示。=钻遇砂体总
层数/井数 (2) 砂岩密度(砂地比):
砂包泥 互层
泥包砂
砂岩总厚度/地层总厚度
三、 层间非均质性
2、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层间渗透率级差 (Jk)
Vk
( ki k ) 2 / n
i 1
n

Tk
K max k
粒度和分选与原始孔渗性的关系图版一、 层非均质概念二、影响因素
2、成岩因素
选择性成岩作用控制了次生
孔隙储层、古岩溶储层的分布, 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其中压实、胶结、交代、自
生矿物形成使孔隙减小,而压溶 、溶解、重结晶等可以使孔隙增
加,这些成岩作用强度不同,储
层物性就存在差异,形成储层非 均质。
一、 储层非均质概念
松的颗粒),在高压下侵入储层,堵塞孔隙喉道。 3 .工作液在储层发生化学沉淀、结垢及产生油水乳化物。亦 可造成储层损害。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教案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教案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研究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方向的张瑞香,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试 讲。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是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三章第二节储层非均质性部分的内容。 油气资源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原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目前油气平 均采收率大约是 35%,中石油前总地质师裘亦楠先生曾做过一项调研,如果我国油气平 均采收率能够提高 1%,就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大庆油田,那么大家想想,如果能够提高 到 60%、 70%,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会将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油气 资源开采不出来呢?地质方面主要就是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储层非均 质性?它为什么对油气采收率影响这么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目标: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意义: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阶段油气的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重点: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及对采收 率的影响。 难点: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如何影响着油气资源的采收率。 二、教学主要内容 3-2 储层非均质性 1、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基本性质主要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孔隙结构等等、由于这些性质在三 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实际上也就是在垂向上以及平面上分布存在着一定差异性,正 是这种差异性导致油气分布复杂,影响了油气的采收率。那么我们能否从垂向上和平面 角度去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呢,这就是下一个问题: 2、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关于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我们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裘怿南先生提出的划分方案,他根 据我们陆相储层特征及生产实际情况,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了四大类: (1)层内非均质性 (2)层间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5.储层非均质性

5.储层非均质性
平行纹层走向:渗透率介于其间 交错层理
组合愈复杂,各向异性程度愈高
三、层内非均质性
4、层内夹层
分散在单砂体内的低渗或非渗透层。 •厚度较小,一般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直接影响垂直和水平渗透率
三、层内非均质性
4、层内夹层
(1)夹层岩性及产状
①泥质夹层
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 •砂体中的泥质薄层:
非均质特征 分层性 (层组划分、分层系数、砂岩密度) 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裂缝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布 孔隙度平面变化 渗透率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井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粒度韵律 渗透率韵律 层理构造及渗透率各向异性 层内夹层 层内裂缝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孔隙非均质(孔间和孔内) 颗粒非均质(粒间和粒表) 填隙物非均质
n i 1
(Ki
K )2
K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Kmax:最大单层平均渗透率
Kmin:最小单层平均渗透率
TK
Kmax K
Ki:第i层平均渗透率
(4)层间渗透率级差
JK
Kmax K min
K:各层渗透率平均值 n:统计总层数
大庆油田:
三角洲前缘亚相开发层系:Jk<3,不出油的层占12%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开发层系间必须有稳定隔层,且无裂缝贯穿 开发层系内砂层间渗透率差异不能太大,否则,低渗层形成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3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李 宇1,胡 明1,邓绍强2,陈海华2,慈建发3,代华明4(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 610213;3.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 德阳 6180003.4.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 610051)摘要:留58潜山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包括了原生孔隙,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类型。

潜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育和横向上的分带发育。

综合本区测井解释及岩心观察认为,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与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平面上储层发育带是否处于潜山构造顶部或断层破碎带等。

通过对留58潜山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该区储层发育规律,为后期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留58潜山;华北油田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1)03-0293-04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1.03.010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全面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剩余油的分布的控制作用对精细表征储层地质特征、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采取有效的挖潜措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电性等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向异性[2]。

其对流体的流动、分布及油气采收率影响很大,是油藏建模、优化开发方案的重点研究内容。

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油藏,调动剩余油潜力,必须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3]。

1 地质概况饶阳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冀中坳陷最大的凹陷,也是冀中坳陷油气最富集、勘探成效最高的凹陷。

该凹陷位于冀中坳陷中部,北接霸县凹陷,南临新河凸起,东与献县凸起相临,西到高阳低凸起,面积约6 300km 2。

雾迷山组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低饱和油藏[4]。

留58蓟县系雾迷山油藏位于饶阳凹陷中南部,留西-大王庄东古潜山构造(图1)。

东、南、西、北四面被断层交切成菱形,顶部遭受长期强烈的剥蚀,为典型的侵蚀断块山。

由于构造复杂,存在大量的古潜山内幕断层,并且地层分布变化大,从而导致油气藏的形态及油层分布受到储层非均质性的制约。

2 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岩性多样,次生变化大,储集空间类型较复杂,依据其形态大小,结合成因产状,将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储集空间划分为三大类。

2.1 岩块孔隙岩块孔隙是碳酸盐岩储层中数量最多的空隙空间,一般直径仅几微米到几百微米。

其成因类型较复杂,但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有藻架孔、晶间孔、溶蚀孔、粒间孔、粒内溶孔等,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李宇(1981-),男,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图1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区域位置图294为主。

岩块孔隙发育程度受岩石结构控制,粗结构的早云岩,凝块石云岩及粗粉—细晶云岩岩块孔隙较发育,而细结构的泥云岩岩块孔隙较少。

2.2 裂缝留58潜山雾迷山组裂缝十分发育,主要有构造缝、层理缝及压溶缝(缝合缝),少数见成岩收缩缝。

其中构造缝占绝对优势。

留58潜山裂缝具有组系多、窄缝为主、分布不均及大小差别大等特点。

留58潜山裂缝倾角以高角度缝为主(图2), 裂缝宽度较窄,一般为0.1~1mm,以小裂缝及微缝为主,不同等级宽度的裂缝具有不同的密度,窄裂缝的密度大,宽裂缝的密度小。

裂缝发育程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裂缝密度与岩石密度密切相关,泥质白云岩类裂缝密度最低,且多被充填。

二是在断层附近裂缝异常发育,裂缝密度特别高。

2.3 溶蚀孔洞据留58井统计,取心段溶蚀孔洞发育,共有孔洞10 225个,直径最大为27mm,溶蚀孔洞一般充填物较少,仅在孔洞壁上存在细小的白云石自形晶或被少量的有序矿物充填。

晶间、砾(粒)间、藻间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凝块石云岩内,占全部溶蚀孔洞的82%,其特点是顺富藻层分布,分布相对均匀,以针溶孔为主,形状较规则,略呈椭圆形。

角砾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构造破碎角砾岩、断裂充填角砾岩中(图3),多为小溶洞,形状不规则,连通性好,渗透率高。

3 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5],主要包括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

就当前识别与预测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而言,主要还是从地质方面入手,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形成及其空间展布特征[6]。

3.1 储层纵向上的分布及非均质性 留58古潜山雾迷山组储层纵向上根据自然伽马值的高低[7]和沉积旋回性的特点自上而下分为4个小层,参考中子孔隙度,结合储层厚度百分比并采用电性标准划分储层厚度对该组地层进行比较[8]。

储层评价以小层为单元,储层平均厚度大于15m,储层厚度百分比在50%以上,中子孔隙度相对较高,并有漏失现象,划为好储层;在此界线以下划分为差储层。

通过比较,其储集条件以1、3小层较好,2、4小层相对较差(图4)。

图4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储层发育统计图 图3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岩心中溶蚀洞孔的特征 图2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岩心中的裂缝特征295在储层平面上,潜山高部位、断层的上升盘、山脊、轴线处受构造作用非常明显[9],储层比较发育,中子孔隙度大于4.5%,储层厚度一般大于50m,储层厚度百分比大于70%,而位于潜山边部及外延储层厚度及中子孔隙度相对较低,储层厚度百分比小于70%。

另外,从纵向上储层储集条件较好的1、3小层储层厚度百分比可知:储层潜山顶部好、边缘部位差的规律更加明显。

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4.1 储集岩类复杂、缝洞发育有差异雾迷山组为一套局限海湾隐藻白云岩及硅化作用形成的隐藻白云岩—硅质岩过渡岩性,叠层石和微体植物十分丰富,海生藻类达到全盛时期。

该期沉积物为一套不同结构的白云岩组成,含较多的燧石条带和团块,并夹有数层泥质岩夹层,总体反映当时环境为平静浅海。

依据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特征可将其划分四段,以及十个油组(按岩性标志划分)。

雾迷山组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发育的组段,厚度巨大,地层厚度达2 000m。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由于含白云质、硅质多少的不同,形成了岩石种类的多样化。

由于不同岩类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其缝洞发育情况也不同(表1)。

4.2 储集空间大小悬殊 白云岩受成岩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较大,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储集空间,概括起来分为缝、洞、孔三种类型,但是它的空间大小及组合形成差别都很悬殊。

裂缝:从岩心观察,缝宽变化区间在0.1~5mm 之间,宽与窄比较相差50倍以上,大部分缝宽集中在0.25~0.5mm 之间(表2)。

裂缝分布很不均匀,密度变化范围从120条/m~0条/m,一般密度相差达10倍以上。

溶洞分布:本区溶蚀大洞是极其少见的。

岩心上肉眼观察到的2~20mm 的洞,总共205个。

从分布密度看,岩心上洞的密度较小,最多一块岩心上有洞34个。

以2~6mm 的洞为主,有146个,占总个数的71%。

从溶洞所占面积分析,以2~6mm、8~10mm 的洞径为优(表3) 4.3岩石物性差别大根据留58-16井岩心物性分析结果,79块岩样平均孔隙度为 4.59%,平均渗透率为5.26mD。

垂直渗透率为5.59mD。

但是通过精细分析得知,岩样内部物性差异大,孔隙度变化范围从小于0.1%到10.8%,大小差一百倍以上,渗透率变化范围从小于0.1mD~37.6mD,相差376倍。

用压力恢复曲线计算的相邻三口井的有效渗透率分别为留58井为12.24mD,留58-22井为4.4mD,留58-31表1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不同岩类缝洞面孔率统计 类别 块数厚度缝面孔率(%)孔面孔率(%) 缝洞面孔率(%)泥细粉晶白云岩 2 9.840 0.025 0.025 隐藻云岩 14 11.510.986 0.576 1.56 硅化云岩 20 13.63 1.142 0.314 1.46 次生角砾岩 5 3.370.396 0.998 1.39 表3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溶洞大小统计表表2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裂缝宽度区间统计表宽度区间(mm) <0.1 0.1~0.250.25~0.50.5~1 1~2 2~5 >5 合计 裂缝条数 3 7 116 28 5 3 1 163占总条数% 1.84 4.29 71.17 17.18 3.07 1.84 0.61 100 相差倍数 1 2.5 5 10 20 50 >50 图5 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相对发育平面分布图3.2 储层平面上的分布及非均质性井为38.9mD,大小相差8.75倍。

5 结论1)储层在纵、横向上分布的差异性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2)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发育的组段,其中泥细粉晶云岩、次生角砾云岩以洞孔发育为主,硅化云岩以缝发育为主,隐藻云岩缝洞皆有发育。

缝洞发育大小悬殊,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3)储层储集岩类复杂、缝洞发育有差异,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岩石物性差别大是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1]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2): 90~96[2] 管秀强,王淑玲,黄英. 营72断块沙三中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胜利学刊,1997,11(4):4~6[3] 姜香云,吴胜和,王绍华. 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 1446~1454[4] 赵树栋. 任丘碳酸盐岩油藏[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61.[5] 戴启德,纪友亮. 油气储层地质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107~110.[6] 李祖兵,颜其彬,罗明高.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在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双河油田V下油组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2007,26(6): 83~87[7]到金强,James R. Browton. 用生产井信息确定储层非均质性[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 1999, 23(2) : 18~21[8] 余家仁,潘祖荫. 任丘油田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与非储层划分标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8,7(1): 68~74[9] 吴朝东, 刘建民, 王军. 等. 河流沉积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J]. 地质科学, 2003, 38(1) : 60~73.Reservoir inhomogeneity of the Miwushan Formation in the Liu 58Buried Hill, North China OilfieldLI Yu1 HU Ming1 DENG Shao-qiang2 CHEN Hai-hua2 CI Jian-fa3 DAI Hua-ming4 (1-(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2-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Chuanqing Drilling Company, Chengdu 610213; 3-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Deyang, Sichuan 618003; 4-,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PetroChinaCompany Limited, Chengdu, Sichuan 610051)Abstract: Reservoir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in the Liu 58 buried hill is a massive and fissure limestone one. Reservoir space includes primary pore, dissolution pore and fissur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ly bedded and horizontally banded development. Logging and core observation indicate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 is dependent on lithologic character, reservoir-caprock association pattern and relation of reservoir with buried hill structure. This paper deals with reservoir inhomogeneity in the Liu 58 buried hill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regularities,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e for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reservoir.Key words: reservoir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inhomogeneity; Liu 58 buried hill; North China oilfield 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