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 诗词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赤壁》诗的背景:了解诗人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诗词内容解读:详细分析《赤壁》诗的每一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提升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赤壁之战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6.增强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诗词背诵、默写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内容解读:《赤壁》诗中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景色描绘等方面的理解,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壮阔场景。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的韵律、对仗、用词等艺术手法,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对仗工整和深刻含义。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和英雄情怀。
-背诵与默写:培养学生熟练背诵《赤壁》诗,并能准确默写。
2.教学难点
-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加深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它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游览赤壁古战场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英雄人物的感慨。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每一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通过对仗、用词等手法来描绘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和英雄气概。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讲解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春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
3.诗词解析:详细讲解《春望》的诗意,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4.诗词赏析: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春望》,如对比、拟人等,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5.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借鉴《春望》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其次,在诗词解析环节,学生对古文诗词的解读能力有限,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尝试通过逐句讲解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活动的开展,使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展示出自己对《春望》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存在思路不畅、表达不准确的问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巩固他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1.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2.注重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3.多给予学生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5.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领会诗词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我想,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转换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意象和语言,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境描绘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渔家傲》,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课文示例【示例1】知人论世——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饱受了人生的穷困,阅尽了人间的丧乱,颠沛流离大半生,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还曾挨过五天饿,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高扬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时时忧国,刻刻忧民,他的心因国破而碎,他的泪因战乱而流,他的叹息因“穷年忧黎元”而一刻不曾停息。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诗歌饱含着兴衰感慨,抒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示例2】知人论世——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她身处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后期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
因此她的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武陵春》等。
《渔家傲》一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技法点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不同的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身世,同一诗人不同年龄的境遇,都影响着诗词的表情达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分析其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的基本意思和背景: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对朋友离别之情的表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描绘的战争场景及其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学生需掌握诗词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诗词,讲解平仄、韵脚等格律知识,并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实际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景色或情感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5课《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复习※饮酒·其五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词解】①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u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②〔结庐〕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③〔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④〔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⑥〔山气〕山间的云气。
⑦〔日夕〕傍晚。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译诗】建造房舍(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扰。
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而还。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 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精读细研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 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精读细研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 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 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 龙。 君:君王。
精读细研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与背诵诗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解读: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和家书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其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然而,在实践活动环节,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有些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或许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训练环节,如辩论赛、口头作文等,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希望能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适当增加对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并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它不仅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春望》这首诗。通过逐句解析,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5.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的朗读与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意象与历史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赤壁》这首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赤壁》的诗歌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赤壁》中的生动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展现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壮阔的历史场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及生动意象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赤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赤壁》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赤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能够把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新知识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人教部编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
李清照简介
(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 易安居士,汉族,章丘(今属山东) 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创作内 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 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 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 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 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 惆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我要)像大鹏鸟
那样乘风高飞。举, 高飞。
如飞蓬般轻 快的船。
神话中的蓬莱、 方丈、瀛洲三座 海上仙山。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
胸臆,感叹遭遇状不元成才路 幸,渴望找到幸福。
如何理解“鹏正举”呢?
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情感。
(重点)
2.理解词意,品析本词浪漫主义和豪放派的风格。
(难点)
3.熟背这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特点。(重点)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状元成学才路 诗谩有惊人句。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万里风鹏正举。状元成风才路 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亲爱的读者: 1、天盛生下年活兴不亡重相,来信匹,眼夫一泪有日,责难眼。再泪晨并20。不.7.及代14时表7.宜软14自弱.2勉。02,2002岁.07:.月2184不270.待1:24人8.2:。3002。J0u22l0-02:.2708.212040:72:2.8184:3.200J2u0l-20:2208:208:28:30Jul-2020:28 亲爱的读者: 2、仁千世者里上见之没仁行有,绝智始望者于的见足处智下境。,二只20〇有20二对年〇处7月年境1七绝4日月望星十 的期四 人二日 。二20〇20二年〇7月年1七4日月星十期四二日2020年7月14日星期二 春亲去爱春的又读回者,: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3、为少成中年功华易都之学永崛老远起难不而成会读,言书一弃。寸,光放20阴弃:28不者7可永.14轻远.2。不02。会02成0功:28。7.14.202020:2872.01:42.82:0320072.104:2.2802200:280:32087.14.202020:287.14.2020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
原文及翻译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译文:
白天的阳光照在山的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就要再往上一层楼。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文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雪。
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光,低头又想起了故乡。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原文译文:
海上出现明亮的月光,天涯的人都能在此时欣赏到。
情侣在远方抱怨熬夜难眠,整个夜晚都在思念对方。
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文译文:
恰到好处的春雨,正好在春天降临的时候。
随着风悄悄降临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文译文:
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新生长。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 《赤壁》:本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渔家傲》:本词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注释】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
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ɡ)〕薄到透明的帘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诗歌分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 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 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乐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 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 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深谷。
诗歌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 “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 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 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 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 意”的所在。
诗歌赏析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 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 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 然的会意与亲近,到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域。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 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 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 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 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 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合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这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 并释疑。
建造房舍。结,饮酒(其五)
建造、构筑。庐, 陶渊明 指世俗的交往。
简陋的房屋。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 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 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 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稀疏。
首饰。
诗意:战事接连几个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
稀少,稀疏难绾,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赤壁
古代兵器。 销蚀。 拿,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方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被销蚀,拿起 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诗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却无法言喻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举例:《登高》一诗中,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所处的唐朝安史之乱背景密切相关。
(2)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举例:《望岳》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词的艺术特色:掌握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韵律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举例:《春望》一诗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日美景与国家动荡相对比,展现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4)诗词的语言表达:学习诗词中的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偏
其 采菊悠然
五
状元成才路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然
状元成才路
闲适自在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生命真谛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 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 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 世俗的人生追求。
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 自偏”?
1.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
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 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 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 有景。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 不肯直抒,而是寄寓在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 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这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适而自 在,山静穆而高远,寓情于景,自然醇美。
2.语言朴素,结构严密。 前两句写对安静生活的追求,第三句承
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最后两句直抒胸 臆,从自然景色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脱口 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建造房舍。结, 饮酒(其五)
建造、构筑。庐, 陶渊明
简陋的房屋。
指上层人士之 间的交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状元成才路
喧嚣扰攘的尘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
有车马的喧闹。
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 书局1979年版)。陶渊明辞官归隐后, 写了不少描述田园生活,反映归隐自洁 的人生追求的诗作。本诗是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一首。
饮酒(其五)
lú
陶渊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l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huán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
【句解】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
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 识记作家作品,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这首诗
的写法。(难点)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诗人的爱国精
神。(重点)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 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 称李长吉、李昌谷等,与李白、李商 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代表作有 《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有《昌谷集》传世。
春望
杜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 诗歌。(重点)
2. 理解诗意,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3. 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 情感。(重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 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 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以及“三吏”和“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点拨】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首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离别的伤感,字字
状元成才路
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 名句的妙处。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 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诗 人因消息隔绝,久盼家人消息却音讯不至的急 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 起人强烈的共鸣。
25 诗词五首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1. 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 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 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偏远,偏僻。
诗意: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 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是官场你争我夺, 点明归隐之所。 互相倾轧的写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言语之间 指心志高远,淡泊 尽显自豪和自足之情。 名利,宁静处世等。
东边的篱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 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 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 发现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挂念亲 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 可作两种解释:①诗人因伤感时事,见花而 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②以花、鸟拟 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 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近,城墙似乎将要坍
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 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 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状元成才路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 状元成才路
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 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 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 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 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 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
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 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 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 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 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 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7年版)。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 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 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 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 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雁门太守行
sài 李 贺
yān zhī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争。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抓,挠。 简直。
一种别住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髻的长条状
稀疏。
首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
状元成才路
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满头白发越抓
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3.品味尾联的妙处?
“白头”表现了诗人日益衰老,一个“搔” 字写出了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更 短”体现了愁的程度。诗人通过写头发的变化, 表现了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 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望春城 所见:国破 草木深 触景生情 忧国
春 败相 所感:花溅泪 鸟惊心 寄情于物 伤时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
状元成才路
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
状元成才路
欣赏南山胜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请赏析这句诗。
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 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 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所 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诗人远离 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 不经意间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 心与自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赏析点拨】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 句中“黑云压城”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黑云压城”,描绘出敌人的力量强大,来 势凶猛,渲染出守城将士面临的危急形势。画面
状元成才路
色调凝重、阴暗。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状元成才路
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 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 辨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谛,想状元成才要路 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分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的作用及 含义。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主旨。“此中” 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 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 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 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与追求。
我赞成第一种解释,因为花、鸟 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 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 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 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 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我赞成第二种解释,以 花、鸟为“感”“恨”的主 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 的结果,体现了诗人感时伤 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