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 读书报告
《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dos《儒教与道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注重对儒教与道教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欧洲学者对待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些看法观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欧美各国各地区人民、学者了解中国和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也就是说,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对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社会文化、伦理的基本态度及理解。
马克斯•韦伯通过《儒教与道教》说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而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已经有了结论:中国因为没有经过类似西方的宗教改革,也就是说缺乏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作为指导,进而无法产生出成形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按照译者的话来说,马克斯•韦伯写此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描述中国的经济史,也不是为了反映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史,而是为了论证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到的论点: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东方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宗教伦理精神对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的方法和重点被彻底颠倒过来的“理想型”的方法。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韦伯根据他所提出的“理想型”,强调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广泛一致性的教义,而忽略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不和谐的因素。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里,韦伯却采用了相反的程序,强调了那些阻碍理性的经济活动的精神因素,而贬低了那些似乎是十分符合经济理性的因素。
在西方,新教伦理(精神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因素)的发展;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情况恰恰相反,儒教与道教(精神因素)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物质因素)的发展。
首先,我先来说说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所用到的研究分析方法,整体上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基础(物质)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同时马克斯•韦伯通过纵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自物质基础形成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也通过横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物质基础形成分歧的转折点。
孙阳阳 儒教与道教 读书报告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儒教与道教》读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孙阳阳一、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他在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宗教社会学方面著述甚丰,其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和《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其中本次探讨的《儒教与道教》就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部分,该系列还包括《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代犹太教》。
二、本书结构及主要内容该书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该书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即其社会学基础。
韦伯将其社会学基础分成四部分,内容四章。
A:城市君侯与神B:封建俸禄国家C: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D: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该部分包括五、六两章,士等级和儒教的处世之道。
第三部分他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也就是第七章正统与异端(道教)。
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儒教与清教,通过对比儒教伦理和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社会学基础, 这就是:没有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政府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韦伯特别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危害,他指出:“就象争夺市场的竞争迫使私人企业合理化一样,争夺政治权力的竞争则迫使古代西方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经济政策合理化。
在私有经济中,集中化只会削弱合理的计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各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没有了,行政管理、封政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合理化也就没有了。
战国竞争中存在的动力,后来在这个拥有广大领土的国家中不复存在。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P114)即秦始皇统一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
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
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
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
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
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
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
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
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
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
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
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
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
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
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
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韦伯《儒与道》笔记(下)
读书笔记7: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笔记精选(下篇)参考文献: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篇正统第五章士人阶层1、12个世纪以来,社会地位在中国主要是由任官的资格,而不是由财富所决定。
此项资格本身又为教育,特别是考试所决定。
中国历来最为突出的是将人文教育作为社会评价的标准,其程度远远超过人文主义时代的欧洲或德国的情形。
——P912、如同印度的婆罗门一样,中国的士人是体现文化统一性的决定性人物。
按照正统国家观念的模式,范式不受过人文教育的官吏所管辖之下的领土,对于国家理论来说,都是异端与野蛮。
中国的政治组织形式及其承担者的这种日益发展的官僚体制结构,已在整个中国人文传统上刻下独具特色的印记。
——P913、2000多年来,士人无疑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至今仍然如此。
虽然他们的支配地位曾经中断,也经常受到强烈的挑战,但是总会复苏,并且进一步扩张。
根据史书记载,1496年,皇帝首次称呼士人(而且也只有他们)为“我的先生”。
——P914、中国士人阶层的发展虽说是来自礼义的训练,不过他们却是一种高贵的俗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
中国士人来自(至少主要来自于)封建家族的后裔,他们大多是非长子;他们接受过人文教育,尤其是书写方面的知识,而其社会地位也是基于这种书写与文献的知识。
——P925、在中国,举凡礼义之书、历表、史书的撰写,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甚至在最古老的的传说里,古老的文字也被看做有魔力的东西,而精通它们的人被视为具有魔力的神性的代表者。
士人的威望并非基于一种由神秘的魔力所构成的神性,而是基于此等书写与文献上的知识,也许他们的威望最初也还靠着天文学的知识。
——P926、唯有精通文献与古老传统的人,才被认为有资格在仪式上与政治上,正确地指导国内的统辖制度与君侯符合神性的正确生活态度。
——P937、若果编年史有点可信,那么,士人一开始就是封建体制的反对者和国家官僚组织的支持者。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笔记读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江苏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一马克斯.韦伯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犹太人,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作为享誉全球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众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之称。
在很多社会问题理解上,他和代表工人阶级的卡尔.马克思有着几乎对立的理论观点。
韦伯在宗教文化对经济关联的理论研究上贡献卓越,特别是1904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正是在这本书中,韦伯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并认为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壮大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诚信为本。
信用好的个人,比较容易借来大笔资金,由于借贷杠杆作用,如果经营得当,会取得超额利润。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也说过,“人无信不立。
”说的是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更不用谈财富累积。
2.勤俭节约。
有了勤俭节约,财富才能够积累。
富兰克林指出: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P34)3.积累财富。
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的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他们把赚钱本身当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天职。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积累财富的天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拥护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
但这种理想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在中国和印度也都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
仅靠个别的企业家的资本主义精神无法搭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流拥有共同的资本主义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1.不好读。
整体上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特别的好读。
这个不好读到不是说它的主旨不好把握,而是它里面的句子不够通顺。
本书考察的面过宽,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强。
本来是比较熟悉的儒教与道教,在韦伯的笔下,变得是那么的遥远与陌生。
2.错误颇多。
在具体的细节上,韦伯的不少论述都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韦伯对儒教的理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韦伯的理解是“不管怎么说,孔子本人总认为妇女是彻头彻尾地非理性的人,同妇女打交道就如同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困难,对这两种人宽容一点,他们就会失去距离;对他们严一点,他们又会抱怨。
(第212页);“三人行,必有我师”,韦伯的理解是“据说是孔子说的,意思是:我服从多数。
”(213页);论语中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韦伯的理解是“据说,孔子自己声明,他曾试图从自己胸中创新,通过单纯的思索前进,但直到晚年都无所获,因此重新读书。
”(第214页)类似这样的表述很多,通过这些表述可以看出,韦伯对儒教和道教的认识是不准确的。
所以,整本书看下来,韦伯的错误非常多。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儒教和道教稍有了解就能找出他的一些毛病。
3.把宗教简单化(1)从纵向来看,不管是儒教还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那么,探讨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就非常有必要要区分不同时代其产生的影响,而不能忽略宗教影响的时代性。
(2)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不同阶层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但是,韦伯好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铁板一块的。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
4.一个伟大的外行韦伯对我们的启发,不在于他对宗教的具体论述,而是他的提问方式。
他把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归因于中国所信奉的儒教与道教,是这种特有的文化抑制了中国产生理性资本主义。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提问方式。
以往,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力太过落后,当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也会顺理成章地产生资本主义。
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
读书笔记——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无数令人炫目的瑰宝,其中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尤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的百家争鸣为盛,儒家和道家这两大主流思想对中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势必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背景,虽然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不同,但他们都是由于对东周“礼崩乐坏”的现状的认识与思考,只是这两派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致使其思想体系与思想方法的差异。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博大精神,对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我仅就其道德教育思想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是对道德的诠释。
儒家提出“达德”的概念,《中庸》中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把知、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不仅以“仁”,以有善心为德,而且以“智”,以“勇”为德,以有知识,有个性为德,把“三达德”看成是天下通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德,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条件。
可见,儒家的道德是指认得文明素质,追求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优化。
我觉得如家对道德的要求有点追求完美的味道,他们树立的是一个圣人的形象,在现实中会很少存在这样一个“全面优化”的人。
在“智、仁、勇”三者中,“仁”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道德任务。
而道家主张“无为”,因此在道德上也强调回归自然,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认为“法自然”即德,遵从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就是道德的。
由此可以看出,儒道两家对道德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儒家强调主观作用,是个人对社会有道德;而道家则强调客观对主管的作用,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道德就是将这种客观存在内化与人。
其次对于道德的起源而言,儒家有先验论和后天教育、环境影响两种论述,虽然这两种理论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看,他们始终重视道德理论的正面灌输。
“以教为本”“以教为先”,人的美德只能是教育的产物。
我觉得我们现代的教育也是如此,一味的灌输,有的人的美德也是虚伪的,因为道德根本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没有与他的灵魂融合,致使人成为教育的产物。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篇1《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儒教与道教》是余英时先生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全书以儒教与道教这两大思想传统为主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书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儒教”,主要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道教”,主要介绍了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从老子到庄子,再到黄老学派,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逍遥,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儒教与道教”,主要探讨了儒教与道教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历史上,儒教与道教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现代的困境与展望”,主要探讨了儒教与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对儒教与道教思想的理解和阐述,以及对儒教与道教之间互动和影响的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儒教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注重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而道教则强调自然、无为、逍遥,注重个体自由和精神追求。
这两种思想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教与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挑战,如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等,但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个体自由与家庭伦理的平衡等。
总体而言,《儒教与道教》是一本很好的中国思想史读物。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篇2《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在这篇*中,我对于《儒教与道教》这本书进行了详细的读书笔记。
该笔记覆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观点、论证方法、结论以及个人观点等五个方面。
首先,书的主题涵盖了儒教和道教这两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宗教。
通过对其起源、组织和教义的阐述,该书试图描绘这两大宗教的主要面貌,并对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作者对于该书的主题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强调儒教和道教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abou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 have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major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armony, filial piety,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 focus is on crea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ethical behavior and prop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within the family. On the other hand, Taoism promotes a more individualistic approach, focusing on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or the natural way of the universe. Taoism encourages simplicity, spontaneity, and non-action, and seeks to find balance and harmony within oneself and with the natural world.I found it fascinating how these two traditions, while distinct in their beliefs and practices, have coexis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ism has often been the dominant philosophy in Chinese society, promoting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while Taoism has provided a contrasting perspective that values personal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a more natural way of living.It is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many people in China practice bo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imultaneously, blending the ethical and social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with the spiritual and mystical aspects of Taoism. This shows th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se tradition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religious landscape in China.Overall, studying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s given me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heritage of China, and has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beliefs that have shaped Chinese society for centuries.中文回答,通过学习儒教和道教,我对这两个中国主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篇1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儒教与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要宗教,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哲学、道德和信仰体系,并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读书笔记将探讨儒教与道教的基本理念、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基本理念儒教主张“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其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常。
儒教注重教育,提倡读书明理,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
道教则强调“道”、“气”、“无为”等理念,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其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道可道非常”,即道是万物的始源,同时也是宇宙的本质。
二、历史发展儒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完善于两宋。
在秦汉时期,儒教成为官方哲学,奠定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两宋时期,儒教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道教起源于东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吸收了儒、释、巫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修行方法。
在隋唐时期,道教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状儒教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儒教的信仰和实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现代社会中,一些儒者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儒教的哲学思想中。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道教也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例如,一些道教寺庙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教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儒教铸成了无法现代化的中国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传教士和汉学家的文献,马克斯.韦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中提出了“儒教无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这一论断。
中国无法实现现代化么?为什么呢?儒教具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并不能很好的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那种把对现世的紧张关系,无论在宗教对现世的贬低还是从现世所受到的实际拒绝方面,都减到最低限度理性的伦理,就是儒教”。
从此可见,儒教将理想化的人作为教育当时中国人的标榜,可是它的目标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摆脱野蛮和无教养的状态。
“正统的儒教中国人,是为了他在此世的命运——为了长寿、为了子嗣、财富,以及在很小的程度上为了祖先的幸福——而祭祀,全然不是为了他在‘彼世’命运的缘故。
”儒教则是以所谓的“罪”来约束人们执行教条式的规范,使得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国人对无理性的巫术迷信深信不疑。
马克斯.韦伯对中国人的印象是这样的:“无限忍耐和克己复礼,顽固的习惯,麻木不仁,反应迟钝”。
中国人很惧怕未知的和看不到的东西,这种恐惧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导致了他们对迷信深信不疑,以求能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同时,中国人还缺乏彼此间的信任。
儒教崇尚“礼”,使得人们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受到礼仪的束缚。
“这种礼的思想所作的美学式的冷冰冰的控制,把一切从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责任义务,尤其是乐善好施的义务,都变成了僵化的符号仪式。
”礼,并不应体现在固定的模式上,而是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人民的素质。
另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这种宗教造成了人民间人情的淡薄和相互之间的不信赖。
维系人们之间感情的是以鬼神信仰为基础,虔诚的中国人的宗教义务表现为在有机形成的个人关系内部发挥自己的作用。
所以,一切信任,商业关系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亲戚或亲戚式的个人关系基础上。
这就导致了商业上的尔虞我诈,普遍性的不信任,这自然是是不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的。
儒教中关于财富积累的看法一部分是对的,要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财富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①对于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的研究,不少中国学者从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不可否认,这个问题是贯穿《儒教与道教》始终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史学界已经有过相当详尽的研究,甚至部分版本的初高中历史教材也会涉及到。
根据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论述,笔者想探讨的问题是,科举制度全面施行前后,士阶层特征的变化以及其与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关系。
一、内容梳理首先,笔者先对第五、六、八章的内容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梳理。
第五章的标题是《士阶层》,韦伯系统地阐述了士阶层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与儒教的关系;第六章标题为《儒教的处世之法》,主要介绍了儒教的特征以及与西方对比的不足;第八章标题为《儒教与清教》,把儒教与清教进行对比,突出儒教与现世的紧张性较弱,最后落脚到儒教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士阶层、儒教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根据笔者对第五章的梳理与个人理解,士阶层、儒教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大致可以用下图展示。
图 1 士阶层、儒教与科举制度的关系①文中出现的页码均为《儒教与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出版,悦文译,2010年版。
(一)儒教由士阶层创造首先,中国的士阶层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周游列国的候补官员,一般都是只受过初级文学教育的人”(P156),这类官员可以被视为中国士阶层的雏形。
在韦伯看来,中国的士阶层是卡里斯马的化身,但是特殊之处在于,中国的士阶层的威望来源并非是神的意志(卡里斯马式的权威),而是“他们认识文字和拥有文学知识的结果”(P159),换句话来说,是一种世俗化的特质。
而这一世俗化的要求,“认识文字和拥有文学知识的”(P159)为儒教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甚至可以大致认为,儒教的教义或者所倡导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士阶层精神的体现。
其次,儒教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阶层基础,也就是士阶层。
由于国家统一,旧的选官制度不适应统一的国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正统和统一的教义来完善新的选官制度,儒教随之应运而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这一定是关于宗教的,可能是对儒教与宗教进行比较吧。
但是,书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而且前四章讲的基本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曾一度让我以为我看错书了。
在阅读儒教与道教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给我很深的映像,它们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即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也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
从第五章开始到第六章,重点讲了儒教。
第七章和第八章讲了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在这里我感觉很不解,书名是儒教与道教,跟清教怎么又扯上关系了呢?据说德国人的书很难懂,难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这么难懂么?人们都说韦伯的这本书是个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单从书名来看,我确实无法想象到韦伯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他想要表达些什么,不过看过了书的内容,总算找到了那么一点感觉。
儒教与道教,说到底都是宗教(当然我几乎从来不认为儒教可以算得上是宗教,也不知道世人是怎么界定的),韦伯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中国的这两种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它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道教可以说是真正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应该算是本土宗教,它讲究的是通过修身修心以达到羽化成仙的目的,从政估计从来都不是道教所追求的,追求经济利益估计也是被清高的道士们所不齿的行为。
汉初,为了修养生息,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迅速恢复了生产,不得不说道教的思想其实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然而,道教通常也只有在常年战争导致国家经济生活严重受到破坏的时候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一旦经济恢复了,道教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更多地倾向于儒教。
通过科举制选取人才组成一个严格的官僚班子,整个国家机构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众所周知,儒教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牢牢地掌控者民众的思想,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优秀者被选任为朝廷命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PPT课件
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
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
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
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
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
开始突显而出。
.
5
书简介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
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
《儒教与道教》 —马克斯·韦伯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 (MaxWeber,1864-1920),德国
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
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
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
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
·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
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
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
?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
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
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
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
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
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
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
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
.
6
义的发展。
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
著之一。
.
7
• 学术界对其在社会学界、管理学界、历史学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 贡献评价很高。
•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 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
英国传记作家D·G麦克雷说:“我相信,韦伯对我们来说的确就
韦伯《儒与道》笔记(上)
读书笔记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笔记精选(上篇)(2013-09-07 22:23:58)标签:教育分类:读书笔记类读书笔记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笔记精选(上篇)参考文献: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篇社会学的基础第一章城市、诸侯与神明1、贵金属拥有量的剧烈增长,无疑导致了货币经济的大幅度发展,特别是国家财政方面。
但是,这种发展并没有冲破传统主义的束缚,相反倒是强化了它。
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现象并没有明显地被激发出来。
P132、人口的极大增长并没有收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也没有刺激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这种现象毋宁说(至少!)是与一种停滞的经济形态联系在一起的。
P133、中国以及所有东方的城市,缺乏政治上的特殊性。
中国的城市,既非古希腊等地的“城邦国家”,也没有中世纪那样的“都市法”,因为它并不是具有自己政治特权的“政区”。
城市里没有西方古代城市特有的市民阶级——一个武装起来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军人阶层,也没有像热内亚的“共济会”或其他像“兄弟会”样的军事同盟。
中国的城市缺乏西方城市所特有的政治力量:领事、参议会。
按照又有军事独立权的商人行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商人与工匠的政治组织。
这些政治力量依靠市政区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有时和城市的封建领主开展,有时又和后者结盟,以争取城市的自主权。
P144、中国的城市居民常以暴动迫使官吏逃入卫城,但是他们的目的仅在于驱逐某一个具体的官吏,或排除某一项具体的法令,特别是一项新税,而从来不是为了争取得到一纸特许权状,以确保(相对而言)城市的自由。
中国城市之所以难以获得西方城市所获得的那种自由,原因在于宗族的纽带从未断绝。
P14-155、中国的城市,单从形式上看,不能像村落那样得以缔结私法的或政治的条约,也不能擅自进行诉讼,总之,它不能像团体那样行动。
P166、究其原因,在于东西方城市的起源不同。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我所读的这本著作是马克斯.韦伯所著,张登泰、张恩富所编译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全书共230页。
该书内容丰富,除正文之外还配有彩图和解说,给人整体的感觉是辞藻华丽,阅读起来没有那么的拗口。
这完全打消了我之前的疑虑。
通过详细的阅读,我感觉到韦伯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很多“家”,例如经济学家、哲学家、宗教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等。
说他是经济学家,因为他从货币制度着手写起,深入地分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说他是哲学家,因为我觉得他在这本书中多次反复提出“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也就会失去这种能力),我觉得这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更多的带有一种抽象的神秘主义,类似于黑格尔的“质的规定性”;说他是以为宗教学家,因为在本书中他列举了很多的宗教,例如婆罗门、刹帝利、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并且将中国的宗教与这些宗教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取得发展的原因。
其他“家”就不进行详细的介绍了,相信认真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发现。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即“城市、君侯与神”,“封建俸禄制国家”,“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社会正统的价值体系-------儒教。
第三部分是“道教”。
但令我不解的是这本书明明叫《儒教与道教》,为什么韦伯首先写的不是关于儒教与道教的知识,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法律,行政管理等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却将儒教与道教的知识却放在了后边,加之这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若干客观条件,但最终未出现资本主义的变革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更应该将儒教与道教的知识放在前边,更应该从儒教与道教自身所蕴含的内在因素出发,从他们各自倡导的思想体系与内在价值逻辑体系出发去寻本求源,去发掘未出现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事实证明儒教与道教的思想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不是更顺理成章吗?这位伟大的导师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通过仔细的阅读,我发现这位伟大的导师眼光独到,站得很高,看得很远。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读书有感近期上思道修实践课,我选读了马克思·韦伯的不朽名著《儒教与道教》,虽然我在读本书之前,单单从书名的角度出发的话,感觉整本书是以儒教与道教为中心的,其实这是个误区,在整本书当中的前四章根本就没有出现儒教与道教的影子,只是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在出现了儒教与道教的讨论,在本书的出版说明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这么说的,“儒教与道教只是中国宗教的标志,韦伯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的宗教为什么没有倾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
这正是韦伯在思考了清教伦理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后的对东方文明没有孕育资本主义的一种反思,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证明他在《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的观点。
本书的主题:第一,韦伯的主要目的是在证明:中国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发展出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伦理作为不可或缺的鼓舞力量。
第二,此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支持他的主要论点——由于欧洲展现出其特有的禁欲新伦理以作为精神的动力,因此能发展处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一种贪婪掠夺式的海盗冒险精神,“一旦有适当的利益,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它就敢践踏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在韦伯眼里,马克思所形容的或许正是非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求利欲足以毁灭任何理性的经营方法,不但没有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甚至会毁灭它,使资本主义窒息在人们的贪欲中。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中,看他是如何在另一种文化中,以反向论证的方式来说明为何理性化在中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哪些因素制约并阻碍了资本主义精神在中国的产生。
如果说儒教对世上的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那么清教伦理则与世界处在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中。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在《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开头,韦伯明确提出了一个他毕生关切的根本问题:“一个现代欧洲文化世界的儿子,在处理普遍历史问题时,总不免会合乎情理地问: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整本论文集中他都致力于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仅仅在西方才出现了这些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其他国家在某段历史时期甚至也具备过相同的经济文化环境,但只有在西方,某些最为特殊的现象才慢慢在历史中明晰,并最终发展出来,使世界各国都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实际上是在回应他在论文集中另一本影响广泛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提出的观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它特有的内在的规律性,并且有它所根植的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土壤。
与《新教伦理》一书相适应,韦伯整本书所论证的便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韦伯在指出了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上与西方的不同后,将西方的清教与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作对比,提出了最重要的,即在宗教伦理精神上最根本的差异。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宗教伦理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事实上已经体现了一种理性化的价值观,韦伯在《新教伦理》中说道:“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
”在韦伯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对支配类型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而在韦伯看来,最合理,最符合文明发展进程的支配类型应当是依靠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为目标制定出来的法律建立的法理型支配。
也就是说,理性化在这一支配类型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与马克思所阐释的资本主义精神所不同,韦伯将资本主义精神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种。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若没有最终走上理性化的道在马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一种贪婪掠夺式的海盗冒险精神,“一旦有适当的利益,资本就胆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课题。之后作者依次分析了中国的城市与行会与西方的不同,在中国城市和行会没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城市中没有一种互助式地调节自由工商业的受到承认的法律基础。将中国非人格但有灵性、超尘脱俗的天(神)同近东以人间国王为模特塑造的神明比较,提出天神作为天上秩序之神而不是武神得胜,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信仰转折。再加上不可变动的稳定的礼仪法则与作为农业民族基础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道”。
开篇导论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说实话这篇导论几乎打击尽了我对于此书的热情,一方面由于其用语较为晦涩,并提到了很多专有名词如卡里斯马、神义论、隐蔽神的预定论教令这些非得查了资料才能勉强弄懂的词;另一方面也是这篇导论描述了许多形而上的概念,有很多我仍差积累与领悟。但不可否认,这篇导论让我第一次学术性的接触到了世界宗教,它倡导完全价值无涉的研究方式,以对有关的宗教的实际伦理影响最大,并形成了这门宗教独特的性质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的剖析作为主题,介绍了作者的命题:一种宗教信仰的的特性是生动的体现这种特性的那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的简单因变量,是其意识形态的以及物质的或观念的利益状况的反映。其次依次介绍了宗教伦理的几大特点,使我对宗教、宗教起源、宗教奥义、以及儒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后是社会学的第三个部分《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第一板块是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几千年来,宗族绵延,族长的地位十分突出,中国古代的地主经济可能就由此产生。不管农业制度如何变化,不断重新形成的皇邑和封地在法律上总是占有特殊地位,它们都是终身制的。均田制失败后,政府满足于通过干预租税构成来保护农民利益并为官员规定了土地的最大占有量,这些干预造成的土地所有的极不安定的特点以及对土地占有摊派的负担(据史书记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土地的任何改良,中国一再受到财政与军事破产的威胁,成为了许多土地改革试验的动因,例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试验实际上是想通过均输法创造货币收入,创建一支无条件服从皇帝的强大国民军;缔造专业官吏队伍,在技术上保证变法实现;全体地方官厅在经济上实行统一的财政管理。王安石的儒家反对派反对以及王安石在军制(这种政策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基础上)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彻底失败,宣告了这场改革的终结。最后一个板块是对农民的财政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的影响作为国库收入性质的各式土地改革的努力成果,无论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没有产生理性的农业大生产;政府对土地占有的干预方式及经营方式引发全体农业人员极大不信任,自由放任主义则大受欢迎。只有政府保护农民的政策受到了欢迎,因为它反对资本主义的积累。
在《封建俸禄国家》中,作者分析了分封制的世袭卡里斯马特征,中国的政治分封制最初产生于“宗族”而非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宗族始终是第一位的。帝国的统一表现在“文化统一”上:1.等级制骑士风范的统一2.宗教的亦即礼仪的统一(亦即?并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3.士阶级的统一。介绍了重建官僚制的统一国家形成了真正的独裁制,出现了严格的官僚制度。然而反封建的斗争是原则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让权力。随后作者谈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官,指出中国行政管理的集中化程度十分有限,税收定额从各方面巩固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地位。说到了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国有土地、纳税义务、徭役义务在变换的关系中长期共存。君主的权力地位则起源于臣民绝对不可避免的徭役。(另外的一点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此处不再赘述。)最后作者直指官员与税收包干中的中国官员调任制度更深的效果在于,通过调任制度,中央政府对于官员个人的权力地位得到了最有效的保障,官员之间的利益不可调和,未能形成危及帝国统一的地方派系分裂主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行政与经济政策的极端的传统主义。处于统治地位的最高官僚阶层联合起来反对任何干预,团结一致,怀着切肤之恨迫害每一个倡导“改革”的理性主义思想家。一针见血的说明,只有暴力革命,不管是来自下面还是上面,才能给中国带来转机。作者最后以一段结论结束了本章,“因此东方世袭制及其货币俸禄的普遍后果是:通常只有对国家的军事占领或成功的军事革命、宗教革命,才打碎过食禄者利益的坚硬外壳,能够创造全新的权力分配,进而创造全新的经济条件。”
——胡言乱语的开篇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韦伯首先简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统治阶层的各个侧面,探讨其中有利于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接着,韦伯对比分析儒家思想与清教伦理之间的差别,并得出后者更适合发展理性资本主义;最后,指出道家保守的价值体系,亦无法令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由于消极与保守对比于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