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封建俸禄国家》中,作者分析了分封制的世袭卡里斯马特征,中国的政治分封制最初产生于“宗族”而非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宗族始终是第一位的。帝国的统一表现在“文化统一”上:1.等级制骑士风范的统一2.宗教的亦即礼仪的统一(亦即?并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3.士阶级的统一。介绍了重建官僚制的统一国家形成了真正的独裁制,出现了严格的官僚制度。然而反封建的斗争是原则性的,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让权力。随后作者谈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官,指出中国行政管理的集中化程度十分有限,税收定额从各方面巩固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地位。说到了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国有土地、纳税义务、徭役义务在变换的关系中长期共存。君主的权力地位则起源于臣民绝对不可避免的徭役。(另外的一点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此处不再赘述。)最后作者直指官员与税收包干中的中国官员调任制度更深的效果在于,通过调任制度,中央政府对于官员个人的权力地位得到了最有效的保障,官员之间的利益不可调和,未能形成危及帝国统一的地方派系分裂主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行政与经济政策的极端的传统主义。处于统治地位的最高官僚阶层联合起来反对任何干预,团结一致,怀着切肤之恨迫害每一个倡导“改革”的理性主义思想家。一针见血的说明,只有暴力革命,不管是来自下面还是上面,才能给中国带来转机。作者最后以一段结论结束了本章,“因此东方世袭制及其货币俸禄的普遍后果是:通常只有对国家的军事占领或成功的军事革命、宗教革命,才打碎过食禄者利益的坚硬外壳,能够创造全新的权力分配,进而创造全新的经济条件。”
开篇导论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说实话这篇导论几乎打击尽了我对于此书的热情,一方面wenku.baidu.com于其用语较为晦涩,并提到了很多专有名词如卡里斯马、神义论、隐蔽神的预定论教令这些非得查了资料才能勉强弄懂的词;另一方面也是这篇导论描述了许多形而上的概念,有很多我仍差积累与领悟。但不可否认,这篇导论让我第一次学术性的接触到了世界宗教,它倡导完全价值无涉的研究方式,以对有关的宗教的实际伦理影响最大,并形成了这门宗教独特的性质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的剖析作为主题,介绍了作者的命题:一种宗教信仰的的特性是生动的体现这种特性的那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的简单因变量,是其意识形态的以及物质的或观念的利益状况的反映。其次依次介绍了宗教伦理的几大特点,使我对宗教、宗教起源、宗教奥义、以及儒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课题。之后作者依次分析了中国的城市与行会与西方的不同,在中国城市和行会没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城市中没有一种互助式地调节自由工商业的受到承认的法律基础。将中国非人格但有灵性、超尘脱俗的天(神)同近东以人间国王为模特塑造的神明比较,提出天神作为天上秩序之神而不是武神得胜,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信仰转折。再加上不可变动的稳定的礼仪法则与作为农业民族基础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道”。
——胡言乱语的开篇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韦伯首先简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统治阶层的各个侧面,探讨其中有利于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接着,韦伯对比分析儒家思想与清教伦理之间的差别,并得出后者更适合发展理性资本主义;最后,指出道家保守的价值体系,亦无法令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由于消极与保守对比于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随后是社会学的第三个部分《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第一板块是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几千年来,宗族绵延,族长的地位十分突出,中国古代的地主经济可能就由此产生。不管农业制度如何变化,不断重新形成的皇邑和封地在法律上总是占有特殊地位,它们都是终身制的。均田制失败后,政府满足于通过干预租税构成来保护农民利益并为官员规定了土地的最大占有量,这些干预造成的土地所有的极不安定的特点以及对土地占有摊派的负担(据史书记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土地的任何改良,中国一再受到财政与军事破产的威胁,成为了许多土地改革试验的动因,例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试验实际上是想通过均输法创造货币收入,创建一支无条件服从皇帝的强大国民军;缔造专业官吏队伍,在技术上保证变法实现;全体地方官厅在经济上实行统一的财政管理。王安石的儒家反对派反对以及王安石在军制(这种政策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基础上)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彻底失败,宣告了这场改革的终结。最后一个板块是对农民的财政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的影响作为国库收入性质的各式土地改革的努力成果,无论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没有产生理性的农业大生产;政府对土地占有的干预方式及经营方式引发全体农业人员极大不信任,自由放任主义则大受欢迎。只有政府保护农民的政策受到了欢迎,因为它反对资本主义的积累。
儒教与道教感想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
开篇导论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说实话这篇导论几乎打击尽了我对于此书的热情,一方面wenku.baidu.com于其用语较为晦涩,并提到了很多专有名词如卡里斯马、神义论、隐蔽神的预定论教令这些非得查了资料才能勉强弄懂的词;另一方面也是这篇导论描述了许多形而上的概念,有很多我仍差积累与领悟。但不可否认,这篇导论让我第一次学术性的接触到了世界宗教,它倡导完全价值无涉的研究方式,以对有关的宗教的实际伦理影响最大,并形成了这门宗教独特的性质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的剖析作为主题,介绍了作者的命题:一种宗教信仰的的特性是生动的体现这种特性的那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的简单因变量,是其意识形态的以及物质的或观念的利益状况的反映。其次依次介绍了宗教伦理的几大特点,使我对宗教、宗教起源、宗教奥义、以及儒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课题。之后作者依次分析了中国的城市与行会与西方的不同,在中国城市和行会没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城市中没有一种互助式地调节自由工商业的受到承认的法律基础。将中国非人格但有灵性、超尘脱俗的天(神)同近东以人间国王为模特塑造的神明比较,提出天神作为天上秩序之神而不是武神得胜,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信仰转折。再加上不可变动的稳定的礼仪法则与作为农业民族基础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道”。
——胡言乱语的开篇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韦伯首先简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统治阶层的各个侧面,探讨其中有利于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接着,韦伯对比分析儒家思想与清教伦理之间的差别,并得出后者更适合发展理性资本主义;最后,指出道家保守的价值体系,亦无法令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由于消极与保守对比于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随后是社会学的第三个部分《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第一板块是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几千年来,宗族绵延,族长的地位十分突出,中国古代的地主经济可能就由此产生。不管农业制度如何变化,不断重新形成的皇邑和封地在法律上总是占有特殊地位,它们都是终身制的。均田制失败后,政府满足于通过干预租税构成来保护农民利益并为官员规定了土地的最大占有量,这些干预造成的土地所有的极不安定的特点以及对土地占有摊派的负担(据史书记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土地的任何改良,中国一再受到财政与军事破产的威胁,成为了许多土地改革试验的动因,例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试验实际上是想通过均输法创造货币收入,创建一支无条件服从皇帝的强大国民军;缔造专业官吏队伍,在技术上保证变法实现;全体地方官厅在经济上实行统一的财政管理。王安石的儒家反对派反对以及王安石在军制(这种政策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基础上)这一关键问题上的彻底失败,宣告了这场改革的终结。最后一个板块是对农民的财政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的影响作为国库收入性质的各式土地改革的努力成果,无论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没有产生理性的农业大生产;政府对土地占有的干预方式及经营方式引发全体农业人员极大不信任,自由放任主义则大受欢迎。只有政府保护农民的政策受到了欢迎,因为它反对资本主义的积累。
儒教与道教感想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