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论《李尔王》中弄人的语言特点和翻译——以朱生豪译本为例
智库时代·140·智库观察论《李尔王》中弄人的语言特点和翻译——以朱生豪译本为例周泽华(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00)摘要:弄人是《李尔王》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丑角语言数量最多的一个。
本文拟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通过对比研究法,以朱生豪译本的翻译为例,从“信达雅”角度出发,评价其译本中有关弄人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弄人;《李尔王》;语言特点;朱生豪;“信达雅”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4-0140-002一、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年迈的李尔王受大女儿和二女儿花言巧语的蒙骗,交出权力,而淳朴的小女儿却因实话实说遭到了他的厌弃,之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抛弃,最终含恨而死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丑角——弄人,他虽被称作“Fool”,却是故事中为数不多的聪明人之一。
他的“疯言疯语”看似滑稽可笑,却大有深意。
前人对《李尔王》的研究很少放在弄人身上,即使有,也多是论述其形象,少有将其语言特点和翻译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
本文拟通过分析弄人的语言特点,从“信达雅”角度出发,讨论朱生豪译本中弄人语言的翻译。
二、“信达雅”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陈福康,2002),其中“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这看似简单,但是在许多后人看来,却是最难的。
朱光潜就曾说过,“信”字是最不容易办到的,对原文忠实,不仅意味着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同时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也必须忠实(朱光潜,1984)。
“达”即为字面意思:通畅通顺。
后人对“雅”的争议也有很多,但在严复看来就是要“讲究‘修辞’,要有‘文’(文采),以期‘行远’(流传)”(陈福康,2002)。
用这“三个标准来指导翻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陈福康,2002)。
因此,用“信达雅”探讨朱生豪弄人语言的翻译自然也可行。
Hamlet朱生豪译文赏析_PPT课件
缺点:莎剧每一场的结束往往有一个对句,分两行排列,而且押韵。朱生 豪在翻译时时常忽略这一特点。
二,语体风格
译文:奥菲利娅:不,殿下。 哈姆雷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雷特: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雷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评析:王子与奥菲利娅的对话,特别是王子的说法,许多暗含了性,译文有 所回避。这是朱生豪翻译时的一贯做法,朱生豪认为淫猥语绝不能登大雅 之堂,因此翻译男女之事等内容时则采用转换、回避或删除的“雅化”方法 ,对原文进行“有意误读”,其中深层原因之一是译者受本国传统文化中道 德因素的影响,对那些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存在着潜意识的抗拒。
译文: 有谁能解答这一哑谜, 是境由爱造?是爱逐境移? 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 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 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要是你在穷途向人求助, 即使知交也要情同陌路。 把我们的谈话拉回本题,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 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 事实的结果总难符预料。
评析:这段伶王的唱词是对古典戏剧的模仿。译文和原文一样,采用有韵 的设置,大约每行十字,准确模仿了韵文的戏剧效果,堪称妙文。原文用 的是英雄双行体,译文则采用双行韵脚设置,按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诗歌中的音韵能够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起独特的音美效果。
<Hamlet> ----------朱生豪译文赏析
简介
前言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 ,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 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翻译观探析
朱生豪翻译观探析朱生豪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观点广受赞誉。
朱生豪翻译观的核心是“两个原则”和“三个标准”,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探析他的翻译观。
一、朱生豪翻译观的两个原则朱生豪认为,翻译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1.忠实原意原则这个原则强调的是翻译要忠于原意。
翻译不是单纯的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语气和特色,确保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一致。
2.可读性原则这个原则强调的是翻译要具有可读性。
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不是让读者感受翻译的艺术性。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朱生豪翻译观的三个标准除了两个原则之外,朱生豪还提出了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1.准确性准确性是翻译的核心,翻译必须要保证它的准确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信息,确保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一致。
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让读者真正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2.通顺性通顺性是指翻译的内容必须具有连贯性和顺畅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够被读者流畅地阅读和理解。
只有通顺的翻译才能让读者真正地体会到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3.文化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是指翻译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原文进行文化转换,确保翻译的内容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符。
只有具备文化适应性的翻译才能真正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总之,朱生豪翻译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翻译理念,它既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又注重了翻译的可读性,既把握了原文的风格特征,又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则和标准,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e.g. :KING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 't? 译文:国王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
words of the complete of Shakespeare's dramas with the pen Song gave to him. • After 10 years of separation and bitter love, they finally got together. But in fact, the day they really living together was only three years. •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husband's translation career, she was willing to be a housewife, proping him in the environment of embarrassment. After Zhu Shenghao died, Song QingRu devoted her rest life to two things: publicing his husband's versions; bringing up their children.She would survive for Zhu Shenghao, enjoying the scenery he haden't seen. • The huge success of Mr. Zhu's translation cause, in a large part, attributes to the support of his beloved wife.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分析
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 O, woe is me I 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 see what I see! 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 泥土! My words fly up, my thoughts remain below. 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
• 莎士比亚还运用了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比 如明喻、暗喻、拟人、象征、头韵、元韵 、辅韵和平行结构等等。
朱生豪生平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 26日),中国浙江省嘉兴人。1936年 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 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 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 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 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 首先,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优点,就是真 实。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 ,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 展变化。 如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的粗鲁、庸俗,尖刻,而鲍西娅的语 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哈姆雷特的语 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 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 的发展。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 译语言特色分析
莎:语言的真实性、诗化语言、散文语言、修辞
朱:翻译语言的语言风格确立 添加押韵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对句 添加虚词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 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 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 宙斯”。学术上把沙士比亚一生 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 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以 及传奇剧。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 的翻译流畅, 文词 非常优美, 不仅让中国读者感受到莎剧伟大的文学 价值 , 同时也让 我 们感 叹 中文 的博 大 精 深 。这 主要
是 因为朱胜豪对 词 汇的调用 、 表达 的处理 , 于通过 善 在 中国语言 中寻找 合 适 的符 号 来保 持 原 作 的神 韵 , 传达 莎剧 的气 派 。这也是 至今他 的翻译 版本仍 然有
收稿 日期 :0 0一l 2 2 1 0— 9
Gr v s,y wn a d y ed y u e d, ae a n il o rd a
T l d ah b t r d, i e t eut e l e He vl ,h a i . ai y e vl y
对其 中 的歌 部分 朱生豪 是这样 处理 的 :
第2卷 l
第1 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 . No 121 .1
21 0 1年 1 月
J RNAL OFCHAN OU GCHUN UNI ER nY V S
J n 01 a .2 l
朱生豪的翻译特 点浅析
汤志 明
(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学院 , 福州 3 00 ) 50 2 摘 要 : 生豪是 中国翻译 莎剧 第一人 , 的翻译风格独特 , 朱 他 形神兼备 , 主要表现在 三方面 : 一是 朱生 豪的翻译通过
原 著 中这 一 段 刻 画 了多 种 形 象 , 朱胜 豪 对 此段
的翻译也 相应 地采 用 了多样 化 的语汇 调用 。可 以说
常 符合傻 瓜 的人物 形象 。
是五 彩缤 纷 , 俗 共 赏 。考 虑 到 莎 士 比亚 的戏 剧 作 雅 品 中的人 物形 象是 非 常庞杂 多种 多 样 的 ,而 朱生 豪
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
2013.07学教育艺术殿堂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李媛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从美学上讲,译莎的过程就是译者的审美经验要和作者的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深入到原作的艺术意境当中去。
朱生豪以莎剧的翻译为情感载体,在自己的翻译艺术中,展示出作为翻译家和诗人的至美情怀,从而使译作彰显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情趣。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学审美一、以诗言志体现译文语言之美朱生豪一直秉承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文学传统,并将“代天受命、参赞化育”的职责贯穿到他的所有文化实践中。
“小言”是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写的一批时政短论。
文章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成为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独创性和特殊价值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朱生豪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文学素养的有机结合。
朱的译文经常采用散文体形式白话文表达,文中多处用韵,给读者留下了诗意的感受,此外莎剧原文中基本不押韵的独白,在其译文中也押了韵,而且换韵不多,很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会”中,罗密欧那段著名的独白:“轻声!那边窗子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它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这段译文完美地诠释了朱生豪作为译者如何履行其“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的职责。
莎剧灵活生动、优美韵律的语言体系成了英国文学的宝贵财富,这让莎剧有着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莎剧语言如此丰富而生动,自然也给语言翻译者们带来了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生豪没有从莎剧文体出发,而是使用了诗化散文体与白话散文体对莎剧进行翻译,这是一个创新,在保留了原来莎剧诗歌韵味与原著语言特色的同时,也将东方富有特色的语言纳入到了翻译体系之中。
朱生豪译文卷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英对照全译本
朱生豪译文卷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一、序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朱生豪先生在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方面颇有建树,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深受读者推崇。
本文将对朱生豪译文卷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二、翻译表现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功底深厚,对莎士比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不仅保留了原著的诗意和魅力,更加注重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他巧妙地将莎士比亚的古典诗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使译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三、语言质感朱生豪先生的译文在语言质感上极为出色,用词精准、通顺,不失古典诗意,又保留了现代汉语的表达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他对莎士比亚的原文有着深入的理解,在翻译中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词语,使译文情感饱满,富有表现力。
四、情感表达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其深沉的爱情情感而闻名,朱生豪先生在翻译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译文中的爱情情感真挚动人,读者如临其境,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五、文化传承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经典作品时,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朱生豪先生在译文中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精髓,更加注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使译文既忠于原著,又贴近我国读者。
他在译文中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古典文化元素,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国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 resonance。
六、结语朱生豪译文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不仅是对莎士比亚原著的一次绝佳诠释,更是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与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朱生豪先生的经验,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传承,使经典作品得以更好地在不同文化中传播与流传。
七、对比分析针对朱生豪译文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将原著和译文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功力和译文的特点。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亚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取了王位,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复仇。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及定性分析法研究《哈姆雷特》中隐喻的汉语翻译,其意义在于:其一,阐释《哈姆雷特》在中文语境下固有的艺术价值,阐释永恒的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其二,为莎士比亚研究拓宽理论视野。
其三,根据等效翻译理论,探讨不同语言背景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译作对原作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等效翻译是西方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作品的原作对受体的影响与译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等效翻译的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倾向性,而不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
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坚持等效翻译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做到译作与原作的形似与神似。
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译员要努力沟通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译员要以译语读者为取向,根据他们的语言背景,译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并接收正确的信息。
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语用等效。
要想用语用等效使交际顺利进行,译员必须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使用隐喻时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刘建珠,2006)。
引起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俗。
三、国内学者对《哈姆雷特》中隐喻的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体验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多限于文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较少。
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隐喻的角度,另一种是从认知的角度。
论文《〈哈姆雷特〉中两大主题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郭培培,2016)中提出,原文中某些重要主题的刻画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因隐喻内涵的减少而被淡化忽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
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翻译家。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
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
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
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其次,读者阅读的能动性。
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
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
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是读者的接受史,是接受效应史。
朱生豪梁实秋风格理查二世
在于传播异域文化、展示多元文化特征。刘炳善在” 从一个戏看莎翁全集的两种中译本”中评论说,”梁译 本能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去钻研莎士比亚原著,帮 助他们去准确了解莎剧原文。“本来,梁氏译莎的苦心, 就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严晓江也说,”梁实 秋所译的莎士比亚作品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策略,因为他 的目标读者大多是出于研究目的而阅读的,这些读者相 当关注作品的-文化传真.。”
2)词义择取: 在词义择取方面,朱生豪选用的词语较为具体、形象、生
动,容易激发读者的情绪,并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而梁实秋使 用的词语比较概括、抽象、笼统,剧情的把握需要从整体上 进行。从这个角度上说,朱的译本可谓动之以情,梁的译本则 催人以思。请看下例:
Your husband, he is gone to save far off,
鉴于此,研究译者的风格应当结合译文的语言因素和非语 言因素,即译者的翻译观综合进行。译者的翻译观包括译 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原则、文化策略和审美 取向等方面,是译者风格的精神实质,其内在地协调、统 筹、规约着译者的语言使用。译者的语言风格受译者翻 译观的制约,并外在地反映译者的翻译观。译者的翻译观 和语体风格共同构成了译者风格,它是译者的思维方式、 艺术情趣、文学素养和语言特质在翻译作品中个性化的 体现。
朱:我虽然不是医生,却可以下这样的诊断:深刻的仇恨会造 成太深的伤痕。劝你们捐嫌忘怨言归于好,我们的医生说这 一个月内是不应该流血的。好叔父,让我们赶快结束这一场 刚刚开始的争端;我来劝解诺福克公爵,你去劝解你的儿子吧。
梁:我虽非医生,这是我的处方; 仇恨深,就要划一道深的创伤: 忘怀,宽恕;谋求和平的解决, 医生们说这个月不是放血的季节。 好叔父,把这场争论就此结束; 我劝诺福克公爵,你把你的儿子去安抚。
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朱生豪
对问句“Where’ s Romeo?”很明显朱译采用删减法省 略了“where”, 而梁译则在形式上忠实的再现了原文, 但 结合上下文归化和异化于此处带给读者的阅读效果是一致 的。区别较大的是后句劳伦斯的答语: 朱译为“在那边地 上 哭得死去活来的就是他” ; 梁译为“在那边地上躺着呢, 被 他自己的眼泪给醉翻了”。首先在形式上朱译删掉了原文 中的“,”将两句合成了一句, 而梁译则保留了原文句式; 其次在内容上主要是对“with his own tears made drunk”一句的处理方式不同。梁直译“为被他自己的眼 泪醉翻”, 朱意译处理成“哭得死去活来”。“drunk”意 为“喝醉”, 也有“陶醉”之意, 罗密欧刚刚杀死了结婚三 小时的妻子朱丽叶的表哥, 莎翁用“drunk”来形容罗密欧 此时悲呦痛哭的状况, 笔者认为此处比起梁的直译来朱的 意译要顺畅得多。梁译“被眼泪醉翻”忽略了英汉两种语 言遣词造句方法的不同,完全依照原文借英语的结构来表 达汉语意思, 逐字直译, 让人读来不乏有生硬之感, 过于 “翻译腔”了; 而朱译“哭得死去活来”则符合中国人的 行为习惯, 同时也成功传达了原文之意, 简洁明了。
于1.296克。“the twentieth part of one poor scruple”方译为“二十分之一丝”,把Scruple译 为“丝”,似乎对原文十分忠实,遵循了语义翻 译的原则,但是他忽略了译语读者的对于原语文 化的接受程度,中国读者对于“丝”这个重量单 位并不熟悉,对于“二十分之一丝”到底是多少 也全无概念。方译对于原文的忠实,在此反而成 了中国读者理解原文的障碍。而朱译为“一丝一 毫”,易于中国读者理解接受,实现了功能上等 值,使中国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文 的反应大体一致。
朱生豪的翻译风格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比较
什么是爱情?它不在明天; 欢笑嬉游莫放过了眼前, 将来的事有谁能猜料? 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华; 来吻着我吧,你双十娇娃, 转眼青春早化成衰老。
梁译 :
什么是爱情?它不在将来; 现在作乐就是现在开怀; 将来怎样现在不能确断: 迁延不能有好的结局; 来吻我吧,二十倍的亲蜜, 青春是不能长久的不变。
1936年春着手莎剧翻译。打破了英国牛津 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 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 ,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 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辗转流离, 平困交加,但仍坚持翻译,后因过度疲劳 患肺病早逝。
• 哈姆雷特:听我说,老兄: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一向 是爱你的,可是这些都不用说了,有本领的,随他干什么 事吧;猫总是要叫,狗总是要闹的。
• 梁实秋译:
• 哈:听我说,先生;你这样对我是什么道理?我一向是爱 你的一旦这也不必提了;不管赫鸠里斯-自己怎样干。猫总 要叫,狗总有得意的一天。
朱生豪的意译与梁实秋的直译
• 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目的是使莎士比亚这个“大诗人之作 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所以朱生豪在翻译时不 追求字面对等,而是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以及风格韵 味上忠实于莎翁原作。 • 朱生豪在翻译中充分利用了汉语表达的优势,不拘于原 文的语言细节,将原文的词、句子结构、句型等加以融 化、分解、重新组合,再创造出自然流畅的译文。
• 梁译:请听吧,大爷:有的要比露
出来的多。你知道的别尽量的说, 出借不可多余你所有,能骑马时莫 要徒步走,多听而不可太信,赌注 不可过于野心,莫纵酒,莫宿娼, 足迹不可出户堂,你再数你的那二 十,就将不只是各二十。 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 借贷;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 信一语;多掷骰子少下注;莫饮酒 ,莫嫖妓;呆在家中把门闭;会打 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比较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归化风格与梁实秋旳异化风格
• 梁译更多旳保存了西方语言特征,非常接近源语
,明显旳是异化风格。
• 朱译则是用中国曲艺里“数来宝” 来体现,接近
目旳语,明显旳是归化风格。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意译与梁实秋旳直译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录
朱生豪简介梁实秋简介朱旳归化风格 Nhomakorabea梁旳异化风格
朱旳意译与梁旳直译 朱译与梁译在传递“音美”方面旳差 别 朱译和梁译旳语体风格差别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
•朱生豪(1923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
日),浙江嘉兴人,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 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著名翻译家,诗人 。
•1993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上海世界书 局《英汉四用词典旳编辑》。
•1936年春着手莎剧翻译。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旳顺序,而分为喜剧 、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旳人之 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十二夜》中旳台词
原文: song
What is love? 'Tis not hereafter. Present mirth hath present laughter. What's to come is still unsure.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 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戏剧是说。既 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因此,他译出了 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 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 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 出的十分极端的话,同样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对于生长在一个落魄的商人家庭从小父母早亡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的人来说在成长期接连碰到的如此重大变故必然会在性格上形成深刻的烙印加上家境贫困在父母双亡后朱生豪显得更加的孤僻了君子寡言一年同窗十年通信19321942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李荣芳 201008401314 普苑琼 201008401315
For 'tis a question left us yet to prove, Whether love lead fortune, or else fortune love. The great man down, you mark his favourite flies; The poor advanced makes friends of enemies. And hitherto doth love on fortune tend; For who not needs shall never lack a friend, And who in want a hollow friend doth try, Directly seasons him his enemy. But, orderly to end where I begun, Our wills and fates do so contrary run That our devices still are overthrown; Our thoughts are ours, their ends none of our own:
Hamlet朱生豪译文赏析
前言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 朱生豪(1912年 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 原名朱文森 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 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士 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 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 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 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共译出31种莎剧,朱 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共译出31种莎剧, 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共译出31种莎剧 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 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 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 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 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 • 下面将通过他所译的《哈姆雷特》译文,来欣赏一下朱生豪先生的翻 下面将通过他所译的《哈姆雷特》译文, 译技巧和风格等。 译技巧和风格等。
一,音美效果
• 莎士比亚的戏剧尽管是素体诗剧,但是在多数场合都有一定的韵脚.抑扬 莎士比亚的戏剧尽管是素体诗剧,但是在多数场合都有一定的韵脚. 顿挫,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 顿挫,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 • 朱生豪钟情于英国诗歌,同时他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 朱生豪钟情于英国诗歌, 词的创作才能,从四言、五言到六言、七言等, 词的创作才能,从四言、五言到六言、七言等,他都理解透彻并且能有意 识地运用到翻译莎剧当中。 识地运用到翻译莎剧当中。阅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感受到 平仄、押韵、节奏等和谐悦耳的效果。 平仄、押韵、节奏等和谐悦耳的效果。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
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
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
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
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
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
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在“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有这么一段:Cloudio [Reading out of a scroll] Done to death by slanderous tonguesWas the Hero that here liesDeath, in guerdon of her wrongs,Gives her fame which never dies.So the life that died with shameLives in death with glorious fame.Hang thou there upon the tomb,Praising her when I am dumb.Now, music, sound, and sing your solemn hymn.SONGPardon, goddness of the night,Those that slew thy virgin knight;For the which, with songs of woe,Round about her tomb they go.Midnight, assist our moan;Help us to sigh and groan,Heavily; heavily:Graves, yawn and yield your dead,Till death be uttered,Heavily, heavily.对其中的歌部分,朱生豪是这样处理的:歌惟兰蕙之幽姿兮,遽一朝而摧焚;风云怫郁其变色兮,月姊掩脸而似嗔;语月姐兮毋嗔,听长歌兮当哭;绕墓门而逡寻兮,岂百身之可赎!风瑟瑟兮云漫漫,纷助予之悲叹;安得起重泉之白骨兮,及长夜之未旦!这一段是Claudio说的一段悼词。
朱生豪使用中国的骚体形式来翻译,堪称大胆创新。
不仅做到了神似更是形似。
这种特殊的形式,非常符合这一段的风格的要求。
再如在“King of Lear”中有这么一段:Fools had Deer less grace in a year,For wise men are grown foppish;They know not how their wits to wear,Their manners are so apish,这是剧中的一个傻瓜唱的一段话,朱生豪的翻译是这年头傻瓜供过于求,聪明人个个变了糊涂。
顶着个没有思想的头,只会跟着人一样葫芦。
从形式上讲,原文是押韵的,翻译的处理也力求做到押韵。
从内容和风格上讲,打油诗般的唱词非常符合傻瓜的人物形象。
3. 读者观众兼顾谈及朱生豪的翻译就不得不谈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戏剧的翻译。
戏剧是一种动态的文本,是以观众为对象的。
Pulvers指出:戏剧必须在演出的瞬间被演员和观众所共同分享。
如果思维滞后情感太多,那么这一瞬间就有可能失去意义。
[4]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戏剧是用来表演的,而且演员也要通过口语的方式来进行对话和演出。
所以翻译剧本的语言必须既以读者或者观众为中心,又要照顾到演员演出的需要,即既要顺嘴,还要顺耳,还得顺眼。
[5]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6]160我们来看看朱生豪在实际的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
以下是<李尔王>剧中的一个片段: Osw: What does thou know me for?Kent: A Knave, a rascal, an eater of broken meats; a base, proud, shallow, beggarly, three-suited, hundred-pound, filthy, worsted-stoking knave; a lily-livered, action-taking knave, whoreson, glass-gazing, superserviceable, finical rogue; one-trunk-inheriting slave; one that wouldst be a bawd in way of good service, and art nothing but the composition of a knave, beggar, coward, pander, and the son and heir of a mongrel bitch; one whom I will beat into clamorous whining, if thou deny’st the least syllable of thy addition.朱生豪的翻译:奥斯华德: 你认识我是谁?肯特: 一个无赖; 一个恶棍; 一个吃剩饭的家伙; 一个下贱的骄傲的浅薄的叫花子一样的, 只有三身衣服,全部家私算起来不过一百磅的卑鄙龌龊的,穿容袜子的奴才; 一个没有胆量的,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 一个婊子生的,顾影自怜的,奴颜婢膝的,涂脂抹粉的混帐东西; 全部家私都在一只箱子里的下流胚, 一个天生的王八胚子; 又是奴才,又是叫花子,又是懦夫,又是王八,又是一条杂种老母狗的儿子; 要是你不承认这些头衔,我要把你打得放声大哭.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
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
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 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
4. 诗歌之美翻译莎剧的人当中,朱生豪的诗词方面的才华是非常突出的。
朱生豪在中国诗词和英语两方面的造诣才让他的翻译如此的充满着抑扬顿挫之美感。
朱生豪在之江大学读书之时,师承一代词宗夏承焘,他对朱生豪的评价非常之高,“对唐宋名家,颇多创新读到之见”,夏承焘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写道:“朱生豪不宜才也”,“阅朱生豪读晋诗随笔,极可佩,在余诗友中,不当以学生视之”。
[7]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朱生豪写给他夫人宋清如的一封信中看得到他在翻译莎剧的过程中是怎样追求诗歌的效果的:“……我很气. 我爱你. 我要打你手心,因为你要把‘快活的我要如今……’一行改成‘…我如今要’, 此行不能改动的理由,第一是因为‘今’和下行的‘身’协韵, 第二是此行原文Merrily, merrily I will now 其音节为—V V/--V V/ --V/--, 译文: 快活地/快活地/我要/如今, 仍旧是扬抑格,四音步, 不过在末尾加上了一个抑音, 如果把‘我如’读在一起, ‘今要’读在一起, 调子就破坏了……”[6]161再如<哈梅雷特>剧中第四幕第五场奥菲莉娅的唱词:OPHELIA He is dead and gone, lady,He is dead and gone,At his head a grass-green turf,At his heels a stone.O, ho!朱生豪的翻译:奥菲莉娅姑娘, 姑娘, 他死了,一去不复来;头上盖着青青草,脚下石生苔.嗬呵!译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节奏上都非常接近于原作. 原文是多元韵,而译者给出的翻译采用的韵脚分别是:了,来,草,苔. 来,苔与原文的gone,stone押韵格式是一致的. 从节奏来看, 译文中第一行为7个字, 其他各行都与原文字数一样, 可以说译文从音形意三个方面都达到了非常好的一致.还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的一个对话:Romeo:(To Juliet) If I profane with my unworthiest handThis holy shrine, the gentle sin is this,My lips, two blushing pilgrims, ready standTo smooth that rough touch with a tender kiss.朱生豪的翻译是罗:(向朱)要是我这俗手上的尘污亵渎了你的神圣的庙宇,这两片嘴唇,含羞的信徒,愿意用一吻乞求你宥赎。
原文与译文都是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