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策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铁西区育才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教师崔秋丽。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与思考,让我感到莫大的荣幸。我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和我共同交流,对于我的观点提出批评和指
正。下面我就
“浅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策略”方面和大家共同交流。
大家都知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里、操场上;学校、社区、家庭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场地,课程资源是丰富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源,一方面是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图书馆、少年宫、公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有形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精神资源。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课程资源并使其得以合理利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校园,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第一,充分合理使用教材。
1、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打开《品德与生活》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心、童真、童趣,又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
目一新。教材形式看似很浅,设计意图却大有深意。利用好教材就绝不能停留在“看图说话”、“泛泛而谈”的水平上。
例如辽海版教材第一册导入单元《我长大了》,书的图例呈现了一条主线一条副线。主线通过五幅图,包括孩子从出生—百日—学步—上幼儿园—上小学的人物成长过程,副线通过小鸟长大的过程辅助儿童认识到我长大了这样一个课题。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几幅图要上40发钟的课有些让人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我们“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不能只是看图说话,要用图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我在上这节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利用声音导入,分别出示婴儿哭、问老师好这样的声音,引出书上所展示的几幅成长图片,再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小鸟图让学生通过展示小鸟成长的过程,体会自己成长的过程,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根据书中图片的提示分别加入了“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回忆在幼儿园的生活”“物品展示”三个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回顾和对比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成长的变化,身体上、思想上、知识经验上等等,让他们在体会到成长的快乐的同时更快的愿意接受学校的生活,适应学校的生活。这个活动设计就是利用教材图例入手,引发学生在比较、体验、回忆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进而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
由此可见,利用好书中的图例,就需要教师根据图中的提示,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使教材由“死”的图例变成“活”的生活。
2、大胆删选、合理替换、适时补充。
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处理教材。尽管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来呈现,但是这些事件对于不同的学生还是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针对学生的不同背景,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必须拿捏好各教学内容的轻重,作大胆的删选,甚至干脆安排一次活动来替代教材中的主题内容,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易于被儿童接受。
例如在第二册教材中有《我在长大》一课,教材安排是这样的:通过第一页牙齿的变化让同学们感受身体在长大,教材第二页则是通过想一想、评一评让学生感受思想、行为的变化。在上这节课时我发现,如果根据教材内容来实施这节课的话,有一些图片上所表达的如帮邻居雨天收衣服、去社区拣垃圾等内容学生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做,而学生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书中又没有提,所以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删选和替换。这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师:同学们都己经长大了,我想你们一定会做很多事了。
生:我会自己梳头、我能自己系经领巾、我会自己穿衣服、穿鞋…
师:真不错,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那我们就来个穿衣服、系红领巾的比赛,看看谁做得又好又快!(用实际的行动去替换书中学生的自评和他评,这样的结果更真实也更有说服力。就这样,我把书中的看图评价都替换成了小比赛、现场展示等活动形式,教学效果也异常的好。)最后我总结:看,你们学会这么多本领了,看着自己越来越能干,你们高兴吗那就让我们自豪的说一句——长大真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的达到了。
另外,教材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山东版教材《认识我们的身体》这个主题时,教材以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各部分名称,并了解身体各部分的重要性,我觉得单纯的认图、说教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身体各部分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补充进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眼睛、耳朵、手和脚各个部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身体,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不信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来完成单手系红领巾的小任务。
生:全班体验。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缺少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下面就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讲一讲身体各部位都为你做了哪些事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生:说一说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这一环节是书上没有的,我加入了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环节和联系实际说一说这个环节,尤其是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了那些平时不常注意的人体器官,使孩子们对身体各部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对于“使学生了解身体各部分的重要性”这一教学目标就完成的比较透彻了。
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只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它其中的内容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地区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可以选择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去进行教学、选择更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的活动内容,我们可以去大胆的删选、合理的替换、适时的补充。
第二,发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
1、以学生的经验为资源
现在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也应重视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教学时,我们要结合教材,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教育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孩子的认知基础,更易于孩子们接受。
例:第二册教材中有《我的小牙晃动了》一课,书上是通过牙齿和牙医的对话来引导学生认识退牙这一生理现象的。其时退牙这一话题平淡得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有充分的生活经验、有话可说。因此我没有让学生看图去说,而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
师: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请你们跟爸爸妈妈聊了关于牙齿的话题吗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第一颗牙是什么时候掉的
生:我第一次掉牙齿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吃晚饭时,我正在吃花生,哎呀,怎么有一颗花生那么硬呀后来我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就把花生吐了出来,这才发现原来是牙齿掉了。
(又一生站起来说)生:我的牙齿是被爸爸用线拉下来的。爸爸说牙齿己经松了,摇来摇去的反而不好,就把它拔下来了,爸爸还说会有新的恒牙替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