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 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等温大气
–大气温度为常数,将状态方程代入静力平衡 方程,整理并积分可得:
R d T P2 z 2 z1 ln P g 1
以Rd=287J· -1· -1,g=9.8m·-2, kg K s T=273(1+t/273)=273(1+αt)代入上式并把自然 对数变为以10为底的对数,可得:
1 P Gn n
它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始动力,没有它, 空气不可能产生水平运动,更还会产生其它 的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An)
–因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现 象,假设是受力作用的结果,这个力即为地 球自转偏向力
最简单的情形:北极点的地平面 通过北极点O的垂直轴作逆时钟 旋转。旋转的角速度为ω,如右 图。自北极点O,对准空间一点B 发射一物体,物体沿OAB方向直 线前进,当物体到达A点时,A点 随地球转动到A′点,而物体保 持惯性,仍按OB方向运动,站在 北极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物体 不再沿着原来方向运动,而是偏 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右方,好像物 体受到了一个同它相垂直的,并 指向它的右方的作用力,使它不 断地向着原来运动方向的右方偏 转,这个力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而 产生的偏向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于单位质量的空气水 平运动方程为:
dV Gn An C R dt 2 1 V P 2 V 2 r (K1 V K 2 V) r
预定位置
二、自由大气中的风
地转风(Vg):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沿着 平直等压线作匀速直线运动
P1 z 2 z1 18400 (1 t ) log P 2

例1:已知低处气压P1=1000hPa,气温t1=20.0 ℃ ;高 处气压P2=850hPa,气温t2=8℃,求高低处高度之差。 解:tm=(t1+t2)/2=14℃ z2-z1=18400(1+0.00366×14)log(1000/850) =1365.2(米) 例2:已知某测站的海拔高度为100米,某次气压观测 值经过温度和重力订正后为1000hPa,气温为20℃, 求海平面气压。 解:z1=0,z2=100,P2=1000hPa,求P1 由于海平面上的气温无法得到,一般采用由台站上 测得的气温,换算到海平面上,即取r=0.6 ℃/hm(或取r=0.5 ℃/hm),于是t1=20.6 ℃,t2=20 ℃,tm=20.3 ℃。 logP1=log1000+100/[18400(1+0.00366×20.3)], P1=1011.7hPa
表4-2
不同气压和温度条件下的气压阶(m)
气压hPa -40℃ -20℃ 1000 750 6.7 8.9 7.4 9.9
0℃ 8.0 10.7
20℃ 8.6 11.5
40℃ 9.3 12.4
500
375 100
13.4
17.9 67.2
14.7
19.7 73.6
16.0
21.3 80.0
17.3
均质大气
密度为常数,对静力平衡方程积分可得: Z=T0Rd/g 取T0=300K,Rd=287J· -1·-1,g=9.8m·-2, kg K s 代入上式可得z=8785.7m
多元大气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率(r)为常数,将r=- dT/dz及状态方程ρ=P/(RdT)代入静力平衡 方程,并积分得:
本章重点
预定位置
二、等压面、等压线、气压系统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构成的 面 等压线:同一等高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 连成的线
气压系统:五种基本形式
低压:中心气压最低,向四周气压逐渐升高 的闭合等压线区域,形如盆地。 高压:中心气压最高,向四周气压逐渐降低 的闭合等压线区域,形如山丘。 –低压槽: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 组不闭合等压线向气压高的一方突出的部份, 槽线附近形如山谷。 –高压脊: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 组不闭合等压线向气压低的一方突出的部份, 脊线附近形如山脊。 –鞍形气压区:位置相对的两个高压和两个低 压组成的中间区域,形似马鞍
预定位置
大气环流:地球上各种规模的气流的综 合,既包括超长波、长波、高空急流、 副高等行星尺度系统,又包括锋面气旋、 高空短波槽脊、切变线、台风等大尺度 的气流,还包括山谷风、海陆风、龙卷 风、雷雨云等中小尺度系统,这些系统 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 了大气环流总体。
G C
V GC A V
C A G V
AC
A
高压 A V A CA CG V G
低压 G G
C G
A C
r P VD r sin r sin r
2 2 2
r P VG r sin r sin r
2 2 2
梯度风的特点:在同一气压梯度时,气旋区的梯度风速 大于反气旋区;在反气旋区内存在着气压梯度的极限值; 在接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反气旋不易存在;在赤道附 近或是在小范围的涡旋(龙卷风、台风中心附近),因r小, 离心力很大,这时小的偏向力与离心力相比较是可以略 去不计的。 预定位置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本章主要内容
§1 气压
气压的定义和单位(略),等压面、等压线和气压系统,气压 阶和压高公式
§2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作用于空气中的力,自由大气中的风、近地层中的风
§3 大气环流模式概述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
§4 地方性风
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
§5 湍流
边界层的概念、片流和湍流、湍流扩散方程、混合长的概念、 判断湍流运动消长的里查逊数、湍流交换系数及其确定方法、 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确定方法
P1
P2 P3 G G V2 G Vg A
V1
A2 A1
P4
1 P Vg 2s in n
由上式可知,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 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风平行于等压线吹,背风 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沿着圆形 等压线作匀速圆周运动
ω
A′ O
A
B
北极地面上运动物体 受到的地转偏向力
假设物体运动的速度为v,从O点出发,经 过t秒后,到达A点,则 OA=vt 同时地面在t秒内转动了 ∠AOA′=ωt 物体在t秒内,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所偏离距离为 S=弧AA′=OA· ∠AOA′= vt·ωt= v ωt2 设因地转偏向力所引起的加速度为a,则 S=弧AA′=at2/2 所以a=2vω。 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当m=1时,F=a,即a在数值 上等于作用于单位质量物体上的地转偏向力,故 An=2vω
ω ωcosφ ωsinφ
但在其它纬度地区, 地平面绕其铅直轴转 动的角速度为地球自 转角在该地的铅直分 量ωsinφ,故任意纬度 φ上的水平地转偏向力 为: An=2vωsinφ
φ 纬度φ处地面绕其垂直轴 的转动角速度
水平地转偏向力具有如下的性质:(1)水平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垂直, 在北半球偏向空气运动方向的右方,南半球 偏向左方,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2)水平 地转偏向力只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 产生;(3)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纬度有 关,赤道为零,极地最大。
预定位置
一、作用于空气中的力
两类力:质量力和表面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在水平面上垂直于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改变值。即 -P/n,n为水平法向距离。它不仅 表示 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而且还 表示由于水平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单位 体积空气上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Gn):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 不均而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22.9 86.4
18.6
24.8 92.8
75
89.3
98.7
106.0
114.7
124.0
h大,表示改变单位气压所升降的高度大, 即气压随高度改变慢。因此:温度一定时, 气压愈高,气压阶愈小,气压随高度递减愈 快;气压一定时,空气柱温度愈高,气压阶 愈大,气压随高度降低愈慢。因此在同一气 压条件下,冷气团中气压随高度降低的速度 要比暖气团快,降低同样的气压,冷气团中 上升的高度小,而暖气团上升的高度大。
惯性离心力(C)
–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转动系统内的观察者 看来,在曲线轨道上运动的空气质点,时刻 受到一个离开曲率中心向外力的作用,这个 力是空气质点为保持惯性而产生的,叫做惯 性离心力。
–惯性离心力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垂直, 由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它的大小与空气运动 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即: C=v2/r
气压阶(h):单位气压高度差。
h=-dz/dP=1/(ρg)= RdT/Pg≈8000(1+αt)/P=29.3T/P m/hPa
例:已知低处气压P1=1000hPa,气温
t1=20.0 ℃ ;高处气压P2=850hPa,气温 t2=8℃,求高低处高度之差。 解:tm=14℃,Pm=925hPa, h=8000(1+0.00366×14)/925=9.09 m/hPa z2-z1=-h×(P2-P1)=-9.09×(-150) =1363.7米
摩擦力
空气运动时,因气层与地面之间或气层与气 层之间的相互摩擦而使空气运动减速,这种 因摩擦作用而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它分 为内、外摩擦力。 外摩擦力R1:外摩擦力的方向与空气运动的 方向相反,大小与空气运动速度成正比,即 R1=-K1v
v为风速,K1为外摩擦系数,由地面的粗糙 度决定。 内摩擦力(R2):又称湍流摩擦力,当空气内 部运动速度不一致或运动方向不同时,上下 气层之间就会引起相互牵制的作用,这种作 用称为内摩擦力。其方向与上下层风速向量 差Δv的方向一致,大小与上下层风速的向 量差Δv成正比,即 R2=K2Δv K2为内摩擦系数,其大小与乱流交换强度有 关。
T P T P0 0 T0 z r
g Rdr
P T 或 P T0 0
0.293r
Rdr g
P 1 P 0

例:求在T0=275K时,P为P0的 1/10的高度。当r=0.6℃· -1时为 hm z=275×100/0.6×(1-0.10.176) =15271m;当r=0.8℃· -1时, hm z=14338m。在大气顶界,P=0,则 z=T0/r,如果以T0=273K,r=0.6 ℃· -1 ,则z=45500m。 hm
1020
1025 G
1015
1010 1005 D
1015
1020 1025 1030 G 1020
1015
1010 1005
D 1025 G
1015
1010 D 1005
1015
1020
1020
D
D
H
预定位置
三、气压阶和压高公式
静力平衡方程
大气中任一微小气块都要受到重力 和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对于处于 静力平衡状态的体积为dx· dz的 dy· 气块,垂直方向所受重力为 ρ· g·dx· dz,气块上下底面受 dy· 到外界的压力差为-dP· dy,当 dx· 两力相平衡时,可得: dP=-ρgdz, 方程说明: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取决 于空气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由于g随 高度变化小,所以气压随高度的变 化主要决定于空气密度。
三、近地层中的风
G V 低 P-1 A R

P0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 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则反 之。 摩擦层中风的特征:
在摩擦层中,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 风向则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右偏,到摩擦层顶, 风几乎沿等压线吹了;在同一气团控制下, 近地层中风还存在着有规律的日变化,在同 一天中,日出以后,风速逐渐增大,午后达 到最大值,夜间风速减小,在高层大气中则 相反;在近地层中,由于空气的乱流作用, 使得风具有阵性的特征,风的阵性是指风向 变化不定,风速时大时小的特性。
实际大气中,空气 运动所受的摩擦力 是外摩擦力与内摩 擦力的合力,称为 总摩擦力。总摩擦 力的方向偏向于空 气运动反方向的左 方,所偏角度在陆 地上为30度左右, 海上为15度左右。 总摩擦力使低层空 气运动速度减小, 方向向右偏转。
v上
v下
v下
v上-v下
v上
R1 R1 + R2 R2
空气的水平运动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