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抽样检验.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抽样检验
大纲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概念
1、掌握抽样检验、计数检验、计量
检验、单位产品、(检验)批、
不合格、不合格品、批质量、过
程平均、接收质量限及极限质量
的概念
1.1抽样检验(p130)
——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从一批
或一个过程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
本)进行的检查,根据样本检验结果判
定一批产品或一个过程是否可以被接
收。
1.2计数检验(pp.130-131)
——包括计件和计点抽样检验。
计件抽样检验——根据被检样本中的
不合格产品数,推断整批产品的接收与
否。
计点抽样检验——根据被检样本中的
产品包含的不合格数,推断整批产品的
接收与否。
1.3计量检验(p131)
——通过被检样本中的产品质量特性的
具体数值并与标准进行比较,进而推断
整批产品的接收与否。
1.4单位产品(p131)
——为实施抽样检验需要而划分的基
本产品单位。……在抽样标准中定义为
可单独描述和考察的事物。……
1.5(检验)批(p131)
——提交检验的一批产品,亦为检验对
象而汇集的一批产品。
——它应由同型号、同等级和同种类
(尺寸、特性、成分等),且生产条件
和生产时间基本相同的单位产品组成。
——又分为孤立批和连续批:
孤立批——指脱离已生产或汇集的批
而不属于当前检验批系列的批;
连批批——指待检批可利用最近已检
批所提供质量信息的连续提交检验批。
1.6批量(p131)
——检验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常用N
表示。
1.7不合格(p132)
——单位产品的任一质量特性不满足规范要求。常据不合格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将其由重到轻分类为A、B、C类不合格。1.8不合格品(p132)
——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合格的单位产品。对应于不合格分类而为A、B、C类不合格品。
1.9批质量(p132)
——单个提交检验批产品的质量。由于质量特性值——计数值、计量值的属性不同而对之表示方法有别。
a.计数值有:
i) 批不合格品率(计件)——批的不
合格品数D 除以批量N: P=D/N,
ii) 批不合格品百分数(计件)100p
iii)批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计点):
批的不合格数D 除以批量N:u=D/N
b. 计量值有:
i) 批中所有单位产品的某个特性的
平均值μ;
ii) 批中所有单位产品的某个特性的
标准差σ或变异系数/V C σμ=等。
1.10过程平均(p133)
——在规定的时段或生产量内平均的过程质量水平,即一系列初次交检批的平均质量。
——过程平均表示的是在稳定加工过程中一系列批的平均不合格品率,而不是某个交检批的质量。
GB/T2828.1-2003,33.1.26中注:
“ 在GB/T2828的本部分中,过程平
均是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期间的质量水平(不合格品百分数或每百单位产
品不合格数)。”
由之过程平均有:
(1)不合格品百分数
1
1100,(20).k i i k
i
i D P k N ===⨯≥∑∑ 其中,(1,2,,)i i N D i k =L 分别为第i 批的批量
及其中的不合格品数。
(2)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
1
1100,(20).k i i k
i i C P k N ===⨯≥∑∑
其中,(1,2,,)i i N C i k =L 分别为第i 批的批量及其中的不合格数。
P 估计: µ1
1100,(20).k i i k
i
i d P k n ===⨯≥∑∑
其中,(1,2,,)i i n d i k L 分别为第i 批的样本量及其样本中的不合格品数或不合格数。
1.11接收质量限(AQL )(p133)
——当一个连续系列批被提交验收抽样时,可允许的最差过程平均质量水平。
——它是对生产方的过程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允许的生产过程平均(不合格品率)的最大值。
1.12极限质量(LQ )(p133)
——对于一个孤立批,为了抽样检验,限制在某一低接收概率的质量水平。
——它是在抽样检验中对孤立批规定的不应接收的批质量(不合格品率)的最小值。
2、 掌握一次与二次抽样方案及对批
接收性的判断方法
(pp.134-135)
2.1一次、二次等抽样方案
按抽样的次数——抽取样本的个数(不
是指抽取的单位产品——样本量),抽
样检验可分为一次、二次、多次以至序
贯抽样检验。
1)一次抽样检验
——从检验批中只抽取一个样本就对
该批产品做出是否接收的判断。
2)二次抽样检验
——是一次抽样检验的延伸,它要求对
一批产品抽取至多两个样本即做出批
接收与否的结论。当从第一个样本不能
判定批接收与否时,再抽第二个样本,
然后由两个样本的结果来确定批是否
被接收。
3)多次抽样检验
——二次抽样的进一步推广,如五次抽
样,则允许最多抽取5个样本才最终确
定批是否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