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文学革命的兴起: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青年》:创刊时间为1915年,主编为陈独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
命;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
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重点笔记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一、中国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头诗歌和神话传说。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口头诗歌和民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赋和《史记》。
汉赋是一种具有浓厚骈文色彩的文体,其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音韵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史记》则是一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唐诗以其格律严谨、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词则以其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抒情写景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3、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杂剧和明清小说。
元杂剧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戏曲形式,其表现出的情感强烈、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明清小说则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入人心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强调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倡导新文化、新文学,鼓励作家们创作具有现代性和反传统色彩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左翼文学时期: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革命和政治斗争,强调文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丁玲、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p.117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啊,就像一条神秘的河流。
那可是开山鼻祖般的存在呢。
你想啊,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给我们讲述着古人的生活百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简单的几句,就把那种爱慕之情描绘得如此生动。
里面有爱情的甜蜜,像小伙子对姑娘的思慕;也有劳动人民的辛苦,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
二、楚辞可就有点不一样喽。
屈原那可是大才子啊。
楚辞就像是在文学的天空中突然绽放的一朵奇葩。
读起来就感觉屈原像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在跟黑暗势力抗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简直太有力量了。
他在诉说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股子倔强和执着,就像一只凤凰,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向着光明飞翔。
三、汉代的赋啊,那真是大气磅礴。
司马相如的就像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我就想啊,他写的时候是不是像一个超级画家,一笔一笔地描绘出那宏伟的宫殿,那广阔的狩猎场景。
你看那些描写,就好像自己走进了那个奢华的汉代宫廷,到处都是金碧辉煌,能听到马蹄声,看到官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这赋写得真绝了!四、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像是一个万花筒。
陶渊明的诗那是清新脱俗。
他就像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感觉就像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突然看到了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
他和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完全不同,他就守着自己的小天地,种豆南山下,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而竹林七贤呢,他们就像是一群叛逆的少年,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自己的态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五、唐代的诗歌那可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啊。
李白就像一个谪仙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想象力简直要冲破天际了。
他的诗读起来就感觉特别畅快,好像他随时都能驾着云,提着酒壶,在天上人间自由穿梭。
杜甫呢,他就像一个记录历史的史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么深刻的写照啊。
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无奈,他的诗就像一部唐代社会的纪录片。
六、宋词是文学花园里的另一朵娇艳的花。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
《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古典文学的思想核心——儒家思想(核心:仁)1、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体系,提倡理性化、政治化,为维护君主及其政权服务。
2、1915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第一个口号,现代思想反对“所谓理性”。
)3、1917年1月,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现代文学开始;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结束,历时32年。
4、文学的功用:批判(如:悲剧将人性中的美好打破给人看,以此感动人的内心)5、文学划分标准:既考虑其地域性,也考虑其地域政治。
二、中西文化比较1、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冲突)(1)古典文学:文学是国家的体现,用国家利益决定文字,抹杀人的个性;(2)现代文学:文学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2、中国古典神话与希腊古典神话(强烈对比)(1)中国古典神话:(主人公)体现国家、民族,如“大禹治水”;(2)希腊古典神话:(主人公)是人性的体现(性格鲜活的奥林匹亚众神)。
3、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世界两大文明)都在强调“神”(1)东方文明:(静美)“山林文化”,如中国儒文化,印度宗教文明;强调“集体主义”,对神的绝对服从,“神”被功利化;强调精神——“一元论”——天人合一(2)西方文明:(壮阔)如基督教、希腊神话;“海洋文化”;物质坚守——“二元论”——人征服自然强调科学技术,人的开放导致物欲膨胀。
基督教强调人性恶(“原罪论”),即人的追求物欲享受的本能,体现有:拜金主义。
其“血液”是商业资本,导致了商业化的流行时尚。
(3)中西文明冲突——“五四运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冲突;“无政府主义”——“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憧憬(4)中西文化的碰撞冲击引起的文化人的“困惑”——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源。
三、文学的传媒化——当代文学的典型特征文学被解构分化为“纯文学”和“商业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两个大的历史阶段)1、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92、中国当代文学1949.10.1——至今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三个十年)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2、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3、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六、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三个时期)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开始(1949.10——1965)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新时期(1977——至今)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一、第一个十年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17——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1)“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新青年》)(2)《新青年》从两个方向上展开了思想启蒙运动:A.抨击传统文化B.《新青年》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3)代表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指出文学即“人学”,从人道主义角度考察文学郭沫若《女神》胡适的早期“白话诗”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2、第二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1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时期是第一个十年中文学思想和创作都十分活跃,成果十分显著的时期。
中国文学史笔记(框架版)
中国文学史笔记图片诗歌辞赋散文小说词戏剧骈文先秦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秦汉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班固之《咏史》《竹扇赋》张衡之《同声歌》《四愁诗》秦嘉之《赠妇诗》郦炎之《见志诗》赵壹之《疾邪诗》蔡邕之《翠鸟诗》《古诗十九首》枚乘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上林赋》等杨雄四赋东方朔枚皋王褒班固之《两都赋》张衡之《二京赋》《归田赋》王延寿之《鲁灵光殿赋》刘歆之《遂初赋》班彪之《北征赋》吕氏春秋李斯散文贾谊晁错淮南子董仲舒刘向司马相如之《难蜀父老》桓宽之《盐铁论》史记《报任安书》班固之《汉书》赵晔之《吴越春秋》某人之《绝越书》王充之文体作品时代班昭之《东征赋》蔡邕之《述行赋》赵壹之《刺史疾邪赋》祢衡之《鹦鹉赋》《论衡》王符之《潜夫论》魏晋南北朝曹操曹丕曹植王粲之《七哀诗》刘桢建安七子蔡琰阮籍之《咏怀诗》嵇康诗陆机潘岳太康诗左思之《咏史》刘琨诗郭璞游仙诗兰亭诗孙绰许询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左思之《三都赋》曹操教令曹丕兄弟书札《登楼赋》《洛神赋》谢灵运之《山居赋》《岭表赋》《长谿赋》鲍照《芜城赋》江淹之《别赋》《恨赋》王羲之之《兰亭集序》陶渊明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鲍照之《登大雷岸与妹书》陈寿之《三国志》范晔之《后汉书》刘勰之《文心雕龙》丘迟之《与陈伯之书》吴均之东方朔《神异传》张华《博物志》干宝之《搜神传》曹丕之《列异传》《搜神后记》邯郸淳《笑林》《西京杂记》刘义庆之《世说新语》颜延之民歌(《木兰诗》)谢灵运山水诗鲍照沈约谢朓永明体虞信《昭明文选》《与宋元思书》陶弘景之《答谢中中书》郦道元之《水经注》杨炫之之《洛阳伽蓝记》隋唐五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王绩初唐四杰杜审言沈佺期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王维孟浩然常建王翰王昌龄崔颢李欣祖咏高适岑参王之涣李白杜甫韦应物刘长卿顾况李益王勃之《滕王阁序》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杨炯之《王勃集序》卢照邻《释疾文》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魏征王绩元结李华韩愈柳宗元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游仙窟》《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讲经文与变文敦煌词花间词冯延巳李煜李商隐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刘仝刘禹锡柳宗元吕温李德裕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杜牧许浑刘沧贾岛姚合温庭筠韩偓吴融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郑谷韦庄罗隐李商隐宋代王禹偁九僧诗潘阆,魏野,林逋寇准杨亿刘筠,钱惟演之西昆体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禹偁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胡铨和陈亮政论文陆游和范成大笔记朱熹《宋文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王安石王令苏轼黄庭坚陈师道江西诗派陈与义曾几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刘克庄戴复古文天祥谢翱汪元量耶律倍萧观音萧瑟瑟《醉义歌》元好问《乐府诗集》鉴》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叶梦得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岳飞辛弃疾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姜夔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文天祥元代方回戴表元耶律楚材刘因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杨维桢宋元话本《西厢记诸宫调》关汉卿王实甫之《西厢记》白朴之《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之《汉宫秋》纪君祥之《赵氏孤儿》杨显之之《潇湘雨》石子章之《竹坞听琴》河北山东山西作家群郑光祖乔吉与宫天挺《追韩信》《敬德不伏老》《东堂老》《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元代散曲明代高启袁凯杨基台阁体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王世贞与后七子宋濂刘基归有光与唐宋派李贽袁宏道公安派锺惺、谭元春竟陵派张岱复社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朱权朱有敦贾仲明杨讷刘东生之《娇红记》王九思康海《一文钱》徐渭李开先几社陈子龙夏完淳拍”《剪灯新话》之《宝剑记》梁辰鱼之《浣纱记》《鸣凤记》高濂之《玉簪记》孙仁孺之《东郭记》周朝俊之《红梅记》沈?吴江派玉茗堂孟称舜之《娇红记》汤显祖陈铎散曲冯惟敏金銮梁辰鱼施绍莘《山歌》与《挂技儿》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和吴嘉纪朱彝尊和王士禛施闰章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桐城派袁枚《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浙派词吴伟业和尤侗李玉李渔《长生殿》《桃花扇》蒋士铨《雷峰塔传汪中李兆洛《骄体文钞》宋琬查慎行赵执信袁枚及性灵派郑燮、黄景仁郑燮沈复《镜花缘》常州词派《词选》张惠言奇》《再生缘》汪笑侬早期话剧诞生近代龚自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郑珍“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新派诗康有为丘逢甲秋瑾柳亚子苏曼殊同光体湖湘派晚唐派龚自珍梅曾亮曾国藩梁启超与新文体康有为的政论文谭嗣同严复与林纾章炳麟的革命檄文《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与《孽海花》鸳鸯蝴蝶派苏曼殊龚自珍周济与常州词派蒋春霖邓廷桢“清季四大词人”文廷式现代当代【注】此表除现代和当代部分外,皆依照袁行霈主编之《中国文学史》一书制成,删繁就简,取其脉络,以资读书参考。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中国文学史笔记〔暂缺秦汉文学、清代文学〕2015 涉外文新下载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唐初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杜甫 4大历诗风5韩孟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级及晚唐五代词(五)宋元文学……(六)明清文学……〔七〕近代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中国文学史 笔记
名词解释: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在内容上反映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警种记》《金印记》《连环记》定了沈氏的声律论解开了论战的序幕,沈氏便在《词隐先生论曲》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在嘉靖年间洪楩缩刊,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醒梦》《解闷》《敬梘》六集,每集又分上下两卷每卷5种,共60种又称《60家小说》今存仅4种,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和在一起排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小说四种》,一般认为其中《张生踩鸾灯传》一篇是宋人话本,《苏长公章台柳传》是元人所写,《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和《孔淑芳双鱼坠扇传》出于明代。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作者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包容了旧本的汇集和新著的创作,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称“二拍”,是一部个人《剪灯录》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馀话》李昌祺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性灵说”是他们的理论主张,反对拟古蹈袭,创作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约束,摆脱道理束缚,把表现个体自由悟性和欲望看做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故名。
在文学观念上出“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性情流露的体现,提倡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
8首一组,相互关联,13组诗浑然一体,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连叠杜诗原韵,一叠再叠至13叠104首,另附自题诗4首,澜翻不穷,无斧凿凑韵之痕,是一种创造性的史诗巨制,显示出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论。
体”。
以内容上说,多写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形式上说,以叙事为主语言辞藻华丽缤纷,深情绵缈;情节上,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
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
(文学的艺术性质)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
(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1、“人”的发现2、西方观念的影响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卢梭的忏悔思想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尼采对传统思想的反叛3、社会变革的促进1)文学活动和报刊创办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
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
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
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
(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
“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
“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
“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
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
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1901年,第一本英文版,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日文版更早,更丰富。
*例举青苔(moss)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六朝,证明以史的观点考察文学现象,才能彰显其历史价值与意义。
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一些主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种主流的建构。
布拉格语言协会成员之一的伏地契卡,文学史家其实不必处理所有读者的每一个反应,文学史家要研究的是整个时代对当时文学现象的观感,以及具有历史的普遍性意义的意见。
文学的发展是否有目标性
胡适代表的“五四史观”,以达尔文的“演化观”为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
(但是演化观理论不能应用到人文领域,西方出现同样的理论错误,如英国spencer《自然演化说》)主张“后出转基因”“后来居上”,如评价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丰折臂翁》《买花》。
认为撰写文学史就是描述甚至证明文学精神开展的过程,以及各种阻碍是如何被克服的。
质是一种“线性进步意识”,认为文学有其终极目标,例举对杜丽娘的形象分析和对杜甫《秋兴八首》的评价。
台湾籍哈佛教授林毓生曾指出“五四运动”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即激烈的反传统思想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
例举韩愈“作诗如作文”对宋诗的影响,让诗歌失去了丰美的情韵,其结果瞠乎其后。
朱光潜曾认为韩愈是宋诗的始祖,严羽严沧浪认为宋诗“以作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而中晚唐则是唐转宋的关键(钱穆)。
*主张真理的相反也同样是真理,提倡文学史研究从神圣化走向客观化,兼综博采,“转益多师是汝师”。
书目: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根据唯物史观多次修改)叶庆炳《中国文学史》(文献资料有
价值)台静农《中国文学史讲义》(对民间文学吴歌西曲诸宫调颇有研究)王国璎《中国文学史》(把各种观点转成自己的话)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自我觉醒的个人主义“演化观”)美国汉学界《剑桥中国文学史》(编辑中,以历史读者的接受史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编写)
呼吁“重读文学史”,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例举美国汉学家Robinson对刘大杰书中五位女性作家(全在宋以前)的质疑,提示明清“才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