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1901年,第一本英文版,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日文版更早,更丰富。
*例举青苔(moss)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六朝,证明以史的观点考察文学现象,才能彰显其历史价值与意义。
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一些主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种主流的建构。
布拉格语言协会成员之一的伏地契卡,文学史家其实不必处理所有读者的每一个反应,文学史家要研究的是整个时代对当时文学现象的观感,以及具有历史的普遍性意义的意见。
文学的发展是否有目标性
胡适代表的“五四史观”,以达尔文的“演化观”为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但是演化观理论不能应用到人文领域,西方出现同样的理论错误,如英国spencer《自然演化说》)主张“后出转基因”“后来居上”,如评价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丰折臂翁》《买花》。认为撰写文学史就是描述甚至证明文学精神开展的过程,以及各种阻碍是如何被克服的。质是一种“线性进步意识”,认为文学有其终极目标,例举对杜丽娘的形象分析和对杜甫《秋兴八首》的评价。
台湾籍哈佛教授林毓生曾指出“五四运动”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即激烈的反传统思想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例举韩愈“作诗如作文”对宋诗的影响,让诗歌失去了丰美的情韵,其结果瞠乎其后。朱光潜曾认为韩愈是宋诗的始祖,严羽严沧浪认为宋诗“以作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而中晚唐则是唐转宋的关键(钱穆)。
*主张真理的相反也同样是真理,提倡文学史研究从神圣化走向客观化,兼综博采,“转益多师是汝师”。
书目: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根据唯物史观多次修改)叶庆炳《中国文学史》(文献资料有
价值)台静农《中国文学史讲义》(对民间文学吴歌西曲诸宫调颇有研究)王国璎《中国文学史》(把各种观点转成自己的话)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自我觉醒的个人主义“演化观”)美国汉学界《剑桥中国文学史》(编辑中,以历史读者的接受史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编写)
呼吁“重读文学史”,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例举美国汉学家Robinson对刘大杰书中五位女性作家(全在宋以前)的质疑,提示明清“才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