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训练(二)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辽宁阜新二中检测)11世纪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普遍存在。这一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宗法制度B.土地封赐

C.武力征服D.爵位封赐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B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下的封君封臣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排除A项;武力征服不是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基础,排除C项;爵位封赐是建立在封土基础之上的,排除D项。

2.(2020·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解析:选A。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教会或教皇对王权都形成了有力的制约,A项正确;“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是在近代形成的,排除B 项;“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与“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不符,排除C项;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在古代罗马就已经产生,D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合,排除。

3.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下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B.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D.无产阶级

解析:选C。在城市兴起过程中,市民阶层是“新社会集团”,故选C 项。农民阶级、贵族阶层早已存在,A、B两项错误;无产阶级出现在近代社会,D项错误。

4.(2020·辽宁阜新二中检测)这一城市是今天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古代史上,它的陷落曾标志着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这一城市”指的是世界古代史上的()

A.君士坦丁堡B.罗马城

C.耶路撒冷D.腓尼基

解析:选A。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A项正确;罗马城、耶路撒冷和腓尼基都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无关,也不是今天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中心城市,B、C、D三项错误,均排除。

5.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建立了沙皇专制政体,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这些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B.正式确立了沙皇体制

C.强化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制度

D.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选C。伊凡四世改革对沙皇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伊凡四世改革是在16世纪,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是在17

世纪末,A项错误;沙皇体制是在改革前建立的,B项错误;伊凡四世改革对欧洲封君封臣制度是一种打击,D项错误。

6.(2020·山东烟台期中考试)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A.中国人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D.罗马人

解析:选B。谚语的意思是:中国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法兰克人应用并改进。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传播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故选B项,排除A、C两项;谚语没有涉及罗马人,排除D项。

7.(2020·北京西城期末考试)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解析:选C。材料反映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这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没有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垄断”,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8.(2020·北京大兴三中期末)751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经历

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材料能证明()

A.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B.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

C.《经行记》是最早的记载中非交往的史料

D.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唐代《经行记》、元代《岛夷志略》等有关中非交往的记载可知,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故A项正确;郑和是明朝时期到达非洲的,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最早”,排除C项,杜环和汪大渊没有到达南美洲,印加属于南美洲,排除D项。

9.(2020·辽宁本溪高中高一5月测试)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解析:选C。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天皇权威和建立中央及地方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革,模仿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到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度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形成,不是实施大化改新的结果,排除B、D两项。

10.“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援朝明军围攻蔚山,初获小胜。”这场战役()

A.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B.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C.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