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
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
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
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
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主要内容:1.中国新闻传播媒介史2. 中国新闻传播业务史3.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4. 中国新闻传播专门5. 中国新闻传播管理6.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1917年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8年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到目前为止是中国报业最有代表性的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我国新闻进入了近代从时空角度:1.空间型媒介(突破空间障碍)2.时间型媒介(突破时间障碍:石刻书记壁画)3.时空复合型(书简)从使用媒介角度:1.文字媒介2.语言媒介3.实物媒介“新闻”这个词最早现于唐代第二节古代的传播组织1.官僚系统的内部传播:公文、内部情况通报2.官僚系统的公开传播:保甲、社学、书院3.民间组织的公开传播:宗族、乡约、私塾4.民间组织的私密传播:天地会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一.产生时间1.周朝说欧美学者认为最早是《春秋》,根据王安石所说2.汉代说《汉书》3.唐代说:孙樵的《读开源杂报》二.运行制度(一)。
唐代进奏院状1.朝政公报(最早的古代报纸形式):传播范围窄,限于京城2.进奏院状:由京城的邸务留后使发给藩镇的节度使,本叫下行官文书,但在唐后期成为上行官文书,也叫地方一级官报,因为藩镇节度使实力扩大。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二)宋代的邸报和小报1.政府的控制与邸报的发展地方节度使设立了“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管理地方派到邸的官员,后改为“都进奏院”,并设在大内在宋代后又设立了“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最早的是“判报”,负责给官员为给事中,到宋真宗时变成定本制度,权力转为枢密院(国防部),到王安石变法后,只由枢密院抽检,到南宋定本制度又恢复。
(定本制度)P13宋代进奏院状相比唐代的进奏院状的变化:①改由政府控制,有了新闻审查②.内容基本定型,并在以后历朝历代也是这几种内容;③朝报的商业化内容: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2.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写流行的报纸出现的原因:(1)进奏院官员为了牟取利益(2)政府管理不严(3)内容真实,百姓需求(三)元代在元代,有没有报纸仍存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元代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较之唐宋时期,大为退步,只是在传递方式上有所改进。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成立后各种媒体大发展的背景和基本情况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大发展(1)发展情况民国初年报业盛极一时。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数量及销量陡增。
这一时期被称为“报纸的黄金时代”。
(2)繁荣的原因①旧禁令的废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禁令完全被解除。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认为前清的《著作权章程》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闻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初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
a.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b.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如交通部核减新闻邮费和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保护支持新闻自由的机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一发,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对此,孙中山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期间,各种报界团体曾多次代表报界,就报律、报人的权益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涉。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新创办的报刊,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和记者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形成无序之自由。
这种情况与封建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3)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3)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
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
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各章重点纲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纲要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和自己的史观。
一、名词解释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以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木铎 : 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敦煌进奏院状: 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
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抄。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万历邸钞》:系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按原抄件影印出版(1968年版),因它抄录于邸报,故曰“邸钞”;又因其邸报出于明朝万历年间,故统称为“万历邸钞”。
二、简述题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及作用答:(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三、论述题为什么中国近代报刊没能产生于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土壤?答: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是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不能在实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新闻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国新闻史的定义与特征中国新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新闻发展的历史,包括新闻传播、新闻制度、新闻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新闻史的特征是悠久、丰富、多元。
2. 中国新闻史的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新闻、近现代新闻和当代新闻三个阶段。
古代新闻以官方新闻和民间新闻为主,近现代新闻以西方传媒的引入和中国新闻现代化的为主,当代新闻以传媒市场化和多元化为主。
3. 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包括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多样、制度多元等。
4.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包括文字、口头、画图、雕刻、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5.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包括皇家旨意、官方新闻、宣传机构、新闻组织、新闻自由、新闻监管等。
第二章中国新闻史的古代新闻时期1. 中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包括《春秋》、《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史书。
2. 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包括文字、口头、书信、壁画、石刻等。
3. 中国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包括史官、书吏、佐史官、宣传使等。
4. 中国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第三章中国新闻史的近现代新闻时期1.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传入与发展近现代中国的新闻传入主要包括西方传媒、新闻学理论、新闻制度等,进而促进了中国新闻的现代化。
2.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传播工具近现代中国的主要传播工具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刊物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刊物包括《申报》、《京报》、《新民报》、《大公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
4.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新闻机构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机构包括官方机构、民间机构、外国机构等。
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万国公报》与强学会
梁启超与《时务报》
资产阶级维新派拉开中国政党办报的帷幕 维新派其他报刊
中 国
国人同期办报高潮
政
党 报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
刊
的 发
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办报的重要性
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保皇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国内革命报刊的兴起
革命报刊的发展与报刊使命
报历程 党的新闻事业在瑞金的继续发展
延安新闻事业的发展
国统区的《新华日报》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拉开中国政党办报的帷幕 1.《万国公报》与强学会
1 / 6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务文体的特征: 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梁启超打破了传统八股文的清规戒律和条框束缚,打破了 古文、骈文、散文等的界限,大胆运用各种笔法,点评时政,畅所欲言,实现了写作上的大 解放。 ②内容浅显流畅,明白易懂。梁启超摒弃了传统文言文估屈聱牙、深奥难懂的词汇,而 是使用大量的通俗语、外来语,采用外来的句法来论证问题、说明道理,使文章变得易于理 解、易于阅读。 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的文章虽然洋洋洒洒,但逻辑清晰,层析易辨; 同时笔锋总是饱含情感,读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能使读者受到很强的感染。 3.维新派其他报刊 (1)《知新报》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于 1897 年 2 月 22 日在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 康广仁任总经理。因为是在澳门出版,所以它的言论大胆直接,同时也最全面。1901 年 1 月 20 日,《知新报》停刊。它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 (2)《国闻报》 它是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 年由严复在天 津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其副刊《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一: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④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②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④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戴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颁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②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类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④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妻言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哪”,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编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编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哪”,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④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布。
④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燃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社会上的传指手段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新闻学: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新闻业务是研究各种新闻业务技能的规律,包括采、写、编、评、摄、录、管等被称为新闻“术”的东西。
.新闻史是研究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所谓新闻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戈公振新闻与历史的异同•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帮助我们掌握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借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经验王韬——报刊政论文体梁启超——时务文体黄运生——新闻通讯文体3.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为进步和革命的政治服务•“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反映人民的声音•艰苦奋斗、勤俭办报(五头骡子办报、清凉山精神、船上办报)4.帮助我们从前人的失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二、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古代(唐开元年间到19世纪初)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近代(19世纪初到1919)外国人办报、国人办报.现代(1919到新中国成立)五四、大革命、四一二.当代(1949至今)新闻学概论知识点1.新闻媒介的双重性新闻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
②新闻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
2.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五个要素3.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
第二,正确导向原则。
第三,批评教育原则。
第四,依靠群众原则。
4.新闻指导性是新闻报道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功能。
新闻传播机构运用新闻手段,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受众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新闻指导性是按照新闻规律,发挥新闻手段的功能,在满足受众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创始人是麦克卢汉。
5.新闻自由,是指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媒体和公民采访、写作、报道、发布及接受新闻,创办媒体,出版、发行媒介产品等的新闻自由权利。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1901慈禧的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清末十年成为中 国报刊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发展,形成 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报刊出版地点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 阳、桂林、昆明、济南、广州、兰州、伊犁、西藏等60多个 城市和地区,几乎遍布全国。这些报纸中绝大部分是政治上 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的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 《东方杂志》和上海的一些比较出色的商业报纸。
同盟会阶段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 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民报》一出,就在海外留学生以及华侨社会中风行。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章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 分缓慢。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1、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创刊; 2、《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 3、第三份是首次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1856 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由于华文报刊生存空间狭小,基础薄弱,自1858年《沙架免 度新录》停刊后,海外华文报刊进入了一个长达16版 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一)上海: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的重要基地,代表报刊:《汇报》《新报》《汇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
内容经常涉及政事,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笔战。
办报相当艰难,多次改组和改名,仍收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一年半后停刊。
《新报》1876年11月23日,主办人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出自道库。
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炒,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和国际新闻,涉及新闻、军事、外交和商情道台控制,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愤世嫉俗”之作一律不予发表1882年后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机关报,而停刊(二)广州: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代表报刊《述报》《广报》《述报》1884年4月18日创刊,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一年左右停刊。
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并重视图像新闻报道,图文并茂,每期刊登至少一幅新闻纪实图画鲜明爱国立场——在中法战争期间连续和相近报道发展过程、实况和官方态度和社会舆论,表明了主战意愿;支持省港两地人民抗法斗争。
《广报》1886年6月24日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形式同《申报》略同,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发行面很广,深受海外侨胞欢迎因报道被查禁后将地址迁到租借,改名《中西日报》1990年因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消息而最终查封。
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
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到上海成立强学会,1896年月12日出版〈强学报〉,为该会机关报,政治色彩更浓,明确提出变法维新主张。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
梁任总主笔。
旬刊、书本式,连史纸印刷。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每期约3万字,印刷较为精美清晰。
内容首先是论说,其次是皇帝谕旨,大臣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第二期起又将域外报译分成西文报译和东文报译、法文报译。
报译的分量最大,占全刊的一半以上。
《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维新言论最直接全面,直到1901年1月20日停刊,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
天津维新报《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湖南维新报《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办、旬刊。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湘报》1898年3月7日长沙创办。
湖南第一份日报。
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谭嗣同。
比新报激进一些。
6、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
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7、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多。
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
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
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8. 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一)形成:从时代背景来看,甲午战争后,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也无法适应介绍西方新知、新学的需要;从主观来看,维新派人士对变法的阐述和宣传,主要通过政论方式展开。
首先王韬在《循环日报》中运用,但未成气候,多数报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后来经过梁启超在《时务报》以及《新民丛报》上运用达到成熟(二)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梁启超曾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这一文体的产生及其特点作过精辟的阐述。
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9、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在何地诞生?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中外纪闻》(万国公报)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动,一生主办了诗歌报刊:《万国公报》《新民丛报》《时务报》《清议报》等等,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①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②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③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④提出强调并舆论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何种政体,健全的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报纸是造成舆论最重要、最有力的机关;⑤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的概念⑥创造了“新文体”,即“报章体”,其特征是语言丰富,条理明晰,平易畅达,笔调自由,感情充沛,也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
《时务报》: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被查封后,康有为多方联系,策划另办报纸,得到了黄遵宪的大力支持,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吴德潇、走凌翰、梁启超等五人联名发起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汪康年任总理,负责报馆内外事务。
梁启超任主笔,负责具体的文字工作。
《时》为周刊,线装书册式,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身后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
特别是梁启超长达6万余字的《变法通议》,在该刊上连载21期,影响相当深远。
随着他们对现实和腐败当局的揭露,很快遭到了顽固派的抵制,尤其是以张之洞为首的顽固派官僚对报内事务横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