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智慧的火花 涌动生命的灵性——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智慧的火花涌动生命的灵性——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细节-小学数学论文
点燃智慧的火花涌动生命的灵性——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细节江苏南通市第一棉纺织厂第二、三工人子弟小学(226002)申炎霞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一致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为它直接关注了儿童的理智和心灵,凸显了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时,如何去捕捉和处理,使它们转化成教学的契机,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生命灵性的真正涌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胸有成竹酿生成
重视生成并非是否定预设,那不是指针的偏转,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种提升,一种超越。预设依然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我们的预设要充分,要做到对结果了然于心,对过程周密考虑。教师预设的程度必然影响着生成的收获。如笔者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的为闰年,有余数的为平年)之后,并没有将“如果是整百的年份不适合用这种判断方法” 急着交代出来,而是出示“1896年”这个年份,让学生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接着,笔者问学生:“1896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1900年啊。”这时,笔者根据学生的提议微笑着用多媒体将1900年的年历呈现,当他们在年历中看到这一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都感到非常疑惑,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是否是计算机出现了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有效地激发了。实质上,对于学生
情绪的跌宕起伏,笔者是心中有数的,而正是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心预设,才能在润物无声中顺利将教学引向生成。学生亲历了探究的过程,对判断整百年是否是闰年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再介绍“四百年一闰”的知识时就顺理成章了。这样,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不仅轻松构建了知识,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可见,动态生成的起点是充分的预设。
二、顺水推舟促生成
当我们有了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后,接下来就会根据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常常会跳出我们教学预设的框架,且那种突然的袭击是我们毫无心理准备的。这时,教师若能冷静面对,适时顺水推舟,顺势而下,自然能水到渠成,驭生成于弹指间。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 一课时,笔者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番观察,在讨论交流中有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这样的“发现”,笔者并未立即作出应答,而是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首先让学生指一指、量一量圆锥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马上有学生出来反驳:“高是和底面垂直的那条线段,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这样的线段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学生轻松地明确了圆锥高的含义,对于结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也理解得相当到位。但笔者并未止于此,而是趁势又进行了追问:“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圆锥的高呢?”“平静的湖面”再次掀起了波澜。一个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用一张纸蒙在圆锥底面,找到底面的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至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那么,这个圆锥如果是实心的,岂不是要在它的底面打个孔才能去测量?有没有更为通用、最为简便的测量方法呢?” 这时又有学生站起
来兴奋地说:“把圆锥靠在墙边,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去量。”我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并发现规律,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教学也显得生动而有灵性。
三、有的放矢辨生成
可以说,教师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能迸发多高的生成性火花。文本不是静态的,因此教材内容并不是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为了使数学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向动态的生命型转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善于抓住,机智辨别,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笔者出示相关图后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平移了几格,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的。”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运用了“点对点” 的数格法,如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6格或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6格或c到c的距离也是6格,所以这棵小树平移了6格。而有一位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认为可以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个格子,再数一数这个图形平移前后中间空了几格,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平移的距离。面对这意外的生成性资源,笔者稍微镇定后,迅速作出了辨析,反馈时运用好了这一“亮点” 资源,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在互动中渐入佳境。较为普遍的平移方法是“点对点” 数格法,但是教学活动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性的,这位学生的“数格法”,由于减少了寻找“点” 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显得更为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纳。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巧妙处理教学中的生成性细节,让劳动闪耀创造的光芒,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现、探索与思考,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实现师生生命的真正涌动,而这才是我们教学
追求的最高境界。(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