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风俗介绍45页PPT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民俗风情1. 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五十六个民族哈尼族

•
•
•
哈尼族服饰2
•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饰极为讲究,其服饰做工精巧,整体匀 称。一套阿木妇女服饰,可分为:帕匹(绣花腰带)、“帕合” (衣服)、“阿达” (绣花围腰)、“帕吃” (统裙)、俄抠(头箍)、 “俄巴” (扎头带)、“泡通” (彩色头穗)、“住什” (彩色料 珠)、“纳斥” (耳环)、“纳斥斥扎” (银链子)等十个部分,每 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 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 (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无巴”、“马牙” (帽 子、包头巾)、“帕洪、帕得”(衣裳、围腰)和“帕苦” (腰带)。 切弟妇女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 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裳,外套 青色左衽马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哈 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 膝部,衣裙一体。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 或是银腰带。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 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 哈尼族腊乜支系(妇女)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 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 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用银币做纽扣或布制满襟对扣。 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围腰、裆部、裤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 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 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 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 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 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 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 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 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 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3月20号讲课课件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 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 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若是逢年 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 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 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 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 村边。
按传统习惯,家中分别设有男室、女 室 。 只 有 男 人 可 以 与 客 人同桌用餐,妇女一般不陪客。 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 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在 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 在女室就餐,首席则由女性长者坐。
哈尼族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 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 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 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 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 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 “和泥”、“窝泥”、“阿 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 种。如“哈尼”、“僾尼”、 “碧约”、“卡多”、“豪尼”、 “白宏”、“布都”、“多尼”、
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 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 辈 子,死在阴间得永生”。因此,死仅 仅 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 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 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 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 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对挽 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 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姑 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 摹仿学习。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 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一曲丧家哀 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岁时节令
•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开秧 门、新米节、昂玛突
日常生活中的 礼仪与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哈尼族服饰》PPT课件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 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 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 长丈余的腰带。
碧约支系
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 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 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 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 拖拉到背部。
“白宏”、“布都”、“多尼”、“叶
车”、“阿木”等等精选。ppt
2
二、哈尼族的服饰
1、各支系的服饰特点 2、哈尼族的服饰材料 3、哈尼族服饰的颜色 4、哈尼族服饰的款式 5、哈尼族服饰的装饰
精选ppt
3
精选ppt
4
精选ppt
5
精选ppt
6
精选ppt
7
精选ppt
8
1、各支系的服饰特点
布都支系
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
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
原则。
哈尼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
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
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埂回堤
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 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其水的崇拜心理。
精选ppt
12
精选ppt
1
一、哈尼族的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
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
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
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
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
“和泥”、“窝泥”、“阿泥”、“哈泥”
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其云南省哈的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的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
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
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奕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奕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一般选择半山居住。
哈尼族人家庭都建有耳房,或是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哈尼族的习俗介绍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更多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①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 从复年的正月初一开始,以十二属象计日,轮到龙属象的即为龙日,蛇属象的,即为蛇日,以此类推。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假如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答应。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假如在路上没有碰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婚俗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
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
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
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民俗风情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哈尼族风俗习惯

哈尼族风俗习惯食俗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有十月节(新年)、六月节(吃新)、波突(祭山)、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恋爱歌宴)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
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
哈尼族课件

服饰
•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于 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 上衣和长衣和长裤,用青 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 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 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 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 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 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 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穿 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 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 无论纽扣、耳环、项圈、 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 衣襟、环肩、袖口、裤脚、 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 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 图案。
饮食
• 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 腌酸菜。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 蔬菜中做调味品。
• 哈尼人每家都有大小不一、永不熄灭的火塘,而每个 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 菜用一个火塘支蒸锅;还有一个火塘专煮猪食,从不 混用。
• 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 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 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每家杀一只 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 娘不得食。
云南原生态哈尼族文化
• 祭祀 龙神 树仪 式
• 数百 哈尼 同胞 跪拜 龙树 神
• 龙日
按照哈尼族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数 起,第一个属龙的日期便被称为“龙日”,今 年阳历的2月27日(农历正月初十)正好是哈 尼族的“龙日”。举行了“阿玛昭”(即“龙树神”) 的迁居仪式。
概述• 哈尼族ຫໍສະໝຸດ 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 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
• 哈尼族的服饰多为黑色、蓝色镶彩色花边。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 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喜戴帽。女青年爱用银链、银币、 银泡为胸饰。
全面云南美丽的哈尼族.ppt

月里,经过漫长的迁徒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山 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 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个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 干个土语。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尼族的婚俗
过节期间前一年出嫁 的姑娘可以到山林里聚 会.互相诉说自己的新 婚生活,外人不得偷听。 如有人偷听者,此人会 被受到惩罚。婚前青年 男女社交自由,如果男 女双方情投意合,由双 方的老人同走一段路, 如果在路上没遇见兔子、 狼等野兽,就算定婚了。
尼族有“卡多”、
“尼”、“碧的”等自 称,他称20多种,解放 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
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
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
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
先民之一,全省哈尼族人口有 132.52万余人(1998年统计数),占云南省少数民 族人口总数的9.99%。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 普专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从行政区属上看,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 茅地区、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等地州市。其 中,墨江县、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元江县、普 洱县、江城县和镇沅县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
云南少数民族51003 隋娜妮
1
古老的哈尼族
哈尼族的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哈尼族
哈尼族共125万多人, 其中云南省124.8万多 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
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 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 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 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哈尼族的服饰文化》课件

哈尼族男子的服饰
日常服饰
哈尼族男子的日常服饰以长衫、长裤为主,颜色较为素雅,通常为深色系。在 服装的细节上,如领口、袖口和裤脚等处,常有精美的刺绣或镶边装饰。
节日服饰
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时,哈尼族男子会穿着特别定制的服饰。这些服饰色彩更 为鲜艳,刺绣图案也更为复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女子的服饰
现代社会的审美和穿着需求。
市场开发
通过市场开发,将哈尼族服饰推 向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其传承和 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经
济效益。
05
总结与展望Leabharlann 总结哈尼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总结
特点
哈尼族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 值,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 民族精神内涵,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 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通过了解这些民间传说,可以更 深入地了解哈尼族服饰的文化内 涵,感受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04
哈尼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传承
哈尼族服饰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01
02
03
吸引游客
哈尼族服饰独特的款式和 图案吸引着游客,成为旅 游纪念品和拍照道具。
文化体验
在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 验穿着哈尼族服饰拍照、 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 哈尼族文化。
日常服饰
哈尼族女子的日常服饰通常为短上衣、长裙,搭配绣花鞋。 上衣多为浅色系,裙子的颜色则较为丰富。绣花是哈尼族女 子服饰的一大特色,她们会在衣服的各个部位绣上精美的花 卉、动物等图案。
节日服饰
与男子一样,在节日或庆典时,哈尼族女子会穿着更为华丽 的服饰。这些服饰的布料更为考究,刺绣工艺也更为精湛。
化的风格。
哈尼族服饰在历史上也受到汉族 的影响,如刺绣、印花等工艺。
哈尼族介绍PPT课件

涵丰富,反映了本民族所处的自然
环境、民族历史,农耕活动、图腾
崇拜、社会礼俗等等。
.
7
好的,那么接下来…… 给你们介绍哈尼族的 长街宴 吃货们,注意啦!!!
.
8
长街宴
长街宴作为哈尼十月年中的一个习 俗,是一个祈福的宴席。因此,不同肤 色、不同国度的人,都带着一种美好的 愿望,像朝圣一般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长 街古宴盛会,品宴席上福寿安康的“祝 福”美食。手里夹着一双筷子,从“龙 头”席沿街吃到“龙尾”,互相祝福事 事顺心,家兴业旺,平安幸福。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 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 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 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 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 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
3
.
4
身穿哈尼服饰的孩子们
.
5
哈尼族婚礼服饰
.
6
哈尼族的服饰不仅异彩纷,而且内
用石料或砖块砌成,蘑菇房经久耐用,冬
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
与巍峨的山峰
,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
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
29
.
30
.
31
.
32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 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 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 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 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 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
水、递上水烟筒。
.
33
茶酒的礼仪
客人到家,要是没到吃饭 时间,主人会喜笑颜开地 倒上一怀自家种、自家采 自家加工的浓茶。进餐时,全家老小都要起 身让座,主人会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