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教育

作者:丁慎军, 孙秀燕, DING Shen-jun, SUN Xiu-yan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7(9)

被引用次数:4次

1.吴仁荣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期刊论文]-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2.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1998

3.杨光群新世纪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成因[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05)

4.邹强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念管窥[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 2007(01)

5.刘吉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价值观 2004(02)

6.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 2002

7.袁应柏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期刊论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1.期刊论文康廷虎.王晓庄.KANG Ting-Hu.WANG Xiao-Zhuang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

目的:了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和求职效能感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问的关系.方法:运用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和求职效能感量表对18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男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得分高于女大学生(93.0±5.3/91.7±4.7,P=0.029),而社会价值取向得分低于女大学生

(80.6±5.1/82.1±4.0,P=0.043);(2)男大学生求职效能感得分高于女大学生(60.3±8.3/57.7±11.0,P=0.048);大城市大学生求职效能感得分高于小城镇、农村大学生(62.4±8.5/58.3±9.0、57.2±11.2,P=0.009);(3)择业价值取向变式对求职效能感各维度的解释比例为1.0%、1.1%,而求职效能感变式对择业价值取向各维度的解释为1.9%、0.6%.结论:(1)男大学生倾向于个人价值的择业价值取向,女大学生则倾向于社会价值;(2)男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总体评价高于女大学生,来自农村、小城镇大学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总体评价低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3)典型变式能够较好地解释求职效能感和择业价值取向的观测变量,但是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效能感之间并不存在好的解释力.

2.期刊论文王海柳.WANG Hail-iu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4)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令人忧虑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取向正在走向边缘化、经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走向享乐化、审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感性化、信仰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拜星化".为努力消减这种负面影响,应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着力改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3.期刊论文阚乃虎.牛永辉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趋势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3,""(9)

价值取向个体性与价值取向集体性相对,因价值取向集体性的导向认识,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价值取向个体性的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积极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内涵、表现及成因的分析,论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倾向的现实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并就如何认识和加强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进行了探讨.

4.学位论文于振涛建国以来人生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历史分析2008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自身一定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用下,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要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塑造与一元、极端与破裂、再造与分化、现实与多元四个时期。

人生价值取向塑造与一元时期(1949年-1965年),社会实践、社会理论与人生目标、理想信仰相一致,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大学生毕业分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在根据国家需要毕业分配至工作岗位之后,在服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协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个人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取向极端与破裂时期(1966年-1976年),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随着政治热情演变为政治狂热,对集体和社会利益绝对肯定,对个人利益完全否定,出现极端。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又使之很快破裂。这一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国家实行“社来社去”的分配政策,多数学生毕业后回归原单位工作,规划个人发展,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当时“极左”思潮影响下,做出了“左”的选择。

人生价值取向再造与分化时期(1977年-1992年),经过文革结束的社会变革,大学生逐渐形成有别于前两个时期的价值取向,强调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单一的对社会奉献转变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同时,出现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大学生分配也经历了从“指导性计划分配”到“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转变。而大学生也由毕业后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过渡到在校期间就要进行一定的规划,根据自身条件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且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

人生价值取向现实与多元时期(1992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价值取向有更多地强调理想转变为更多地关注现实的利益,价值取向多元。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可以考虑自身情况与社会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为之进行知识储备等各项准备。而这些规划选择又是多元的,强调集体主义的成分越来越小。

每个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受这一时期人生价值取向高度制约,每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在很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理想既高远又实际而不消极,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知识储备,合理规划步骤,制定切实可行、又好又快而不急于求成的措施并扎扎实实实施的结果。

发展的眼光看,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社会、学校必须重视人生价值取向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研究,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分析学生的价值倾向,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生也要积极修身,主动将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结合起来。

5.期刊论文阚乃虎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趋势研究-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