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经典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孟母传文言文翻译

昔孟母,邹之鄙人也。
三迁之教,以成孟轲,其教之深,有足称者。
孟母初嫁,居于郭南。
孟子生,而家贫,不能养。
孟母乃归,嫁于郭北,就孟子。
居郭北,孟子稍长,邻有溺者,孟子见之,曰:“彼溺者,其子何若?”邻人曰:“吾不知。
”孟子曰:“吾亦不知。
”于是孟子退而思之,曰:“若溺者,吾亦溺,吾子岂能养我?”遂去郭北,居于庙旁。
居庙旁,孟子学礼,习诗书,渐成大器。
孟子既长,而其父卒。
孟母守节,教诲孟子,以礼义教之。
孟子从其母,习诗书,日进不已。
孟子尝问于其母曰:“子之教,何以为先?”孟母曰:“教子,必以孝为先。
孝者,百行之原也。
子能孝,则他善自至。
”孟子曰:“吾闻之,孝子不食嗟来之食,吾当如何?”孟母曰:“嗟来之食,非吾所愿,然吾子能守孝道,吾亦何忧?”孟子既冠,游学于齐。
孟母在邹,忧孟子之远行,乃作书以遗之。
书曰:“吾闻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子之行,吾未尝不以吾身之安危系之。
子其勉之,勿忘吾言。
”孟子读其书,感其意,遂决意归邹。
孟子归邹,孟母闻之,大喜,曰:“吾子归,吾心无憾矣。
”居数年,孟子游学四方,以道自任。
孟子尝游于齐,齐宣王问孟子曰:“子何人?”孟子对曰:“臣,邹人也。
”宣王曰:“子能安国家,何如?”孟子对曰:“臣,安国家之道,在得贤。
”宣王曰:“吾欲得贤,子能为吾得之否?”孟子对曰:“臣,不能得贤,然臣能教之。
”宣王曰:“子教之,吾听之。
”孟子遂留齐,教宣王以仁义。
孟子居齐,孟母忧孟子之留齐,乃作书以遗之。
书曰:“吾闻之,士有四方之志,其家必不安。
子之留齐,吾未尝不以吾身之安危系之。
子其勉之,勿忘吾言。
”孟子读其书,感其意,遂决意归邹。
孟子归邹,孟母闻之,大喜,曰:“吾子归,吾心无憾矣。
”孟子归邹,乃教其弟子,传其道。
孟子之教,以孝为先,以仁义为本,以礼法为末。
孟子之学,后世称之曰“孟子学”。
孟子既没,其道不衰。
孟母之教,世世传之。
孟子之道,光耀千古,永为世人之楷模。
孟子之母,教子有方,可谓贤母矣。
第一课 孟母教子

第一课孟母教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注释】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邻:邻居。
处:相处、居处。
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讲故事啦】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
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
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思考一下】
1、你能背诵原文吗?
2、你觉得孟母是个怎样的母亲?。
孟母诫子文言文意思

孟母诫子文言文意思
《孟母诫子》
咱今天来说说孟母诫子这事儿哈。
你们知道不,孟母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一位母亲呢!
就说有一次啊,小孟子在那学习呢,学着学着就走神了,开始摆弄起旁边的小玩意儿。
这可被孟母给瞧见啦,哎呀呀,孟母那个气呀,心想这孩子咋这么不专心呢!孟母就走过去,对小孟子说:“儿啊,你可得好好读书呀,不能三心二意的,不然将来能有啥出息哟!”小孟子一看母亲生气了,赶紧就端正态度,好好读书了。
孟母为啥这么重视小孟子读书呢,还不是为了他的未来呀。
她知道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才能有个好前程。
就像咱平时做事儿一样,得一心一意,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你看人家孟母,多有远见呐!
通过这件小事儿呀,咱就知道孟母教育孩子那真是有一套。
她知道啥时候该严厉,啥时候该温柔。
咱也得学学孟母,教育孩子得用心呐,可不能马虎。
总之呢,孟母诫子这个故事告诉咱,教育孩子要上心,要引导孩子走正道,就像孟母一样,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嘿嘿,咱可得记住喽!。
孟母戒子文言文译文

孟母戒子文言文译文
孟母戒子是一篇古代的文章,讲述了孟子的母亲教育他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孟母用各种方法教育他的儿子,让他养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的,语言较为古雅。
以下是一篇关于孟母戒子的文言文译文。
孟母戒子
昔者,庖丁之妻,有圣人之子,名曰孟子。
孟子幼时,聪明过人,但因养于贫苦之家,往往不能尽情发挥其才智。
孟母深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经常告诫孟子要尽心尽力学习。
有一天,孟母带着孟子去游学,经过一座桥时,她突然将孟子推下桥,孟子惊恐异常,但母亲却立即拉住了他,告诉他:“你看,虽然这些人都想救你,但他们中有些人因为懦弱而无法施救,因此你要不断学习,不要恃才傲物,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
孟母还经常叫孟子不要受到他人的影响,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因为群众的褒贬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孟母用一系列的教育、激励和引导,让孟子养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最终,孟子成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孟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家庭环境和教育,而这些原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因此,父母应该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细心引导、激励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孟母戒子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幼时,其母孟轲氏,尝居近于屠门。
孟子见其人杀牛,皆曰:“杀牛也,其声哀。
”孟母曰:“此牛之哀也,吾不忍闻。
”遂迁居市南。
孟子见其人屠羊,皆曰:“屠羊也,其声亦哀。
”孟母又曰:“此羊之哀也,吾不忍闻。
”乃复迁居市西。
孟子见其人烹鱼,皆曰:“烹鱼也,其声亦哀。
”孟母曰:“此鱼之哀也,吾不忍闻。
”于是复迁居市北。
孟子见其人织布,皆曰:“织布也,其声亦哀。
”孟母曰:“此布之哀也,吾不忍闻。
”乃终不迁居。
孟子既长,学于孔子之门。
孔子曰:“孟子,汝母之教,可谓善教矣。
”孟子对曰:“然。
吾母教吾以不忍之心,使我知哀。
是以吾闻其声,皆知其哀,不忍于心。
是以吾学于孔子之门,不敢肆志,不敢放言,以遵吾母之教。
”孟子既仕,孔子之门弟子皆问曰:“孟母之所以教子,其道若何?”孟子曰:“吾母之教,无他,教吾以忍也。
忍,仁之端也。
吾闻其声,知其哀,故不忍。
吾不忍,故能学孔子之道。
吾母之教,可谓至教矣。
”孟子之母,知孟子之心,故教以忍。
孟子忍之心既立,学孔子之道,遂成大儒。
孔子闻之,曰:“孟母之教,可谓善养子矣。
”孟子既没,其子思之,曰:“吾父之学,得孔子之道,而成大儒。
吾母之教,亦以忍为本,吾宜如何继之?”乃继父之志,学孔子之道,亦成大儒。
翻译: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孟轲氏,曾经居住在靠近屠宰场的地方。
孟子看到那些人杀牛,都说:“杀牛了,声音多么悲哀。
”孟母说:“这是牛的悲哀,我不忍心听。
”于是搬家到了市南。
孟子看到那些人宰羊,都说:“宰羊了,声音也多么悲哀。
”孟母又说:“这是羊的悲哀,我不忍心听。
”于是又搬家到了市西。
孟子看到那些人烹饪鱼,都说:“烹饪鱼了,声音也多么悲哀。
”孟母说:“这是鱼的悲哀,我不忍心听。
”于是再次搬家到了市北。
孟子看到那些人织布,都说:“织布了,声音也多么悲哀。
”孟母说:“这是布的悲哀,我不忍心听。
”于是最终没有再搬家。
孟子长大后,在孔子的门下学习。
孔子说:“孟子,你母亲的教导,可以说是很好的教育了。
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

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孟母断织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内容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通过剪断织丝来教育孟子要抓紧时间学习,下面就是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
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孟母断织教子原文及注释孟子之少也,既1.学而归,孟母方绩2.,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3.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4..孟母曰:“子5.之废学,若我断斯6.织也.夫君子学以立7名,问则广知,是以8.居则9.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10.夕11.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2.,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13.矣.1.既:已经.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3.以刀:用刀.4.故:原因.5.子:古代指你.6.斯:这.7.立:树立.8.是以:因此.9.则:就.10.旦:早晨.11.夕:泛指晚上.(夜晚)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13.道:法则、方法.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孟母戒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母戒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母戒子
朝代:两汉
作者:韩驹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藏
分享
评分:
•小学文言文
参考翻译
注释及译文
(1)少时:小时候(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
复:再,又。
进:背诵下去。
(7)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8)何为...查看详情>>
参考赏析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查看详情>>
作者介绍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
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
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
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
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
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查看详情>>。
孟母戒子的道理及翻译

孟母戒子的道理及翻译
《孟母戒子》是汉代韩婴所写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孟母戒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孟母戒子》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孟母戒子也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孟母戒子》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孟母戒子》翻译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教子文言文以及翻译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现分别翻译如下:一、孟母三迁1、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2、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二、买肉啖子1、原文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译文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三、断机教子1、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孟母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孟母者,齐人也,孟子之母也。
孟子少时,家贫,而母志坚,教诲孟子以礼义,欲使其成大器。
孟母三迁其居,择邻而教,以期孟子得良师益友,成就一番事业。
孟子幼,居于郊野,与群童嬉戏,不识礼仪。
母见之,怒曰:“吾儿若居此,必为群童之辱,吾将去之。
”遂迁于市郊。
居市郊者,孟子见商贾争利,市井喧哗,又不习礼仪。
母又怒曰:“吾儿若居此,必为商贾之徒,吾将去之。
”遂迁于学堂附近。
孟子居于学堂附近,日见学者讲经论道,渐通诗书,习礼仪。
母喜曰:“吾儿今居此,必成大器。
”于是孟母安居,专事教诲。
孟子既长,有志于学问,欲游学四方。
孟母曰:“吾儿志向高远,然吾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非一日之功,须积累沉淀。
”遂劝孟子留在家中,勤读诗书,以待时机。
孟子遵母命,闭门苦读,日以继夜。
孟母见孟子勤奋,欣慰不已。
一日,孟子读《论语》,至“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遂起敬慕之心。
孟母曰:“吾儿果有大志,吾甚喜也。
”孟子既通经史,又习六艺,道德文章,名闻遐迩。
孟母曰:“吾儿才德兼备,吾知其必成大器。
”孟子闻之,谦逊不已,曰:“母之教诲,儿不敢忘。
”孟子后仕于齐,官至大夫。
虽身处高位,仍谦恭有礼,不忘母教。
孟子常曰:“吾母教我以礼义,使我成人。
吾愿以礼义传之后人,使天下人皆知礼义之重。
”孟母教子,后世传为佳话。
孟子亦以孝悌著称,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孟子之言,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使后世学者受益无穷。
【注释翻译】孟母者,齐人也——孟母是齐国人。
孟子之母也——孟子的母亲。
孟子少时,家贫,而母志坚——孟子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的母亲意志坚定。
教诲孟子以礼义——教育孟子学习礼仪和道德。
欲使其成大器——希望他成为有用的人才。
孟母三迁其居——孟母三次搬家。
择邻而教——选择好的邻居来教育孟子。
以期孟子得良师益友,成就一番事业——希望孟子能遇到好的老师和朋友,成就一番事业。
孟子幼,居于郊野,与群童嬉戏,不识礼仪——孟子小时候住在郊外,和一群孩子玩耍,不懂得礼仪。
孟母诫孑文言文翻译

孟子幼时,性顽劣,不修学业,常游荡于市井之间。
孟母深以为忧,恐其长大不成器,遂下定决心,为之制定教诲之策。
一日,孟子闲游于市,见一小儿卖饼,甚是热闹。
孟子见之,心生贪念,遂欲以母之钱购之。
孟母见状,怒而斥之:“孑孬子,汝年幼无知,贪图小利,不思学业,岂是为人之道?”孟子听后,面露愧色,无言以对。
孟母见孟子有所悔悟,便趁机教诲道:“孑孬子,人生在世,当以学业为重。
吾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若汝不读书,何以知天下之事?何以成家立业?”孟子闻言,心中一动,遂问:“母,何谓读书?”孟母答曰:“读书者,博学多才,知书达理,方能立身处世。
汝若读书,必当勤奋刻苦,不可懈怠。
”自那日后,孟母为孟子聘请了贤师,督其读书。
孟子深知母之良苦用心,便立志苦读,不负母望。
然孟子天性顽劣,仍时有懈怠之时。
一日,孟子读书至深夜,忽闻门外人声鼎沸,遂放下书本,欲探究竟。
孟母闻声,知孟子又欲外出游玩,遂怒斥道:“孑孬子,汝方才读书至深夜,为何又欲外出?学业乃立身之本,汝不可荒废。
”孟子听后,心中愧疚,遂回房继续读书。
然孟子天性顽劣,仍不时懈怠。
孟母见状,心生一计,遂将家搬至学堂附近。
孟子见学堂中诸多学子勤奋好学,心中不禁自惭形秽。
于是,孟子发奋读书,日夜不懈。
孟母见孟子有所进步,心中甚是欣慰。
孟子学业有成,孟母亦老。
孟子欲为母筑一坟墓,以报答母恩。
孟母却曰:“孑孬子,吾生汝育汝,非图报答。
吾愿汝以吾之言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吾之所愿也。
”孟子闻言,泪如雨下,遂发誓:“母,吾定当谨记母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负母望。
”自此,孟子矢志不渝,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圣贤。
孟子之母,亦因其教诲有方,被誉为“贤母”。
后世之人,皆以孟子母为楷模,传颂其教诲之智慧。
孟子母诫孑之事,流传千古,成为千古佳话。
孟子母之教诲,亦成为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策。
孟子母之德行,令人敬仰。
孟子母之教诲,值得我们世代传承。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 孟母戒子文言文解释+习题解释孟母断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xuān)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xuān)矣。
注释:方:正。
诵:背书。
辍:中止。
乃复进:乃,于是;就;复进:继续背。
喧:遗忘。
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引:拿起。
裂:割断。
失:忘记。
复的:又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 ... 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2.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翻译为: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自《孟母戒子》是汉代韩婴所写的一篇古文,选自《韩诗外传》。
该古文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扩展资料:文中主要人物: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主人公介绍编辑孟丘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铨母教子文言文注释

铨母教子文言文注释
“孟母教子”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以下是其文言文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这则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最终成就了孟子的学业和品德。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著名的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昔孟母,择邻而居。
三迁之教,子贵成器。
孟子幼而聪慧,承母训诲,遂成大儒。
其教子之法,有三:曰慈、曰严、曰教。
慈者,爱之深也。
孟子少时,母教之曰:“为人子者,必敬其亲,孝其兄,友其友。
”故孟子养亲至孝,事兄至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慈爱无疆,孟子之所以成大儒也。
严者,律之严也。
孟子长成,母教之曰:“为人臣者,必忠其君,敬其事,勤其职。
”故孟子仕途,忠诚事君,勤勉职事,未尝有怠慢之心。
严而有则,孟子之所以立身行道也。
教者,导之正也。
孟子学成,母教之曰:“为人师者,必传道授业解惑。
”故孟子为师,传道授业,解惑答疑,不遗余力。
教之有方,孟子之所以成一代宗师也。
孟子既成大儒,天下景仰,其教子之法,亦为后世所传颂。
夫慈严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慈爱则子孝友恭,严律则子忠臣良,教化则子成器立业。
慈严教之法,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孟子母教子,虽曰三迁,然其心无时或忘。
迁居之始,教子以孝悌;迁居之中,教子以忠信;迁居之终,教子以礼义。
母之心,如日月之恒,如江海之深,如泰山之重,如昆仑之坚。
是以孟子虽处乱世,而能成就大业。
孟子之教子,后世称为“孟母三迁”,其法可谓千古不易。
慈严教,乃教子之根本,不可偏废。
孟子之后,代有贤母,皆以慈严教之法,育子成人,传家立业。
故曰:“慈严教,家之宝也。
”翻译:昔日孟母,选择邻居而居住。
三次迁居,教育之道得以完善。
孟子幼时聪慧,承继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大儒。
其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三:曰慈、曰严、曰教。
慈者,爱心之深也。
孟子年幼时,母亲教诲他说:“为人之子,必须尊敬父母,孝顺兄长,友善朋友。
”因此,孟子孝顺父母,友爱兄长,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
慈爱无边,是孟子成为大儒的原因。
严者,纪律之严也。
孟子成年后,母亲教诲他说:“为人之臣,必须忠诚于君主,敬重职责,勤勉职务。
”因此,孟子在仕途上,忠诚事君,勤勉职事,未曾有懈怠之心。
严而有法度,是孟子立身行道的根本。
教者,引导之正也。
孟子学成之后,母亲教诲他说:“为人之师,必须传授道德、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古诗孟母断织教子翻译赏析

古诗孟母断织教子翻译赏析文言文《孟母断织教子》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注释】⑴既:已经。
⑵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
这里指织布。
⑶以刀:用刀。
⑷故:原因。
⑸子:古代指你。
⑹斯:这。
⑺立:树立。
⑻是以:因此。
⑼则:就。
⑽惧:恐惧,惧怕。
⑾旦:早晨。
⑿夕:泛指晚上(夜晚)。
⒀事:侍奉。
⒁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⒂道:法则、方法。
【翻译】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b/20460。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翻译留

昔者孟母,择邻而处子。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子学成,卒为圣贤。
译: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特意选择了一个好邻居居住。
孟子小时候贪玩,不愿意学习,孟母为了教育他,就毅然决然地断掉了织布机上的梭子。
孟母三次搬家,都是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终,孟子在良好的教育下,学有所成,成为了圣贤。
孟子小的时候,家里很穷。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独自一人抚养他长大。
孟母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孟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她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孟子小时候非常顽皮,喜欢玩耍。
有一天,他看到邻居家的织布机,觉得很有趣,便跑到织布机旁,看着织布的梭子来回穿梭。
他看着梭子在织布机上飞快地穿梭,不禁感叹道:“这梭子真是太神奇了,我也要学会它!”于是,孟子开始学习织布。
然而,孟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他贪玩,不愿意认真学习。
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孟母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有一天,孟母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走到织布机前,毫不犹豫地剪断了梭子。
孟子看到这一幕,吓得目瞪口呆。
他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跑过去问:“妈妈,您为什么要剪断梭子?”孟母回答道:“孟子,你看,这梭子就像你的学习一样,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会一事无成。
现在我把梭子剪断了,就是想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恍然大悟。
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决定痛改前非。
从此,他刻苦学习,勤奋努力。
孟母看到儿子的转变,心里充满了欣慰。
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能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第二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第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在孟母的悉心教导下,孟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品德高尚。
孟子长大后,成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孟母教子以及孟母三迁 解释和翻译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体现了: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例如把儿子由婴儿期、儿童、青少年,直至成年,供书教学,关怀照顾等。
母爱很无私。
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于是。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幼时,其母孟母,教诲甚严。
一日,孟子外出游嬉,至一屠肆,见屠夫宰牛,刀法纯熟,割肉如削,孟子遂曰:“吾欲学此。
”孟母闻之,大惊曰:“吾儿欲学宰牛乎?”孟子答曰:“然。
”孟母曰:“吾儿志向固佳,然此非汝所学也。
吾闻宰牛者,割肉无伤,割骨无痕,此乃仁术也。
吾儿当学此仁术,方为正道。
”孟子曰:“然则吾当何学?”孟母曰:“吾儿宜学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诗书之道,博学笃行,明理致用,此乃君子之学也。
宰牛之术,虽妙,终为末技。
吾儿当以诗书为业,方为立身之本。
”孟子乃拜孟母为师,勤学不辍。
孟母教之曰:“吾儿,诗书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之道,在于正心。
正心之道,在于诚意。
诚意之道,在于格物。
格物之道,在于致知。
致知之道,在于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圣贤之学也。
”孟子曰:“母言甚善,然吾不知如何格物。
”孟母曰:“格物者,穷究事物之理也。
吾儿当以诗书为根,究其理,悟其道,然后方能格物。
吾儿宜多读诗书,广博知识,方能明理致用。
”孟子遂遵母教,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学识渊博。
孟母见孟子学业有成,心中喜悦,曰:“吾儿,吾已尽吾所能教诲于汝,然学业之成,全凭汝之努力。
吾儿当牢记母训,奋发向前,不负母望。
”孟子闻言,心中感激,曰:“母教之恩,山高水长。
吾必铭记在心,不负母望,奋发向前,以诗书为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自此,孟子专心致志,勤奋好学,诗书之道,日有所进。
及长,孟子成为一代圣贤,传颂千古。
其母孟母,戒子有方,教诲有术,成为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戒子之文,传世至今,警醒世人。
其母孟母,教子有方,言传身教,使孟子成为一代圣人。
此乃母教之典范,家国之光。
吾辈当以孟母为榜样,教子有方,培育英才,为国家繁荣昌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孟子戒子之文,共计五百余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其母孟母,教诲有方,使孟子成为一代圣贤。
此乃母教之典范,家国之光。
愿世人皆以孟母为榜样,传承母教,培育英才,共创美好未来。
盂母戒子文言文翻译

盂母戒子,言教之深也。
盂母者,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子之母也。
孟子少时,性顽劣,不修学业,常与邻里之子游荡,不务正业。
孟子之父早丧,孟母以织为业,勤俭持家,望子成龙,心切如焚。
一日,孟子归,盂母问之:“子何归?”孟子答曰:“母,儿与邻里之子游于野,乐而忘归。
”盂母闻言,怒不可遏,遂命刀斧,割其织布,曰:“吾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子不修学业,不敬父母,是谓不孝。
今吾织布以养家,子乃与游荡之徒为伍,不思进取,是谓不务正业。
吾不忍见子沉沦,故以此刀割布,以警子心。
”孟子闻母言,感悟良多,遂发愤读书,勤学不辍,终成一代名儒。
今译:《盂母戒子》一文,讲述了孟母对儿子的教诲之深。
盂母,即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子之母。
孟子小时候,性格顽劣,不努力学习,常常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不致力于正业。
孟子的父亲早逝,孟母以织布为生,勤俭持家,盼望儿子能有所成就,心情急切如同火烧。
有一天,孟子回家,孟母问道:“儿子,你怎么回来了?”孟子回答说:“母亲,我和邻居的孩子在野外玩耍,乐而忘返。
”孟母听后,愤怒不已,于是拿起刀斧,割断自己织的布,说:“我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你不努力学习,不尊敬父母,这是不孝。
现在我用织布来养家,而你却与那些游荡的人为伍,不思进取,这是不务正业。
我不忍看到你堕落,所以用这把刀割断布,来警示你的心灵。
”孟子听母亲的话,深感悔悟,于是发愤读书,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儒。
孟子之母,可谓贤母也。
她深知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不因儿子顽劣而放弃,反以严慈并济的方式,唤醒了儿子的良知。
孟子在母亲的严格教诲下,奋发图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学业,也为后世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在孟子成长的过程中,孟母的教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孟子传达了“勤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孟子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学问有成,而且品德高尚,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盂母戒子》一文,不仅是对孟母教子有方的赞美,更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
居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孟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之,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注二)。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丧,母亲守节不嫁。
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就学习丧葬的人们哭嚎的样子。
孟母说“这不是我的孩子应该住的地方’。
于是就把家搬到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子们,学习商人们高声叫卖、讨价还价的事。
孟母看了说,”这里也不是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离开了集市,搬到屠户的旁边,孟子又和小朋友们学习杀猪宰羊的事,孟母又说”这也不是我孩子应该住的地方“。
于是又搬到了学堂的旁边。
每月的初一、十五,官员们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温文儒雅,孟子见了,一一学习、记住。
孟母说“这才是我孩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三断机杼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终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在背诗,孟母正在织布。
这时孟子突然停止了背诵,一段时间过后再背下去,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忘记了,就叫过来而问他,为什么背不下去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孟母拿起刀来剪断了他正在织的布,以此来告戒他,学习和织布一样不能间断,不能分心。
从这以后,孟子的背诵不再忘记。
原文:
孟子之少时,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孟母也断其织以戒之(注四)
翻译: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问他“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跟过去一个样”。
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孟母拿起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害怕极了忙问母亲为什么。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个织布机一样。
有德行的君子,学习树立名声,增长才能,广博知识,因此他平时就能得到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今你荒废了它,就免不了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啊”。
孟子听完非常惊惧,从此以后,旦夕勤学不息。
买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
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之豚肉而食之,明不欺也(注五)。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东邻杀猪。
孟子问他的妈妈说东邻为什么杀猪?孟母随口说给你吃肉。
孟母说完就后悔了。
家贫没想买肉给他吃,但是孟母想,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不正我都不坐,割得肉不正我都不吃,是为了给他好的胎教。
现在他刚刚懂事,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诚信嘛。
于是孟母就去东邻家买了肉给孟子吃,表明母亲没有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