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笔下女性悲剧命运——姜静珍与青狐形象之比较分析综述
摘要:王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成名,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在新疆生活。“文革”后回到北京,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和八部长篇小说。王蒙的创作贴近生活、充满激情,总是能够出人意表、举重若轻地写出人性中更为真实的东西。他是个复杂的存在,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学术研究等,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对当代文坛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近年来围绕王蒙的“综合研究”、“小说创作”、“文学思想”以及“王蒙与古典文学”、“王蒙与新疆”、“王蒙与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
关键词:王蒙;小说;研究;比较。
引言
王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成名,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在新疆生活。“文革”后回到北京,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和八部长篇小说。王蒙的创作贴近生活、充满激情,总是能够出人意表、举重若轻地写出人性中更为真实的东西。他是个复杂的存在,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学术研究等,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对当代文坛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近年来围绕王蒙的“综合研究”、“小说创作”、“文学思想”以及“王蒙与古典文学”、“王蒙与新疆”、“王蒙与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
一、小说主题之研究
关于王蒙小说的主题,概括而言,分为以下四个:青春主题;政治主题;爱情主题;理想主题。王干《关于王蒙的八个问题》较全面的总结和论述了王蒙小说的主题。王干认为解读王蒙的作品要掌握一个关键词——青春,这是抓住了王蒙作品的本质。《王蒙与青春主题》一文,就指出王蒙的作品一直贯穿了一个特点:歌颂青春。《青春做伴好还乡——王蒙小说青春主题浅论》把“青春”作为关键词解读王蒙各个阶段的创作:在《青春万岁》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他认为青春气息弥漫于王蒙作品之中;到了《杂色》、《海的梦》时期,则在对青春的歌颂里多了一份凝重和反思;而“季节系列”则是一个老人对青春的怀念和书写。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了王蒙在小说中对爱情的书写,《一代知识分子的爱情——王蒙小说的一个侧面》从对爱情的表现分析王蒙小说的主题。王干也在自己的专著中,专章论述了王蒙小说中的“爱情与碎片”。在《关于王蒙的八个问题》中,作者专门论述了王蒙作品中的“政治与性”。作者认为,王蒙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动荡密不可分,也是历史的见证。政治自然就是王蒙进行文学书写时无法回避的话题。关于王蒙作
品政治主题之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关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讨论。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甚至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影射现实中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对刘世吾形象的讨论。林默涵在《一篇引起争论的小说》中,认为刘世吾是一个在政治上开始衰退的人物,而林震则是一个带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人物。唐达成也认为刘世吾具有“极其顽强的极其深刻的小资产阶级劣根性”。二、把《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看做是反官僚主义小说。林默涵充分肯定了王蒙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来与旧事物做斗争的态度,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官僚主义的文章,但同时也认为作者所占的角度还不够高,未能寻找到解决林震遭遇的问题的根本方法,因而作品不够积极,没有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进入新时期以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再次被评论家关注,但是研究者已经从政治主题转向对这部小说文本的讨论。洪子诚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它,认为这是一个有关“外来者”的故事,也是一个表现现代中国的“疏离者”的命运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模式延续了丁玲《在医院中》和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等小说的写法。毕光明从小说题目的修改入手,指出原来的题目《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与后来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逻辑重音不同,前者放在“年轻人”上,后者放在“新来的”上,一个是内部视角,一个是外部视角。这样的改动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就造成了不同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从严肃的社会、政治角度去挖掘它的含义,考察其社会效果,很少谈及小说文本自身的特点,造成了误读或者错读。关于王蒙小说主题的研究和讨论,虽然在从总体上概括出了王蒙小说的某些特点,但因为其侧重点在某一主题,容易使研究者忽视小说文本内在的意义。因此正如学者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研究角度的转变一样,主题研究逐渐退出王蒙小说研究的领地。这种转变,一是由于王蒙小说创作方法发生了变化,二是因为新的研究方法的传入,丰富了小说研究的方法。
二、表现方法之研究
王蒙80 年代初期的创作,以《春之声》、《蝴蝶》、《布礼》等为代表,被评论者称为意识流小说。这种观点十分具有代表性,例如李春林在《东方意识流》一书里,就列了专章“新时期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首倡者与实行者——王蒙”,着重分析了王蒙在文学创作中对意识流的主张和体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空交叉的心理结构对各种感觉的传神表达,包括王蒙因为具有音乐天赋和美术才能而使得自己的作品可以呈现复调和多声部的色彩和强烈的画面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确描绘,这种描绘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独特性,书中在分析这点时,结合的文本就是《布礼》、《海的梦》、《蝴蝶》和《杂色》;同时,作者也注意到王蒙善于通过描写梦境来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在写作手法上,王蒙善于运用象征、
隐喻的手法。最后,作者还注意到了一点,就是王蒙作品中“简捷的人称转换与压缩了的、快节奏的对话”,“有时作者写人物对话,称谓、引号概不写出和标明”。这种方式极为精炼,既加速了作品的节奏,又增加了内容含量,但本书作者也发现了王蒙此举的败笔所在,那就是因为“王蒙刻意讲求人物的对话方式。但有时语言本身过于雕琢,说出来的话不像口语”,不够自然而失去了生活的原味,这一评价是准确的。同样给予王蒙意识流小说高度评价的还有方顺景、陆贵山、张学正等人。他们认为王蒙吸取了西方意识流的优长,摒弃了其中消极的东西,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对心理的描写,这种艺术探索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严厉地批评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例如蓝田玉在他的文章里就指责王蒙的小说“晦涩难懂”,“忽视深化和突出主题”。李从宗也说王蒙的作品中“看不到鲜明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更难发现可以称之为典型的人物”。虽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王蒙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但论及他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转变的文章并不多。到了八十年代,王蒙借突破时空顺序限制,探究人物意识,进行心理描写。这是王蒙震动文坛的本质。
三、小说文体之研究
所谓文体学,就是是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研究范围大致包括语体学、文学文体学和理论文体学三个方面。其中,与文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学文体学。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对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语篇进行描述和解释”。王蒙的小说不同于一般作家之处,还在于其独特的小说文体——文体构成了王蒙小说写作的一部分。在王蒙小说文体研究的领域,有一部受到王蒙本人肯定的作品,这就是郭宝亮的博士论文《王蒙小说文体研究》。该文虽然名为“文体研究”,实际上又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力图通过文体研究揭示研究对象的思想内涵、历史观、文化观及其他。也正如作者所说,他说以文体学为突破口,把王蒙作为一种现象、一个值得解剖的个案来研究,试图拓展深化王蒙研究领域。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突破口,是因为作者认为“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界定王蒙作品的特质。”在该文中,作者认为王蒙小说文体的总体特征是杂糅性、包容性、整合性和超越性。杂糅性是王蒙文体的外在特征,包容性是杂糅性的内在机制,整合性与超越性则是王蒙小说文体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所以,郭宝亮认为,王蒙的小说文体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杂”,这就抓住了王蒙小说的本质特点。该文从王蒙小说的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入手,其中比较具有新意的是,作者把王蒙小说的语言做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时性研究,并且把反思式疑问句、反讽性语言、并置式语言和闲笔等概念应用在王蒙小说的研究中。但是,作者也没有局限在王蒙小说语言的研究中,而是由外在形式进入到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对王蒙小说文体所折射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心态,进行了流动性的描述和深刻分析。最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