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障碍

合集下载

分离性障碍PPT演示课件

分离性障碍PPT演示课件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遗忘内容与创伤事件的关系;进行心理 评估,观察患者情感反应及解离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记忆障碍。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等,帮助患者处理创伤记忆 和情感问题;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预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对于经历创伤事件的人群提 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危险因素。
02
分离性遗忘
定义及特点
定义
分离性遗忘,又称为心因性遗忘或阶段性遗忘,是指患者对于某段特定时间内 的重要个人信息无法回忆,而这段记忆丧失通常与强烈的心理应激或创伤事件 相关。
特点
遗忘内容具有选择性,通常围绕创伤事件;患者对于遗忘的经历无法通过正常 回忆途径获取;症状可由心理暗示或治疗诱发。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分类
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分离性遗 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 出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障 碍、分离性抽搐等。
发病原因及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生物学因素
包括遗传、生理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异常 ,如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在心理社会 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易感素 质的病理心理机制而导致的。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需排除癫痫等器质性疾病,并结合心理评估进行诊 断。
治疗与预防
要点一
治疗
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 ,以及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需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专家讲座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专家讲座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第19页
心理社会原因
❖恐惧症状扩展和连续是因为症状重 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回避行 为则妨碍了条件化消退。
❖ (1)心理分析理论:是反抗焦虑防御反 应(无意识本我冲动) (2)行为理论:经过条件反射建立 (3)认知理论:高估所害怕情景和事物 危险性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第20页
诊断
伴随症状 ❖ 自主神经紊乱\肌肉担心\运动型不安 临床分类 ❖ 广泛性焦虑障碍
❖ 惊慌障碍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第27页
❖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中国12个地域(1982) 1.48‰,
男:女=1:2; 美国(1994) 广泛性焦虑症:男 2%,女 4.3%: 惊慌发作: 男1.3%,女 3.2% 。. 发病年纪: 20-40岁
2.性格特征:
情感丰富
暗示性高
自我中心
富于幻想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第43页
3.发病原因:
委屈 痊愈女病人嫁给了单眼人 联想 病人每次过桥而发病…… 暗示 学生运动会感到腿无力而瘫痪 自我暗示 病人踏缝纫机而腿无力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第44页
4.临床表现(举例说明)
A,分离障碍( Dissociation) 意识障碍或改变 情感暴发 遗忘 神游症 癔症性痴呆
❖ 担心性事件——感到自已躯体或心理 会受到威胁(认知)→5-HT、NE
心理分析学派: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无意识矛 盾冲突。
行为理论:条件发射形成焦虑发作是工作学习取
得对可怕情境条件反应
认知心理学:认知模式
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第33页
❖ 二、临床特征
❖ 1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一、概述历史⏹癔症(hysteria)hyster- 子宫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巫术和癔症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S. Freud (1895)Anna O历史⏹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放弃使用“癔症”特点⏹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

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

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

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

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

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

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做出回应。

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

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

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

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

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

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

分离(转换)性障碍-心理治疗 ppt课件

分离(转换)性障碍-心理治疗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4其他特定的分离障 碍
ICD-10 1出神(trance)与
附体障碍
2.1分离性遗忘 ;2.2 分离性漫游
3----- 4.1分离性木僵 4.2分离性运动和感觉
障碍
ppt课件
11
DSM-5 与ICD-10
4— 5未特定分离障碍
4.3分离性运动障碍
4.4分离性抽搐
4.5分离性感觉麻木 和感觉丧失
ppt课件
8
DSM5与DSM4
DSM—5定义为: 是意识、记忆、身 份,情感,感知,躯 体表现,运动控制 和行为正常整合的 破坏/和中断
DSM—4定义为: 是意识、记忆、身 份识别,或环境定 向的统一性机能障 碍
ppt课件
9
DSM5与DSM4
DSM5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遗忘症(游离 性遗忘)
人格解体(现实解 体)障碍
其他特定的分离障 碍
未特定分离障碍
DSM4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

分离性遗忘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综合征
特定不能的分离性 障碍
分离性漫游
ppt课件
10
DSM-5 与ICD-10
DSM-5
1分离性身份障碍
2分离性遗忘症(游 离性遗忘)
3人格解体(现实解 体)障碍
4.6混合性分离(转 换)性障碍
5.1其它分离(转换) 性障碍
5.2分离(转换)性 障碍,未特定
ppt课件
12
DSM-5 与ICD-10
ICD-10细分为了10个亚型,而将“人 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放在了其它 神经症性障碍范围

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3、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 stupor) 常在精神创伤之后或被创伤体验所触发,患者出现 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表现为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 定的姿势,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 运动,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找不到躯体疾病的 证据,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转.
4、出神与附体(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 的完全意识,对过程有全部或部分遗忘.在某些病例, 患者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或力量多 代替,此时患者的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 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侧面,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 列运动,姿势,发音.此处包含的出神状态是指不由自 主,非人所愿的.处于出神状态的人,如是某神或 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出神和附体 是不随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过程.
4、富于幻想
在情感的基础上,想象丰富、鲜明、 生动,由于高度情感的影响,往往分不 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可有幻想性说谎 的现象。
(三)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文化程度越高,以兴奋为主要表现者 就少见,而以躯体症状表现者较多. 文化程度低的人,生活环境封闭的人更容 易发病.
(四)发病机制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 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 着患者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 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 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此 时,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现 出类似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各种 本能反应。包括兴奋性反应,如狂奔、 乱叫、情感爆发等精神兴奋状态;抑制 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失明、 失聪等;退化反应,如童样痴呆、幼稚 行为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 ,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 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 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的一组疾病。 疾病共同特征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 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
分离性感觉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也称为虚幻感觉障碍或尤金型多感官自主失调综合征(JHMDS)。

该障碍的症状包括身体和环境感受的异常、五官功能紊乱、时间和空间感知的改变等。

这些症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

尽管分离性感觉障碍并不常见,但它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真实而严重的,可能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患者常常报告感觉自己脱离了自己的身体,或者感觉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不真实的联系。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身体的变形、部分失去感觉或感觉异常,或者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运动中出现问题。

脑部的正常处理环境信息的能力受到影响,患者有时可能无法准确地感知时间的流逝,或者感到时间在放慢或加速。

空间感知也可能受到干扰,导致患者产生物体大小和距离的错觉。

此外,分离性感觉障碍还可能导致感官功能紊乱,如视觉、听觉或触觉异常。

尽管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一些可能的诱因和因素被认为与此病症有关。

这些因素包括创伤历史、焦虑和抑郁症状、使用药物或物质滥用等。

治疗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应对他们的症状,包括情绪管理和应对焦虑的技巧。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或抗
精神病药物,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总的来说,分离性感觉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经历身体和环境感知的异常。

这种障碍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明显的困扰。

尽管它并不常见,但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真实而严重的。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帮助患者应对和管理症状的关键。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分离(转换性障碍)
1
•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对于选择什么记忆和感觉加以 即刻注意在相当程度上是有意识的控制的,对于将 要进行的运动也能控制。包括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
• 分离性障碍是丧失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控制过去的记 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的能力
• 转换性障碍是丧失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控制身体运动 的能力。
8
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 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运动功能受 妨碍,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 – 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但病人的表 现犹如确患躯体疾病。 – 所见症状常反映出病人关于躯体障碍的概念, 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并不相符。
9
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 通过对病人精神状态和社会处境的评定,通常可 以发现,功能丧失所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 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或怨恨。
(4)在到精神科就诊前症状已持续1-2年以上的病 人通常很难治疗。
3
离性遗忘
•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具有 创伤或应激性质的近期事件),不是由器质性精神障 碍、中毒或过度疲劳所致,
• 遗忘范围之广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的,且一般都围绕着创 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意外的亲人死亡。
16
分离与转换障碍的治疗 • (3)行为治疗:多采用系统脱敏法循序渐进、逐步 强化地对患者进行训练,适用于肢体或言语有功 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 (4)物理治疗: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 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有 良好效果,可以选用。
17
• 注意:对癔症实施任何一种心理疗法之前,均要 制定完整周密的治疗程序,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 的各种情况,尽可能保证治疗成功。一旦治疗失 败,将增加下一步治疗的难度,甚至还可能使病 情家中重。比如暗示治疗癔症性瘫痪,一旦失败, 再次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原始身份(primary
identity)与交替身份
(alternate identity) 不同身份人格不同 儿童期虐待: 83% 性虐待 75% 躯体虐待 50% 亲眼目睹亲人暴力致死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患病率
北美:1% 1980:79例 1986:6000例 起病 青春期 ~ <40岁 慢性,反复发作 患者自己缺乏意识 常与抑郁症、物质滥用、边缘性人格障碍共病
生后突然吵闹、肢体抽搐、需要丈夫抱着走路 ,大叫、哭笑无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答不 切题,存在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被监视感, 情绪不稳定,情感反应欠协调,表情及动作矫 饰色彩较浓郁,智能可,意志要求存在,自知 力缺乏。
诊断考虑方向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治疗
喹硫平
劳拉西泮 心理治疗 入院第二天,患者表现基本如常,对刚入院时 表现声称当时自觉被下药了,自己要配合演出 “被下药”之后的感觉。之后在病室表现平稳 ,妄想缓解,偶有在自己目的不能达到时表现 情绪不稳定。
出神与附体障碍
治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排除器质性原因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
在同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 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 和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每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 到另一方的存在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 然,如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 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 或疏泄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完全意识 不由自主的,非本人所愿的 不为患者所在文化或宗教所接受 给患者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功能损害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Page 9
诊断要点
பைடு நூலகம்
• (a)分离性遗忘的特征(F44.0); • (b)超出日常范围的有目的的旅行(必须由具备本地知 识的人就漫游和旅游作出鉴别); • (c)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如进食、洗漱等),并能与 陌生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或加油、问路、点 菜)。
Page 10
鉴别诊断
• 与颞叶癫痫发作后漫游的鉴别一般较容易,鉴别可根据 癫痫史,不存在应激性事件或问题,癫痫患者的旅行较少 目的性、活动更为片断。 与分离性遗忘一样,本 病与蓄意模仿漫游的鉴别可能十分困难。
Page 7
• 最困难的是与蓄意模仿遗忘(诈病)相鉴别。此时需对病前人格和动 机进行反复详尽的评定。蓄意模仿遗忘常与一些明显问题有关,如: 金钱、战场死亡危险、可能服刑或死刑判决等。 • 不含:酒精或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遗忘障碍(F10-F19,第四位 数码相同,均为.6) • 遗忘NOS(R41.3) • 顺行性遗忘(R41.1) • 非酒精性器质性遗忘综合征(F04) • 癫痫发作后遗忘(G40一) • 逆行性遗忘(R41.2)
Page 11
F44.2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但检查和询问找不到躯体原 因的证据。此外,如同其它分离性障碍一样,有证据支持 心理原因的存在,近期或是有应激性事件,或是有突出的 人际或社会问题。 木僵诊断的依据是自发运动以及对声、光、触等外界刺激的 反应消失或极度减少,患者在长时间里几乎一动不动地坐 着或躺着。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运动。虽 可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紊乱,但肌张力、姿势、呼吸、有 时睁眼、协调的眼部运动均表明患者既非处于熟睡之中, 也不是无意识状态。
Page 18
F44.4分离性运动障碍

第 90 节 分离性障碍

第 90 节 分离性障碍

第90 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这种防御机制中,个体的身份、记忆、意念、感觉或知觉从意识状态脱离开来,并不能主动地回忆或体验。

每个人在某段时间均可出现分离现象,例如,人们发现下班乘车回家后对路途上大部分经历并不能回忆,因为他们当时可能正沉湎于个人内心体验或在听收音机的节目。

在催眠中,一个人可以对身体上的疼痛出现感觉分离。

但在其他形式的分离现象中,一个人可以缺乏自我感觉并有对既往生活事件回忆的紊乱。

分离性障碍包括分离性遗忘、分离性神游、分离性身份障碍、人格解体和一些精神病学家认为是分离性障碍但没有特异性,缺乏明确定义的分离性状态。

分离性障碍往往由不能承受的应激所引起,这种应激可能是个体看见或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事故或灾难而造成,或者个体内心存在强烈的矛盾体验,不能容忍,迫使其神志脱离意识状态里那些不能容忍或不能接受的信息和感觉。

- 分离性遗忘主要特征是对既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往往是由创伤和应激所造成,这种遗忘是广泛的,不能用正常的遗忘过程来解释。

遗忘往往是清醒意识状态下的正常现象或是一种"自传性"记忆--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他要去哪儿,他对谁说了什么,以及所说、所想和感觉到的等。

有时这些内容被忘记了,但对人的行为可以继续产生影响。

本病患者往往有几分钟、几小时或数天的记忆缺失。

但亦有文献报道,这种记忆缺损可以波及数年或个体一生,而记忆中断前后事情均记忆得比较清楚。

大多数人均意识到自己"丢失了一些时间",但亦有一些人只有在认识到或又遇到他们不能回忆的事情时,才能意识到自己丢失了时间。

有些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仅是忘记了事件一部分而不是事件的全部,有一些人对先前的全部生活均不能回忆,或在再遇到类似事情时就把以前的忘记了。

本病的发生率还不清楚,但是最常发生于青年人,在那些经历战争、事故或自然灾难的人当中比较多见。

许多患者承认在儿童时期曾遭受性虐待,并且在后来可以记起。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鉴别诊断

急性应激障碍:历时短,无复发史 精神分裂症:症状与外界无联系 神经系统疾病 :分离性抽搐与癫癎大发作鉴别

诈病:特殊场所、有明确的目的、症状受意志控制
诊断和鉴别诊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离性抽搐与癫癎大发作的鉴别
分离性抽搐 癫癎大发作
发作诱因 先 兆 发作形式
多在精神刺激之后 可以有,但内容形式多 变化 翻滚、四肢乱舞、表情 痛苦、保持呼吸
授课提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三节 发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病程和预后 第六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
病程和预后
多急性起病,常由明显的精神因素促
发。包括发作性和持续性病程
一般预后良好,60%~80%可能在一年
内自发缓解
原发性、继发性获益
治疗和预防

典型病例分析 然后骤停,掀开被子、扔下婴儿,从床上一跃而起, 狂呼乱叫,往门外冲去。家人阻之,患者一反弱不 禁风之常态,怒发冲冠、拳脚并用、碰撞嘶咬。众 人拥上,将其锁于房中。患者在房里捶胸撕衣、打 门击窗、以头碰墙、哭天喊地。众人多方劝慰,患 者伏床痛哭,渐声嘶力竭、昏昏入睡。次日清醒如 常,洗漱梳装、收拾整理,能回忆发病的大致过程。 以后常诉头痛、失眠、心烦,但生活、劳动如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ICD-10关于分离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有以下各种障碍之一的证据: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木僵;出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其他分离性障碍

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有社会心理因素,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性事件、问题或 紊乱的关系有明确联系

9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small

9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small
• F41.0 惊恐障碍 • F41.1 广泛性焦虑障碍 • F42 强迫性障碍 • 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 F44 分离[转换]性障碍 • F45 躯体形式障碍 • F48 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 F48.0 神经衰弱
DSM-IV: • 焦虑障碍 • 躯体形式障碍 • 分离性障碍
2
神经症性障碍的共性
期,女性多于男性
15
临床表现
• 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 • 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胸痛、心动过速、心率不齐 呼吸苦难 头痛、头昏、眩晕、晕厥和感觉异常
• 起病急骤、终止迅速,一般持续5-20 分钟便自行缓解
• 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 长期预后较好,可共患抑郁症、物质滥用
患病率:美国的患病率>6%, 我国的患病率较国外低
女性多于男性 25-44岁人群患病率最高 病程迁延,有慢性化趋势
6
• 临床表现
1. 广场恐怖agoraphobia
又称场所恐惧症,旷野恐惧症,恐惧中最常见的 一种;多起病于20-30岁,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表现为对特定环境的恐惧,害怕进入商店、 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担心在这些 场所出现恐惧感,因而回避
• 精神性焦虑
焦虑症状的核心:精神上的过度担心 自由浮动性焦虑、预期焦虑
警觉性增高、睡眠紊乱等
• 躯体性焦虑
运动不安与肌肉紧张,如 坐立不安、搓手顿足, 肢体发抖、肌肉紧张性疼痛、舌、唇、指肌震颤等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悸、出汗、胸闷、呼吸急促、便秘或腹泻、尿急 尿频,可出现早泄、阳痿、月经周期紊乱等
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社交功能良好,性情活泼、和善,为朋友 和同事所敬重。她没有将发作和特定场所联系起来,例如她在家 里躺在床上时很可能和在地铁时一样发作,因此回避地铁毫无意 义。她说不管是在地铁还是在超市或独自一人在家发作,“我只 有咬紧牙关挺过去”。

神经症性和分离性障碍

神经症性和分离性障碍

定义: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过 度的、不合理的恐惧和焦虑
症状:患者会尽量避免接触或经历这些情境,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 日常生活
原因:恐惧症通常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 因素
治疗:治疗恐惧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曝露疗法等
定义: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突然丧失对往事的记忆或身份意识,表现为突然忘记自己的姓名、身 份、过去经历等
诊断: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休克治疗等。
详细描述症状 和感受
定期复诊以确 保治疗效果
遵循医生的建 议和指导
如有不适及时 联系医生
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注意是否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 尊重患者的个性和情感,避免对患者进行指责或批评。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状况。 帮助患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以便更好地管理情绪和改善病情。
家庭治疗:帮助 家庭成员改善沟 通方式,增强家 庭凝聚力和支持 力
定义:使用物理方法来治疗神 经症性和分离性障碍
目的: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
方法:包括电击疗法、深部脑 刺激、反复经颅磁刺激等
效果:根据个体差异,物理治 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定义:自我管理是指通过自我认 知、自我评估、自我控制等手段, 达到心理平衡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表现:分离性抽搐可以表现为全身抽搐、局部抽搐、偏侧抽搐等,有时还会伴随有幻觉、妄想等 精神症状。
原因:分离性抽搐通常是由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内心冲突等心理因素引起的,也与患者的个性 特点、生活经历、精神压力等有关。
治疗:分离性抽搐的治疗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 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分离障碍的概述及治疗

分离障碍的概述及治疗

分离障碍一、概述分离障碍是一类很早就被记载的综合征。

在近现代精神病学历史中,其内涵和外延尚未确定,名称历经多次演变。

中文名称曾用译自西文"hysteria”的“歇斯底里”,后改称“癔症”,包括痛症性精神障碍和痛症性躯体障碍,亦称分离性癔症和转换性癔症。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文文献曾将其当作神经症之一,主要绕痣症的精神障碍(包括情感暴发、意识障碍、遗忘、漫游、身份障碍、假性痴呆、精神病状态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进行论述。

在ICD-10中,症被分离(转换)障碍所取代,但其中的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表现多被移往躯体形式障碍项下。

ICD-11沿用分离障碍概念,将转换障碍作为分离障碍下的亚类,改称为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另外,将原来归于“其他神经症性障碍”的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纳入分离障碍。

在DSM-5中,转换障碍则历史性地与分离障碍分开,被移到“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大类之下。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意识、知觉、记忆、身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分离障碍则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患都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的失整合,即所谓的分离状态,如自我身份不连续、不能用病理生理性解释的记忆丧失、躯体功能障碍而相应生理无改变等。

这种整合能力丧失的程度、持续时间表现不一。

需要强调的是,分离障碍的症状与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作用无关,如戒断反应,也不是其他精神和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系统或其他健康状况的症状表现,且症状表现与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不吻合。

分离症状可导致患者的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明显损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临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

家系研究发现男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6.4%。

但Slater(1961)对各12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没有发现同患分离障碍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四、临床表现
(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突然记忆丧失,通常是重要的近期事件,一
般围绕令患者痛苦的创伤性事件。

突然缓解,很少复发。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开始无目的、无计划的
漫游。

漫游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
表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

4、分离性恍惚状态与分离性附体状态(dissociative trance and possession)恍惚状态为
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患者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有反应。

附体状态也就是鬼体附身。

5、分离性木僵状态(dissociative stupor)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较深的意识障碍,其行
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一般10分钟可自行缓解。

6、分离性情感爆发(dissociative emotional outburst)常在遭受精神刺激时突然发作,
哭喊、捶胸甚至撕衣毁物,具有表演色彩,10分钟可自行缓解,事后部分遗忘。

7、分离性假性痴呆
(1)Gansre综合征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的、非器质因素的智力障碍。

(2)童样痴呆(puerilism)天真幼稚的表现
8、分离性运动障碍(dissociative motor disorder)
(1)分离性抽搐无口舌咬伤,亦无大小便失禁,作时没有脑电图改变。

(2)分离性瘫痪单瘫、偏袒或截瘫
(3)分离性肢体异常运动
(4)分离性立行不能
(5)分离性缄默症、失音症
9、分离性感觉障碍(dissociative sensation disorder)
(1)分离性感觉缺失
(2)分离性感觉过敏
(3)分离性感觉异常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检查正常
(4)分离性视觉障碍表现为失明
(5)分离性听觉障碍失聪或选择性耳聋
(二)特殊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性障碍(mass dissociative disorders)
2、赔偿性神经症(compensation neurosis)
3、职业性神经症(occupational neurosis)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五、治疗与护理
分离性障碍的症状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位置。

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禁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2,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3,以消除实际症状为主。

(一)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特别适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
(1)觉醒时治疗
(2)催眠暗示
(3)诱导疗法
2、个别心理治疗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赢的患者信任,
稍加诱导,既不附和,也不批评。

3、系统脱敏治疗法
4、分析性心理治疗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感觉、运动障碍
5、家庭疗法
(二)药物疗法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或兴奋躁动的患者,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或给予地西泮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三)如何护理?
1,帮助患者对疾病自身有正确的了解,了解本病完全能够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

2,正确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

3,患者平时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4,正视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并且有意识地克服某些性格弱点。

5,做好患者周围人的工作,向他们介绍本病特点,解除对疾病的顾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