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四、临床表现

(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突然记忆丧失,通常是重要的近期事件,一

般围绕令患者痛苦的创伤性事件。突然缓解,很少复发。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开始无目的、无计划的

漫游。漫游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

表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

4、分离性恍惚状态与分离性附体状态(dissociative trance and possession)恍惚状态为

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患者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有反应。附体状态也就是鬼体附身。

5、分离性木僵状态(dissociative stupor)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较深的意识障碍,其行

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一般10分钟可自行缓解。

6、分离性情感爆发(dissociative emotional outburst)常在遭受精神刺激时突然发作,

哭喊、捶胸甚至撕衣毁物,具有表演色彩,10分钟可自行缓解,事后部分遗忘。

7、分离性假性痴呆

(1)Gansre综合征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的、非器质因素的智力障碍。

(2)童样痴呆(puerilism)天真幼稚的表现

8、分离性运动障碍(dissociative motor disorder)

(1)分离性抽搐无口舌咬伤,亦无大小便失禁,作时没有脑电图改变。

(2)分离性瘫痪单瘫、偏袒或截瘫

(3)分离性肢体异常运动

(4)分离性立行不能

(5)分离性缄默症、失音症

9、分离性感觉障碍(dissociative sensation disorder)

(1)分离性感觉缺失

(2)分离性感觉过敏

(3)分离性感觉异常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检查正常

(4)分离性视觉障碍表现为失明

(5)分离性听觉障碍失聪或选择性耳聋

(二)特殊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性障碍(mass dissociative disorders)

2、赔偿性神经症(compensation neurosis)

3、职业性神经症(occupational neurosis)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五、治疗与护理

分离性障碍的症状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位置。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禁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2,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3,以消除实际症状为主。

(一)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特别适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

(1)觉醒时治疗

(2)催眠暗示

(3)诱导疗法

2、个别心理治疗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赢的患者信任,

稍加诱导,既不附和,也不批评。

3、系统脱敏治疗法

4、分析性心理治疗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感觉、运动障碍

5、家庭疗法

(二)药物疗法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或兴奋躁动的患者,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或给予地西泮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三)如何护理?

1,帮助患者对疾病自身有正确的了解,了解本病完全能够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2,正确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

3,患者平时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4,正视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并且有意识地克服某些性格弱点。

5,做好患者周围人的工作,向他们介绍本病特点,解除对疾病的顾虑。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对于疾病有很多,是非常可怕的,疾病的发生人们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有时候都是马马虎虎的,比如分理性障碍变现这个问题就引起了一部分人们的注意,当人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具体情况,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讲一下分理性障碍的具体变现有哪些?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

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国家调节权:第四种权力形态

国家调节权:第四种权力形态 中国的改革已行至中盘,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转折点,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下一轮改革的关键是“改政府”【1】,转变政府职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担忧,如果还不对不合理的政府体制进行彻底的改良,中国的后发优势势必蜕化为后发劣势。【2】2005年前后的第三次改革大讨论亦形成了深化改革的共识,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充分反映了这一共识,其第30章第一节明确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标题,规定:“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首要之道是合理划分政府职责范围,对各种政府职权进行合理界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配置行政编制,合理设置政府机构。合理划分政府职权,其实质就是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政府对于市场而言,具有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国有企业所有者、经济调节者,相应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所有者职能、经济调

节职能等三种职能,拥有行政权、所有权、调节权等三种权力。对这三种权力进行合理划分,是合理界定政府职权的基础性分权工作。实际上,如果对“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的表层含义进行解构,其基本内涵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的分权:首先要实现基础性的分权———将行政管理权与国家所有权分开;在此基础上实现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对这三个分开进行法理上的提炼和概括,其基本含义就是将国家调节权和行政管理权分开。 对于行政管理权与国家所有权应当分开,早已成为共识,也是20多年来改革的最基本内容,在历次机构改革中被反复强调,“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分权原则第一项“政企分开”强调的就是这个主题。但是,国家调节权却长期混同在行政管理权中,人们将其等同于行政管理权的一种,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权力区分。而改革实践中早已出现了国家调节权与行政管理权分开的试验,只是当事者可能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是从行政管理权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权力形态———国家调节权。 一、国家所有权与行政权分开 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体制下,政府对于市场而言,绝非单一以管理者———局外人身份出现,同时还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的所有者,本身参与了市场竞争,是市场竞争主体之一。政府兼具局外的管理者与市场本身的参与者两种角色:不仅是市场外部管理者、监督者,还是市场内部竞争者、当事人。这一政企不分的症状曾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竞争的公平化,当前最典型的乱象则表现在邮政、

国家调节权:第四种权力形态

中国的改革已行至中盘,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转折点,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下一轮改革的关键是“改政府”【1】,转变政府职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担忧,如果还不对不合理的政府体制进行彻底的改良,中国的后发优势势必蜕化为后发劣势。【2】2005年前后的第三次改革大讨论亦形成了深化改革的共识,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充分反映了这一共识,其第30章第一节明确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标题,规定:“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 中国的改革已行至中盘,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转折点,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下一轮改革的关键是“改政府”【1】,转变政府职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担忧,如果还不对不合理的政府体制进行彻底的改良,中国的后发优势势必蜕化为后发劣势。【2】2005年前后的第三次改革大讨论亦形成了深化改革的共识,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充分反映了这一共识,其第30章第一节明确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标题,规定:“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首要之道是合理划分政府职责范围,对各种政府职权进行合理界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配置行政编制,合理设置政府机构。合理划分政府职权,其实质就是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政府对于市场而言,具有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国有企业所有者、经济调节者,相应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所有者职能、经济调节职能等三种职能,拥有行政权、所有权、调节权等三种权力。对这三种权力进行合理划分,是合理界定政府职权的基础性分权工作。实际上,如果对“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的表层含义进行解构,其基本内涵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的分权:首先要实现基础性的分权———将行政管理权与国家所有权分开;在此基础上实现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对这三个分开进行法理上的提炼和概括,其基本含义就是将国家调节权和行政管理权分开。 对于行政管理权与国家所有权应当分开,早已成为共识,也是20多年来改革的最基本内容,在历次机构改革中被反复强调,“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分权原则第一项“政企分开”强调的就是这个主题。但是,国家调节权却长期混同在行政管理权中,人们将其等同于行政管理权的一种,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权力区分。而改革实践中早已出现了国家调节权与行政管理权分开的试验,只是当事者可能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是从行政管理权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权力形态———国家调节权。 一、国家所有权与行政权分开 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体制下,政府对于市场而言,绝非单一以管理者———局外人身份出现,同时还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的所有者,本身参与了市场竞争,是市场竞争主体之一。政府兼具局外的管理者与市场本身的参与者两种角色:不仅是市场外部管理者、监督者,还是市场内部竞争者、当事人。这一政企不分的症状曾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竞争的公平化,当前最典型的乱象则表现在邮政、铁路、电力、医疗、文教等这些集调控、管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推荐30部心理电影

推荐30部心理电影 1.《本能》basic instinct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 2.《雨人》rain man 心理学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 高功能孤独症 3.《第八日》le huitleme jour 心理学看点:唐氏综合症 4.《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心理学看点:条件反射,厌恶疗法,行为主义经典。 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代表直接表现了UCS UCR CS CR的关系经典中的经典 5.《心理游戏》the game 心理学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6.《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学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被ben和matt年轻的才华震撼到了 7.《蓝丝绒》blue velvet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 心理学电影开山鼻祖 8.《一级恐惧》primal fear 心理学看点:法庭中的心理学家,职业资格,犯人伪装多重人格 犯罪心理学典型代表作 9.《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心理学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希区柯克 10.《梦旅人》picnic 心理学看点: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由此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 11.《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 (<洛丽塔>) 心理学看点:乱伦、性心理变态 12.《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学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13.《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学看点: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14.《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有时,信仰就是精神分裂…… 15.《海滩》the beach 心理学看点:假人性的贪婪,完全是一个心理学实验 16.《灵异第六感》the six sense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17.《失眠》insomnia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 睡眠障碍还是比较严重的事情请大家都不要忽视 18.《异度空间》inner senses

东师《变态心理学》19春在线作业1

(单选题)1: ()是调节饥饿与进食的关键中枢。 A: 大脑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小脑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方法()。 A: 苏格拉底 B: 克雷丕林 C: 佛洛依德 D: 冯特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包括运动、姿势和行为等症状,其共同特征是其自身的不自主性,如木僵、自动症、作态等。它是本能内驱力和运动技能方面出现的障碍。 A: 紧张症 B: 强迫症 C: 抑郁症 D: 神经症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目前国际上治疗阿片类成瘾最常用的方法是()替代递减或维持疗法。 A: 丁丙诺啡 B: 美沙酮 C: 可乐定 D: 洛非西定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A: 心理障碍 B: 神经症 C: 精神障碍 D: 精神病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对DID患者而言,所有药物中()是最有用的。 A: 抗抽搐药 B: 抗精神病药 C: 抗焦虑药 D: 抗抑郁剂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病人从自己无法排遣的心理困境或自觉无力承受的生活压力中逃走,这是()。A: 漫游 B: 遗忘 C: 现实解体感 D: 人格解体感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在DSM-IV中,以行为古怪、奇异为特点的是()。 A: A类群 B: B类群 C: C类群 D: D类群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一个人吃了两块饼干后就自我引吐或反复咀嚼大量食物然后吐出来而不咽下去,这属于()。 A: 神经性厌食症 B: 神经性贪食症 C: 神经性呕吐 D: 非典型性进食障碍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 A: 来访者为中心疗法 B: 脱敏疗法 C: 森田疗法 D: 团体治疗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根据DSM-Ⅳ,其诊断包含的要点有()。 A: 年龄低于15岁 B: 年龄低于16岁 C: 年龄低于17岁 D: 年龄低于18岁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对于抑郁的解释,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 A: 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 B: 是自我对内心冲突的防御的表现 C: 个体的想法和信念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D: 人际关系过程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Friedman的“A型行为类型”也称()。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概述 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既往被称 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的分离性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如遗忘、神游、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故症状异质性非常大。这些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人群中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2%,女性多见,有报道85%~97%的患者发病与个体经历严重童年创伤密切相关,身体虐待和性 虐待最为常见。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的分离 患者有一段时间记忆缺失,这种缺失不是遗忘,因为当患者进入

到另一种身份时可能回忆起在其他身份中缺失的记忆片段;由于这种缺失不完整,进入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受到另一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患者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2.分离性身份的改变 患者常在不同或相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行为,不同或相同时间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可交替或同时出现。儿童青少年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表现可能是有一个生动的或自主想象与虚构的同伴陪伴,虚构的同伴可通过听幻觉控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3.其他症状 患者常伴有抑郁心境,一些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同时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常有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但常由创伤后和分离症状所引起,与双相障碍中抑郁躁狂交替发作不一致。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烦躁不安、心境障碍等。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常见强迫性人格特征,也可并发强迫症状,如患者重复检查以确保没有人进入自己的房间,强迫洗涤来消除被虐待时肮脏的体验,重复计数来分散被虐待的焦虑等。 (二)临床评估 在临床检查中,下述问题有助于发现分离性身份障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让患者描述事件。要确保在此期间没有中毒事件的发生。 1.你是否感到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举止行为差异很大,像不同的两个人?觉得你不止是一个人?好像还多出了一部分或多出了另一面?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三种主要疾病分类标准介绍

CCMD-3 序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工作组于1995~2000年期间,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并编写了《CCMD-3》和《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 《CCMD-3》的编写过程是先由各执笔单位完成初稿,然后逐条核对《CCMD-2R》,随后描述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参考《ICD-10研究用标准》和美国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同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作适当修改。《CCMD-3》的正文,经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讨论通过,作为学会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发表,附录以及主要参考书《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一并介绍给广大医务工作者,以供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改进。 CCMD-3工作组陈彦方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对于F23.-(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目录中英文对照翻译

DSM-V Classification Neurodevelopmental disease 神经发育性疾病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智力低下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s智力发育低下 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全面发育迟缓 Unspecifie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未定型智力低下 Communication disorder交流障碍 Language disorder语言障碍 Speech sound disorder语音障碍 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s (stuttering) 口吃 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社交障碍 Unspecified communication disorder未定型交流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 与已知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与其他神经发育异常情况相关 分型A,B需要强证据支持 与智力异常、语言障碍或紧张症相关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Other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其他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Unspecifi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未定型注意力缺乏/多动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特殊学习障碍

DSM-5 分离障碍_诊断标准

DSM-5分离障碍 分离性身体障碍 A.存在2个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 述为一种被(超自然力量)占有的经验。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这些体征和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报告。 B.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它们与普通的健 忘不一致。 C.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该障碍并非一个广义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注: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能用假想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来更好地解释。 E.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在酒精中毒过程中的黑晕或混乱行为) 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癫痫)。 分离性遗忘症 A.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具有创伤或应激性质,且与普通的健忘不一致。 注:分离性遗忘症通常具有对待特定事件的局部的或选择性以往;或对身体和生活史的普遍性遗忘。 B.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酒精或其他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神 经病性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癫痫、短暂性全面遗忘症、闭合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后遗症、其他神经疾病)。 D.该障碍不能用分离性身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躯体症状障碍,或重 度的,轻度的神经认知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编码备注:无分离性漫游的分离性遗忘症的编码是300.1(F44.0)。分离性遗忘症伴分离性漫游的编码是300.13(F44.1)。 标注如果是: 300.13(F44.1)伴分离性漫游:似乎有目的地旅行或与遗忘身份或其他重要个人信息有关的困惑的流浪。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相信很多朋友对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疾病不怎么了解,那么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哦!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 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没有任何的知觉。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后角型脊髓损害,多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前连合型脊髓损害,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分离性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如下: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 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一、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 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 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哪些是分离性障碍症临床表现

哪些是分离性障碍症临床表现 导读: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翻译成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是指以意识、身份或行为的突发暂时性变化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此病多在精神刺激下忽然发病,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的精神障碍及躯体功能障碍。分离性障碍在学术界上争议很多,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它归为神经症。有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发病机理上,社会文化因素起很大的作用。悔恨内疚,悲伤性一般事件可诱发此病发作。与遗传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患者在发病前的性格特征为:对事物感情反应强烈,肤浅且不稳。对事物的受暗示性很高。 临床表现: ①一般特征,多见于青年女性,起病较急,多数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患者暗示性极强,常有“继发受益”。患者的功能障碍往往不符合解剖学特点,发作时无危险性; ②分离症状,分离性遗忘常为部分的和选择性的,且一般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分离性漫游具有分离性遗忘的特征,同时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岗位的游历;分离性身分障碍表现为突然的身份改变,两种或多种身分可以相互交替; (1)情感爆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的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有些患者表现为痉挛发作。 (2)分离性遗忘:主要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遗忘。 (3)分离性漫游:老百姓所说的“梦游”于此很相似。 (4)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的改变。患者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语调和态度完全变成二个人。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上的“鬼怪披身”。 (6)分离性木僵; (7)精神病状态:这一点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发病时可表现为重型精神病状态,如错觉、幻觉及妄想。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③转换症状,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为其常见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运动功能受妨碍和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丧失。诊断主要据临床表现,排除相关的精神科疾病。本障碍可分为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漫游症、分离性身份障碍、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混和性分离(转换)障碍和其他分离(转换)性障碍六个亚型。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暗示治疗、系统聪敏疗法等,辅以药物对症治疗。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单选

第一章 1、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有(孟禄) 3、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和生产、生活浑然一体,属于哪个阶段教育的特征(原始社会的教育)。 4、古代社会的教育准确的说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5、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朝)。 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属哪个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的教育) 7、《孟子》中“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庠、学”都是指(学校名称)。 8、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全民化)。 9、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是(孔子)。 10、我国古代第一个突破“学在官府”,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 11、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12、教育科学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开创教育科学独立化新时代的标志著作是(《大教学论》)。 13、杜威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14、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是(赫尔巴特)。 15、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相针锋相对,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三中心”思相的人是(杜威) 16、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第二章 1、教育可以“化民成俗”,亦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教育的什么功能(政治功能)。 2、据前苏联专家的统计,一个熟练工人接受一年的科技文化教育,比工人在工厂工作一年平均能提高工作效率1.6倍。这说明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3、下面哪项功能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传承文化)。 4、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可以把以物体方式储存的文化转化为以人为载体的文化,这说明教育的(激活文化) 第三章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属于(内发论)。 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这种看法属于(内发论)。 3、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这种看法属于(外铄论)。 4、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论)。 5、民间说的“三翻六坐七挠八爬”表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论)。 6、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7、男生在游戏中一般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女生喜欢扮演救死扶伤的大夫,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心理治疗学不同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分类模拟题31含答案

心理治疗学不同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分类模拟题31 A1/A2型题 1. 睡眠障碍包括下列哪项类型 A.失眠症 B.嗜睡症 C.睡行症 D.梦魇 E.以上都是 答案:E 2. 下列哪项不是失眠的诊断要点 A.主诉是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 B.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C.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D.患者因而苦恼,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E.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答案:D [解答] 失眠常导致情绪和情感紊乱,但不是失眠诊断的要点。 3. 认知行为治疗对下列哪种疾病导致的失眠效果好 A.精神分裂症 B.酒依赖 C.药物滥用 D.适应障碍 E.躯体疾病

答案:D 4. 下列哪种方法对失眠治疗有效 A.矛盾意向法 B.梦的解析 C.自由联想 D.共情的回应 E.系统脱敏 答案:A [解答] 失眠者无论是在睡眠开始还是在入睡过程中都伴随着对睡眠的恐惧和焦虑,情绪的高唤醒水平严重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抑制。矛盾意向法能使患者由原来的想尽快入睡改为有益的长时间保持觉醒状态,拒绝入睡,结果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入睡更易于发生。 5. 下列哪种方法对失眠治疗无效 A.刺激限制治疗 B.睡眠限制治疗 C.认知治疗 D.共情的回应 E.矛盾意向法 答案:D [解答] 共情的回应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技巧之一,对于失眠的治疗没有效果。 6. 关于嗜睡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白天睡眠过多 B.患者的睡眠时间不存在不足 C.缺乏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

D.没有表现出日间嗜睡症状的人和神经科及内科情况 E.每日出现睡眠紊乱,超过一周,或反复发作,引起明显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答案:E [解答] 每日睡眠紊乱,应超过一个月。 7. 睡行症通常出现于睡眠的 A.前三分之一段 B.前半段 C.中三分之一段 D.后半段 E.后三分之一段 答案:A 8. 某个人的认知、情绪常受他人语言、电视影响而改变,这表示此人 A.适应性强 B.暗示性高 C.顺应性强 D.自控力差 E.自制力强 答案:B 9. 癔症不包括 A.流行性癔症 B.分离性障碍 C.惊恐障碍

第七章 转换和分离障碍

变态心理学讲义 河北大学杨志刚 SynRhine@https://www.360docs.net/doc/4f458324.html,

变态心理学讲义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障碍 (Somatoform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躯体形式及分离障碍 一、概述 二、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y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 y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 y疼痛障碍(pain disorder) y身体畸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三、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y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y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y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y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Breuer’s case of Anna O. and disorder Abnormal psychology 头痛,脖子和肢体麻痹,严重的咳 嗽,吞咽和说话困难。但没有可查 的物理原因。 4

概述 癔症的历史 y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 y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y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 y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 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 机冲突所致 y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 个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 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目录 引言 (3) 《CCMD-3》分类 (7) CCMD-3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9)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9)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19)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血管性痴呆] (20)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他疾病所致痴呆] (22)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他特定疾病所致痴呆] (28)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F06.8其他;F06.9待分类的其他脑损害、功能紊乱、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9待分类器质性痴呆 (30)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5) 10 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35)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55.8不产生依赖的物质滥用] (40)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1) 20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20] (41)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F22妄想型精神障碍] (43)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F23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44) 23 感应性精神病[F24感应性妄想障碍] (45)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25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45) 29 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8;F29] (45)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F30-F39] (46) 30 躁狂发作[F30] (46) 31 双相障碍[F31] (47) 32 抑郁发作[F32] (48) 33 持续性心境障碍[F34] (49) 39 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F38;F39] (50)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0) 40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 (50) 41 应激相关障碍[F43] (53) 42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3.8其他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56) 43 神经症[F40-F49] (57)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3) 50.1神经性厌食[F50.0] (64) 50.2神经性贪食[F50.2] (64) 50.3神经性呕吐[F50.5] (65) 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