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中学校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十中学校史概述

市十中学前身民立女中创办于1906年3月。清末晚间,民主新潮浪涌,创办新学成为时尚。沪上开明士绅苏本炎秉承先父之遗命,抱着“兴国利民”的宗旨,鼎力相助同辈苏本喦五姐妹创办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校——“民立女子中学堂”。

学校最初办在老城厢西门外的源寿里。随着民主革命的推进,女子求学呼声日高。1912年苏本喦校长呈文申请允准,在文庙西侧的沪军营地上兴建了校舍,改名为“民立女子中学”。1934年4月校董事会改组,苏氏姐妹被迫离校,由政界童行白出任校长,同年集资新建了校舍。此时,办学规范已具,社会声誉斐然。

抗战期间,民立女中在国难中办学,学校几度搬迁。先是租赁延安中路126号为临时校舍,后移至淮海中路1192号,1940年夏校舍被要还,又迁于复兴中路528号。抗战胜利后返回文庙路原址,即设为总校,兼有初、高中,所保留的复兴中路校舍则立为分校,仅设初中。

1949年8月由著名民主人士吴若安就任校长,胡文巧为党支部书记。1956年1月学校转为公办,时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吴若安提议,为便于集中管理,总、分校各自分立。总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分校则独立为“上海市第一女子初级中学”。1963年暑,学校迁至永宁街25号新落成校舍(现今校址)。1969年实行男女同校,学校再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中学”。

学校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办学特色鲜明。早在20世纪前期,学校就提出了“笃行勤学”的办学要求,以“民主爱国,服务社会”为宗旨,在体艺、劳作等

学科上颇具特长。30年代时,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地下党活动频繁,她们以社会为课堂,积极开展爱国抗日民主运动,在上海人民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篇章。

解放后,学校在吴若安和胡文巧两位女性的带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形成了“严谨务实”的好教风和“笃行勤学”的好学风。1960年学校办学成绩卓著,跻身于市区教育先进行列,同年被增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总结出教学“五认真”和“三课、三查、三活动”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为人忠实、作风朴实、学习扎实、身体结实”的十六字校风。市十的“求实”精神,在民立传统的基础上凝聚着更深厚的活力,焕发出更璀灿的光热。

苏氏办学:近代女子教育的奇葩清末晚间,戊戌维新之浪潮,助推国人创办新学、发展教育。尤以“兴女学、废缠足”并列为维新改革的主题之一。

沪上开明士绅苏鲛老先生(字梦渔)受西学东渐和改革新思想的影响,提出“欲图兴国,非推广教育不可”之主张。临终时,他留下了四子六女,也留下了“创办学校”的遗志。苏老“教育兴国”的思想对苏氏第二代影响颇大,为实践此遗愿,作为商人的苏本炎先生秉承“为民立业,教育兴国”的宗旨,先后于1903年偕同三兄弟,在上海城内创立了“民立上海中学堂”,以苏本銚为校长;于1905年出资创办了“民立幼童学校”,属其妻曾泽新任校长;又鼎力助其五姐妹于1906年在南市西门外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堂”,这在当时的上海滩由国人自己出钱,自己办学的女校实属少见。在不到四年时间里,三所都冠以“民立”的学校相继由苏氏家族创办,其办学之精神足以启示后人。

据苏氏后裔回忆,苏氏家族虽是三代经商的大户人家,但并非书香豪门之府,五个姐妹并未受过多少教育,靠的是自学求达,知书明理,善集琴棋书画之所能。姐妹们敢为时代新女性,协力同心办女学,她们的具体分工,可谓民主有加:大姐苏本农性格婉顺,操理事务;三姐苏本清持家有方,讲授家政;五妹苏本楠热爱艺术,教习音美;堂妹苏本绮才思敏捷,任教国文;四姐苏本嵒行政能力强,在姐妹的公推下,出任校长,统理一切。她们只知量才录用,而不管什么论资排辈,实为民主办学之先范。

由于她们同舟共济,循方施教,使草创的女学堂很快步入正轨。到民国元年,前来求学的女子日增,原有的赁屋不敷所需,即由苏本喦校长呈文江苏省

教育厅申请拨款,经几方筹资后,在文庙路新建了校舍,数年后人数增至300有余,学校规模初具,声名渐传渐远。

在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操持校政的苏氏姐妹以“教育兴国”为目标,要求学生“笃行勤学,学有所用”。那时,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会活动并不多加干预和约束,这在当时的上海颇具社会影响。从现今保存的史料证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十分频繁,如为北伐军募集军饷、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集会游行、参加“五卅”纪念活动、组织募集抗日救国基金试演等方面活动,校方均开明伸义,未加制止。苏氏姐妹还为掩护进步同学、救助困难同胞被当局说成有“赤色嫌疑”而受到责难和指控,终于1934年被勒令辞职。

苏氏五姐妹为谋求女性、女权之解放创办女学,有力地冲决封建罗网,在20世纪前叶的上海已传为佳话。据1912年江苏省行政公署批文记载:“民立女中已办五载,热心教育深堪嘉”。在1929年“民立女中学校章程”中留有这样一段表述:“毕业生中出任校长、教员或为社会谋幸福,或入大学研究者颇不乏其人。松江物产会、南洋劝业会中有本校以美术刺绣成绩先后参与陈列得最优秀者奖者且十余,后意大利巴拿马赛会亦拥有奖励”。与此同时,学校专门开办了“集关于家之教材及学生制作之家事成绩品陈列室”。可见,当时的民立女中除教学国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外,还规定学生学习党义、手工、家事等科目。尽管学校场地不大,却素有“崇尚体育”的传统和令誉。在二、三十年代的《良友画报》、《图画时报》、《中国摄影学会画报》、《教育与人生》、《环球中国学会周刊》等刊物上均有民立女中排球队获得锦标的照片和报道。因学校办学有成效,当时管辖的县府曾赠予苏氏姐妹金色三等褒章和“教恩锡类”额,以致鼓励。

从民立女中创办至二、三十年代,毕业的学生政治观点明,民主意识浓,

社会责任感强。正如《上海妇女志》所述,苏氏五姐妹各展所长,把该校办成了一所较具规模并有声望的学校。在五姐妹的共同操办和悉心努力下,民立女中走出了一条“教育兴国”之路。

在动荡中前行

这是一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成千上万民立人所传唱的校歌:“立言立行立己立人,维我民立新精神。外患日亟国难方殷,读书救国在我身。师生相敬,同学相亲,桃李春风化育成。服务社会,造福家庭,为我女界放光明”。歌词源于时任民立女中校长童行白之手。说来,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往事。那时,正值1934年民立女中校董事会改组后,由国民党市党部要员童行白出任校长,他上任后一连点了三把火:其一,重组校政,调整和加强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其二,制定新规律,整治校风校纪;其三,确定了校徽、校歌,以示民立女中之新形象、新精神。校歌词义精深,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思想。同年,学校新建了校舍,成为“沪南地区最高伟之建筑”。此时,学校面貌一新,声誉斐然,各方学子纷至沓来,全校15学级,学生近800,教职员工多达68人,且专设了“首席教员”的职衔。至30年代末,学级数已增至24个,学生已有1600余人,办学规范已具。

民国时期的30年代,教育部制定了“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群四育之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方针,民立女中敢于站在教育之前列。据“民立女中1939年毕业刊”记载,《民立女中教学大纲》提出“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使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教育宗旨。当时学校的教学大纲订得很细,从教学要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科目到教材选择、成绩考查、课外作业指导等都有相关的要求。可见,30年代时学校之办学已日趋成熟、著称于时,并将当年苏氏姐妹所提出的“笃行勤学”作为校训来遵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