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 了汉隶的波势, 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 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 (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 楷书,一直沿用至今。[1]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 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 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 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楷书 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 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 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 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 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 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 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 •


一、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 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 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 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 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 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 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 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 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 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 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 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 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 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汉字产生的时间,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 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商代的字已经是很发 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 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 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 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 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 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时,大约经过了近2600 左右。 起源:汉字其中的一种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 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种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 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 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 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 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 相象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 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 作用。汉字也有可能是仓颉所造。可能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 所改编的。不过这只是传说的一种。具体还需经过科学考证。
• •
Baidu Nhomakorabea
• • • •
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 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 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 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 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 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1] 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 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 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 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 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 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 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 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 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 之相适应。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 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 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书和 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 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 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 放纵,笔势绵环绕,字形奇妙,变化百出,称为"狂草", 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 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 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 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 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 "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 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等。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 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 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 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 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 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 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 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 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 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 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 址“殷墟”的所在地。百余年来,当 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 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 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 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 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 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 骨学。
•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 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 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 《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 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 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 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 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近现代是林散之,被 称为“草圣”。代表作是《中日友谊诗》,被誉 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 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 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 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 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 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 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 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 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 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 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 的字有2420个。
• •
• • •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2]在《说文 解字》 记录了这段赢政篡改文字后,汉朝恢复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 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 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 中,以礼为小 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 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 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 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 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 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 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 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 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 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 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燕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曹全碑》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