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 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 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 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 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 济学而努力奋斗。
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 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 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本质特征。
②“区域”的本质内涵:
“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 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②“空间”的基本内涵:“空间”不仅仅反 映平面,而且反映立体,包括地面、地下、地上, 还包括某个范围内经济变量、经济现象之间的 相互关系。
1、孕育期:长达一个多世纪,主要发源地是 德国,以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1905年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标志。
2、形成期:从1930年左右到1970年左右, 约40年。
(1)形成的原因:
第一,发达国家各地区之间出现了发展的不平 衡;
(2)“地区经济”或“地方经济”:
主要按行政管理原则划分,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如江苏经济、山 东经济、广东经济、浙江经济、上海经 济、北京经济等,都只能说是行政区划 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资源的 优化配置,因此,我们要冲破行政区划 造成的束缚,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 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
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
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 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 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 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 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 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 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 共同发展。
本章的重点在第一、三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其基本特征
一、对“区域经济”
1、“区域”和“空间” (1)“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产生和存在的逻辑前提:
第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表结构,包括气候 条件;第二,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其分 布状况;第三,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 状况。
2、二次大战之后区 域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和
(1)缪尔达尔:1957 年提出“循环累积因果 论”,尖锐指出“市场力 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 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2)赫希曼:1958年 提出“核心与边缘区理 论”,强调要缩小地区差 距,不能依靠市场机制, 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
3、二次大战之后美日法等国政府对区域
2、“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或“地方 经济”
(1)“区域经济”的定义:
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 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 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 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 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有大有小,也可大可小。目 前国际上的区域经济及其组织有160多个,我 国“三大经济地带”、“珠三角”、“长三 角”、“环渤海”等都是区域经济。
第一, 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问题” 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
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及其发展阶段
一、 1、二次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发
(1)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 特大型经济危机。
(2)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普遍高速增长, 但区域差距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的经济状况
4、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每个区域在 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经济系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区、工矿区、牧 区、林区、渔区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区域 经济实质上是由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特色的
三、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1、若干有代表性的“区 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பைடு நூலகம்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1)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 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 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
(2)日本政府于1962年制定了“全国综 合开发计划”,1965年再制定“新全国综合 开发计划”。
(3)法国政府于1960年颁布法令,1963 年成立“领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机构,后来再 以九大城市为核心,把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
(1)“研究一定地理空 间范围内或区域内经济活动 分布与空间组织的科学”。
(2)“研究各种区域经 济问题的科学”。这里的 “问题”是指发生失误、遭 受挫折、暴露弊端、形成隐 患、造成损失等意义上的问 题。
(3)“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内 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 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 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 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 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 济学而努力奋斗。
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 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 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本质特征。
②“区域”的本质内涵:
“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 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②“空间”的基本内涵:“空间”不仅仅反 映平面,而且反映立体,包括地面、地下、地上, 还包括某个范围内经济变量、经济现象之间的 相互关系。
1、孕育期:长达一个多世纪,主要发源地是 德国,以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1905年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标志。
2、形成期:从1930年左右到1970年左右, 约40年。
(1)形成的原因:
第一,发达国家各地区之间出现了发展的不平 衡;
(2)“地区经济”或“地方经济”:
主要按行政管理原则划分,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如江苏经济、山 东经济、广东经济、浙江经济、上海经 济、北京经济等,都只能说是行政区划 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资源的 优化配置,因此,我们要冲破行政区划 造成的束缚,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 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
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
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 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 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 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 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 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 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 共同发展。
本章的重点在第一、三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其基本特征
一、对“区域经济”
1、“区域”和“空间” (1)“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产生和存在的逻辑前提:
第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表结构,包括气候 条件;第二,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其分 布状况;第三,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 状况。
2、二次大战之后区 域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和
(1)缪尔达尔:1957 年提出“循环累积因果 论”,尖锐指出“市场力 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 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2)赫希曼:1958年 提出“核心与边缘区理 论”,强调要缩小地区差 距,不能依靠市场机制, 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
3、二次大战之后美日法等国政府对区域
2、“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或“地方 经济”
(1)“区域经济”的定义:
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 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 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 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 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有大有小,也可大可小。目 前国际上的区域经济及其组织有160多个,我 国“三大经济地带”、“珠三角”、“长三 角”、“环渤海”等都是区域经济。
第一, 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问题” 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
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及其发展阶段
一、 1、二次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发
(1)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 特大型经济危机。
(2)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普遍高速增长, 但区域差距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的经济状况
4、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每个区域在 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经济系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区、工矿区、牧 区、林区、渔区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区域 经济实质上是由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特色的
三、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1、若干有代表性的“区 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பைடு நூலகம்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1)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 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 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
(2)日本政府于1962年制定了“全国综 合开发计划”,1965年再制定“新全国综合 开发计划”。
(3)法国政府于1960年颁布法令,1963 年成立“领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机构,后来再 以九大城市为核心,把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
(1)“研究一定地理空 间范围内或区域内经济活动 分布与空间组织的科学”。
(2)“研究各种区域经 济问题的科学”。这里的 “问题”是指发生失误、遭 受挫折、暴露弊端、形成隐 患、造成损失等意义上的问 题。
(3)“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内 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