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仲永的主观原因
“他”给我们的启81),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思想家。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教 授太子朱标“五经”, 主修元史。
遇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 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 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 之余也。”
“受于人者不至也” 没有克服困难去学习 “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没时间学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 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克服万难,主动学习。 利用一切可用时间 学习。 从任何时候开始努力 学习都有益。
想象类:当____遇上了____ (本课中出现的 人物) 劝说类: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他总有各种理 由不努力学习,如:家里太吵不能静心学习、 家里地儿小没地方学习、心情不好不想学、 课本(指导单、字典、笔)丢了没法学、跳 绳太累了没力气学……通过今天学习的文章, 加上你自己的感悟,你能不能语重心长的劝 劝他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同名6686)_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同名6686)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在)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在)南边的集市买嚼子和缰绳,(在)北边的集市买长马鞭。
东市:名词作状语,在东市,下文“西式”“南市”“北市”等同。
10.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清早告别父母离去,傍晚宿营在黄河边上,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溅溅的水流声。
旦:只。
辞:告别。
暮:傍晚。
宿:宿营。
但:只。
溅溅:流水声。
1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清早告别黄河离去,傍晚到了黑山的边上,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的战马在啾啾鸣叫。
至:到。
黑山:同下文“燕山”都是北方的名山。
胡骑:胡人和战马。
啾啾:马叫声。
1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戎机:战场。
关:关卡。
度:过。
1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寒气中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业打更用的器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让(他)作相诗称,,(相写出当来的诗已传经闻,)听不说能过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大家好
的情况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他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 异,“泯然众人矣”。
大家好
整体感知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 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 天正常的教育。
大家好
4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大家好
5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大家好
读准字音
矣( yǐ) 泯( )m称ǐn( ) chèn 隶( lì) 扳( )pā谒n ( ) yè邑 ( )yì卒( ) z焉ú( ) yā耶n ( )yé
大家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课件
十二三
年 又七年 龄
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 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 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 闻”,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 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景。
2、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才能
指物作诗立就
“神童”
不称前时之闻
常人
泯然众人矣
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终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达到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
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
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
已耶?
止 本来
尚且
那些
能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 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 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 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 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 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 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 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 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思考: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 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剖析。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使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 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伤仲永》复习归纳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最新编辑)
课件在线
23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 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 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 之感。
课件在线
24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 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而“不使学”。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
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课件在线
21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 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
要。
课件在线
22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 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 正常的后天教育。
不能够吧?
课件在线
16
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
课件在线
17
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课件在线
18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课件在线
19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属于 曾经 认为异 给 写 题 全
课件在线
31
解释加红色的词2
对……感 到惊异
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王安石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叙述,从幼年时的天资聪慧到后来的才能衰退,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即使天赋再高,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也难以成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对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比较感兴趣,但在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以及文言文的字词用法、特殊句式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背诵课文。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隶、谒、称、泯然”等,理解文言句式。
-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分析方仲永的变化过程,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后天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 分析方仲永变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感,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这一句,要读出仲永的神奇之处,节奏上“仲永生五年”要稍作停顿,“未尝识书具”中“未尝”连读,“忽啼求之”要读出突然性。
2. 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文章的主旨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讨论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可能会从仲永自身、其父、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一、教学内容《伤仲永》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畅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对好友早逝的悲痛之情。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文学手法的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失去朋友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从而导入课文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分析,理解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讲解其表达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表达友情的小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板书课文的结构,右边板书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以“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答案:略。
答案:作者通过对好友的回忆,表达了对好友早逝的悲痛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友情的经典文章,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珍惜友情,学会表达对朋友的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文学手法的鉴赏。
2.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作者情感的要求。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关于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展示。
5. 作业设计中关于课后阅读和写作的指导。
一、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文学手法的鉴赏1. 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仲永生前的才华与死后的凄凉,突出人生无常的主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理解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三、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呢?学生:文章讲述了方仲永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但因为父亲不让他学习,最终才华逐渐消失的故事。
教师:很好,那么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呢?学生: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天赋虽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同样重要。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5课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预习提纲
• • • • 1、熟读课文。 2、王安石简介。 3、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4、重点词语:父异焉 邑人奇之 稍稍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6、方仲永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 • 7、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 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 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 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 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 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 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 才。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 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磨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伤仲永”?
题解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
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
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交流展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纹理皆有可观者”,是写幼年天资过人,具 有做诗才能 “先人还家……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方仲永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5.伤仲永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谋篇立意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3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通过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先扬后抑的行文结构。
文章叙事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从“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可知仲永生于一个毫无文化背景的家庭,没受过教育。
但“与之(书具)”,即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一个神童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称奇。
但因其父“求金”心切,“不使学”,最终导致了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后来竟“泯然众人矣,”才能逐渐衰竭,变成了普通人。
文章先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对比鲜明,令人警醒、惋惜和深思。
2.缘事叙理的写作手法。
叙议结合是本文写作手法上的一个亮点,文章先叙述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及后来的变化情况,写出了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和其父因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然后由仲永才能从非凡到衰竭的事例,缘事叙理,阐发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个人无论天赋有多高,如果脱离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变为一个平庸无奇的普通人。
3.精练隽永的语言表达。
本文语言精练,含蓄隽永。
从题目上看,一个“伤”字,就暗示了仲永才能的必将夭折,又如一个“啼”字,把仲永索求书具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忽”“即”“立”三个副词的运用,使得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动词“扳”“谒”,形象地刻画出仲永之父因贪利而生拉硬扯的丑态,把一个愚昧无知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
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
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
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作业设计】日记:以“由仲永所想到的”写一篇日记。
【教学反思】
重点字词翻译,基本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先翻译,效果较好。
但,缺少总结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