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中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指导
高考语文复习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及考题演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及考题演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e9077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7.png)
高考语文复习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一)、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一般分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如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如《江雪》《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木兰辞》《氓》(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典型例题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要求:1、自主完成本诗歌鉴赏题。
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3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即什么特点,什么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1a7f97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5.png)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 “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 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 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 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 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三)赠友送别
内容特点
诗歌题目或诗句中多含“送”“别”“寄”等字眼,如《送 灵澈上人》、《送友人》等。
情感主旨
①分别时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②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 安慰、劝勉和祝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分析重点
①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鉴赏诗歌; ②明确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了哪一类型的情感; ③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表现战争特征的事件及战争中人 们的心理。
地域: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器物: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风光:雪山、朔云、黄沙、塞鸿、边草、明月……
②豪迈型: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不少诗作有开阔的 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一洗悲伤之态,尽显建康高雅的格调。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共六大题型)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共六大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90b19e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3.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一、分析形象【提问方式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题型答题步骤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题型答题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53b3592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b.png)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元稹《遣悲怀》塑造了一位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妻子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2f50cf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6.png)
描写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明净绚丽 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缥缈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
26
27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 分析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 ②五更钟:亡国丧音 ③蝶化彩衣: 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 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32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 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江西鄱阳县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总结
11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释玉阶怨:属乐府 相和歌辞·楚调曲; 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谢眺的 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 象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
清冷的房间里;萤虫飞来又飞回去休息了;有
人几乎一整夜都在缝制衣服 思君此何极道出了心
答:一个身游宦海 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 难舍书琴且满 心苦楚难言的封建官吏的形象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反套路题型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反套路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37004ca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2.png)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反套路题型增分技巧【增分意识】1.得分意识。
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分!2.草稿意识。
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3.再创造的意识。
诗人的作品是第一次创造,我们的鉴赏是第二次创造,更具有个性色彩,真正体现了“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
主观题作答不是机械地写一堆文字,而是运用技法,能动地再创造。
写出自己的感受、体悟,要有强烈地角色代入感——我不仅是考生,我就是诗人,我是审美再创的作者。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
试题上的诗歌鉴赏,不是平素的品读赏玩,是有使命感的,要完成命题人的问题设置,要多得分。
必须要养成揣摩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诗歌鉴赏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1.熟记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及历代名家的诗歌风格特点,体现作答的专业性。
2.鉴赏流程:(一“读”二“看”三“思”四“答”)。
一“读”:诗词都比较简练含蓄,文字量不多,所以需要细细地读诗词文本,不要遗漏。
二“看”: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看标题,知晓写的什么内容,是赠别诗、思乡诗,还是咏物抒怀、托物言志?接着“看”作者,知名的诗人,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积淀了解他的生平、情感倾向,不知名的作家往往有相应的注释,不要遗漏,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然后,“看”注释,诗人的现在处境怎样,被贬谪了吗?看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紧接着,“看”命题老师的题设,明确考点和答题方向。
最后,“看”题号后的分数,真正做到,看分作答,看分赋点。
比如本题总分六分,习惯上要切分成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要点;如果是四分,两个要点足矣。
三“思”,之所以称为“三思”,第一个原因是第三个流程,第二个原因是提醒考生“三思而后作答”,这个环节在草稿纸上快速进行,具体思考的内容:考点及相应的术语是什么?文本是如何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样一看,显然就是“三思”。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主观题之形象+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主观题之形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978d9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06.png)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
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参考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 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 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 体会其精神内涵。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 令,故称陶令。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 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 堂:指豪华的厅堂,这里喻指朝廷。
[注释]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 ③陶翁:陶渊明。
常见的物象及其深意 花的颜色美丽——才华横溢 花香——品格高尚 羽毛——名声 动植物的习性——人的品性 风吹雨打——遭人排挤 孤芳自赏——报国无门 残阳——年华易逝
物(梅兰竹菊)、其他:风筝、瀑布、石灰等)
二、析:诗中运用✘✘手法,✘✘地写出了✘✘物的✘✘
特点
结合诗歌——人、情、理:内外品格、志向情感
✘✘手法:
比喻、拟人 烘托、对比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地——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凝练简明、含蓄委婉、
栩栩如生
三、评:抒发了诗人xx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xx的志向
形象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题怎么问?
1、请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君王的形象特点。 2、本诗表现了XX的什么性格?
只要题目和人有关的题,都是人物形象题
人物形象题考什么?
形象 (外在)
性格 (内在)
互为表里, 答题时要结 合起来答
人物形象题答什么?
高考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ac803d906529647d272852a3.png)
高考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一般来说,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种情况: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何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简洁准确地组织答案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熟悉三种设置问题的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注意整理归纳解题分析思路首先,关注题目、题材,搞清楚是田园诗还是边塞诗,是怀古诗还是羁旅诗,先圈定人物的阶层,具体可表述为“××形象”,比如:隐者形象、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等等。
其次,有点知人论世的意识,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或题中的注释,总体上确定答题的方向。
比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王维的隐士情结,再李清照前后期生活经历的变化、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三,适当关注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分析人物。
第四,如果,作品中运用了典故,还应该借助典故的具体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人物形象。
第五,立足作品,关注描写人物行为、语言、心理乃至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厘清答题步骤,记住三个环节。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总说:什么样的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说明: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是特点;结合解题思路一,这是一首田园诗,人物所属的阶层为:高人逸士。
结合解题思路五,从表现人物的行为的语句:“近种篱边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可以确定人物的特点: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或者淡泊名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专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cedb9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c.png)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和说明诗歌中
没有说明这一种
返回
35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 一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 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 b 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
感触觉 味觉 嗅觉 • c 描写方法: •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 虚实结
合3 动静结合 4 点面结合5 白描 工 笔
16
分析意境型景物形象
06浙江卷16 阅读……6分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 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 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 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
自然图景;其
流水意象体现出温润柔
分析意境型
19
分析意境型
•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变式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 答题步骤:1 描绘诗中的画面 特点准确 3 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2 概括氛围
• 答题套路: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心情;心境
②通过 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 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
20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 雄奇 开阔 旷远 悲壮 悲凉 凄清 阴冷 幽静 萧 条 荒凉 冷落 衰败 孤寂 恬静 闲适 缠绵 清新 明丽 绚丽 壮丽 秀美 恬淡 朦胧 淡雅 空灵 苍凉 雄浑 旷 远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 条 繁华热闹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82598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a.png)
杜甫形象:生活贫苦、热情真诚、率真纯朴的诗人形 象。 曹操形象:求贤若渴、惜时如金、具有一统天下理想 的志士形象。 陆游形象:客居京城、百无聊赖、落寞孤独、看透世 态炎凉、始终矢志不渝的爱国斗士形象。 李清照形象: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女子 形象。 周瑜形象:年轻有为,从容闲雅,雄才大略的儒将形 象。 劳动者形象:辛勤劳动,吃苦耐劳、以农事为重的农 民形象。 士兵形象:渴望建功立业、力竭苦战、不畏生死、不 顾荣誉、思亲念家的战士形象。 离人形象:思家念亲、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归家 遥遥无期的孤独寂寞的离人形象。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插秧歌杨万里 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 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 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宋
[答案] 琵琶女 年老色衰 沦落江湖 作者(白居易) 怀才 不遇 沦落江湖 忧愁痛苦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2024年全国三套试卷均未涉及形象内容,属于轮考题型。
人物形象p247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 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 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 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为依据。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cb312324431b90d6c85c7c8.png)
3、叠词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4、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 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 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 ) 5、数量词 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 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 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巩固练习: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 形象。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的民族意 识的志士,宋亡不仕。
答: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步骤一) 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 “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 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 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 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步骤 二) 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 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步骤三)
然后想象画面: 夜晚,诗人独自登上西楼,抬头望去,残月如 钩,远挂天边,冷清的月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庭院 寂寞,重门深锁,锁住了院内清冷的秋天,更加锁 住了深院中的诗人。整个画面体现出清冷、凄凉的 气氛。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e22fc4b941ea76e59fa048b.png)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思路】1、知识储备探讨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能抛开诗歌的本质和读懂诗歌的方法,否则,便不会有好的效果。
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根本特征是语言,诗歌是通过凝练性、形象性、跳跃性、韵律性的语言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
读懂古代诗歌一般要经过三步:一“译” ,二“悟”,三“情感”。
因为诗歌语言“四性”特点,又是古代诗歌,所以,将诗歌语言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的语言,这当是第一步;由第一步再加上诗歌的表现技巧,你能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字面暗示等的“言简”感悟其“意丰” ,最终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这才叫读懂诗歌。
我们所说的鉴赏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无思路可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有时又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2、答题思维要通过以下办法把握诗词中的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式鉴赏形象,三步模式:第一,感知形象;第二,分析形象特点;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杀敌为国、建功立业、 热爱山川、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超凡脱俗、愤世嫉俗、消沉颓废、深居宫中、 孤独寂寞(宫女)、活泼可爱、勤劳勇敢(少女)、潇洒、闲适、追求自由生活、 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
整理归纳
•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说特点:人物特点、性格+身份地位 (特点如:不慕权贵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
身份如:英雄、游子、思妇、隐者、征人等) 格式: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形象。 第二步:析例句:结合诗句翻译、分析其特征,融入表达技巧 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常用描写手法:白描、
课堂演练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士形象。(特点+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 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 义或情感)
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反衬。 格式:诗歌的首联通过……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第三步:明作用:情感、作用。
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格式:诗歌通过刻画这一形象,表达诗人……情感。
基本句式: 本诗塑造了一个(特点)的(身份)形象。通过(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抒 发了(中心思想)感情。
整理归纳
• 答题思路 1、抓住诗词对人物的借助侧面烘托——自然环境。分析人物所处的
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借助侧面烘托——社会环境。要知人论世,关
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 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4、借助关键词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学习目标
• 1.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 2.规范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式
菩萨蛮
——温庭筠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 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娇美而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通过女子从起床的肖 像而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着装的一系列动作或细节,写一女子晨 起梳妆的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 系词人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一定程度上流露了词人 怀才不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