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合集下载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认知心理学--记忆

认知心理学--记忆
• 被试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问题:
• 是否能够确定感觉记忆的容量是4-5个呢? • 是否有可能有些信息是在回忆或报告期间丢失的? • 在开始回忆或报告之前,即真正在感觉记忆时限内,是否能捕捉
到更多的信息?
部分报告法
• 为了解决这一疑问,Sperling(1960)设计了如下实验: • 他将先前的实验称为整体报告法(whole-report procedure),要
Erikson & Collins(1967) 材料:两张随机点子图。
分别来看,这两组点子是随机点图,但重叠起 来就会构成VOH3这几个字母。
实验材料
A、B点重叠所成的字母
实验过程
Erikson & Collins改变先后呈现两组点子的 时距,根据被试确认3个字母的情况,揭示视 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
• 分析:使用部分报告法时,被试能准确地报告所要求的任何一行 字母中的3个,即被试实际上对每行字母都知觉到了至少3个,这 样他们所看到的字母总数应该是9个。这就是说被试的图像记忆 的广度应该是9个以上。
• 结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 间十分短暂
图象记忆的时间特性
• 如果呈现时间不延长,只延长回忆时间,也就 是将声音讯号延后出现,会不会增加记忆容量?
• Sperling利用部分报告法、延缓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实验。 • 4行字母,每行4个,共16个字母 • 系统地改变刺激卡片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距(0.1、0.15、0.30、
0.50和1s) • 让被试在听到声音信号后报告所记住的字母。
实验结果
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在0.5s内,约为300ms。
Erikson 等人的实验
实验二:Glanzer和Cunitz(1966)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知觉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触摸知觉等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所变化的现象。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二讲 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Βιβλιοθήκη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01
02
03
感知调整
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调 整不合理的感知习惯,如 对自我价值的扭曲感知, 以促进积极的心理成长。
情绪觉察
培养来访者对自己情绪的 觉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 情绪的来源和影响,从而 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
沟通技巧
通过教授来访者如何感知 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人 际关系质量。
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有极限法、分段法和恒定法等。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有极限法、分段法和恒 定法等。
主观单位
不同感觉的主观量并不具有相同的量值,因此需要将不同感觉的主观量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 的相对量值,这种相对量值称为主观单位。如韦伯-费希纳定律表明,感觉的增量与刺激的增量
选择性
在面对多种感觉刺激时,知觉系统会 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 激。
适应性
当某些感觉刺激的物理属性发生变化 时,如角度、距离或光照条件等,个 体的知觉通常会保持相对稳定。
03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 映,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 的反映。
感觉是简单的心理活动,而知觉 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THANKS
在营销中的应用
感官营销
利用消费者的五感(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触觉)来设计营销策略, 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激发购买欲 望。
品牌形象塑造
市场调查
通过研究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 和评价,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为产品改进和市场定位提供依据。
通过精心设计品牌形象,如标志、包 装、广告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增强品牌忠诚度。

公修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公修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局部及其相互 关系〔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识记〕
知觉的特点: 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 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局部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关系〔整体属性〕 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想一想:
感觉的特点:
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 反映的是事物某一具体的特性〔个别属性〕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维持正 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感觉剥夺实验〕
被关半小时就变得焦虑
37岁的喜剧演员亚当·布鲁姆是6名志愿者之一,他同 意承受“单独监禁〞,并同意观察者们使用监视器监视 他的活动并制作成电视纪录片。在整整两天两夜的时间 里,他坐在完全黑暗、绝对安静的屋子中,研究人员使 用夜视摄像机观察他的行为。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
乔纳森的故事
乔纳森是一名画家,65岁时由于脑受伤而 丧失颜色知觉,变为色盲。这能看到灰色、 白色和黑色。
后来尝试只用黑白作画。 “尽管桥纳森不能否认他的损失,甚至在
充分利用错觉为人类生活实践效劳; 注意防止和消除错觉的不利影响。 小短片:你的感官欺骗了你
社 会 知 觉 与 行 为
社会知觉
1、概念: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提出“社会知觉〞的概念,其含义是知 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
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 群体的知觉,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实验设计及 距离错觉的 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第一节概述人的毕生发展: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应。

2、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完成和建构自己所爱好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不同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生理学意义上的两种年龄:实足年龄: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的年龄.两种年龄的关系:两种年龄接近或相等,代表个体发展正常,发展年龄大于实足年龄,代表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早熟,发展年龄低于实足年龄,表示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三、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显得较为经济。

不足: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会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二)、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材料。

(三)断代—序列研究: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

第二节孕期与婴儿期一、出生前的发展胚芽阶段:受精后的两周.胚胎期:第三到八周.胎儿阶段:第九周之后。

二、婴儿期的发展(一)体能发展1、身体和脑的发展出生后的两年内身体发育的速度最快婴儿期神经系统发展最快营养和感觉及认知刺激是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2、反射和运动技能(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包括个体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出生到三个月2、重复连续音节阶段:四到八个月3、不同连续音节阶段:九个月到一岁4、单词句阶段:一岁到一岁半5、一岁三个月到一岁四个月,词成为主要的发音和交际手段,连续音节退居次要地位。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等因素的影响。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统合
你看到了什么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 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与知觉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 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官,是对 感觉的深入。 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 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 经验。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 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 觉的范围。 • 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
视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 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 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 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 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 比。吃了苦药之后,接着 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点甜 味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 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 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空间知觉
• • •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恐惧高处而导致的眩晕与视觉信息缺乏有关。当你身处高处,往下看一片 模糊,景象大幅度缩小,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跟平日习惯的视像大相径庭, 这时你的视觉信息大减,就会失去平衡。 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做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 对象。假如从高处往下望,地面物体太远太小,就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 据了。再加上人在高处,眼睛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水平运动参照,于 是人体平衡系统崩溃,继而出现类似舟车晕浪那样的眩晕,无法定位。 科学家指出,人们靠“视觉流场”控制自己的姿势和运动。当人们站在一条笔 直的公路上,公路尽头在我们极目处消失,这时人不大会害怕,因为人与这个 视觉流场成直角。但当人站在大厦边缘往下看,尽管也是一望无际,这时大脑 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困扰,因为人跟视觉流场并非成直角关系,而是扩大到180 度,大脑感觉地心吸力把身体吸进无垠之中。

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觉等
2、根据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知觉划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是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具体指对 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头 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 知觉、方位知觉等。
人的一些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都是比较 低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绝对感觉阈限 低说明感觉灵敏。P104 表4-2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是指刚 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的高低通过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是指将一 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所需要的最小 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则是 指对这种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差别感受性越高。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觉察
分辨
确认
知觉的形成: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提供
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 的加工认出了“这是一个柠檬”
知觉的形成
3、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 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综合活动的结果。
4、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各种感觉的适应情况不同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 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
3)后像
当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 消失,而是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 后像。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特别明显。视觉后像有两种: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一个盲人恢复视觉后的经验
“我从来没有想到黄色竟是如此的黄!黄色太让我 感到惊讶了,难以形容。红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但 是,我难以相信这就是红色。天不亮,我就迫不及待 地起床,想去看一切我能看到的东西。夜晚,我遥望 天空中的星辰和闪烁的光。有一天,我看见一些蜜蜂, 它们美极了。我看到一辆卡车流星似的在雨中驰过, 在空气中留下一道水雾,太美了!我还看见一片凋零 的叶子在空中飘荡。让人难以忘怀。世界上的一切对 于我都是那么美!你们能理解吗?”
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 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改变Luchins的部分条件。Lichens提 醒被试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 进行评价;并将E、I两段文字隔开呈现给 被试。呈现一段描述后花5分钟让其做无关 工作(数学题、听故事等)。此种情况下, 被试倾向于根据后面一段描述评价Jame。

在与熟人的交往中,熟人行为的某种新 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别人对他的原有看法, 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 • 近因效应与第一印象产生的条件是不同 的。 •

如果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先后进入人们 的意识之中,人们总是认为前一个信息是 真实的,后一个信息是虚假的,这是第一 印象。 • 但如果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先后进入 人的意识以后,隔了一段时间,便形成了 一个过去的信息,一个较近的信息。实验 证明,人们对较近的或最近的信息印象最 深,这是近因效应。
(四)知觉的种类
• 1、根据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的不同: 可分为视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 2、根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 3、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
三、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而 上
觉依赖

于光的

波长


依赖于

知觉的主体
而 下
例: 人的知

识和经

验会影

响知觉
的过程
和结果
你怎么看?
➢ 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 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 作错觉。
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即物体知觉。
❖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 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 合配成橘红等。
❖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 的光被吸收了。
颜色混合的规律(适用于色光混合)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相混合 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 色。例如:黄和蓝、红和浅青绿色。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 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心理学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受性的。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 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30秒钟!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像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感官对持续存和嗅觉中最为明显。如“入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游泳是跳 入凉水中,明适应、暗适应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官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 感觉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排列集中 有规律 有联系的整体
你能快速地数星星吗?
3、注意的分配
(1)含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 对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 的,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状态。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工原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计算机的运作 比较,做出解释
• 第一节
注意
注意是一扇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 西,都要通过它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 居维叶
第四章
认知过程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 理 现 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对象或新活动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注意的机制
• 过滤器模型:
• 衰减模型
新异性——广告中如何吸引注意力
• 第二节 感知觉
一、感知觉的含义
1、什么是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注意的概念
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 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注意: 如同照相机的镜 头聚焦一样,被注 意的对象主体是清 晰的,背景是模糊 的。
你是否是这样呢?~
1.两个人同时讲话只听见一个人的话语? 2.做试卷投入不知道窗外老师经过? 3.集中精神更能记住黑板内容? 4.因为着眼于女朋友而忽略或被要求忽略其它女生?
“数以万计的事物呈现在我的感官前,但他们从未进 入我的经验,为什么?因为我对它们没有兴趣,我 的经验是我愿意主义的东西,只有那些我注意到的 东西才会出现在我的大脑。”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
双关图形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知觉映 像仍保持稳定不变。
形状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物有 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 表现为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的过 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 转换。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易被 知觉。


双关图形:知觉对象和背景相互转换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 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 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错 觉 的 巧 用
三、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
高低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
量的临界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关系。
感受性
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二、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2、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分类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 分析器的特性分类 根据反映的事物特性分类 空间知觉 视 知 觉 运动 知觉 似 动 知 觉 根据反映的 正确性分类 精确 错觉 知觉
听 嗅 味 触 深 方 大 形 时 真 知 知 知 知 度 位 小 状 间 动 觉 觉 觉 觉 知 知 知 知 知 知 觉 觉 觉 觉 觉 觉

二者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 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 的深入和发展

(2)区别
感觉
产生的性质
知觉
介于生理和心理之 纯粹的心理活动,
间,相同的刺激引 不同人对同一刺激
起相似的感觉 可能产生不同知觉
反映的内容
生理机制
个别属性
结果
整体
动的结果
单一分析器活动的 多种分析器协同活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 知觉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复杂 的心理活动。
1、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广义之分
(1)狭义: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但是,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人的注意会出现周期性 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2)广义: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3)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同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指离开当前应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2、注意的广度 • 含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 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注意和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
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注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意志努 力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三、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

含义:注意在时间上 的特征,是指注意在 同一事物或同一活动 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颜色恒常性
感觉的含义
要点: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个别属性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整体反映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联系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一 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直 (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现, 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也不 尽相同。 场独立性(B)强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喜欢 独来独往,对社会交往不感兴趣,生活上不太注意别 人的意见,不轻易动感情,喜欢从事与人少有交往的 职业。 场依存性强(C)的人,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喜欢 寻求社会支助,喜欢社会交往,重视他人的意见,容 易接受团体的建议,好动感情,喜欢从事与热闹打交 道的工作。
会予以弥补。
万绿丛中一点红--视觉的对此
联觉
冷色与暖色
2、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个别部分、 个别属性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加以识别。
几种知觉组织的原则(格式塔组织原则):
接近原则 相似原则 连续原则 闭合原则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水平的直线与垂直的直线哪个更长?
这5条斜线平行吗?
移动一下你的头,你会发现什么?
A、B两个方块的颜色相同吗?
空间知觉
深 度 知 觉 的 线 性 透 视
视 觉 悬 崖 实 验
首页
方向知觉与性格
从心理活动看,人们运用视觉线索和前庭感觉信 息时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当两类信息不一致时, 有的人更多地依赖于内耳前庭感觉的信息,而有的 人则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环境的视觉线索。可以通过 棒框仪测量。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 面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 棒,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错觉

含义:错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在客观刺激作用下必然会产生的失真的知觉。 常见的错觉现象有: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形重错觉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注意的转移
(1)含义: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 求,主动地把注意从
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个对象,或由一个活 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分:

注意的转移是在任务有实际需要时发生的。 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保持注意稳定时却因 无关因素的干扰而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 对象。
(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