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整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一、根据要求用原句填空:
1、写桃花林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2、写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写渔人进入桃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
1、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2、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味道鲜美。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
果不变。
5、绝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
三、翻译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四、解释加点字:
1、豁然开朗
..
2、屋舍俨然
..
3、便要.还家
4.、.咸来问讯
..
5.、.遂与外人间隔
..
五、分析理解:
1、哪些句子写出了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请用我们学过的《论语》
中的一句话概括桃花源中人的态度?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桃源中人是何来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
1)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3)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4、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说明桃花源的洞口的位置所在?
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有何作用?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
(2)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3)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得一事埋下伏笔,并暗示了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写桃花源之迷离,又暗示其并不存在。说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8、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希望有一个无压迫、无战乱、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你怎样认识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
这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早在东晋时代就能产生这样的理想,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
么?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渔人对桃源人说的是世人熟知而桃源人不知的事,如一一写出,语言就显得啰嗦,内容就累赘了。
(2)桃花源人为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10、回忆第二段,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活动穿戴心情
11、回忆课文,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
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想离开?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桃源中的生活和平安宁;人人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2、太守并未找到桃源,是否会怪罪渔人欺骗他?请你进行想象。
太守会大骂渔人还是会一笑了之,进行简自本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_____,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的环境幽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_____,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的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______,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___。(豁然开朗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