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是1993年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考古工作者发掘近2000m2,拯救出一批包括6000多年前大溪文化在内的宝贵历史文物,共清理墓葬,灰坑、窖藏、房基200余座,出土校为完整的陶、石、玉质器皿千余件。
三峡工程论证中,将当时经三峡库区各级政府确认的44处文物古迹,全部列入保护处理范围,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市级文保单位10余处。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决议之后,各方面更加关心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对库区文物古迹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三建委办公室批准的《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中列出专门章节,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国务院三建委移民局于1993年发出了《关于做好三峡工程库区文保护前期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长江委在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委托湖北省考古所对三峡工程一期水位受淹的湖北四县地面、地下文物进行普查。长江委水文局完成了《三峡库区水文文物调查评价及规划报告》。长江委和三建委移民局共同出版了具有史料价值的《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国家文物局从1991年起就有重点的组织四川、湖北及中央有关文物、考古机构对三峡地区的地面、地下文物进行了专项调查,提出了有地下文物445处,地面文物383处,共计828处的《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大纲》。自1993年起,按照国务院三建委的要求,全国近三十个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进入库区开展普查工作,1994年又委派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牵头成立规划组,制定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重视。
2、几十年来三峡地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
三峡地区的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散文方志、碑记中都有记述。现代考古学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1925年美国学者格兰阶对沿江的文物及古生物进行过收集和调查,30年代中至40年代初中国学者对三峡地区的文物进行了一些勘察和测绘。三峡地区属于国内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
70年代,中科院考古所、长办考古队及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为配合葛洲坝工程,重点对西陵峡区域的古代文物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发掘和维修;四川省文物考古机构也对涪陵、万县等地的文物进行过发掘和维护。1990年长办据此出版了《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进入80年代,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三峡坝区中堡岛、朝天嘴、杨家湾、柳林溪等古文化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摘要长江三峡地区是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之间的咽候。历史上长江流域是东西部文化、中原文化和巴文化交汇的地带,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三峡工程的规划、论证和设计中,一直高度重视其文物古迹的调查、发掘和保护工作。三峡工程的开工,是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一次难得的机遇,针对如何按国家有关法规和库区实际情况,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发掘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三峡坝区和库区的文物古迹遗存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几十年来虽然三峡工程几经起伏,但对文物古迹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始终没有中断,围绕葛洲坝工程的兴建、三峡工程的勘测与规划设计掀起了几次高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成绩。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科院、文化部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联合组建了文物考古总队,下属十余个分队,其中直属考古队、四川分队及湖北分队,对三峡地区文物进行了普查和发掘。这个时期比较重大的发现有,巫山大溪新石器遗址和忠县甘井沟遗址,以及巴东以下,西陵峡中的杨家湾、中堡岛、柳林溪等50余处遗址。
关键词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建议
1、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
三峡地区上承巴蜀天府之国,下连湖广鱼米之乡,历史上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其文物古迹是该地区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祖先们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息。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各种水文碑刻、题记、洪枯水标志,反映了千余年来长江上游的气象、水文变化,为长江流域的规划、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别具风格的山地古民居,反映了封建社会当地人们的等级观念、经济结构及文化习俗,其依山就势的布局和机动灵活的结构形式,对今天库区移民新区的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论证阶段就十分重视库区文物的调查、评价和保护工作。三峡工程建设经全国人大审查通过以后,国务院颁发的《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和三建委批准的《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对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都把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落实。
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办进行了以宜昌到重庆河段为重点的水文专项考古,对长江干流上起宜宾下至大通的历史洪、枯水进行大规模调查考证,自50年代初到70年代共有10次,其中1956、1959、1966年的三次调查较为系统、全面,共考证洪水点据2800处,确定大水年份60多个。围绕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水文专项考古,在重庆至宜昌河段,可确切定量的洪水题刻174处,历史大洪水年份19个,最早为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距今845年;枯水刻250余段,枯水年份93个,最早枯水题刻为唐广德二年(公年764年)距今1234年。这些珍贵的题刻,反映了长江上游千余年来气候、水文的变化特征,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一直受பைடு நூலகம்我国水利、农业、气象、航运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成为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及长江流域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葛洲坝工程洪水设计标准正是根据宜昌上下游2000多年的有关洪水文献和三峡库区800余年的大量洪水题刻综合分析后,选定以1788年洪峰流量86000m3/s作为设计标准,以1870年洪峰流量110000m3/s作为校核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已为世界水利工程界所公认。
3、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