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8期畜禽·水产·饲料·兽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杨齐(四川省绵阳农业学校,四川绵阳621002)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IB分布广泛,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IBV血清型众多,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毒株出现,常导致免疫失败。
目前对于IB尚缺乏特效药物,通过使用对症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等,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本文综述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8-0102-0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能够导致不同日龄鸡感染,尤其是4周龄以下的雏鸡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1]。
IB可造成鸡群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产蛋量及质量下降、死淘率增高,极大地影响集约化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IB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血清型众多,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和血清型,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或交叉免疫性较弱,使其诊断和预防难度增大。
在规模化养鸡场IB常常继发细菌感染,加大了防治难度和经济损失。
因此,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对IB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1病原学IBV是IB的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2],大多呈球形,直径90~200nm,表面有囊膜,囊膜上有棒状纤突,状如皇冠。
IBV有核衣壳蛋白(N)、膜蛋白(M)、纤突蛋白(S)3种主要结构蛋白,及一些小分子蛋白[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I B V)引起 的一 种急性 的高度传 染性 的呼吸 系统疾病 ,该 疾
病的主要特征 为 :喘气 、咳嗽 、打喷嚏 、气 管哕音和流鼻 涕 ( B u t c h e r G D等 ,2 0 0 2 ) ” 。
1 . 1 I B N、J i l i n 、J A A S 、J 9等 疫苗 ,这些疫 苗 主要 是预防 肾致病 性I B V,在我 国地方 I B的防治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H 。
鸡传染性 支气管炎是 禽类最主要 的疾病 之一 ,鸡 群感染
I B V后主要表 现为蛋鸡 的鸡 蛋产量减 少甚 至停止 、蛋 的质 量 下 降 ,出现软壳 蛋或者畸形蛋 ,肉鸡增 重缓慢等 。I B V感 染 后可能导致 支原体 、大肠杆 菌等病原微 生物的继发感染 .造 成 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 。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疫苗在 I B V的预防中起着重要 的作 用 。特别是用 本地 区 分离 株制备的活疫苗 、多价疫 苗是防制 I B V的更 为有效的方 法 。 目前 ,常用的疫苗 主要有灭活苗 和活疫苗两类 .它们都 含有 完整的 I B V颗粒 ,但是 ,基 因工程疫苗显示 了巨大的应 用前景 [ 2 1 。
毒株之 间具有较 小的 交叉保护 性甚 至无 交叉保 护性 .因此 .
异 ,且不 同血 清型之间交叉保护 力弱或没有 ,因而 ,采用不
I B仍是 危害世界 养禽业 的重要 疫病 之一。本文收集该病毒 分
子生物 学和免疫 学研 究进展 ,认 为基 因工程 疫苗将是 未来一
个 重要 的研 究 方 向 ,并 且会 有 广 阔的 应 用前 景
鸡传 染性 支气管 炎 ( A v i a n I n f e c t i o u s B r o n c h i t i s ,I B )是 南鸡传 染性 支气 管炎病毒 ( A v i a n I n f e c t i o u s B r o n c h i t i s V i r i i s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来,肾型IB在国内相继爆发,且流行十分广泛[2]。
1996年以来,不少地区报道了一种主要引起腺胃病变的传染性支气管炎(腺胃型IB),病原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
1 病原IB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其血清型众多,目前至少有29种,并且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不断出现。
通过S1基因序列分析,可将病毒株分成5个不同类群,分别为荷兰形、美国型、欧洲型、Mass型和澳大利亚型。
H120、H52、M41为Mass型。
T株、Gray株、Hotle株为肾型传支病毒株,与呼吸型传支M41,H51的区别很大。
我国鸡传支流行株为Mass、T、Hotle、Gray株,以及大量的变异毒株[3]。
这些血清型之间没有或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给本病的诊断和防制带来很多困难。
IBV在胞浆中复制,6个可产生重复因子的信使RNA通过不连续转录机制生成。
在37℃培养病毒,感染后3~4d开始出现新的病毒,12h内细胞病毒数达到最大。
IBV本身没有血凝性,但是经胰酶、卵磷脂酶C、家兔A型魏氏梭菌等处理后具有血凝活性。
IBV能干扰NDV的复制,抑制NDV产生红细胞凝集素。
2 流行病学IB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年龄的鸡都易感,但感染主要侵害1~4周龄的幼鸡和雏鸡,并引起死亡,随鸡年龄的增长,抵抗力逐渐加强。
IBV自然感染通常在48h内出现症状;人工接种后24h到第7d始终可从鸡气管、肾、法氏囊中分离出病毒。
雏鸡感染后症状严重,死亡率取决于病毒株的毒力及鸡群抵抗力,一般死亡率为20%~30%,有报道腺胃型IB雏鸡死亡率可达95%[4]。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污染因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病鸡康复后带毒时间可长达数周。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最为严重。
炎热、寒冷、拥挤、通风不良及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缺乏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3 症状IBV自然感染潜伏期较长,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可长达6d以上,人工感染一般为18~36h,IBV感染的症状与感染的毒株、鸡的日龄、鸡场的管理水平、免疫水平和应激状况及是否并发症等有关。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对养鸡业的危害极大,它能使成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鸡蛋的产量、质量和孵化率下降,并直接导致雏鸡死亡、肾脏病变和输卵管永久性退化;另外,IB还经常做为病因之一参与混合感染,例如诱发慢性呼吸道病(CRD)的爆发,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尤其肾病变型IB已蔓延至全国各养鸡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最早由美国Schalk和Hawn报道,临床以患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哕音的呼吸道症状为主,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生,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病原为病毒(呼吸型IBV),后命名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归入冠状病毒科,是冠状病毒的代表株。
1972年邝荣禄等首次在广东证实我国也有该病发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较多,常见的有Massachussetts、Connecticat、lowa97、Iowa609、Hotle、JMK、Clark333、SEl7、Florida、Arkanass99和Australian“T”。
1962年Wintefield等首次报道了肾型IBV,可引起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症状。
1986年E1 Houadfi等在摩洛哥首次分离到以G株为代表的嗜肠型IBV,主要引起呼吸道、肾脏及肠道病变。
Gough等首先报道了英国存在一种新的特殊IBV血清型793/B,而来自西班牙、德国、希腊和墨西哥可疑血清样本中亦可发现抗此血清型IBV的特异性抗体,法国、荷兰、意大利、泰国等均有此血清型IBV的存在。
IBV基因组核酸RNA复制的不连续机制及RNA聚合酶的不完全校对机制,使得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点突变、插入、缺失或重组,造成大量IBV变异株的出现,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到的IB血清型已达30种之多,不同血清型毒株疫苗之间仅有部分或无交叉保护作用,IB的多血清型性为其免疫预防增加了难度。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_詹达忠
,
即 传 统的 呼吸型 m
n d 以B e a e e t 株
、
t c M4 c i 1 株和C o n e u t株
,
为 代表
。
19 6 2
n t ] [ l d和 iH e t hn 币e e r 在美 国 报道 了 致 肾病 变传 染性 支气 管 炎的 出现 3 年i W e
。
以H o l t 株 e
主 要蛋 白
,
(5 )
1 蛋 白是决 定 B 5 I V 血 清 型 特 异性抗 原 决定簇 的
。
在 决定 B I
v
的组 织嗜性 及其 毒力 方面具 有一 定作用
。
I n g j
t a
o v
c i
,
等 的研 究发 现各血 清型 毒
用B I
v
株之 间 的差 异 主 要是 由5 1基 因 变异 造成 的 l ] [ 5
P ie 白 (s k
,
S
) 和膜蛋 白 ( m e
,
b a m r n
e
,
M)
c
;
二 是 核衣 壳
,
,
它呈 螺旋 形
,
较长
,
直径 10
一
20 n m
,
由正 链
,
基 因组
R N
A 和磷 酸化 核蛋
白 (u n
l e c o
a P s记 N ) 组 成
。
S 蛋 白是 由几 乎相 同 大 小的两 个多 肤组 成
、
G r a y 株为 代表
同年
,
Cum
,
6 n 在 澳 大利亚 分 离 出一 株 肾致 病性 毒株 N I / 而g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1-12-04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201-0045-06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刘瑞生,吕永锋,王必慧(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平凉744000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chitis ,简称IB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鸡呼吸和泌尿生殖道,感染鸡可由于呼吸道或肾脏病变而引起死亡。
耐过鸡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降低,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对本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最早由Schalk 于1930年在美国北科他州发现,随后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自1982年以来,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目前仍然是威胁集约化养鸡场的主要疫病之一,即使在免疫鸡群中也时有发生。
1病原学IBV 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具有囊膜,直径90~200nm ,呈不规则形或圆形,表面有长20nm 排列整齐的杆状纤突,似花冠状。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全长约27kb 。
其病原血清型众多,同毒株之间又有组织亲嗜性的差异,表现为呼吸型、肾型、肠型、腺胃型等。
化学成分分析发现,IBV 的主要结构蛋白有3种,纤突蛋白(S 蛋白、膜基质蛋白(M 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 蛋白,3种结构蛋白分子摩尔比为1∶6∶15。
M 蛋白形成抗原决定蛋性能的影响[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4:25.[18]McIntosh J I,Slinger S J,Sibbald I R,et al.Theeffects of three physical forms of wheat on the weight gains and feed efficiencies of pullets from batching to fifteen weeks of age [J].Poultry Science,1962,41:438-444.[19]Umar Faruk M,Bouvarel I,Meme N.Sequential feeding using whole wheat and a separate protein -mineral concentrate improved feed efficiency in laying hens[J].Poultry Science,2010,89:785-796.[20]Amerah A M,Ravindran V,Lentle R G,et al.Influenceof particle size on the performance,digest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utilisation of broilers fed maize and wheat based diets [J].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Poultry Science Symposium,2007(19:89-92.[21]宋凯,单安山.不同小麦日粮对肉仔鸡肉质、脂肪酸合成酶mRNA 与脂蛋白脂肪酶mRNA 表达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8,20(1:69-74.[22]吕明斌,燕磊,李国平等.日粮中添加整粒小麦对肉鸡生产性能、胴体指标和消化器官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9,31(6:16-19.[23]陈朝江,侯水生,高玉鹏.日粮纤维对鹅消化生理功能的影响[J].饲料博览,2005,3:33-34.[24]李杰,李凌.家禽饲料代谢能的研究V 日粮和小麦麸对鸡和水禽代谢能的比较[J].东北农学院学报,1984,3:91-95.[25]王瑞晓,郑诚.对几种饲料原料在鹅消化道排空时间的测定[J].中国家禽,2001,2:12.[26]周秀丽.日粮中苜蓿、黑麦草和小麦麸含量对仔鹅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影响的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扬州:扬州大学,2004.[27]盛东峰.鹅代谢能生物学评定方法的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扬州:扬州大学,2005.□□□□□□□□□□□□□□□□□□□□□□□□□□□□□□□□□□□□□□□□□□□□□簇,N蛋白是病毒内部核衣壳的组成蛋白,S蛋白构成了冠状病毒的最表层纤状突起。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诱导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关键词 : 鸡传 染性 支气管 炎病毒 ; 致病机 制 ; 天然免 疫
中 图分 类 号 : ¥ 8 5 2 . 6 5 9 . 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5 0 3 8 ( 2 0 1 3 ) 1 2 — 0 1 5 2 — 0 4
明宿主工型 I F N应答激 活 , 它们 或许是 宿 主天然 免疫
防御的关 键 。I B V M4 1与 H1 2 0分 别 与 大 肠埃 希 菌 共 感染鸡 后 , 从 鸡 脾 脏 和肺 脏 没 有 检 测 到 I F N - a和 I F N — J 3 m R NA 的变化 _ 2 , 且 I B V M4 1感 染 后 1 d ~4
的天然免疫是 决定疾病发生与 否的关键 因素 。论 文从模 式识 别受体 、 工 型干扰 素、 细胞 因子与趋 化 因子 、 天 然免
疫 细 胞 和 补 体 系统 五 个 方 面对 I B V 感 染诱 导 宿 主 的 天 然 免 疫 应 答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 为I B V 的 致 病 机 制 研 究
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 I B V感染致病 与免疫 机制是 I B防控研 究 的主要 方 向之一 , 针对 I B V 天然免疫 ( 也称 固有免疫 ) 应答 的 研究是 I B V 感 染 致病 与免 疫 机 制研 究 的重 中 之 重 。
( T L R s ) 和维 甲酸诱导基 因工 ( R I G - I ) 样 受体 ( R L R s ) 监 测 入侵的病毒 , 激 活一系列 信 号通路 ] 。T L R s 属I 型
旋酶结构 域代替 ] 。与 哺乳 动物 不 同 , 鸡 缺少 R I G工 P I R表达上调 _ 1 。本课题组 的研究 结果 表 明 , I B V 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xxx(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甘肃兰州,730070)前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Chicke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各种日龄的鸡群都可以发生,不但会引起鸡只死亡,而且会致使鸡群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
因其病原的易变性致使该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它给现代密集型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鉴于该病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危害,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此病有更好的预防和治疗。
正文1 病原特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普通消毒药过敏,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30多个血清型。
在这些毒株中多数能使气管产生特异性病变,但也有些毒株能引起肾脏病变和生殖道病变。
2 传播特点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器具等间接地经消化道传播。
本病只感染鸡,不同年龄、品种鸡均易感,但以1~4日龄鸡最易感。
本病传播迅速,易感鸡与病鸡同舍饲养,往往在48h内出现症状,5~8d内在鸡舍之间互相传播。
一旦感染,可很快传播全群。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
3 发病原因3.1 管理不善鸡舍保温条件差鸡舍内温度过低或鸡舍内温度变化幅度过大,通风不畅,垫料潮湿,异味刺激等。
3.2 饲养不当日粮营养不平衡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钙质饲料的日粮含量过多或长期过量投服磺胺类药物,以及突然或随意变更饲料等,使机体代谢功能紊乱。
3.3 卫生、免疫措施不严格种蛋孵化环节消毒措施不完善,使场舍、种蛋受病毒感染。
肉种鸡疫苗免疫程序不科学,使子代母源抗体水平低或父母代种鸡染病带毒而造成垂直传播。
肉仔鸡免疫计划不当,盲目接种疫苗,鸡体免疫力差或抗病力弱等。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型研究进展
仓 鼠 、 鹅 及 小 鼠等 多 种 动 物 及 人 的 红
托 等 指 出 IV 和 N V之 间 干扰 是 相 互 B D
细 胞 。殷 震等认 为 其凝集 反应 是非 特
异性 的。
的 ,先 接种病 毒干 扰后 接种 病毒 的复 制 ,但 后接 种病毒 不影 响先 接种病 毒 的复制 。金 梅林等 研究 表 明 ,通过 调 整 病毒 的接 种量和 收毒 时 间可降低 对 N V的干扰作用 。 D 总 之 ,IV可 干扰 N V的增殖 已 B D 被 大多数学者所 肯定 ,并将 N V干扰 D 试 验作 为鉴定 IV分离株 的方法之一 。 B
引起 的鸡 的一种 急性 、高度 接触性 传 染病 ,可 引起鸡 呼吸道 、肾脏 、输 卵 管 、肠 道及 腺 胃等多 组织 器 官病 变 。 主要侵 害 14周龄 的鸡 ;若雏鸡感 染 , -
易 影 响 后 期 的 产 蛋 性 能 , 出 现 假 母 鸡
陈 福勇认 为 胰酶本 身 和经 胰酶 处 理 的正 常尿囊 液也 能一定 程度 上凝 集 红 细胞 ,认 为磷 酯酶 C对 IV毒株 的 B 作 用有选择 性 。吴 延功 等用家 兔 A型 魏 氏梭菌 培养液 ( P C 处 理 的 含 L) I V,不同毒株也会具有不 同的红细胞 B 凝 集谱 和效价 。步 志高 等推测 这种 处 理 可能 是移 去 IV表面 连接 于 一半 B 乳糖 23位 的唾液酸而 获得血凝 活性 。 , 尽 管 I V的血凝性 还存 在争议 ,但 利 B 用 IV 的血 凝性 而建立 的血 凝抑制 试 B 验 ( I ,已用于 I H) B灭 活疫 苗的免 疫 效果评价 。
但 是对于 IV与 N V在鸡体 内是否存 B D
在 干扰作用 ,还有待于进一 步研究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家禽业中常见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由冠状病毒引起。
本文旨在综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包括疫苗类型、疫苗策略、新技术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不仅关乎家禽健康,还涉及家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控制和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提高家禽生产效益。
关键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鸡的呼吸道系统。
该病最早于1931年首次描述,自那以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精神萎靡、蛋产量下降以及蛋壳异常等。
此外,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变异性使得疫苗研发和应用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不同的病毒株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疫苗来进行控制。
为了有效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本论文将回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作出贡献。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类型为了对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疫苗。
这些疫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灭活而制成的。
这些疫苗通常注射给鸡,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但不引起疾病。
这类疫苗的制备相对复杂,但在一些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2.弱毒疫苗弱毒疫苗使用了较为温和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通常以鼻腔滴剂或气雾的形式给予鸡。
这类疫苗可以在不引发明显疾病的情况下建立免疫,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3.基因重组疫苗基因重组疫苗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相关基因插入到其他病毒中,从而产生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反应。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定制性和安全性。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214兽医研究1病原形态IBV为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dae)的代表病毒,单股正链RNA,呈螺旋对称,直径为80~120nm,囊膜表面呈松散状,上有均匀排列的花冠状的纤突样蛋白,纤突长约20nm,呈长而粗的棒状,末端呈球状,易从病毒粒子上脱落。
IBV内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螺旋状核衣壳组成,宽约9~16nm,呈长颈瓶样或圈样。
2IBV的结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2.1S蛋白决定IBV抗原性的主要蛋白。
S蛋白构成了冠状病毒的最表层纤状突起,是IBV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
S基因表达产物S蛋白N-末端在跨越内基质网内膜时被切除10个疏水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并被裂解为90ku和84ku的2个亚单位S1和S2。
所有已知序列IBV的S蛋白裂解位点都是保守的。
其序列为N-Arg-Arg-Ser/Phe-Arg-C。
S1与S2之间通过-S-S-连接。
S1在最外层形成一个蘑菇状的突起,S1基因的核酸序列有一个突变区[1]。
实验证明,由于基因的点突变和同源重组,使S1蛋白上的抗原决定簇构象易发生改变,导致IBV不断出现新变异株,因而血清型众多。
S蛋白的作用表现为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在病毒吸附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血清学分类上起决定性作用。
2.2M蛋白约占病毒总量的40%,由224~225个氨基酸构成。
近N-端有2个糖基化位点,M蛋白分子量约为30ku。
M蛋白横跨囊膜,大部分在囊膜内侧面,仅一小部分糖基化的N-端露在膜外。
M蛋白作用是控制并介导病毒粒子从粗面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出芽,在病毒装配时与核衣壳相互作用,而将其结合到囊膜上。
抗M蛋白的抗体在有补体存在的情况下可以中和病毒感染性[2]。
2.3N蛋白是病毒内核衣壳的组成蛋白,由40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46ku,被磷酸化后为51ku。
氨基酸中约17%为碱性氨基酸,在pH为中性时带正电,80%碱性氨基酸在位置上是保守的,通常簇集在60~88、181~234、334~373,3个区域[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由于IBV具有高度变异的特点,产生了众多血清型和基因型,而不同血清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性,使传统疫苗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随着IBV分子生物学研究、免疫机制探索以及病原变异机制探讨等工作的逐步深入,新型疫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对IBV疫苗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IB的免疫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分布,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1]。
以呼吸道症状、产蛋率和品质下降、肾脏病变等为特征。
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但主要侵害1周龄~4周龄的幼鸡[2]。
自1931年Schalk和Hawn首次报道本病以来,IBV不断发生变异,毒株由最早的呼吸型向肾型、腺胃型、肠型等转变。
近年来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导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不断暴发,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病毒基因型更为复杂,防控难度更大,给世界各国的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5]。
随着IBV分子生物学研究、免疫机制探索以及病原变异机制探讨等工作的逐步深入,IBV疫苗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综述如下:1 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由抗原性良好的毒株连续通过鸡胚25代以上获得的,在使用的弱毒疫苗中以荷兰株H52和H120应用最为广泛,且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但该疫苗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无效。
原因在于肾型和呼吸道型支气管炎的免疫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疫苗的保护作用。
中国兽药监察所王志伦、肖玉芳等专家经多年努力,从国内分离、筛选并成功研制了肾型IBW93疫苗,该疫苗不仅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有良好效果,对呼吸型和变异性传染性支气管炎也有良好预防效果[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蔡俊呈,任涛*,陈礼斌,王思远,向斌,林秋燕(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农村部兽用疫苗创新重点实验室,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 )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 Virus ,IBV )引起的一类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
IBV 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能够引起鸡的呼吸道炎症、肾脏损伤、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
IBV 是国内养禽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易变的组织嗜性以及不同地理区域内各种IBV 血清型或基因型的不断出现,IBV 的防控难度也在不断升级。
免疫鸡群中的疫苗接种和抗体水平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IBV 感染至关重要。
论文综述了IBV 的历史背景、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控手段及宿主对IBV 的免疫应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IBV 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防控策略。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应答;诊断方法;疫苗中图分类号:S85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5⁃8567(2021)03⁃0006⁃07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 )是世界上目前广泛流行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呼吸道症状,导致病鸡眼睛流泪,鼻孔和气管有粘液,打喷嚏,啰音和咳嗽等。
各个年龄段的鸡对IB 均易感,病鸡生长缓慢,体重减轻,感染病毒后肉鸡的饲料效率降低;感染的肉鸡容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这可能导致气囊炎,心包炎和肝炎;在产蛋鸡中,IB 还会导致产蛋量和质量下降,对家禽业造成重大经济威胁。
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但是死亡率可能在0~82%之间,常常引起霉形体混合感染以及大肠杆菌等继发感染而提高鸡群的死亡率[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蛋白的研究进展
4 . 3 把好饲料质 量关
控制饲料 中重金属残 留是解决畜产
3 畜产 品中重金属残 留的危害
品 中重金属残 留问题 的关键 , 明确饲料 中重金属残 留问题企
畜产 品中重金属残 留的危害取决 于残 留的重金属种类 、 理化性质 、 浓度水平 、 存在形态 与价态。一般来说 , 无 害的金 属元素摄人过 量也会产生毒性 , 同 比之下有机重金属 比相应
形, 直径约为 8 0 ~ 1 2 0 n m, 有 时呈多形性 。I B V有 三个主要 结 构蛋 白: 纤 突蛋 白( s p i k e , S ) 、 膜 蛋 白( me mb r a n e , M) 和核 衣壳
的信号 区域 、 病毒粒子外 的胞外 区域 、 负责在脂 质双分子层 中固定 S 蛋 白的跨膜 区域 以及胞质尾区域 。鸡传染性支气管
方 面起到 了重要作用 。
1 S 蛋 白的 基 因 组 结构
( 8 4 k D a , 6 2 5个氨基酸组成 ) 两个 亚单位。裂解后的 s 1 与s 2
之间 由二硫键连接 , S l 在纤突远端形成一个泡状 结构 , s 2通
过 C端一个 小的疏水 跨膜 片段嵌入病毒囊膜 中, 形成 纤突蛋 白的柄 , 将s 1 锚定在 囊膜表 面 , 对所 有 的 I B V毒株来 说 , s 2
冠状病毒 的 s糖蛋 白包括 四广 泛 , 添加剂 量 日趋增高 。如果养殖户在 屠宰前都未能遵 守休 药期 的规定 ,相应畜产 品 中砷 的残 留情 况可能 非常严
重。
环境 , 主要是土壤和水质 中的重金属残 留 , 应定期监控 , 并 择 优选址 。
对 于畜产 品的
重金属残留监测是保护消费者 的最后一个关 口, 应加大对畜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2 0 0 7 ~ 2 0 1 0年 对 来 自华 南 地 区 的 2 7株 传 染 性 支 气 管 炎 病 毒 的 血 清 分 型 , 结
合这 2 7株 病 毒 的 S l 基 因 分 型 ,分 析 清 型 和基 因 型 之 间 的 相 关 性 . 选 取 具 有代 表 性 的 毒 株 做 生 物 学 特 性 试 验 .
株 通过气 管环纤 毛运 动为指 标 开展 血 清 中和 试 验 ,借 助 S P S S软 件 的 聚 类 分 型分 析 ;1 9 9 7年 通 过 病 毒 单 克 隆 抗 体 的 间 接 免 疫 荧 光 试 验 和 中 和 试 验 鉴 定 辽 宁分 离 的 1 1株 病 毒 毒 株 Ⅱ n清 型 ; 1 9 9 8年 通 过 血 清 中 和 试 验 对 病 毒 毒 株 的 R值 进 行 测 定 。T O C试 验 是 目前 传
新 进 展
2 . 1 临 床 分 型
德 国 的 可 疑 病 鸡 的 血 清 样 品 中 均 存 在
抵 抗 此 血 清 型 病 毒 的特 异 性 抗 体 。 国 内 对 该 病 毒 的 血 清 分 型 也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1 9 9 6年 ,通 过 鸡 胚 气 管 环 组 织 培 养 中 和 试 验 对 国 内 分 离 的 8株 传
群 ,有 些 在 免 疫 鸡 群 中 也 会 流 行 。 现 阶 段 主 要 通 过 接 种 育 苗 预 防 鸡 传 染 性
较 多 , 分 型 方 法 包 括 m清 巾 和 试 验 、
单 克隆 抗体 分 型法 和 血凝 抑 制 试 验 .
国 外 利 用 血 清 中 和 试 验 将 病 毒 划 分 为 l 0个 血 清类 型 .对 上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英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多型 性, 不同血清学方法对群特异和型特 异抗原反应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荧光及免疫扩散,一般用于鸡群 特异血清学检 测[7,8];而 中 和 试 验 、血 凝 抑制试验一般可用于初期反应抗体的 型特异抗体检测。 病毒中和试验常用 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的血清分 型,鸡胚培养、气管培养或细胞培养都 可作为病毒的检测系统[8]。 抗体IgG于 接 种 IBV后 1~3周 达 到 高 峰 , 然 后 下 降 ;IgM 在 第 三 周 上 升 , 保 持 到 第 五
4 剖检变化
幼鸡发病常常表现有脱水症状, 如双腿和鸡爪发干,肌肉组织缺乏弹 性,剪开鼻部可看见鼻腔和鼻窦中有 多量清亮的粘液渗出,气管中也有大 量清亮粘液,中段气管以下常见到充 血似环状。 但气管中无血块、血丝。 如 并发支原体病则气管混浊,管内液体 变黄变稠,肺常表现暗红色。
中鸡和成年鸡以上症状轻微或 出现混合感染的其他症状,病鸡的典 型病变在肾脏,发病初期,肾脏稍肿, 出现暗红条块和白色条块相间斑状, 病情严重后,肾脏高度肿大,全肾脏 苍白色。 仔细观察可见到白色弯曲状 由尿酸盐形成的条状结构,并在阳光 下可见到反射光闪动,整个肾呈花斑 状,最严重者输尿管增粗,管内有白 色凝固物。 有的心包膜也混浊,有白 色点状物附着。
目前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尚无特效 治疗药物,一旦发病主要是对症用药,以提 高抗病能力,降低继发病的发病率, 促进康 复,减少损失。 在鸡发病期间,饮水中加入 50%的 葡 萄 糖 或 5% 的 红 糖 。 饮 水 中 加 入 5%的 葡 萄 糖 及0.5%~1%的 苏 打 溶 液 , 连 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试验研究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9,202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李 倩青海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青海西宁810000摘 要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病毒,不仅严重损害鸡的呼吸道,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该病出现大规模传播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防治该病,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在血清和分子水平上。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 tis,IB)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和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09.004 引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 rus,IBV)的致病性比较强,且传播范围广,传染速度快,不仅会对鸡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产生极其严重的损害,还会对鸡群的生产性能产生影响,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此外,病毒还会对繁殖系统产生损害,使输卵管永久性的退化。
因IBV血清型别较多,且各血清型别之间缺少有效的相互防护,新毒株产生时会导致机体对IBV的免疫力降低。
为寻找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从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研究,是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IB)的重要研究内容。
血清学检测技术1.1 常用检测技术及其方法比较1.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对于病毒的检测比较准确。
从1971年Engvall等人创立了ELISA技术后,ELISA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速而被广泛用于各种动物病的诊断与免疫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o‘ ril ieOlt e p ror a e tpa tcesz i h e f m nc ,die tc r ce itc g s ha a trsis
性 支气 管 炎在 我 国广 泛 流行 , 目前 仍然 是 威 胁集 约 化养 鸡 场 的主 要疫 病 之一 ,即使 在免 疫 鸡 群 中
收 稿 日期 :0 】 1 一 4 2 1一2 O
质蛋 白( M蛋 白) 核衣壳 蛋 白 ( 和 N蛋 白 ) 3种结 构 ,
蛋 白分 子 摩 尔 比 为 1 :5 M 蛋 白 形 成 抗 原 决 定 : l。 6
蛋 性 能 的 影 响 【】 西 畜 牧 兽 医 杂 志,2 0 ,:5 J. 江 0 242 .
Mcnoh J I l g r S J Sb ad I R,e 1 h lts ,Si e , ib l n t a.T e
ef c s f h e p y i a f r o w e t n t e f t o t r e h sc l _ ms f h a o h e 0 w ih g i s n f e ef in is f p l t r m e g t a n a d e d f ce ee o u l s o i e f
m ie a c nc n rt i n r l o e ta e mprv f e e fce y i o ed e d f inc n i
l i e sJ. o l y S in e 2 1 ,9 7 5 7 6 a n h n [] ut ce c ,0 0 8 :8 - 9 . y g P r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8):75-78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谢景伟,陈 峰*,谢青梅,马静云,毕英佐(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主要对近两年国内外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分别对该病毒(IBV)的结构基因、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为IB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基因;致病机理;免疫中图分类号:S852.659.4;S85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08)08-0075-0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囊膜,囊膜表面有花冠状的纤突,能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1-3]。
1 结构基因IBV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纤突糖蛋白S,跨膜糖蛋白M,核衣壳蛋白N,小囊膜蛋白E及其他结构域。
纤突糖蛋白S由S基因编码,其中S1基因变异最大,是主要抗原基因,对其研究也较多。
从2003年到2005年,在我国免疫的鸡群中分离出4株IBV,并对S1基因分析[4]。
S1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有88.98%~99.28%的同源相似度,与其他14株IBV S1蛋白基因有70.06%~81.59%的相似度。
S1基因也可用于分子流行病学进化分析,对S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有至少4株IBV在我国流行,疾病的暴发可能是由于多株IBV混合感染。
另外,Roser D等[5]对西班牙14年26个IBV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进化方面。
利用S1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鉴定出4个基因型,并且证明在西班牙流行的意大利02型是先前主要的4/91型在环境中的迁移,S1基因序列的比率表明正向选择压力可能会促成02型成功地建立。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症及诊治措施新探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症及诊治措施新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强传染性的鸟类呼吸系统疾病。
该疾病主要感染家禽,特别是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症和诊治措施的新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
感染初期,鸡出现气喘、打嗦、呼吸急促等症状,并伴有呼噜声和喉头肿胀。
患病鸡的喉咙和气管内出现黏液和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能出现瘤样增生和坏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还会导致鸡群的生长迟缓、蛋产量下降以及蛋质量下降等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症状通常可以提供初步的诊断线索,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诊断。
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等都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PCR技术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存在,帮助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措施的制定。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
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强力松鲁宁等,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止继发感染,常用的有红霉素、四环素等。
除了药物治疗,疫苗接种也是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疫苗,如灭活疫苗、黏膜免疫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新探进展主要集中在病毒学和疫苗学领域。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不同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以了解其基因组和菌株间的差异,从而为疫苗的研发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近年来还研究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能可以感染和影响人类的呼吸道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人禽共患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家禽产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影响。
通过加强病毒学和疫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减少其对养禽业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对养鸡业的危害极大,它能使成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鸡蛋的产量、质量和孵化率下降,并直接导致雏鸡死亡、肾脏病变和输卵管永久性退化;另外,IB还经常做为病因之一参与混合感染,例如诱发慢性呼吸道病(CRD)的爆发,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尤其肾病变型IB已蔓延至全国各养鸡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最早由美国Schalk和Hawn报道,临床以患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哕音的呼吸道症状为主,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生,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病原为病毒(呼吸型IBV),后命名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归入冠状病毒科,是冠状病毒的代表株。
1972年邝荣禄等首次在广东证实我国也有该病发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较多,常见的有Massachussetts、Connecticat、lowa97、Iowa609、Hotle、JMK、Clark333、SEl7、Florida、Arkanass99和Australian“T”。
1962年Wintefield等首次报道了肾型IBV,可引起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症状。
1986年E1 Houadfi等在摩洛哥首次分离到以G株为代表的嗜肠型IBV,主要引起呼吸道、肾脏及肠道病变。
Gough等首先报道了英国存在一种新的特殊IBV血清型793/B,而来自西班牙、德国、希腊和墨西哥可疑血清样本中亦可发现抗此血清型IBV的特异性抗体,法国、荷兰、意大利、泰国等均有此血清型IBV的存在。
IBV基因组核酸RNA复制的不连续机制及RNA聚合酶的不完全校对机制,使得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点突变、插入、缺失或重组,造成大量IBV变异株的出现,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到的IB血清型已达30种之多,不同血清型毒株疫苗之间仅有部分或无交叉保护作用,IB的多血清型性为其免疫预防增加了难度。
1 IBV的基因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为90~200nm,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蔗糖浮密度值常在1.15~1.18g/ml范围内,病毒有囊膜,表面有间距较宽、呈放射性排列的杆状纤突,长约20nm,使病毒外观近似皇冠,纤突不稳定,易从病毒粒子上脱落,当离心力超过100000r/min,甚至有时在37℃孵育,都会导致某些纤突成分的丢失,IBV 是第一个测定了基因组全部序列的冠状病毒,长27~30kh,有感染性,5′末端为“帽子”结构,3′末端含有共价结合的poly(A)尾,至少有10个明显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分子量6.7~440kDa蛋白,病毒RNA各基因的定位次序如下:5’-F1-F2-S-3a-3b-3c-M-5a-5b-N poly(A)-3′。
Boursnell等完成了对IBV-Beaudene株全基因组的测序,共有27608个核苷酸组成,不同IBV毒株的基因组长度略有差异。
lBV被分为6个区域,由小到大分别被命名为MrnaA~F。
IBV含三种最主要特异性蛋白:纤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GP,即S蛋白)、膜蛋白(Membrane Glycoprotein,MGP,即M蛋白)、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即N蛋白),分别由mRNA E、C、A编码,三种结构蛋白的摩尔比为1:6:15,第四种小膜蛋白(sM)与病毒囊膜有关。
病毒的血清型、血凝抑制和大多数的中和抗体均由S1蛋白决定和诱导。
2 IBV的主要结构蛋白及功能2.1纤突蛋白(S) S蛋白由mRNA B编码,位于病毒粒子最表层的囊膜上,是构成病毒纤突的主要成分,是由2~3个相同的单体非共价连接构成的聚合物。
S蛋白包含两种糖多肽S1和S2,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①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二糖蛋白受体的结合,使IBV吸附在宿主细胞上,只有S蛋白被宿主细胞的蛋白酶切割为Sl和S2两条糖多肽时,病毒囊膜才有融细胞膜的活性;②可诱导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VN);③S1蛋白的氨基N端决定IBV毒株的组织亲和性及其毒力;④S1蛋白是决定IBV血清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主要蛋白;⑤S2糖蛋白可诱发较弱的中和抗体,有免疫优势,并在大多数IBV毒株保守,可作为IBV 疫苗。
2.2膜蛋白(M) M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它是IBV粒子中含量最多的糖蛋白,M蛋白由mRNA D所编码,M蛋白的N端位于病毒离子外部并被糖基化。
M蛋白具有控制并介导病毒粒子从粗面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出芽,在病毒装配时与核衣壳相互作用,并将核衣壳结合到囊膜上的作用。
对M蛋白的研究还发现,与核衣壳蛋白和纤突蛋白相比,其免疫原性最低。
然而,也有报道认为M蛋白上存在着重要免疫原性的抗原决定簇,但其免疫生物学功能,尤其是该蛋白在病毒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病毒的组织嗜性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3核衣壳蛋白(N蛋白)核衣壳蛋白是唯一位于病毒内部的结构蛋白,位于囊膜内与基因组RNA紧密结合形成的核衣壳上,分子量为46kDa,由409个AA组成,被磷酸化,占病毒蛋白总量的40%,氨基酸中约有17%为碱性核苷酸,在整个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中相对最为保守。
N蛋白在病毒复制、组装中有重要作用。
N蛋白与前导RNA序列相互作用有助于病毒mRNA 合成和病毒RNA结合形成螺旋状核衣壳,使之容易装入病毒壳内。
随着病毒蛋白结合到基因组RNA包装信号序列,N蛋白可能以协同方式结合到RNA重复位点,指导整个基因组的包装。
N蛋白还是免疫识别相关靶位,在细胞免疫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据Koch等的报道,针对IBV N蛋白的单抗具有病毒中和活性,表明在IBV感染细胞表面可表达N蛋白或其片断,N蛋白在对IBV免疫应答中起作用。
Boots等研究编码N蛋白重组脱氧核糖核酸的免疫性发现:用表达的融合蛋白首先免疫小鼠和鸡。
均能引起对IBV完整病毒粒子的免疫应答,Sang等对IBV核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在N蛋白C-末端前120个氨基酸为CTL抗原表位,可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并对急性感染的雏鸡具有保护作用,可见,IBV核蛋白具有重要的细胞免疫功能。
2.4其它蛋白近年来,mRNA B、D、F被确认为是具有编码功能的多顺反子,Smith等将mRNA D的第3个ORF在细菌中表达,得到了1个12.4 kDa蛋白,与mRNA D第3个ORf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相同,制取12.4kDa蛋白的抗血清,可从被IBV感染的Vero细胞中沉淀出1个12.4kDa,说明病毒粒子当中确实存在mRNA D,第3个ORF的产物。
Liu等体外表达同一条mRNA D可翻译出3个蛋白质(6.7kDa、7.4kDa、12.4kDa),这3条蛋白可在IBV粒子中检测到,其中12.4kDa蛋白可能与病毒囊膜连在一起,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Liu等用同样方法证明mRNA B可在体外翻译出2个蛋白质(7.5kDa、9.5kDa),这些蛋白质同样可在IBV感染细胞上检测到,其中7.5kDa的蛋白由65个氨基酸组成,亮氨酸占26%(17个),有明显的疏水性,这表明它可能与病毒囊膜相连,9.5kDa蛋白功能尚不清楚。
后经同样的方式,RNA F 也被证实为具有编码功能的多顺反子。
3 IBV的复制IBV的复制严格在受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完成。
首先,在pH近中性条件下,IBV通过囊膜上的S糖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相接触而吸附在细胞表面,然后细胞膜与病毒囊膜融合使IBV核酸RNA进入宿主细胞浆,随后病毒基因组RNA与核糖体结合,以便从5′端翻译出IBV特异的依赖于RNA的早期RNA聚合酶,在IBV基因组中,最靠近5′端的两个大ORF 可能与此有关。
该RNA聚合酶使病毒的正链基因组RNA转录出一条全长的互补负链RNA,其5′端有poly(U)序列。
以负链RNA为模板通过两个不同的晚期RNA聚合酶又进一步转录出新的正链基因组RNA(mRNA F)和一套5个亚基因组mRNA(mRNAE~A),它们5′端和3′端分别有“帽子”和“poly(A)”结构,长度逐渐减小。
mRNA E、C、A在5′端特殊区(即比其小的mRNA中不存在的序列)中各自含有单一的ORF,因此是功能性单顺反子mRNA,分别编码S蛋白、M蛋白和N蛋白。
而mRNA F、D、B的5′端特殊区均含有一个以上的ORF,这说明它们是功能性多顺反子,mRNA F为新的正链基因组RNA(mRNA),它与原基因组RNA等长,是以负链RNA为模板拷贝下来的,其合成从负链RNA 3′端开始,但启动子或先导RNA的延长却是从负链RNA上内部特异性位点开始的,涉及naRNA F合成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与合成负链RNA的RNA聚合酶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者需要先导RNA作为引物。
mRNA含三个ORF(3a、3b、3c),它们分别编码6.7kDa、7.4kDa和12.4kDa多肽,其中3a的保守性(包括位置、长度、序列)最好,而3b和3c的序列变异程度较大。
由于IBV各毒株内均存在这三个ORF,所以mRNA 3可能编码一些以前未曾确定的病毒多肽,是一种功能性三顺反子,在病毒复制中发挥作用。
与mRNA 3相似,mRNA 5也是一种功能性多顺反子,含两个ORF(5a和5b),分别编码7.4kDa和9.5kDa多肽,5a和5b编码的多肽有何作用尚不清楚。
根据Kozak的渗漏扫描(Leaky Scanning)机制,在翻译起始邻近序列5′-GCCA/GCCAUGG中,-3和+4位的瞟呤碱基对核糖体识别AUG这一翻译起始信号的效率很重要(一般-3和+4位分别为A和G),若AUG邻近序列不是最佳,则部分核糖体可能在该处不起动,而向下游搜寻处于最佳序列的AUG,但IBV mRNA的翻译机制与上述规则略有不同。
例如,Binns等曾报道,mRNA中5a的起始序列(-3和+4位分别为A和G)虽然比5b(-3和+4位分别为G和A)优越,但试验结果却表现5b的表达较5a容易。
大多数真核生物的mRNA仅编码单一蛋白,为单顺反子mRNA,而近年来不断发现许多动物病毒可编码双或多顺反子mRNA,例如IBV的mRNA 3和mRNA 5等,它们的翻译方式与单顺反子不太一样,对其产生机制及表达产物的功能正在研究中。
IBV的结构及非结构蛋白可能通过两个阶段,分别按不同机制翻译和调节,在结构蛋白中,N蛋白产生于细胞质的多核糖体上,经磷酸化后与新合成的基因组RNA相互形成螺旋状的核衣壳,M糖蛋白的合成发生与RER膜结合的多糖体上,其产物在开始后5min,才能依赖信号识别子对某个内部信号序列的识别而被插入RER膜,糖基化的过程则要等多肽转运到高尔基体后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