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获取新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估、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故事的结局是否合理?为什么?”“你对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有什么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生能够勇于探索、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编写作文、创作诗歌、写歌词等方式,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多加思考,尝试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角度,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作,并及时给予学生认可和肯定,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合作中彼此尊重、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生阅读文章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人物性格等方面展开讨论,共同探讨、理解,并在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尊重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能够熟练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报告撰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并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21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方小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班级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在语文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班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交往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要继续沿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思考。
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学生识字回生、朗读能力差、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也影响着对班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积极的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全面的助力班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要避免识字回生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模块,也是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具体的识字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存在识字回生的现象,使得识字教学的总体效果打了折扣,还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改进,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助力学生夯实语言基础。
要避免识字回生,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以让学生在开始阶段就较为牢固的进行记忆。
例如,在学习《场景歌》中的生字词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些单词内容的认知,如在学习“滩”“艘”“军”等生字时,教师可以分别向学生展示沙滩、军舰、军人等相关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对这些图片的理解,来掌握这些生字的内涵。
其次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和这些生字“见面”,如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抽出10分钟的时间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还可以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对这些生字词进行有效的回顾,从而减少遗忘现象。
最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只有进行有效的应用,才能更好的对这些生字词进行识记和把握,从而较好的避免识字回生现象的发生,助力学生高质量的开展生字学习。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核心素养中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科中,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包括: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学习素养、人文素养和美育素养。
这些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的关键。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核心素养呢?本文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一、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对国家和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理解和传承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文化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可以在选题方面下功夫,选择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作品。
比如说,我们在【红楼梦】中教学时,可以结合元曲、评话、传统诗词、字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比对,系统讲授“闲情逸致”的文化底蕴。
在【三体】的教学中,可联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展开讨论,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的态度及人类存在的意义。
这种多元化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能够从中体会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比如说,在【史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导入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讲解甲骨文、小篆、隶书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缩时采访专家、导演、编剧等人,了解现代人对文化的认识与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语言素养语言素养是指学生成为能够运用语言交流的人,具备清晰、准确、生动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口语表达环节,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说唱等途径拓展学生的口才训练。
在语文课堂中,以思维训练为基础,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口语表达的实践训练。
比如,在讲述《庐山谣》这一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组织小组,用现代语言重新演唱该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写作项目,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流畅、多样的写作习惯。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的实践思考
教学篇•经验交流语文课堂是高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提升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从小学语文的教学角度来说,需要重点培养:语感、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若是再深入拓展,还应该包括语文学习的情感,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和道德修养等。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高低,更决定了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更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学习基础的打造,更影响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加以重视,体现在课程设计和实践过程中。
一、打造“感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类的学科,每篇文章都有打动人的点。
若是将知识比作海洋,那么一篇篇文章就是激起的浪花,美丽、有趣,值得让我们好好欣赏。
在细细的体会和品味中,每个人都有成长和进步。
体验、理解和运用情感的能力是学习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致力于打造“感动课堂”,用情感来感悟学生,从精神层面来理解课文。
打造感动课堂,将情感作为教学的重要因素,展现语文教学的灵魂。
这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成长,更关注他们情感方面的浮动。
教师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做情感的传递者和促生者。
例如,在写景类的文章中,虽然表面上描述的是外在景观,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作者内心的情感,只是通过外在景色渲染出来而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挖掘更多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捕捉微妙的心理变化,生成教师想要的情感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多媒体或是音乐渲染氛围的方式,将每个情绪点加以放大,努力激发学生情感,接下来就只需要维持这种情感,后续会产生绵绵不断的情感变化,直到蔓延到课下。
培养语文情感,不仅是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与认识,而是产生对语文热爱之情。
二、打造“互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交际“互动”是现阶段倡导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现阶段课堂教学,学生多以“倾听者”的角色出现,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这在教学当中是不正常的。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积累语言知识,理解语言规律,掌握语言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悟文本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活,发现素材,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口语表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可以通过问题设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例如,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通过鉴赏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作品。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传统节日习俗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经验交流192作者简介:郭卫林(1989— ),男,汉族,甘肃渭源人。
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源源不断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发挥核心素养的德育价值。
高中语文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对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二是帮助学生创造美学并懂得品味。
三是学生自身要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以这三点为主要,开展语文教学。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1)教学内容与方法死板单一。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并不断深入,学生的知识面也应当不断的更新并拓展,不应过于单一,一成不变。
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依旧有许多高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要,例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注重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展与补充,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率不高。
(2)学生不能掌握语文核心。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许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对语文教学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教学水平低下。
长期发展下去,教师将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死气沉沉。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1)引导学生在良好情境中独立完成探究与思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进行学习。
教师在课上应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带着教学疑问独立的进行思考。
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一定重视,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立问题,首先可以提问,根据摘录部分,文章是怎样叙述的?在介绍角色时,作者为何将蔺相如放在廉颇后面?蔺相如与廉颇间的矛盾原因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核心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核心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
通过多读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默读、课外阅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名篇名句,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口语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口语训练、口语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口语演讲、口语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通过口语对话、口语交流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语文学习者,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希望语文教师们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结束】。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们发现学生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的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落实方法。
1. 认知素养认知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阅读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素养。
2. 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欣赏,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3. 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创作扩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文章的创造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写作、演讲、朗诵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4. 社交素养社交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服务意识。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讨论、作业展示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服务意识。
在阅读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在写作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的分享意识和服务意识。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而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其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尤为重要。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正确地书写和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课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喜爱、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演讲座、诗歌朗诵等形式,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以学生生活为素材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感悟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创作作文,以及参与文学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文学创造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在语文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具体做法如下:1. 知识的整合性教学: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听说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2. 问题导向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展开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答案。
3. 跨学科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比如语文与数学的学习可以通过分析问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联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是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 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视觉化教学: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觉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核心素养在评价方式中的落实1. 综合评价:不仅仅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综合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作业等方式进行。
3. 实践性评价:通过实际操作来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评价他们的实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之一,落实核心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丰富词汇积累词汇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可以通过词语积累、词语记忆和语境运用等方式,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2.培养准确的语法表达语法是语言运用的规则,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正确运用各类语法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语法意识,提高语法辨析和语法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口语表达是语言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最常用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训练和指导。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选取一些寓意深刻、情感丰富的古文诗词,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增加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是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辨,就要经常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理性思考和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一、阅读素养阅读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环节。
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例如提供适合年龄和能力水平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分析和评价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体验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二、写作素养三、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是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授语言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零散演说等活动,让学生从实际中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语言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互相协作,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语文课堂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设辩论、写作比赛等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通过注重阅读、写作、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理念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操作出发,探讨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核心素养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工具,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核心素养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了沉闷和枯燥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而核心素养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核心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教育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立的。
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智力、体育、美术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1.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一、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在个体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健康素养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将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个体,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1. 批判性思维小学语文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诗词、古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分辨其中的优劣、美丑之处,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讨论评价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文学作品,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语文素养。
2. 创新能力语文学习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背诵,更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创新。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或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创新性地写作。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创新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 沟通能力语文学习是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的过程。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协作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如共同创作故事、研究文学题材等。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共同进步。
5.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阅读、写作、资料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文学资料,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利用能力。
6. 健康素养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
语文课可以设置自主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自觉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1、实语言基础,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建。
构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通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指导等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强化语言体验,并初步探索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实现在人际沟。
通中的顺畅表达。
2、重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更多的是依赖形象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思维品质进行构建。
具体来讲:第一,教师应注重小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游园不值》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指导中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安排,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化阅读需要,设计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诗词朗读与理解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实现对古诗的独立思考,以锻炼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独立表达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生实践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学习更多的是保持被动接受的态度,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针对此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表达,進而提升思维的深度。
第三,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秦兵马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探索秦兵马俑的发展历史,将这一遗迹放在历史时间线中,全面理解其历史价值,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四,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文本阅读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鼓励学生求异发散,在横向与纵向对比中,从新的角度探索文本表达内涵,深化文本理解,体现创造性思维价值。
3、导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学科,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具有审美体验的情境,渗透审美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并能够有意识地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与运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与运用在当代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些素养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与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演讲,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有助于提高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文化素养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并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文化讲座、作品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化素养的理解。
第三,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和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阅读理解的技巧、写作思路的拓展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作者:王翠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6期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航向标。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课堂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语文课堂必须要做出从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科育人为中心的转变。
为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评析语言中让情感、能力、审美同步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语言活动中,通过体验、梳理、积累、整合,获取独特的语言经验,感悟和发现优秀作品表面上似乎平淡无奇,但字里行间蕴涵着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
而这种“感悟”“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
这方面,教师的精心点拨与因势利导就很重要。
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描述一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吗?”学生议论纷纷,表示:街市上摆满了珠宝玉石,门口满是绫罗绸缎。
老师因势说,“这句是不是可以改为‘市列珠玑,门盈罗绮,竞豪奢’呢?”学生们恍然大悟,“不行。
户是窗户!”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背出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就在这样的追问、启发下,学生明晰了“门”与“户”的差别,体会到杭州城大户人家绫罗满屋的富庶景况。
可以说不着痕迹,尽得诗歌语言之妙。
当然,教师精心点拨和因势利导的背后,一定要有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潜沉、独特理解,对文本语言的反复咀嚼和独特感悟,一个对语言有丰富感悟力的老师,才善于并巧妙地把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有机统一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过程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的,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
• 1.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
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
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
很必要。
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
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
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
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
实践证明: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
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 2.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
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
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
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
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 3.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课文文质
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
在教学中,教师
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
的目标和要求。
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
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
训练。
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
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
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
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
这些题材的文章
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一般说来,体现文
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
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
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
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
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
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 4.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
以情激情,以境生情。
创设朗读情境的方
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
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
•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
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
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
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
大自然的热爱之中。
引导学生读《两小
儿辩日》一课时,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
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学
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
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 5.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
一
般说来,
•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
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
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
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
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
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
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 6.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
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
指导。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
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
训练时
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
•二、思:语文教学之魂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
的载体。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
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
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
可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
合起来的高度自觉。
•例如孙双金执教《找春天》一课,重在指
向表达的思考。
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春天为什么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呢?然后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 1.比一比。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
比作老太太?为什么不比作小伙子?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恰当。
• 2.想一想。
教师问学生喜欢把小草比作眉毛吗?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你还可以比作什
么?进行口头练习: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那是春天的吧?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奇妙。
• 3.改一改。
剩下的三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孙老师的语感非常强,当学生说“那是春天的鼻毛吧?”,立刻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让学生初步感知比喻要美好。
• 4.拓一拓。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迎风摇摆的柳枝,那是春天的——(生:长发,摇篮,小船……);伸出墙外的红杏,那是春天的——(生:皮鞋,脸蛋,旗帜……);枝头鸣叫的黄鹂,那是春天的——(生:音乐,演奏师,歌曲……)。
•言语形式就是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就是言语形式。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指向言语形式的思考,学会提问,学会想象,学会比喻,同时领会其中的情与趣,课堂灵动、智慧而欢乐。
•三、写:语文教学之根
•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
模仿来完成,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
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
过程。
通过此过程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
间获得较多的写作知识,有利于学生写作
知识的快速掌握。
• 1.指导仿写
•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
仿写要
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
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
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
仿写句
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
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 2.自由创写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
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
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
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
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
束缚。
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
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
文等都可以。
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
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因为
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