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合集下载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摘要]自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提出“元小说”一词以来,欧美作家对此颇有剖析,虽然他们的说法各有侧重点,但都认可了元小说贯穿小说历史,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实践创作中,美国当代元小说更是着重于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以及互文性等主要观点,充分体现了元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元小说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互文性“元小说”一词是由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首次提出的。

在他的《小说和生活的人物》一书中,加斯给予“元小说”的定义是,“(其)小说的形式只是更多形式的原材料”。

“(其)小说中没有描述,只有建构。

” 在加斯看来,小说不是反映现实,而是现实的一个附加物而已,很多小说家只会一味地注重情节,却忽视了形式。

加斯认为哲学表现的是宏大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和现实世界无关,因此,他建议在小说创作中应该使用哲学观点,也就是说,用一种自我意识和批判的形式进行小说创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加斯把那些有自我意识地摒弃任何现实模仿,视文本本身为纯粹的语言产物的小说称为“元小说”。

本文拟梳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在理论和时间上对元小说的阐释,来展示元小说的独具特色。

一、元小说的理论阐释对于加斯的定义,欧美作家和批评家或表示赞同或提出异议。

事实上,许多与加斯同时代的作家如罗伯特斯格尔思,约翰巴思等也都试图对“元小说”进行阐释。

约翰巴思在1968年宣称“文学枯竭”后,认为元小说是小说家唯一可以应对当前困境的方法。

在元小说中,小说家成为批评家,在小说中表述小说形式的“枯竭”,或创作模仿小说德而非模仿现实世界的小说。

元小说对其作为小说的存在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

罗伯特斯格尔思认为小说的四个要素,即形式,概念,存在和本质,对应了小说的四个批评角度,即形式,结构,行为和哲学,并构成了相互之间的回应,这就使得元小说成为可能,因为“元小说”吸取批评的所有要素,并将其融入小说创作本身。

斯格耳思对元小说的热衷,使得“元小说”一词作为总括当时兴起的脱离现实主义,强调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接受小说时作用的小说术语而被大众接受。

试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试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的真实反 映
因此在创 作 中许 多作 品会有一 些露迹 的行 为 .其 中最 常见 的是作者 现身 。元 小说 家们会 选择 在作 品中作为 小说 的作者 、 叙述 者或者 是直 接安排 自己作为小 说 中的人物 , 参 与到故事 的发展 中去 。《 五号屠 场》 中, 冯尼古特一直是 以假
多的不确定性 , 但 随着《 法 国 中尉 的女 人 》 、 《 五号屠 场》
访时 明确 表明 : “ 我 的作 品是虚构 的 。它们 和现实世界无关 , 我没有 智慧去 展示这 个现 实世界 . 其 他作家 也没有 ” ① , 小说 只是 一种虚 构是一种 想象 .不应该 是也不 可能 是现实 世界
传统 小说 。总是试 图给读者 带来 一种 身 临其 境 的真 实 感 。其实传 统小说家并非 不清楚小 说本身 的人为创 造性 . 但 他们 还是试 图在人 为的基 础上尽 量增 加 真实感 .努力 让作 品 中的人物 有现实 中的某些 人 的影子 .让小 说 能够更 为真 实、 细腻 的表现现 实 , 与现 实贴 近 。他 们在创 作 过程 中也会 想方设 法隐 藏 自己的叙述 痕迹 .甚至 偶尔 的 出现也是 为 了 表现真 实。与传 统作家不 同 . 元小 说家 的创作 充分 表明 自己
的 小说 形式 。 本 文拟对元 小说创作 形式进行探 讨 , 关注其对 于真实世界 与虚构世界 的 态度 , 从 暴露虚构 的叙事 、 批评 话语和叙 述话语 结合 、 浓厚 的 自我意识三 个方面 来梳 理元 小说 的叙事特征 , 深入 分析元 小说 在创作过程 中体现 出的鲜 明特 色。 关键词 : 元 小说 叙事特征 真 实与虚 构 元小 说作 为 文 学术语 最 早见 于 威廉 . 加斯 1 9 7 0 年发 表 的《 小说 与生 活 中的人物 》 , 被 称为 “ 关 于小 说 的小说 ” , 其 主 要是 以小说 的形式 对小说 进行反 思 和创作 .关 注 自身 的虚 构本 质和创 作过 程 , 又被 称为 “ 自我 意识 小说 ” 、 “ 超 小说 ” 等 等。 元小 说无论 是从 它 的语 言形 式规 则还 是 内容上 的 内涵 都 有 自己 的创 新 , 有 自身 独 特 的 、 富有 魅力 的叙事 特 征 , 表 现 出作 家对那 个 时代传 统 文学 的思 考 与反 叛 . 他 们 开始 有 意识 地关 注小 说 的虚构 性 与人 为性 . 自觉 地 审视 和 质疑 小 说世 界 与客观 现实 世界 的关 系 。 元小 说创 作实 际 上也是 一 种 实验 创 作 。 是 对小 说创 作 方 式 的一 种 探 索 . 本 身带 有 许

关于元小说现象的解读

关于元小说现象的解读
二、 元小说 的创 作 手法
进行 创作 。
元小说 中, 作者往往身兼叙述者、 主人公和作者 等多重身份 , 常 自由出入作 品, 经 对作 品的人 物主 题、 情节等发表评论 , 表现了作者在文学创造过程 中 强烈的自我意识 。作者在作 品 中经常运用滑稽模 仿、 作者闯入 、 文性 、 互 读者 的介入和时空错乱等写 作手段。 , 滑稽模仿就是把批评和创作结合在一起 , 把理 所当然的事用话语构建 的事来代替 。伊恩 - 瓦特认 为: 滑稽模仿是一种文学模仿形式 , 它保 留了原有的 作品的形式和风格 , 用截然不 同的主题和 内容去 却 代替原作 品, 模仿者尽可能细密地在风格 、 、 措辞 韵 律、 节奏和词汇上 , 对原作品中的传统写作方法进行 模仿 、 削弱。 作者的闯人就是为了讥讽和嘲笑维多利亚传统 小说的叙述方式 , 在作品 中设 置一个能 自由穿梭于 过去与现实的两个世界中的人物。 互文性指的是一部作 品的文本并非独立存在 , 而是从历史上其他的文本 中提取出来的。任何一部 作品都是历史 的存在 , 它不可避免地从历史或 同时 代的其他作品7 L t 吸收养料。 l U 读者 的介入强调 的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 摈弃了以积极的作者与被动的读者为特征的作者文 本轴心 , 突出了写作 与阅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共生 活动的观点L 。 2 J 时空错乱是对传统的继承、 延续和创新, 更重要 的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关系, 形成了人在事非 或物在人去的倒错感觉。比如《 国中尉的女人》 法 中 萨拉这一形象 , 她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叛逆者, 一个在 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上已步入 2 世纪的新型女性 。 o 她的肉体属于 1 7 , 8 年 精神则属于 l 7 她的自由 6 9 年, 6 同时也是女性主义者所追求 的。她的存在和努力证 明着女权主义先驱们在历史上所做 的努力【 引。 小说是由语言构成 的, 通过一个直接所指在使 用中得以确定 , 因此可 能使 用语言游戏进行创作 。 戴维洛奇在分析后现代 主义小说时提出六种小说家 常用的方式 : 矛盾 、 排列、 中断 、 随意、 过分和短路 , 其 中元小说作家也经常使用 矛盾 、 排列和短路等形式

略论元小说中的张力

略论元小说中的张力

略论元小说中的张力引言:元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张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元小说中,张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充分展现故事的紧张程度、人物的冲突和情节的发展。

本文将从元小说的叙事角度探讨张力在元小说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实例来进一步阐述张力在元小说中的运用。

一、张力的定义张力是指在叙事过程中通过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的一种紧张感和冲突感。

张力可以分为故事张力和语言张力两个方面。

故事张力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设置冲突和高潮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故事张力使得读者一直保持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和期待,希望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语言张力则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动人的对白和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的。

这种张力可以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张力在元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元小说以其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广大读者,其中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张力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元小说以其离奇的想象和华丽的语言吸引了很多读者,而张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让读者着迷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张力使得故事更加精彩紧凑。

在元小说中,张力是驱使故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设置冲突和高潮,张力将故事推向高潮,让读者屏住呼吸,期待情节的发展。

张力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元小说中的张力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读者会为人物的冲突和选择而感到疑虑、激动甚至心痛,这种情感共鸣使得阅读过程更加丰富有趣。

张力对于元小说的艺术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力通过故事的紧张程度和人物的冲突展示了元小说的叙事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于叙事技巧的运用和把握。

张力在元小说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1. 《西游记》中的张力《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充满了张力的元素。

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危险和困难,如遇到妖精的追杀、磨难和诱惑等。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作者:洪罡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摘要:文章试图对“元小说”这一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进行一次理论梳理。

文章认为,一个对元小说比较全面的理解,应当兼顾其作为批评概念的稳定性与相对性。

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文章将此概念区分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并提出前者是一个文学类别的概念,而后者是一个文本功能的概念,一个动态的小说发展史应当是上述两种视野相互补充的产物。

关键词:元小说元小说性元叙述中图分类号:I 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3-0058-05一、引子“元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加斯(William H,Gass)于20世纪60年代说与生活中的人物(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中。

随后,文学批评家们竞相对这个词进行自己的定义,其定义的任意性反映了“元小说”这个批评词汇词义的模糊。

这促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将元小说仅仅视为一种文学亚类别是否恰当?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对元小说这个概念进行设限划界,提出元小说(metafiction)和元小说性(metafic,tionality)的划分,并由此引出对作为文学接受意义(即批评建构意义上的)上的元小说和作为某一特定文学亚类别的元小说之间的区别的讨论。

本文在理论方面的主要启发来源之一是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讨论元叙述符号的论文。

他将所谓的元叙述视为不同文本功能的组合方式之一,而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别,这主要启发了笔者将元小说与元小说性的概念区分开来。

本部分的第二个重要启发来自于学者琼·格拉斯·彼得斯(J0anDouglas Peters)在《女性主义元小说和英国小说的发展》(Feminist Metafie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British Novel)中对一系列经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英国小说所做的解构。

元小说理论研究毕业论文

元小说理论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 (ii)ABSTRACT (iv)引言 (1)一、何谓“元小说” (2)(一)西方学术界对元小说概念的阐释 (2)(二)国内学术界对元小说概念的界定 (4)(三)何谓“元小说” (5)二、元小说理论渊源 (6)(一)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6)(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8)(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推动 (10)(四)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及小说家主体意识的自觉 (11)三、元小说的基本特征 (14)(一)玩弄语言游戏,体现出语言的任意性 (14)(二)直接暴露叙事行为,揭示小说虚构性本质 (15)(三)叙事话语与批评话语结合,促进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合作 (17)(四)扑朔迷离的陌生化形式,凸显小说自我意识的觉醒 (18)四、元小说实践中的叙事技巧与操作策略 (20)(一)露迹 (20)(二)戏仿 (21)(三)拼贴 (23)(四)时空变换 (24)五、元小说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理论研究意义 (27)(一)元小说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 (27)(二)元小说理论研究的意义 (30)结束语 (35)参考文献 (38)致谢 (40)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1)i元小说理论研究中文摘要“元小说”(metafiction),兴起于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拥有“后小说”、“反小说”、“超小说”、“自我意识小说”、“非现实主义小说”、“实验小说”、“自生小说”等多种称谓。

“元小说”一词,首先见于美国后现代派作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威廉·加斯1970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加斯认为,真正的元小说并不是那些仅仅在作品中探讨作品本身的小说,那是平庸的令人厌烦的,元小说应该是像博尔赫斯、巴思、弗莱恩·奥布赖恩等人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小说的形式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形式素材。

“元小说”把小说本身作为对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小说创作中使用露迹、戏仿、拼贴等多种元小说技法自觉暴露其虚构性的本质,将文本作为纯粹的语言的产物,使叙事与批评相结合,从而反思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揭示小说规律。

元小说

元小说

元小说作者:盛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文学的话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权力也投射在生活的每一角落,通过隐蔽的方式向我们施加影响。

元小说则通过自我暴露和叙述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学的话语与权力进行了解构,加强了读者对文学话语的意识。

关键词:元小说;话语与权力;解构作者简介:盛苗,1988年3月10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陕西,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一、文学的话语与权力从福柯的视角来考察文学,文学即是一种权利形式。

这种权力是超越政治意义的。

文学的话语会形成一种被默认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向生活施加影响。

由于文学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阶级,经济,生活方式,关系,私生活等等,因此它是一种最为广泛的话语,它的权力投射在生活的每一角落,并直接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在不同的时期讲述不同的话语。

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作者讲述不同的话语,文学传统与文学史本身即是强大的话语。

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提出了女性作家的作者身份焦虑。

文学传统是父权制的传统,这对女性作者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她们无法书写自己的文学。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认为女性应当是“庄重,顺从,羞涩”的,查尔斯的未婚妻就是这样的女人。

这样的女性是被褒讲和赞扬的,而相反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这样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真实地表现自己个性与情感的女人就不能被接受,她只能生活在被压迫的痛苦中。

由此可见文学的话语与权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之深。

二、元小说对文学的话语与权力的解构元小说的特征是自我指涉与自我解构,以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突出自身的虚构性。

论元小说写作手法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运用

论元小说写作手法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运用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张洋 男 吉林长春人 辽宁大学外国留学生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论元小说写作手法在 法国中尉的女人 中的运用张洋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摘要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 福尔斯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 是 世纪最重要和最有趣的小说之一 也是作者最具代表的实验性小说 这部小说风靡世界 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读者都为之着迷 那么 它的魅力源于什么呢 对此 学者们莫衷一是 但更多的是认为小说的魅力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观和叙事技巧关键词 元小说 戏拟 作者的闯入 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 引言法国中尉的女人 自一九六九年问世以后 在广大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对其主题 人物 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 深入的探讨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 艺术水准最高 的 问题探索小说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小说 说福尔斯这类作家不仅通过寓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 而且在创作技巧上也在谋求新的途径 评论家们把他们称为 哲学派 或 寓言编撰家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 散文体比较小说 它将小说引入了文化史和社会学的比较领域这部小说风靡世界 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读者都为之着迷 那么 它的魅力源于什么呢 对此 学者们莫衷一是 但更多的是认为小说的魅力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观和叙事技巧 考虑到这部小说的写作年代 本文试图从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形态 元小说的特征着手来解读这部小说二 何谓元小说元小说 顾名思义 就是 关于小说的小说 它是一种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形态 元小说的兴起得益于以索绪尔语言学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理论 以尼采哲学为代表的对理性和理性化的拒斥的现代哲学思潮和文学本身创新的发展 在这种小说中 作者往往身兼叙述者 主人公和作者等多重身份 经常自由出入作品 对作品的人物主题 情节等发表评论 由于元小说表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我意识 所以又称为 自我意识小说 所以笔者认为较完整的元小说定义是作家强调自我意识 在小说中采用多样的方式探讨小说理论 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以揭露小说的虚假性 达到反省目的的一种文学形式 作为 世纪后半叶 后现代主义 代表作家的约翰 福尔斯在其作品 法国中尉的女人 中通过运用戏拟 作者的闯入 互文性 时空穿插 开放式结尾以及读者的介入等元小说的典型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了其作品的元小说性三 法国中尉的女人 的元小说性戏拟和作者的闯入在 美国传统辞典 中 戏拟被定义为 为取得喜剧或嘲讽效果 而模仿某一作家或作品的独特风格的文学或艺术作品 即戏谑模仿 滑稽模仿 伊恩 瓦特认为 戏拟是一种文学模仿形式 它保留了原有的作品的形式和风格 却用截然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去代替原作品 模仿者尽可能细密地在风格 措辞 韵律 节奏和词汇上 对原作品中的传统写作方法进行模仿可以说 戏拟在本质上是一种破坏性的模仿方式 戏拟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作家对原有形式与技巧的掌握程度 二是作者对文学传统的了解及阅读预期法国中尉的女人 是一部细腻模仿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品 许多英美评论家把 法国中尉的女人 誉为 维多利亚时代任何作家都写不出来的一部维多利亚小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对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风格进行了模仿 而且模仿得很成功 可以说 戏拟是 法国中尉的女人 的胎记 小说中 作者模仿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风格 他在叙述时所使用的词汇十分广泛而且对政治及地理知识了如指掌 小说开篇对莱姆海湾 大海 海岬 防波堤 孤独地站在海岬一头的黑衣女邮 女主人公萨拉 的描写与托马斯 哈代对景色 人物的描绘非常相似 小说向读者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关于 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的历史资料 在每章的开头冠以警句是福尔斯模仿 世纪小说体例的又一典型例证 此外 小说的故事情节 人物的对话 脚注都会把读者带回 世纪的英国 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 作者在再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 模仿维多利亚小说家传统写法的同时 突然以叙述者的身份介入故事情节的发展 现身说法 提醒读者叙述者是当代人 当读者读到第 章 沉醉在一种传统主义的全知全能的叙述中时 叙述者的两句问话一下子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萨拉是谁 她是从什么样的阴影里冒出来的 在第 章中 叙述者却这样自问自答地告诉读者 前几章的故事都是虚假的 我不知道 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全是想象的 我所创造的这些人物在我的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 如果我到现在还装成了解我笔下人物的心思和最深处的思想 那只是因为我正在按照我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人们普遍接受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 卷第 期年 月!!传统手法包括一些词汇和语气进行写作小说家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他并非知道一切但他试图装作无所不知但是我生活在罗伯格里耶和罗兰巴尔特的时代如果说这是一部小说那它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此时小说的指涉突然遭到了破坏小说一开始被读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纯真的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突然地被削弱而且在全书叙述过程中作者还提到弗洛伊德希特勒马歇尔麦克卢汉等现代人又提到电影电视雷达喷气式飞机等现代事物以提醒读者他所处的时代这样传统的创作模式在被模仿的同时又被嘲弄戏拟的效果出现了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把一切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看作是一个大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每一部作品的文本都并非独立存在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历史的存在它不可避免地从历史或同时代的其他作品那儿吸收养料虽然后现代小说总是以反传统反理性自居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文化大语境的烙印都是对先存文本的某种程度上的改写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通过对世纪维多利亚的英国的描述再加上引用生活在这一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达尔文艺术家罗塞蒂小说家哈代诗人丁尼森的语录和历史文献使得小说的叙述具有了历史的真实性它将读者带入了世纪英国但作者认为这些资料缺乏真实性作者认为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历史事实到了作家的手中便被有意地虚构神秘化改变从而失去了真实性时空穿插和开放式结尾福尔斯认为世纪的生活是稳定的单一的而现实的生活是浮动的多变的如果再用反映稳定生活的写作技巧来描写现实那将会严重扭曲现实现实的小说写作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同一生活片断和展现现实的多方面性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一面模仿传统的小说叙事结构组织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另一面又大胆斩断线形的叙事结构采用时空穿插和开放式结尾的写作技巧将真实生活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有机地展示出来于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原汁原味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景物描写中夹杂了世纪常见的事物如在第章作者在描写了查尔斯百无聊赖后评论到虽然查尔斯喜欢把自己看作是一位热爱科学的青年而且倘若他能听到关于飞机喷气发动机电视雷达等未来科学发展方面的情景他也不会过于惊奇在第章描写萨姆对服饰敏感程度几乎和世纪年代的摩登派一样在第章描写莎拉的理解能力时说她生来心中仿佛有一台计算机在第章中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的卫生条件时使用了直到年还是一种奢侈品的抽水马桶可以说这种时代错乱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处处可见作者使用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突出小说的虚构性二是让读者站在世纪的时间台阶观察世纪的英国社会并且以当代的新思维标杆去衡量评价维多利亚时代于是我们也可发现小说中的主要小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福尔斯给这一传奇故事提供了三个迥然不同的结尾第一个结尾出现在第章查尔斯没有接受萨拉的邀请赶往旅馆赴约而是乘火车回到了莱姆镇与未婚妻蒂娜成婚有了个儿女并在商界驰骋这个结尾显然是对存在主义自由的摒弃查尔斯屈服于循规蹈矩的自我重新落入以蒂娜为代表的封闭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中所以在章中作者很快对它做了化解说我已经完全按照传统模式结束了这部小说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想象并非是像你上面所听到的那样如实发生的于是在小说的第章福尔斯提供了一个柳暗花明的大团圆结局查尔斯与蒂娜解除婚约后历经种种磨难从美国返回伦敦找到了已给他生了小孩的萨拉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结尾是对存在的焦虑的第二个回应查尔斯勇敢地反抗社会的成规和礼教毅然与游移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之外的被遗弃者萨拉结合这是查尔斯的性格中维多利亚式罗曼蒂克层面的胜利所以在小说的第章传统叙事人再度出现他似乎非常满意他创造出的还愿式的结局乘着马车得意洋洋地离去福尔斯调侃地描述传统叙事人的高傲神态表明他对这一结局的否定态度前两个结尾显然不是福尔斯所暗示的可能性结尾而只有第三个结尾才真正地符合小说的内在逻辑因为它表明起主导作用并最终获胜的不是查尔斯性格中遵奉世俗的自我层面也不是他的性格中维多利亚式罗曼蒂克层面而是存在主义式的终极自由和选择在小说的章查尔斯在前卫画家的住所找到了萨拉他彻底认清了萨拉与自己的关系主动离开了萨拉开始了自己对生活自由的选择这个结局虽带悲剧色彩但却不乏真实生活中的偶然性毕竟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预料三种不同的结局扼杀了欧洲传统小说但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译本前言中告诉我们真实的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它不像铁道那样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旅程这种把人物置于一个由机遇和自然法制约的环境关注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呼应了福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由于三种结局的设置文本世界对一个完整的现实世界的指涉被彻底阻隔了文学的虚构性彻底暴露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多重开放式的结尾表明作者企图通过对全知全能的视角的刻意模拟和抄袭来告知读者作家并不总是主宰一切和掌握生死的唯一的万能上帝读者也可以自由自在地进入虚构的文本而参与对虚构世界的营建福尔斯认为作家的首要原则即是自由而非权威所以福尔斯在塑造人物和编织故事情节时总是提醒读者叙述的虚构性和叙述的虚假性并赋予读者以充分的自由和随意让读者积极参与对故事的编造的想象因此法国中尉的女人不仅把主要人物从强制性的文本中解放出来而且也把读者从强制性的文本中解放出来这部小说强烈的实验性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世纪后半叶小说创作的重新认识和对小说美学的新观念读者的介入后现代主义小说所强调的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摈弃了以积极的作者与被动的读者为特征的作者文本轴心而突出了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共生活动的观点巴特曾声称文学作品的目标就是使读者不再是文本的消费者而是创造者让读者进入文本进入某一特征确定的位置这是一种明显的现象的表现给读者提供了一种视域空间通过读者这一作为某种经验的主体传递对文本中描写的客观世界的感觉在这部作品中读者被作者在每个章节频频上接第页老师的定语而另一种切分方法就是与老师临近首先与之结合的姐姐作定语造成两种深层语义关系消除这种歧义情况可以将他与姐姐的老师调换位置即变为姐姐的老师和他是朋友再如例他谁都认识如果谁表示认识的施事主语他表示认识的受事宾语可以将他放到宾语位置即动作认识之后将谁放到主语位置则原句变为谁都认识他三增加词语造成歧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显性或隐性语法关系的含混如果在表层结构中增加一些能表示某种句法关系的词语或者添加某些在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时省略的词语就能帮助消除歧义如例他要烤红薯如果要表示例他要去烤红薯的意思可以在例中的要前增加趋向动词去这样烤红薯为动宾结构如果要表示例他要一些烤红薯的意思可以在烤红薯前加一些等修饰词这样烤红薯为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四语境的制约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要靠语境来消除歧义例他要开刀他可以是动作的施行者也可以是承受者如果他是个岁的孩子那他无疑是受事者但如果在这样一个语境中某医生谢绝朋友出游的邀请因为他第二天要给一位病人做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是施事者又如例鸡不吃了鸡同样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但如果是在餐厅里客人对一旁的服务员说鸡不吃了这里的鸡只可能是受事上下文语境也能消除歧义如例赵大姐下放到村子里不过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连这位学员的名字也记不清林斤澜三十个孩子的妈妈例光看前两个分句读者不能够确定究竟是许多人不认得赵大姐还是赵大姐不认得许多人有了后面这一句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我们就可以确定是赵大姐不认得许多人不是许多人不认得赵大姐参考文献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邢公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俊明多义与歧义简说逻辑与语言学习邵敬敏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戴黎刚现代汉语歧义研究述评北方论丛张义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说略高等函授学报责任编辑宁沈生使用的我们我们的你我和你等套近乎的词语所打动便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文本中和作者一起游戏一起创作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想象激情在第章中当作者心平气和地告诉读者虽然我们当中写诗的人并不多但我们都是诗人我们同时又都是小说家因为我们习惯于用小说来描绘自己的未来时读者俨然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小说家并也试图为小说里的人物命运进行盘算和谋划四结语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种种做法不仅让读者一饱眼福而且也让评论家们大开眼界福尔斯在技巧上的创新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成效有些做法使战前的现代主义作家也自愧不如在小说刚出版时的一次采访中福尔斯说捕蝶者是一种寓言魔法师也是一种寓言而法国中尉的女人则是技巧上的一次练习这部小说既具备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实验性特点同时又没有完全排斥传统的情节人物讲故事的特性因此这部小说既不像现代主义作品那样曲高和寡也不像某些后现代主义小说那样晦涩难懂它是一部既不失严肃性哲理性又不失趣味性可读性的长篇佳作二战以来现代主义在英国渐趋没落之势而现实主义的回归又难以为继此时约翰福尔斯在一片文学的衰竭声中在小说死了吗的疑问下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他在传统和先锋之间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在进行艺术实验的同时又不忘对读者的关怀可以说他的小说构成了当代英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考文献刘若瑞六十七十年代英国小说中的新流派外国文学动态刘象愚杨恒达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敏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叙事艺术外国文学研究盛宁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外国文学评论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刘宪之蔺延梓译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李世新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刘立翔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盛宁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外国文学评论邢家伟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特点互文性和叛逆性辽宁教育学院学报责任编辑宁沈生!!。

浅谈西方古典小说中的元小说倾向

浅谈西方古典小说中的元小说倾向

2009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09总第239期Jo ur na l of N ort hea s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ocial S ci e nc es)S u m N o.239【欧美文学研究】浅谈西方古典小说中的元小说倾向徐明1,汪洋2 (1.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60; 2.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摘要]元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形式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历了快速繁荣的过程,但是元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许多17世纪和18世纪经典作品中。

发现和研究经典文学中的元小说痕迹,对于我们充实元小说理论,重新解凑经典作品,以及更好地评价现代元小说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元小说;成分;唐吉诃德;天路历程;汤姆·琼斯;蓝登传[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3一0162一06元小说,又称“自反式小说”、“超小说”、“反射文学”等等,是小说的一种。

元(m eta)在希腊文原意是“超”或“更高逻辑形式的”,代表对某个系统深层规律的探索。

例如,“me ta—l ua ng age”即元语言,是一种研究、分析或描述语言本身的语言。

威廉·加斯借用“元”这个术语,于1970年第一次在《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中使用了“元小说”这个概念;英国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对元小说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lj元小说具有明显的自反性,对于自己的语言、文学形式和写作小说的行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由此强调了作家的想像和创造力;同时,元小说对小说表现的世界的真实度表示怀疑,作者违背现实主义的传统观点,认为其小说反映现实的观念过于天真,具有欺骗性。

虚构的艺术性——论《黄心大师》的“元小说”倾向

虚构的艺术性——论《黄心大师》的“元小说”倾向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ol.30No.2 Apr2021第30卷第22021年4月DOI:10.13887/ki.jccee.2021(2).22虚构的艺术性-----论《黄心大师》的“元小说”倾向张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施蛰存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对历史素材、佛教人物随意点染而成文,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中,文体实验意识十分明显+《黄心大师》运用高超的叙述技巧,铸就一部逼真的人物传记,在完全虚构的故事中已经出现明显的“元小说”叙事倾向,是运用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尝试与成果。

关键词:虚构;元小说;黄心大师;文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元小说”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作家威廉•加斯于1970年发表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人物》一文,简言之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

元小说'又称'自我意识小说'(sell-conscious fiction),它有意识地不断提醒读者注意自身的人造性、虚构性,虚构叙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成为公开的讨论题目&咽叙述技巧在文中直接呈现给读者,并与读者讨论作者所使用的技巧,提示读者文本的虚构性&施蛰存持着“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的态度,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创作了《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等作品&1937年发表的《黄心大师》是他“有意地试验着想创造一种纯中国式的白话文”回3'8的成果&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与“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不同,更偏向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自成一篇”536&因此,语言叙述的虚构色彩十分明显&王富仁认为:“历史小说的现代性主要是由作者的叙述语言决定的,而不是由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行为决定的。

因此,叔明说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历史小说是-纯粹的古事小说’,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46在《黄心大师》中,收稿日期:2020-10-24文章编号:1674-5787(2021)02-0094-04施蛰存运用语言叙述技巧,以“我”的讲述与“考证”结合挖掘了黄心大师的前世今生,在叙述中将虚构的手法明示给读者,以复调结构消解佛教大师的神性,使得人物形象左右摇摆,呈现出“元小说”的叙事倾向&1小说虚构性的露迹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及“元小说”,认为“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文人好奇和遣兴之作,记奇述异,谈玄论学,在短短的简朴的文字中心态实际上是比较自由的&一方面某些不是小说的文字夹杂在笔记小说集里,另一方面文人兴之所致,有时难免出格,或把自己的志怪作品标示为-实录’,或对小说的虚构谋略评头品足,这就为某些类乎元小说的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冈因此,他认为我国的《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有“元小说”特征&《黄心大师》在施蛰存眼里是“评话、传奇和演义诸种文体的融合”,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形式的活用与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结合的尝试&《黄心大师》最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便是叙作者简介:张艳(1995—),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第2期:虚构的艺术性----论《黄心大师》的%元小说”倾向95述者将自己如何虚构黄心大师的生平事迹“露迹”给读者。

从元语言理论视角解读《小说家马尔丹》的元小说性

从元语言理论视角解读《小说家马尔丹》的元小说性

从元语言理论视角解读《小说家马尔丹》的元小说性作者:邹梦云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摘要:元语言的自称性和反身自称性的特性及其检查双方代码的功能都适用于元小说的创作和解读。

本文以法国短篇小说“怪圣”马塞尔·埃梅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家马尔丹》为例,首先梳理元语言理论概念框架及其对元小说的影响;然后以元语言理论为视角,按照作品中元语言的运用范畴分为叙述与评述两个部分逐一分析,在解读小说创作意图的同时揭示其元小说性。

关键词:元语言特性;元语言功能;元小说;埃梅元语言理论源起现代逻辑学和哲学,而后在现代语言学领域迅速发展,得到诸如语用学、语义学、修辞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

同时,元语言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教育学、翻译与科学技术等。

在文学研究中,虽然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文学研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比如由此发展的语篇分析,但目前元语言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在文学作品研究中被应用的并不多。

曾有学者试图将元语言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元语言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1]暂且不论这种结合是否可行,但称得上是元语言理论应用于文学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

出于同样的考量,本文试图从元语言理论的角度,在文本分析中挖掘元语言理论对解读元小说的方法论意义。

1 元语言与元小说元语言(metalanguage)与元小说(metafiction)的前缀都是“meta-”,“它是标志研究层面转变的一种哲学语言,指人们讨论的对象由客体(object)转变为…讨论(talk)‟本身”。

[2]“元语言”作为术语于1933年由20世纪波兰逻辑学家、语言哲学家塔尔斯基(Alfred Tarski)首次明确提出。

之后,元语言又被语言学纳入为研究对象,推动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而谈到元语言理论的发展则离不开结构主义语言学。

1962年,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 )把元语言界定为“指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

第九讲 元小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第九讲 元小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在第十三章中,他说:
“对于上面的两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我所讲的这个故事纯 粹是想象。我所塑造的人物在我的脑海之外根本不存在。 假如说到现在为止我一直装作了解我笔下人物的思想和内 心世界,那只是因为我所采用的是我的故事进行的那个时 代被广泛采用的传统写法(就连某些词汇和"语气"也是如 此),也就是说,小说家仅次于上帝,他可能并不是无所 不知的,但他要装出无所不知的样子。可是我生活在阿 兰·罗伯·葛利叶和罗兰·巴特②的时代,倘若此书也要作 为一本小说的话,那它就不可能是当代意义上的小说了。”
“元”的频繁使用既表明西方学者看到“表述” 与被表述的“世界”之间存在的裂隙,又体现出 他们对既有话语成规的怀疑和自我反省,这也就 是所谓“表述的危机”。
但从另一角度看,把表述系统(亦即话语)与“真 实世界”分离开来,研究其内在的自足性,这又 标志着西方学术研究从知识性过渡到问题性的重 新定位。换言之,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再被视为 不证自明的“反映”,对“真实性”及相关知识 体系的理解是受到话语的成规所控制的,而任何 话语成规都充满了疑问,并且是应当提出疑问的, 这些提问及阐释,就是“元”的涵义及其流行的 原因所在。
世界是游移不定的,没有根基的。世界与语言 的牢固关系被打破
即使是科学原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会随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有引力定律,重力,相对 论,测不准理论。
哲学原理当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语境的 不同而产生无穷无尽的意义。
3、文学史上自古就有的“作者介入”、 “裸露手法”与“元小说”中的“作者 介入”的区别
1)指向小说理念
例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时常在叙述过程 中袒露自己的创作动机,创作理念,人物情节安 排等等: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在小说的前十二章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全知全能 的小说写作方式,从社会背景、生活场景到人物类型,但 是在12章的结尾,他笔锋一转,把正在叙述的故事突然刹 住,问道:“萨拉是谁?她是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的?”

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2008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3 2008总第233期J o urna l of Northe ast N orm al Un iversity (Phil o s o ph y and S o c ial S cienc es )Su m N o .233[收稿日期]2008-02-26[作者简介]杨丽娟(1974-),女,黑龙江鸡西人,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杨丽娟(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 要]作为小说艺术的创新者,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是一位公认的“元小说”大师。

他以“世界正在变成碎片,我在这些虚悬着的碎片上奔跑……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重新存在,重新恢复”的艺术理念,并通过其大量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寒冬夜行人》的写作实践,把“元小说”这一命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了他“伟大的艺术把不同信仰的人们带到一起,因为它好像是把他们的不同词汇转变成为一种合并了这些词汇所有含义的一种综合经验,属于各种哲学之间”的写作目标。

[关键词]元小说;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中图分类号]I 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8)03-0125-06一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是一位公认的“元小说”大师。

所谓“元小说”即“关于小说的小说”(Meta -fictio n ),又称“超小说”(Surfictio n )、“自我生成小说”(Self -beg ettin g no v el )或“内小说”(Intro -ve rted n o vel )等。

它与“新小说”(ne w n o vel )等共属“反小说”(anti -n o vel )一类,是后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小说”作为文学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 ·伽斯1970年发表的论著《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中。

_堂吉诃德_的元小说性

_堂吉诃德_的元小说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滕 威Ξ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

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 元小说 文体元小说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

①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

②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

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

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

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2 lo s Fuen 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 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

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

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

《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

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

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

保罗·奥斯特小说的元小说性

保罗·奥斯特小说的元小说性

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师范大学。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字:签字日期:中文摘要论文题目:保罗·奥斯特小说的元小说性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生:李为敏签名:指导教师:赵怀俊签名:摘要美国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家保罗·奥斯特(1947年—)是美国当代优秀的小说家。

他在作品中采用多种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技巧,表达了当代人精神的迷茫、困惑与追寻。

他在多部小说中运用元小说叙事技巧,表现后现代主题。

本文主要从他的小说对虚构性的自我揭示,小说文本中对小说创作的自我呈现和他小说中所运用的元小说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保罗·奥斯特小说的元小说性。

第一部分主要归纳了国内外对保罗·奥斯特的研究概况以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别从他作品中的作者现身和对侦探小说的戏仿两方面阐释他的小说对虚构性的自我揭示。

小说人物的双重身份和作者出面打破了小说的真实感;戏仿侦探小说使得内容和形式背离消解了小说伪装的真实性。

论文第三部分主要从保罗·奥斯特作品中对作家创作的模仿再现,对创作过程的模仿再现,对批评活动的模仿再现三个方面探讨他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自身的关注。

第四部分重点从零散化叙事和嵌套式结构两方面论述保罗·奥斯特小说的元小说结构特点。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洪罡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3
【摘要】文章试图对"元小说"这一当代西方文论理解,应当兼顾其作为批评概念的稳定性与相对性.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文章将此概念区分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并提出前者是一个文学类别的概念,而后者是一个文本功能的概念,一个动态的小说发展史应当是上述两种视野相互补充的产物.
【总页数】5页(P58-61,65)
【作者】洪罡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2
【相关文献】
1.论黄顺元小说的叙述视角——以韩国作家黄顺元的短篇小说为例 [J], 李桂娥
2.元小说的特点及危机--兼谈马原的元小说创作 [J], 邓华
3.在小说中谈论小说——论《伪币制造者》的元小说性 [J], 李莹
4.从元语言理论视角解读《小说家马尔丹》的元小说性 [J], 邹梦云
5.颠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的元小说——论加斯的元小说创作 [J], 牟晓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vel)中对一系列经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英国小说所做的解构。【31她在这部著作中试图探索 女性叙述在传统文学经典中作为元语言式的他者话 语的功用,这促使笔者反思将元小说仅仅视为特定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洪罡(1981.),男,汉族,助教,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西方文论及文化研究。
第11卷第3期
2011年6月
Journal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V01.11 No.3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8
Edition)
Jun.2011
论老J锈与元J锈住
洪 罡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文章试图对“元小说”这一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进行一次理论梳理。文章认为,一个对元小说比较全面的 理解。应当兼顾其作为批评概念的稳定性与相对性。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文章将此概念区分为元小说 与元小说性,并提出前者是一个文学类别的概念,而后者是一个文本功能的概念,一个动态的小说发展史 应当是上述两种视野相互补充的产物。 关键词:元小说元小说性元叙述 中图分类号:1
Theory of the
Grillet),
让・里卡尔杜(Jean Ricardou)和吕西安・达伦巴哈 (Lucien Dallenbach)等人为代表的一些具有实验精 神的法国作家高举起新小说运动(Nouveau Roman) 的大旗。在此期间,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非常接近 英美当代批评视野中的元小说,如罗伯・格里耶的 《橡皮》(Les Gommes),《偷窥者》(Le Voyeur),《嫉 妒》(La Jalousie)和《迷宫》(Dans
58
万方数据
文学与艺术:
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
“套中套”叙述技巧所产生的“无限倒退”(regressus
in
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可以说是第一个严 肃关注这部作品的元小说特征的学者。在1921年 的一篇论文中他曾经这样评论这部英国小说,“对 形式的意识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awareness
Peters)在《女性主义元小说和英国小说的发
Metafi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
Literature of
Exhaustion)中没有使用“元小说”
展》(Feminist
British
这个词,但其指的就是以博尔赫斯和萨缪尔・贝克 特(Samuel Beckett)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20世纪实 验小说作品。他认为他们的作品将小说的问题域拓 展到了哲学领域,能够使读者的目光转向对表征的 表征性的思考,其议题包括现实和虚构的界限模糊,
tram
的叙述自觉性作为辨认元小说的特征,那我们完全 可以将公元9世纪的《一千零一夜》和14世纪的 《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 Tales)都归人这个类 别当中。
三、文学亚类型还是文本特质
如此大的一个时间跨度意味着什么?不同的评 论家是否对“元小说”这个词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种定义的任意性促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 题,即将元小说仅仅视为文学类别的立场是否是恰 当的?杰拉德・普林斯从语言学角度对元叙述符号 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雅各布森(Jacobson)的语言 功能模式基础上,普林斯将元叙述符号视为一种元 语言功能,并且指出所有的叙述都或多或少含带着 这种功能。然而,在叙述话语中,这种功能通常并不 是唯一的,而是与其他话语功能共存,是否能将某段 叙述话语称为元叙述要看其元语言功能在其中是否 占主导地位。u¨换句话说,决定其符号是否为元叙 述符号的标准完全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这种观点 的结构主义立场非常明显,因为他的论点暗示着这 样一种立场:使~个符号成为元语言符号的不是它 本身的特征,而是它与系统内其他语言的关系。既 然如此,一个系统内的任意一个符号都或多或少地 包含着对同一系统其他符号的意义、本质或功能的 评价,而一个符号是否可以被称为元叙述符号关键 在于这种指涉和评价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假若我
Form of and the
Fiction)中使用这个词时是这么说的,“确实
是的,许多所谓的反小说实际上其实都是元小说” (Indeed,many
of the¥43-called
antinovels出七really
metafictions)。他在这里所说的元小说作品主要指 以博尔赫斯(Borges),巴斯(John Barth)和奥布莱尔 (O’Brien)等人为代表的当代作家所创作的实验小 说作品。”1尽管巴斯在其评论文章“枯竭的文学”
罗伯・格里耶宣言:“当代的艺术家们知道,他们没 有任何一句真话要说。仅仅是某个人,他感到需要 虚构一些形式,而这些形式,完全不是表现真实的, 而是作为世界之支离破碎的、暂时的、运动的可能结 构来表现的”。【71这个宣言所反映的实际上是法国 新小说家们希望透过叙述形式的革新对虚构和现实 之间的博弈进行反思的愿望。新小说作品在英美有 关元小说的评论文章中出现并不频繁,即使出现也 极少得到详细分析。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语言 障碍;二是尽管很多新小说作品与当代英语世界的 元小说有着许多共通点(如循环式叙述,作者侵入 评论等),但是我们不能将二者完全归为一类。作 为法国当代实验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新小说中透 露出的强烈哲学关照远远不是“元小说”一词能够 涵盖的,如对传统时空概念的解构、主体对客体的心 理投射等等。所以,尽管英美批评界视域中的元小 说和法国的新小说传统有一定交集,但是后者仍需 要一个独立的批评传统来与之对应。对批评家帕特 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来说,许多英国小说早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就深深地被打上了元小说 的烙印,如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的《沙梅 拉》(Shamela)和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诺桑 觉寺》(Northanger Abbey)。【B1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18世纪末的爱尔兰人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当代许多评论家都将他的《项迪传》(Tris—
le
Novel)
中如此评论塞万提斯,“艺术家将镜子放置在艺术 创造过程面前,根据由此所见创造艺术品”(Artists
turned their glass
of art
out on
the working of
art
and made works
Lab蜘nthe)等。
of what they saw)。Do]如果仅仅将这种笼统
59
Shandy)视为英语元小说的先驱。俄国批评家
万方数据
第11卷第3期
2011年6月
Journal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V01.1l No.3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1l
们在这个结构主义框架中审视当代元小说,也许可 以将普林斯的规则改写为这样:在所有小说文本中, 语言的元叙述功能和其他五种功能共存,之所以称 有的小说为元小说是因为在某些文本中,元叙述的 功能较之其他功能更明显,占主导地位。当然,这样 的立场有其局限性,因为普林斯的划分标准是关系 性的,这种标准在结构语言学分析中也许有效(因 为难以具体操作。但不可否 认的是,这样的立场至少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 即我们应当将元小说性与元小说区分开来。元小说 性存在于所有小说作品当中,不管作品是现实主义 的还是浪漫主义的。因为它是叙述话语的内在功能 之一。批评家们将一批上个世纪70年代后在英语 世界集中出现的实验小说贴上了“元小说”的标签, 是因为这些小说体现了对叙述过程的高度自觉和反 思,元叙述的功能在这些小说话语中占据了主导地 位。元小说性和元小说的区别其实也就是文学功能 和文学类别之间的区别,前者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所 有叙述话语之中,后者更多的是一个建立在前者标 准上的批评建构,尤其指那些集中出现在20世纪后 半叶文学批评理论烙印深刻和带有明显自觉意识的 英美实验小说作品。 在本世纪。一些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对作为文 学类别的元小说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其中值得一提 的包括德国学者陶德・肯特和英国学者琼・格拉 斯・彼得斯。前者在其著作《公众空间里的私人生 活:作为元小说的德国成长小说》中以18世纪晚期 德国的文化公众领域剧烈转变为背景将德国浪漫主 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类型成长小说(Bildungsro— man)在元小说的框架中重新诠释。浪漫主义美学 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是以艺术的自主性为标志的,浪 漫主义小说通常被诠释为独立于一切功利的“为艺 术而艺术”的追求。对陶德・肯特而言,成长小说 中所体现的艺术家和一般人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的 生活更加纯粹,更加独立于现实,而恰恰在于他们对 生活的不纯粹性的敏感和自觉。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德国18世纪末所出现的以自主性美学为标志的 浪漫主义文学从一开始就蕴含着自我批判的种子, 这也就是元小说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具体落 实到这个时期的成长小说中,其元小说性主要以以 下几种方式呈现出来:其一,其多数主人公都是专注
Douglas
German
Bildungsroman as
Metafiction)中的分析对笔者也有一定启发。[4 J
二、词义的模糊
人们通常将元小说视为一个指代某种文学亚类 别的专有名词。作为一种文学亚类别,从时间维度 上来说,元小说并不局限于20世纪末。威廉・加斯 在他的文章“哲学与小说形式”(Philosophy
Robbe
subject
matter of the
novel…)o在
他看来,作者斯特恩在这部作品中所做的是“‘暴 露’他的技巧”(‘lay
bare’his
technique)。一J对什克
洛夫斯基而言,劳伦斯・斯特恩的创作动机是完全 美学性的。然而,即使是18世纪的《项迪传》也不 能算是元小说的起源,早在17世纪的西班牙就出现 了同样类型的小说作品,莱利(E.C.Riley)在《塞万 提斯的小说理论》(Cervant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