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科学

摘要:科学与宗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满足了人类不同层面的需求,二者自萌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事关人类历史未来进程的大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宗教与科学表面上一直处于完全的对立状态,同时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对立植根于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们具有让人类获得幸福的共同目标取向,在表面的对立状态下,两者具有错综复杂的促进或者阻碍关系。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解,历来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本文拟在综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科学与宗教是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和科学与宗教应协调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论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作出动态的和辩证的说明。

关键词:宗教科学辩证统一协调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不同观点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两种,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是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科学与宗教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因而,历来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看法:一是“冲突说”,即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这类学说的典型代表者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德雷伯和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罗素,他们坚持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二是“相互关联说”,这类学说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的是不同领域的事情,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这也是许多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三是“认识的不同状态说”,这类学说是由孔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理智的内在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阶段: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的必然出发点,而科学则提供了最终的认识状态;四是“完整知识学说”,这类学说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的综合,即所谓的“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家索洛维约夫。此外,还有鲍尔蒂利希的“分离论”,约翰霍顿的“相关论”以及爱因斯坦“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等观点[1]。

二:宗教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不论是“冲突说”、“相互关联说”,还是“分离论”、“相关论”,这些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说都是历代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看法或见解,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发展的产物。因而在分析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都是从静态的层面去进行孤立的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静止而非绝对的静止。只有事物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我们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事物是倏忽即逝,不能保持其质的稳定性,那么,我们就无法认识

事物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人类就谈不上发展,因此,事物保持相对的静止,保持质的稳定,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从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与宗教在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且在每一阶段这些特点大都保持不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使得人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因此,上述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说都是从静态层面去分析和理解的,这就使得他们的学说保持静止状态,而没有随着科学与宗教的发展而去完善与发展。因此,这些学说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而非整个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说。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变化发展同样是绝对的。科学与宗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不会一成不变。因此,从静态层面去分析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这往往会受历史的局限而理解的不够全面、深刻。

科学与宗教在每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结合人类史和科技史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对比,我们便可以从动态视角理解二者的关系[2]:

(一)科学与宗教的混合。科学与宗教在原始社会阶段长期处于混合状态,甚至可以将宗教作为科学萌芽时期的重要表现形态,道教中的许多科学家研究出了许多天文观察技术和仪器,其炼丹术则是近代化学的前身,引领了医学和化学发展;伊斯兰教的重要典籍《古兰经》和“圣训”则鼓励人们求知治学,钻研科技,同样重视星相学,而且从信仰的角度对科研进行鼓励和嘉奖。在欧洲中世纪,科学虽然成了神学的婢女,表面上失去了自身独立发展的能力与路径,但当时基督教的自然观继承了柏拉图哲学中探讨宇宙结构的大宇宙观念,以及促进人体结构的解剖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小宇宙观念,这都滋养着在夹缝中生长的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宗教体制之中也仍旧包含着科学,当时的许多科学的著作往往同时包含着“神秘的”和“科学的”思想,如哥自尼日心学说以及布鲁诺、伽利略的学说和科学发现,此时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实则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冲突,即新的科学观念与旧的科学观念的冲突。

(二)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与宗教的两次主要冲突发生在欧洲:第一次在黑暗中世纪末期,宗教压迫着科学。教会具有绝对权威和权力,罗马皇帝于529年关闭了柏拉图学院,代之以修道院,传授宗教的文化和意识,极力鼓吹亚里士多德哲学、托勒密地心说以及盖伦医学,来支持自己的统治,同时对布鲁诺、伽利略、塞尔维特等人实施迫害。天主教和新教,都同样加速了科学的边缘化,诸如《圣经》、《古兰经》等对于科学的监视和度量相当苛刻,任何科学突破都要远离统治利益和基础,宗教的压制最终使l4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迷恋于神的全能说3J,作为中世纪科学重要表现形式的自然哲学,渐渐失去了科学的意义。第二次在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抛弃了宗教。热学、电学、磁学、化学等科学领域硕果累累,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途径,教会的压迫已无立足之地,科学的羽翼逐渐丰满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在与宗教的关系中掌握了主动权,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筑立起了科学时代的宣言,人们不再需要带有愚昧色彩的非理性宗教,无神论盛行。

(三)科学与宗教互相促进。11世纪,欧洲第一次学术复兴之后,文化教育在教会的倡导下发展起来,教堂、修道院大量兴办学校,大学也开始在教堂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教堂、修道院、大学传播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孕育了近代科学文明;新教盛行的17世纪,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阶段,新教派的功利主义倾向,新教徒虽将研究自然确定为基督徒的责任,但关心知识的实际应用,主张增加知识是为了健康和获得财富,也就促进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繁荣。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注定将科学塑造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元素之一,务必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需要。现实中,随着科学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