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3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评价
(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
力,保证了________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很多消极影 响。 参考答案: 1.武装干涉 化 商品贸易 国内战争 2.余粮征集制 3.军事斗争 工业国有 不劳动者不得食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探究2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赫鲁晓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的束缚,也
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局部调整;其 “________”的目标脱离了实际。 参考答案: 1.斯大林体制 观念 建成共产主义 2.收购 自留地 物质利益 传统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
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
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 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 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 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 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不满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选B。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初”,由“骷髅化”知是 对当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损害了农 民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应 该选择B项。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 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
角 度 立 意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原因、启示类内容 的考查,侧重于透过历史史实看问题本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等高频考点关注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3-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__________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 呈现出________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吸收了大量资金,反映 了资本的________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 ________手中。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例1】
(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
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
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
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
等国家资本
主义的新变 化
( )
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
第九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基础过关检查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其最有力的依据是A.颁布《紧急银行法》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2.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D.改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共工程局负责开发了很多公共住房项目。
如1936年7月开工建设的哈莱姆河住宅区计划和1936年9月8日开工的威廉斯堡住宅区计划等。
国家公共工程局开发这些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是A.调整企业关系,防止盲目竞争B.调整劳资关系,保障工人权利C.增加工人就业,复苏建筑行业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社会救济4.1946年5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实行国有。
到了1946年底,国家占股份50%以上的公司达130家,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这表明法国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维护了公有制主体地位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
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6.“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知识点解读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知识点解读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1、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理论来源——主观努力——2、诞生:(内容)3、意义: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革命1、性质:2、失败原因:(1)客观:敌人的疯狂镇压。
(2)主观: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②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③没有发动广大农民,使无产阶级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④没有乘胜追击临时政府军队,给敌人喘息机会⑤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联合起来。
(3)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革命爆发是由于外部偶然因素,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
3、经验教训:(1)掌握一支足够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2)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建立公社式的无产阶级政权;(3)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盟,才能取得胜利;(4)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4)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三、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国内:经济——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仍落后政党——思想——催化剂——2、经过: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3、意义:(1)历史地位:(2)对俄国:(3)对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
4、特点:(1)理论创新: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得以实践。
(2)革命道路:城市包围农村(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4)实现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1、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体制的建立:(1)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二战的战争策源地形成;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繁荣幻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表格中的这些措施: A.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
理知识 固基础 迁移训练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提高关 税、货币贬值的措施,以图转嫁危机,其结果却是加剧了经济危 机的破坏性和彼此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这些措施加剧了经济 危机,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大大破坏了世界贸易,故B项错误;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C项错误。
材料一:下面是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 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 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 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 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思考:从材料一来看,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理知识 固基础 迁移训练
3、1932年7月,英联邦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保证自治领
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
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
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其旨在:
A.维护英联邦的集体利益
B.维护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C.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 D.打破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理知识 固基础 迁移训练
2、由于旧金山承揽了海湾大桥和金门大桥两大工程以提振就业,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和大萧条期间,当地银行无一倒闭,而且 数座跨海桥梁竣工后,旧金山湾区各区域开始紧密联系起来,孕 育了战后高科技产业区--硅谷。这主要说明旧金山湾区经济: A.在危机中整合发展优势 B.得益于新政的工程规划 C.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提 D.运用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这些桥梁是在经济危机时建立起来,后来促进 了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形成,那说明旧金山湾区经济在危机中 整合资源获得了发展的优势,A项正确。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 始于1933年,海湾和金门大桥在此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规划;C项错 误,旧金山湾区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革命具有重要影响,但并 非前提;D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理论正式形成于1936年,大规模运 用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导引】本单元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掌握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影响(一分为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即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该考点集中于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学习,应掌握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通史时空】【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前期是“一切为了前线”;后期是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_______________。
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影响(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_______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等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习题第31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31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32.9∶41.9,到1978年则变为24.8∶32.4∶42.8。
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3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982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5%。
此时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A.有利于缓解“大炼钢铁”问题B.保障了发展生产资料的积极性C.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是为了更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2.(2023江苏南通如皋适应性考试)197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日本引进外国技术之多,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1973年3月为止,日本引进外国技术共25 000多项,这使日本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
这篇报道()A.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落实B.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C.体现对日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建设D.反映中美建交开阔了国人视野3.(2023山东日照三模)下图为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决定”的通过()A.指明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方向途径B.揭开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C.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的创造精神D.有利于破除传统农村体制的束缚4.(2023河北邯郸三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中有些生产队、生产大队乃至公社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过去集体经济基础上继续实行集体经营,加以必要的改进和改革,探索走向“高水平的集体化”。
这反映出当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有限B.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C.个体农耕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D.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道路5.(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高一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学问点整理,坚信对你会有协助的。
高一历史学问点整理: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和影响,相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缘由:① 根本缘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冲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 详细缘由:生产和销售冲突锋利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起先涉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全部经济部门)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 破坏性紧要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⑴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疑心,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起先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相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根本持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⑴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middot;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 复兴工业mdash;mdash;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踊跃----干脆影响:是美国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冲突,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平凡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全部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特地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开展-----普遍和比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踊跃:50、60年头,兴旺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二)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经历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斗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相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 【解析】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 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 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胡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 辅助富人和大公司摆脱经济危机,属有限干预;罗斯福新政侧重于救济穷人,属全面干预。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 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可知,D项正确。A、C项为罗斯福新政内容。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 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该法案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 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故B项错误。
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思维导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反危 机措施失败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014·海南高考,20)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
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2019·海南高考,19) 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 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 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 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2、列宁的实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 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 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3.意义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 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 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 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 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
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 新在何处?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2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40
1.高频考点:本考点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均有涉及,但最近两年二战后资本主 义新变化考查较多。 2.教材空白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3.备考策略:(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 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很多高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考生联系 自由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混合经济等经济政策,整理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的发展史。(2)通过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 式的比较,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的异同, 另需注意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联系。(3)近几年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改革考查较多。要特别关注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 制度、新经济的发展。
8.4% 50% 300万
1/3 2/3 3 000多万
材料二 “是胡佛政府建立了浩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 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 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 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2.“新经济”的兴起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以信息产业为中 心的“新经济”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以及经营 方式,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 子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信 息,完成商业有关活动。 (4)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4-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配套课件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析: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为解决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 失业问题而实行以工代赈的一个重要举措。 答案:A
经济危机期间完成 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考向 4 新史观、新高考
用全球史观看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出现 立意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世 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 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研判 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②彻底抛弃民主党那种见死不救、袖 ④把
③在民众的期Biblioteka 和国会全力支持下,与智囊团紧急研究对策
通过尽快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作为上台后的首要任 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②错在把富兰克林· 罗斯福当成了共和党,他是民主党人,即彻底抛弃共和党 人那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政策——自由放任政策;④错在“尽快实行自由放任 政策,”他上台后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D
1.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 响。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距
归纳提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1929 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提示:(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 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 20 世纪的“大萧条”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影响较 大的经济危机。对这两次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从美国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 B.前者源于生产相对过剩,后者始于美国次贷危机 C.危机发生后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前者引发了世界大战,后者促进了国际合作 解析: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但是没有设置贸易壁垒,C 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0.2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③取消__________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 军事 斗争的胜利;战后的继续实行超出了农民的接受 证了________ 程度,带来消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后苏维埃政权亟须恢复国民经济;农民对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
答案:1.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苏维埃政
权基本巩固,开始由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社会经济。
考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13 年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 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 ) 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选 A。根据‚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 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 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项。
业的生产。
(2)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 ①农业:用固定的__________
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 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
资本家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国的________ 自由贸易 。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_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工业国有化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经验):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4、管理手段: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计划
特点?
1.1932年,“一五”
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
农 业 工 业 商 容 业 分 配
新经济政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现政治危机
内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商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容 业配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拟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
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佛山二模,34)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了()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2.(2017·青岛二模,34)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
这体现出()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3.(2017·河南六市二模,34)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A.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4.(2017·安徽江南十校二模,34)《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B.科技革命的推动C.政治制度的创新D.侵略战争的刺激5.(2018·江西高三调研,34)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余粮征集制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 工业国有化 ,大中企业收归国 ②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2)内容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
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 原则。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 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 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史料印证]
1.史料二中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 答案 余粮收集制。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实施效果上有何共性?
②农业
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a.扩大农庄_______
b.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 a.没有突破旧体制。 ②局限b.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a.与美国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全国滑坡。 (1)背景 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斯大林模式 ”。 制,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
(1)判断: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复辟,是历史的倒退。
(× )
(2)选择:(2012· 江苏单科,17,改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 和方法”是对哪一政策特点的概括?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纲要求: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排查 基础知识
细讲 核心考点
精练 高考模拟
考点 训练
排查 基础知识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2.内容
(1)十月革命后,列强武装干涉,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形势。 (3)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
1.史料探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史料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 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 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 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 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列宁强调实施该政策的目的。 答案 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战争胜利;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
2.重点讲解——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积极作用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 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实 行这种政策是必要的。 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保证了苏俄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 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要,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殊形势下同农民结 成的军事政治联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明 显的效果,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表现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以行政手业化。 ①超越了苏联 生产力 水平,逐渐僵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 ②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
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
2.图片证史——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论从史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 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 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 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 危机。
必背答题要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共产主义的某些 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 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 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图解识记
答案
必背答题要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共产主义的某些 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 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 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图解识记
二
新经济政策
(1)国内战争胜利后,亟须恢复经济。 1.背景 (2)农民对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日益不满,频发暴动。
(3)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 制,由此开始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答案
3.内容
(1)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
3.方法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背景:战争。 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点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主题二 新经济政策
1.史料探史——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史料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
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 复 私人小企业 。 (3)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1)是落后的俄国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4.作用
(2)加强了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归纳总结
答案
三
斯大林体制
1.确立:经过 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5.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确立了斯大林体 制。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6.斯大林体制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 治上实行高度集权。
返回
细讲 核心考点
主题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农业:实行 余粮征集制 。 (2)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流通:取消 商品贸易 。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
3.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 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消极作用 ①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 系,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它并不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征集制,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 的积极性,使工农联盟行将破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苏俄 在1921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
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探究 据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答案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