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第13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13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总供给模型
(1)长期总供给模型
在长期,价格具有弹性,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总需求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经济的产出始终保持在其自然率水平上,如图13-1所示。
图13-1 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2)三种短期总供给模型
三种短期总供给模型都认为市场的某种不完善性使经济的产出背离其自然率水平,结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不是垂直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引起产出水平暂时背离其自然率。得出了相同的短期总供给方程式:
(),0e Y Y P P αα=+->
其中,Y 为产出,Y 为自然产出,P 为物价水平,e P 为预期的物价水平,参数α表示产出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1/α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这个方程式说明,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其自然率水平。
①黏性工资模型
在黏性工资模型中,在短期内假设劳动市场失灵,名义工资具有黏性,不能随劳动的供求状况立即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涨不会立即影响名义工资,则实际工资(/W P )下降,更低的实际工资使企业雇佣更多劳动力,从而导致产出增加。如图13-2所示,图(a )表示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名义工资W 是黏住不变的,当物价水平从1P 上升到2P 时,实际工资从(1W P /)下降到(2/W P )
,较低的实际工资使劳动需求量从1L 上升到2L 。图(b )表示生产函数,当劳动量从1L 上升到2L 时,产出从1Y 增加到2Y 。图(c )中的总供给曲线概括
了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的这种关系,物价水平从1P 上升到2P ,产出则从1Y 增加到2Y 。
图13-2 黏性工资模型
②不完全信息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在价格上存在不完全信息,厂商混淆了价格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的变动。如果生产者观察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名义价格上升了,即使这纯粹是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他们也会认为他们的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结果增加产量。 模型假设:①市场出清:所有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可以自由调整以平衡供求。②经济中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多种产品。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在所有时间中观察到所有价格,他们密切注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但对其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的关注较不密切。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推导过程:当价格上升时,由于不完全信息,所有生产者都误以为其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从而增加产出。
总之,不完全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物价超出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增加其产出,即总供给曲线:
()e Y Y P P α=+-
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自然率水平。
③黏性价格模型
在黏性价格模型中,所有企业都有一个取决于整体价格水平P 以及总需求水平(Y Y -)的合意价格p ,将之写为()p P Y Y α=+-。此外假设有两种类型的企业,一些企业(所占企业百分比为1s -)的价格有弹性,它们总是根据上式来确定其价格;另一些企业(所占企业百分比为s )的价格是黏性的,它们根据自己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宣布自己的价格。假设这些黏性价格企业希望产出以自然率增长,即0e e Y Y -=,那么它们根据预期来确定价格:e P P =。这样,总物价水平就是:()()1e P sP s P a Y Y =+-+-[],整理得,()
()1e a s P P Y Y s -=+-。
令()/1s s a α=-[],得到总供给方程为:
(),0e Y Y P P αα=+->
(3)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分析经济的短期波动
假设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点A 。当总需求出现未预期到的增加时,物价水平从1P 上升到2P 。由于物价水平2P 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2e P ,随着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A 变
动到点B ,产出暂时增加到高于自然率水平。在长期,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到3e P ,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经济回到新的长期均衡点C ,这时产出回到其自然率水平,如图13-3所示。
图13-3 需求的移动是如何导致短期波动的
2.菲利普斯曲线
(1)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对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的,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
(2)现代菲利普斯方程
()e n u u v ππβ=--+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e 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n u u -为失业率与自然率的背离,被称为周期性失业;v 为供给冲击;β为衡量通货膨胀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的参数。假设e π和v 固定,从而画出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3-4所示。
图13-4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
(3)从总供给曲线推导菲利普斯曲线 将总供给曲线()e Y Y P P α=+-变形为()1
e P P Y Y α=+-。 ①“一加”:右边加上供给冲击v ,代表价格水平从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外生事件,则:
()1e P P Y Y v α
=+-+ ②“一减”:欲使物价水平变成通胀率,需减去上一年的价格水平1P -,则:
()()111e P P P P Y Y α---=-+-,()
1/e Y Y v ππα=+-+ ③“一代入”:运用奥肯定律:当产出高于自然率时,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即把()
()1/n Y Y u u αβ-=--代入上式,则得到菲利普斯曲线: ()e n u u v ππβ=--+
通过该推导过程,可看出菲利普斯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互通的,这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4)结论
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取舍关系。决策者在这条曲线上选择一个低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的组合,这意味着决策者要降低通货膨胀,就必须忍受一个高失业或低产出的时期。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或有不利的供给冲击时,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这使决策者面临更不利的取舍关系:在任何一个失业水平,通货膨胀率更高了。但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只在短期成立,这是因为在长期人们会调整自己的预期。在长期,古典二分法有效,失业回到其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
3.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
①定义
适应性预期是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最简单的形式为:1e ππ-=。
②适应性预期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写为:
()1n u u v ππβ-=--+
这种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第一项1π-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引起通
货膨胀,通货膨胀又进一步引起通货膨胀预期。这意味着降低通货膨胀,要求有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或者高失业和低产出的时期,也即降低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牺牲率就是衡量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指标。
(2)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指人们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根据理性预期理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动将改变预期。如果人们确实理性地形成自己的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的惯性就很小。他们认为,如果决策者可信地承诺降低通货膨胀,理性的人们就会理解这种承诺,并很快地降低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样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而不引起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