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毫针刺法)

针刺法是⽤中医传统的毫针刺法、三棱针、梅花针、⽪内针、⽔针等⽅法进⾏治疗的⽅法。
它是根据经络学说理论对⼈体⼀定⽳位进⾏针刺,达到疏通经络,⾏⽓活⾎,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
临床护理常⽤于⽌痛、调理脾胃、解除尿闭、降低⾼热等。
常⽤的⽅法有毫针刺法、⽪肤针法、⽪内针法和⽔针法。
毫针刺法
适应范围及临床作⽤
①适应范围
由于毫针刺法⽤途⼴泛,如⽤法得当则⽴竿见影,所以,临床最为常⽤。
其适⽤范围最⼴,凡能够针刺的腧⽳,皆可使⽤毫针进⾏针刺。
②临床作⽤
毫针刺法之所以⽤途⼴泛,效果显著,是跟其作⽤分不开的。
⾸先能疏通经络,⾏⽓活⾎;其次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临床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位,达到治疗和护理⽬的。
操作程序
①洗⼿,备齐⽤物,携⾄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②协助患者松开⾐服,按针刺部位取合适体位。
③选好腧⽳,⽤拇指按压⽳位,询问病⼈有⽆感觉。
④消毒局部⽪肤,选取合适的毫针,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有钩等,术者消毒⼿指。
⑤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的进针⽅法,正确进针。
⑥ “得⽓”后,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期间观察有⽆异常情况。
⑦起针,整理⽤物,洗⼿,记录。
中医护理技术—针刺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第四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一节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题目针刺法护理部文件HL―GL―ZD 2013 01修改日期 2013-2 批准人王苹张巨梅生效日期 2013-3 页数 9 页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
(四)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提高脑神经的活力和认知能力。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一般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常用的醒脑开窍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通天穴等。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
2. 消毒准备: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将针头进行消毒。
3. 穴位定位:用手指找到选择的穴位位置,或者使用针灸定位仪进行定位。
在找到穴位后,可以用眉笔在皮肤上做一个标记。
4. 针刺操作:将消毒好的针头慢慢插入皮肤,一般插入深度为0.5-1.5厘米。
插入针后,可以适度转动或提插针头。
5. 发出灵魂出窍:
- 刺激穴位:可以轻轻拧动或敲击穴位,以增加刺激效果。
- 注意感觉: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注意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6. 拔出针头:一般针刺时间为15-30分钟,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
在针刺结
束后,慢慢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按住穴位数秒,以防止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醒脑开窍针刺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请在接受治疗前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中医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刺技术操作规程1.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针刺技术的操作过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操作准备2.1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全,并具备必要的设备和器材。
2.2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评估是否适合接受针刺治疗。
2.3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3.操作步骤3.1 洗手,穿戴好手套,使用无菌器具。
3.2 确认针刺穴位,并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3 采用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插刺、旋刺、捻刺等。
3.4 控制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3.5 确保针刺时稳定握持针具,避免滑动或抖动。
3.6 针刺后,通过扎针转动手法或提拉针头,尽量产生刺激效应。
3.7 针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3.8 操作完成后,及时清理器具,处理废弃物,保持操作环境的整洁。
4.注意事项4.1 针具必须为一次性使用,严禁重复使用。
4.2 针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无损坏。
4.3 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避免对禁忌症患者进行针刺。
4.4 针刺过程中,注意避免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损伤。
4.5 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和过敏症状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及时停止针刺。
4.6 每次使用后的器具都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结束语本规程是针对中医针刺技术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的指导,操作人员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不断学习和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1、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1)进针法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分为: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生理功能。
下面是针刺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针刺的步骤:
1. 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2. 消毒:在进行针刺前,需要对穴位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
3. 进针:将针刺入穴位,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4. 行针:在进针后,需要进行行针操作,以刺激穴位,增加疗效。
5. 留针:行针后,需要将针留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疗效。
6. 出针:留针时间结束后,需要将针缓慢地拔出。
注意事项:
1. 针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质等,以确保针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针刺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感染。
3. 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针刺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针刺。
5. 针刺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如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等。
总之,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操作——针刺法(水针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操作——针刺法(水针法)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操作——针刺法(水针法)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将针刺和药物结合起来,利用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① 适应范围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常用于关节痛、胃痛、高热、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鼻炎、斑秃等。
② 用物准备治疗盘:遵医嘱备药、注射器(套)、消毒液、棉签、棉球。
常用药物和剂量常用药物:凡肌内注射用的药物,均可供穴位注射法用。
常用的中药注射液有:复方丹参、川芎、柴胡等。
西药有:维生素B1、维生素C、0.25%~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等。
注射剂量: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0.1ml,头面部:0.3ml~0.5ml,四肢部:1ml~2ml,胸背部:0.5ml~1ml,腰臀部:2ml~5ml或5%~10%葡萄糖液10ml~20ml.疗程:急症患者1~2次/日,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为一个疗程。
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操作程序① 洗手、戴口罩,按医嘱准备药液。
②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
③ 根据病情选穴、选择体位,暴露局部皮肤。
④ 再次核对,确定注射穴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⑤ 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产生得气感应后,如无回血,推注药物。
⑥ 推注药液时,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可用中等刺激,推液也以中等速度。
如所用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
中医操作考试之针刺法

中医操作考试之针刺法1、单手进针法沟通找穴位消毒:医生双手、穴位、针具。
持针:刺手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刺入: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留针到规定的时间出针:消毒棉球辅助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整理好衣服2、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沟通找穴位消毒:医生双手、穴位、针具持针:刺手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押手掐住穴位皮肤刺入: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出针:消毒棉球辅助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整理好衣服问题:指切进针法适用于什么情况回答:适应于短针进针3、夹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沟通找穴位消毒:医生双手、穴位、针具持针:刺手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押手食指拇指用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 0.3~0.5cm刺入: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出针:消毒棉球辅助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整理好衣服问题:夹持进针法适用于什么情况回答:适应于长针进针4、提捏进针法一提捏进针法针刺印堂沟通找穴位消毒:医生双手、穴位、针具持针:刺手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押手食指拇指捏起穴位附近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刺入: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平刺(15°)出针:消毒棉球辅助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整理好衣服问题:适用于什么部位回答:皮肉浅薄的部位5、舒张进针法沟通找穴位消毒:医生双手、穴位、针具持针:刺手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拇指撑开穴位两旁的皮肤,使皮肤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刺入: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出针:消毒棉球辅助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整理衣服可题:适用于什么部位回答: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1.针刺的(1)直刺:90°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45°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中医针刺常用的四个手法

中医针刺常用的四个手法
中医针刺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针刺治疗中有四个常用的手法,分别是刺、捻、推、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手法及其应用。
一、刺
刺是中医针刺的最基本手法,也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刺的方法是将针头垂直插入皮肤,直至达到所需深度。
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刺可以分为浅刺和深刺两种。
浅刺主要用于治疗表浅的病症,如皮肤病、外伤等。
深刺则用于治疗深部病症,如内脏疾病、神经病等。
二、捻
捻是中医针刺中的另一种常用手法。
捻的方法是将针头在皮肤内旋转,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捻适用于治疗肌肉、骨骼、关节等疾病。
在使用捻手法时,需要注意掌握力度和方向,以免捻出伤口。
三、推
推是中医针刺中的一种特殊手法,也是比较常用的手法之一。
推的方法是将针头沿着皮肤方向推动,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推适用于治疗软组织疾病和神经病,如肌肉疼痛、颈椎病、腰椎病等。
在使用推手法时,需要控制力度和速度,以免造成损伤。
四、按
按是中医针刺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法,其方法是将针头按压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按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和神经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在使用按手法时,需要注意控制力度和时间,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和疼痛。
总结:
中医针刺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四种常用手法刺、捻、推、按都有其独特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需要掌握手法和技巧,严格遵守卫生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针刺的基本步骤

针刺的基本步骤
针灸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具有止痛、调理身体、促进自
然康复等作用。
而针灸的关键部分就是针刺操作,下面介绍一下
针刺的基本步骤。
一、准备工作
1.选择良好的室内环境,确保针灸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向患者了解病情,排除禁针部位和禁针疾病。
3.选择适当的针具,保证其清洁、整洁、无损坏。
二、术前处理
1.让患者拍打针灸部位,以激活局部穴位,增强局部气血循环。
2.洗手、消毒,穿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保证操作时的卫
生和安全。
三、针刺过程
1.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根据穴位方向和深浅程度选择刺入角度。
一般使用手法,离切口2-3毫米处轻轻按压,并以快速方式刺入皮下,以缩短疼痛感知时间。
2.切勿过度用力,刺入针头后,以适当的深度对针头进行进一
步推进,直至达到相应穴位。
3.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留针时间,常规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
四、术后处理
1.取针前,应让患者深呼吸3-5次,以缓解紧张状态。
2.采用卫生纸擦拭出血处,洒药消毒并包扎。
3.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饮酒等过度刺激身体的行为。
以上就是针灸疗法的基本操作步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针灸疗法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将针灸疗法运用至淋漓尽致,从而让针灸疗法真正实现“无创,无痛,温和,有效”的特点。
针刺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要点

针刺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要点
一、针刺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要点包括以下步骤:
1、消毒:对针具和施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以防止感染。
2、进针: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如单手进针法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肤。
进针时应迅速、准确,避免在皮肤表面形成拖尾或停顿。
3、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行针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控制刺激强度和行针时间,避免过度刺激或不足。
4、留针:在穴位上留置针具一定时间,以增强刺激效果和治疗效果。
留针时应保持针具稳定,避免移动或弯曲。
5、出针:在留针时间结束后,缓缓将针具拔出,同时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出针后应检查针孔是否出血或疼痛,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二、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施术者应保持清洁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施术时应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患者舒适、施术者便于操作为宜。
3、施术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控制刺激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或不足。
4、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紧张
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5、在施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针刺法的操作流程

针刺法的操作流程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针刺法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确定治疗目的:在进行针刺治疗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目的和方法。
2.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保持身体放松,并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或其他特殊情况。
3. 清洁工作:医生需要对针刺器具进行消毒,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二、定位穴位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的,医生会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 穴位定位:医生根据人体解剖学知识和经验,准确地找到相应的穴位。
在定位时,医生通常会参考解剖标志、骨骼结构等。
三、操作过程1. 针具准备:医生需要准备好合适的针具,确保其质量安全,并进行消毒处理。
2. 针刺操作:医生用一只手拿住针柄,另一只手用力将针头迅速插入穴位内,插入深度一般为0.5-2寸,具体根据穴位的深浅而定。
3. 刺激穴位:医生可以进行旋转、抽提、按压等刺激手法,以达到调理气血的效果。
刺激的力度和频率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4. 观察反应:在针刺过程中,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面色、呼吸、脉搏等,以及患者对刺激的感觉。
四、结束工作1. 拔针:在治疗时间到达后,医生需要用力拔出针具,同时要注意避免伤到患者或自己。
2. 护理工作: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清洁穴位、观察患者的反应等。
3. 治疗建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针刺效果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包括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
针刺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准确地找到相应的穴位,并进行规范的操作流程。
通过针刺的手法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针刺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技术,需要在合格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针刺手法学习.pptx

第13页/共79页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第14页/共79页
(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
第18页/共79页
3、提捏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毫针刺入。这种方 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第19页/共79页
4、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向两侧撑开,使 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 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第20页/共79页
禁忌症
• 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 2、孕妇。
• 3、急腹症。
• 4、腹部肿瘤。
•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
患者。
第49页/共79页
注 意 事 项 • 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处理: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或在滞针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 紧张。
第44页/共79页
3、弯针
表现:针柄改变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 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 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 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
处理:改变体位所引起,恢复体位,局部肌肉 松弛后可出针,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第23页/共79页
针法心悟 • 第一是练爆发力,什么叫爆发力 我曾多次讲过:手持针,运腕 力,将力集中到针尖上,一针贯地(天人地三层之地),贯至 地部,这是爆发力。好多针刺练习方法是不同的,但第一层爆 发力总是相同的。有一个道理摆在这里:运针指力的练习不是 一蹴而就的,运针指力必须分部来练习,也是境界的练习。不 是一根针拿了几天就觉得可以了,那么当你练好了爆发力到一 针贯地,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时候的表现是:入 针不痛。 • 第二层柔力,再是三重指力,实际上就是三重境界,第一爆发
中医针刺操作流程

中医针刺操作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
1. 清洁环境:针刺前应保持治疗室内清洁,空气流通。
2. 核对信息: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确认患者无禁忌症,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目的。
3. 物品准备:准备治疗盘、治疗巾、针灸针、酒精棉球、镊子等物品。
4. 告知患者:向患者详细说明针刺治疗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感受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步骤
1. 患者体位:根据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
2. 消毒:用酒精棉球对选定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3. 进针:用镊子夹住针体,以右手拇食指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运用指力及腕力,快速垂直刺入皮肤。
4. 行针:进针后,根据治疗需要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5. 留针:根据需要将针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留针20-30分钟。
6. 出针:出针前,先缓慢将针拔出少许,再迅速将针完全拔出,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三、注意事项
1.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强度。
3. 孕妇腹部、小儿囟门处不宜针刺。
4.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5. 出针后,应观察患者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针刺基本手法

针刺基本手法针刺基本手法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使用针具对人体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针刺基本手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针刺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针具: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和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针具,如长针、短针、细针、粗针等。
2.消毒:将所选用的针具放入消毒器内消毒或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3.定位:确定要刺激的穴位位置。
4.姿势:确定正确的姿势,使患者舒适放松。
二、插入技巧1.握针:将一只手握住待使用的针具,注意力要集中在手指尖上,并掌握好力度和角度。
2.定位:根据所需治疗部位和目标穴位,确定正确位置。
3.按压:用另一只手按压待刺激穴位,以便更容易插入针具。
4.插针:用握针手将针具垂直于皮肤插入穴位,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及周围组织。
当感觉到阻力时,可以轻轻转动针头或向上提一下针柄。
5.深度:根据所需治疗部位和目标穴位的深度,确定正确的插入深度。
6.取出:当需要取出针具时,应先按压穴位周围组织,再缓慢拔出针具。
三、刺激技巧1.旋转:在插入针具后,可以通过旋转针柄来增加刺激效果。
旋转的方向应与经络流向一致。
2.扭动:在插入较深的穴位时,可以通过扭动针柄来增加刺激效果。
3.上下移动:对于较浅的穴位,在插入后可以上下移动一段距离来增加刺激效果。
4.灸烧:使用艾条或艾炷灸烧穴位时,需要注意掌握好时间和温度,并及时处理可能产生的皮肤损伤等问题。
四、注意事项1.消毒:针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2.穴位选择:针刺时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穴位,同时要注意避开禁忌穴位。
3.深度掌握:插针深度应根据所需治疗部位和目标穴位的情况来确定,过浅或过深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4.刺激强度:刺激强度应该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在刺激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刺激强度。
5.术后观察:针刺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如有出血、肿胀、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是指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针灸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右手拇指、食指发力,捻动针柄迅速将针刺入患者的皮肤,实操中又根据针身的长度和扎针位置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 单手进针: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腹部位抵住针身下部,以拇指、食指发力将针扎入腧穴,中指随拇指、食指发力屈曲,扎至所需深度即可。
此方法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等浅薄穴位处的短毫针进针。
- 双手进针:
- 指切进针:短毫针针刺关节处和肌肉丰满等需要定位的腧穴时,左手拇指指甲缘呈十字型切掐腧穴部位做标记,右手持针沿左手拇指指甲缘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 夹持进针:对于环跳穴等部位的长针进针需要双手配合,左手拇指、食指夹住针灸针下部,针尖固定于腧穴上方皮肤,右手持针柄,垂直针身,左右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同时尊重患者的感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操作流程或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专业的针灸师或医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 捻转法
•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 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 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 转捻动的动作。
• 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 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 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 引起疼痛,甚至滞针。
25
(四)针刺补泻
•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 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
• 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 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 处的腧穴。
20
3、针刺深度
患者情况
浅刺
深刺
年龄 体质 部位 经络 病情
老年、儿童 形瘦体弱 头面、胸背部 络脉、阳经 虚证、阳证、表证
青年、壮年 形盛体强 四肢、臀腹部 经脉、阴经 实证、阴证、里证
手法 时令 针感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
促使得气的措施
• 纠偏、候气 、催气、补气、行气、守气
23
基本行针手法
⑴ 提插法
• 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 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连续地上下提插;
• 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 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 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
16
3、提捏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 穴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 将毫针刺入。这种方 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的腧穴。
17
4、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 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 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 手拇、食指中间刺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 弛部位的腧穴。
18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
宜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
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
12
(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
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
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 精棉球脱碘。
13
四、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 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 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 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 为“押手”。
• 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
28
五、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 立即针刺;
❖ 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 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针刺。
29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
针刺法
针推科 姚群英
1
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 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
第一节 毫 针 刺 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 进针法 •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行针与得气 • 针刺补泻 •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21
(三)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 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 手法。
针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麻、胀、重 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
医生同时也可感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
22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3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古代针具
4
㈠毫针的构造
•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 的部位。
•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 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
•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 •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
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5
㈡毫针的规格
•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 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类 推。 •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35 号最细,26号最粗。
1、针刺的方向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19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 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 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 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 穴;
•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
26
(五)留针与出针
1、留针
• 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 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 到补泻的目的。
• 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
• 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 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27
2、出 针
• 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 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 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 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
6
临床常用针
1寸 25mm
1.5寸 40mm
3寸 75mm
7
二、针刺练习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8
三、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9
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 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14
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 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手 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入 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短 针的进针。
15
2、夹持进针法
• 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 定在腧穴皮肤,这时 左、右手协同用力, 把毫针刺入腧穴。此 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 的进针
10
2、检查、选择针具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 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
蚀、松动的针具。
11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 一次性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 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