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必看——教育学原理经典笔记——教育与社会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一、教育独立论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
他主张: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五、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
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二)教育为政治制度服务
1.教育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宣传统治阶级思想的工具 3.教育推动社会民主化和政治文明的进程
• 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 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没有
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 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推动教育的发展 2.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
数量与质量
• 影响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表现: • 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把越来越多的人从
直接为维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 中解放出来,而且使社会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时间逐渐 缩短、闲暇时间逐渐增多。
• 原始社会:水平低,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可能 • 古代社会:少数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 近代社会:有可能一段时间接受教育 • 现代社会:青少年义务教育有可能延长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教育是文化传承和更新的必要手段 2.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普及与交流 3.教育具有创新和引领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直接为教育服务 2.科学技术能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2.教育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3.教育推进了科学技术研究的体制化 4.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
年
年
年
年
20%/ 4%
(12%)
33% 32% 55% 64%
35% 17%/ 45% 45% 20% 44%
(11%)
24% 10% 48% 48% 28% 42%
6% 5% 55% 45% 39% 50%
• 产业结构推动教育结构与之相适应,出现了 变动: 古代单一的普通教育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与社会发展笔记整理
教育与社会发展笔记整理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手段主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3,教育改变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教育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4,教育调整人口结构,主要体现在教育与性别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有关。
5,教育制约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
6,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核心。
7,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制约当时的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基础科学和农业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实用科学,它的发展取决于生产的发展。
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占主导地位。
8,校貌是指学校物质环境的外部特征,包括校舍、场地、庭院、道路、设备、教具等。
9,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0,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11,校纪属于制度文化。
12,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3,发展性功能属于德育个体功能的一种类型,强调德育对个体的发展功能。
14,德育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含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
15,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其他四育的促进作用。
16,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教育选择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17,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是指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笔记归纳:
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它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3.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发展。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实践、探究、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安全、舒适、和谐、富有刺激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设备。
7.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它可以帮助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
教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教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一、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与社会密不可分,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属性,它与社会的关系十分紧密。
教育是社会中的一种多重社会关系,是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应该是塑造人格、培养公民素质。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教育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对教育有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的人才,不同的社会需求也会对教育制度和形式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教育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
3. 教育与社会的统一教育与社会是统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也是不同的;教育的发展也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问题与挑战1.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个人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使得教育公平面临很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
2. 教育培训与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一些高等教育者面对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培养技能性人才的学校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这就需要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人才的质量。
3. 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文化遗产问题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与淡化。
这就需要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并通过教育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
4. 教育与社会变革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学校管理要不断改革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当前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1. 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育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
教育学考研必看——教育学原理经典笔记——教育与社会
教育学考研必瞧——教育学原理经典笔记——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原理经典笔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得主要理论 (一) 教育独立论 1、代表人物: 蔡元培于 20 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1)、教育应独立于政治与宗教, 全权交给教育家 (2)、教育行政独立 (3)、教育思想独立 (4)、教育内容独立 (二)、教育得国家再生产理论 1、代表人物:葛兰西 2、主要观点:(1)、教育研究应分析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得作用 (2)、国家既通过学校满足经济活动得需要, 又通过经济得(社会劳动)、意识形态得(民主权利) 与心理得(幸福、美满、闲暇) 得手段赢得劳工阶级对国家政策得同意与拥护, 从另一个方面实现国家霸权 (3) 课程内容得选择与实施反映了国家霸权得需要, 国家利益被设定为课程合法性得绝对基础。
教育学考研 q1781973630 (三)、人力资本理论(60 年代) 1、代表人物:舒尔茨于 60 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就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得概念, 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得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得能力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进行迁移所付出得费用以及为了接受教育所放弃得费用, 其中教育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最主要得部分 (3)、人力资本投资得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得作用, 人力资本得形成就是当代经济中最突出得特征 (4)、人力资本得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得增长速度快得多 (5)、当代经济生活中资本积累得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 (四)、筛选假设理论 1、代表人物:迈克尔史潘斯于 1973 年提出 2、主要观点:(1)、其本前提假设:雇主由于不了解求职者得生产能力, 因而雇用得决定便成为一种不确定得投资, 成为一种风险投资。
但雇主可以通过个人属性与特征间接地了解求职者得生产能力(2)、信号与标识:求职者得个人属性可分两类:信号与标识。
精选333教育综合笔记:教育学原理资料
精选333教育综合笔记:教育学原理资料在教育领域的学习中,333 教育综合是众多学子需要攻克的重要关卡,而教育学原理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其资料的选择和整理至关重要。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份精心挑选的 333 教育综合笔记中的教育学原理资料。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地位。
它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基石,为其他教育分支学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无论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还是教育技术学,都离不开教育学原理的支撑。
那么,这份精选笔记中的教育学原理资料涵盖了哪些重要内容呢?其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到底是什么?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格?这是教育学原理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笔记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比如,社会的政治制度会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教育的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文化传统则会塑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其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教育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笔记中详细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四,教育制度。
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等。
了解不同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把握教育的整体架构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其五,课程与教学。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
笔记中对课程的类型、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的过程、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在学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要关注身边的教育现象,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学原理最重要的原理
教育学原理最重要的原理教育学原理是关于教育的基本法则和原则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教育学原理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理、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原理和教育与学科的关系原理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原理。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对教育具有一定的要求和目标,而教育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能够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劳动力水平,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2. 教育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能够传承和创新知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 教育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者。
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学原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
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和个性差异。
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智力、体力、情感、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教育要重视人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育方式和内容,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3. 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实现。
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原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要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要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教育要关注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和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人的就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思维导图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改善人口结构的合理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的变革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和发达的劳动力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从简单劳动力训练为复杂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全面发展舒尔茨,人力资本理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最有效途径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周期性长、发效迟缓特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先行论、教育同步论、教育滞后论提出者:舒尔茨核心:提高人口质量人力资本论观点:人力资本投入是消费,更是投资。
缺陷: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思想政治方向和向谁服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受教育权、机会和程度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教育体制、教育政策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政治民主教育的政治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对政经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不改变发展方向,不能成为根本动力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筛选和整理)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于国兴科教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实现科教兴国关键:在于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教育学笔记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笔记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核心提示:第二章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界说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并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任务与教育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当前,教育的正在进行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育制度的是必要的。
教育制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重要的。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培养和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教育的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1.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方式与内容)(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三)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①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六、教育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2)人的因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讲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3.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
4.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经济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2. 教育与政治教育对政治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它可以培养公民的政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 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4. 教育与科技教育对科技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1.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个体的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教育与个体职业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它可以提高个体的职业素质,促进个体的事业发展。
3. 教育与个体生活方式教育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它可以培养个体的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总称,它是教育活动的规范和准则。
2.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学堂到现代的学校教育的演变。
3.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五、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与分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它是教育目标的体现。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2、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 ★教育的正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 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 ★教育的负功能: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 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 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3、教育的显性功能与教育的隐性功能
• ★教育的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 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 的非预期操作者的 培养。
• 以上可见,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手段的功 能必须强化。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
②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
•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等。 • 高校优越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云集; 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先进的实验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 空气浓厚以及教学于科研的互补等。
2.社会政治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的权利 • 奴隶社会:奴隶主子弟 • 封建社会:教育等级差别 • 资本主义社会:双轨制
3.社会政治制约教育性质、目的
• 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基本的决 定因素,它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 育阶级属性的基本表现,它集中地概括了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超阶级、 超社会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 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由于各自追求的政治 和经济利益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
(三)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经济发展水平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
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
手段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性质 目的)
• 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当时的教育 • 只能与生产合于一体。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结构技能的人。
社会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人性心理结构。
教育要素教育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合乎目的地发展和变化。
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特征:1.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学习者的基础背景不一样 3.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4. 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一样。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资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生活和生产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生活或者生产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倡导者伊里奇认为,现代学校体系特征是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在总体上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想适应的学校化社会。
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学校类型,学校与市场的联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关系)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3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原理3【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5.劳动力市场理论:包括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受教育权;③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目的;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②影响受教育者;③会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②人口素质影响着教育素质;③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一定影响;(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②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①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与发展的定位;②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③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④加强道德教育;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性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①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②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③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④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的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的存在。
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必看——教育学原理经典笔记——教育
与社会
教育学原理经典笔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 1、代表人物:蔡元培于 20 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独立于政治和宗教,全权交给教育家(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思想独立(4)、教育内容独立(二)、教育的国家再生产理论 1、代表人物:
葛兰西 2、主要观点:
(1)、教育研究应分析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2)、国家既通过学校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又通过经济的(社会劳动)、意识形态的(民主权利)和心理的(幸福、美满、闲暇)的手段赢得劳工阶级对国家政策的同意和拥护,从另一个方面实现国家霸权(3)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反映了国家霸权的需要,国家利益被设定为课程合法性的绝对基础。
教育学考研 q1781973630 (三)、人力资本理论(60 年代) 1、代表人物:
舒尔茨于 60 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1)、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进行迁移所付出的费用以及为了接受教育所放弃的费用,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3)、人力
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当代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4)、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得多(5)、当代经济生活中资本积累的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四)、筛选假设理论 1、代表人物:
迈克尔史潘斯于 1973 年提出 2、主要观点:
(1)、其本前提假设:
雇主由于不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因而雇用的决定便成为一种不确定的投资,成为一种风险投资。
但雇主可以通过个人属性和特征间接地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2)、信号和标识:
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可分两类:
信号与标识。
标识:
可观察到的但不能改变的个人属性,如年龄;信号:
可观察到的隶属于个人并且可以改变的属性。
信号和标识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生产能力(3)、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
每个人的能力是固有的而且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支付同样的成本,能力较高的人能够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较低的人只能获得较低的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是反映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
者能力,筛选求职者的装置(4)、工资与教育信号关系的调整与均衡:
能力高的人,在职培训所需的成本较低,但生产率却较高,因而雇主支付他们较高的工资;由于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能力,因而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雇主付给他们的工资也越高,反之亦然。
(五)、教育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1、代表人物:
布迪厄 2、主要观点:
(1)、学校传递的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作用在于赋予并证明统治阶级文化的合理性(2)、教育的手段是符号暴力,即统治阶级通过文化符号影响的微妙作用来达到阶级控制的目的(3)、学校的课程是霸权课程,这种课程依靠政治利益来决定课程知识的取舍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制约性的表现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2、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制约性的表现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三)、文化对教育制约性的表现 1、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2、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的影响 3、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需求的影响4、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5、一定的民族文化对教育方法选择和组织形式的影响(四)、人口对教育制约性的表现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人口质量制约和影响教育的发展
3、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五)、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2、科学技术对教育对象也有影响
3、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手段。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的劳动力 2、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3、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 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5、高等教育是知识、工艺和技术创新的源泉(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育一定阶级统治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对普通大众进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教育 2、教育可以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 3、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坚分子4、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责任(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能提高人口质量 2、教育能提高民族素质 3、教育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五)、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继承、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最佳手段 2、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3、教育是创新技术成果的最佳方式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
征 1、发展的顺序性 2、发展的阶段性 3、发展的差异性 4、发展的不平衡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4、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1)、单因素论,也称单一因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某一种因素决定的。
常见的有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生物预定论、预成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2)多因素论,多因素论是与单因素论相对的一种学说,主张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以及在此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内发论与外铄论(1)内发论,又称为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论等,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2)、外铄论,又称为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3、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又称二因素辐合决定论、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
主要有两种观点:
(1)、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2)、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
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划分,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二)、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何谓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神经类型、感受性等等。
遗传素质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由基因所携来的与由生命诞生和分娩时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永久性影响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三)、环境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何谓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2、环境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比较遗传素质而言,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每一种因素又可以划分为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关系层面、物质层
面等等。
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不过,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四)、学校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何谓学校因素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
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 2、学校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的作用,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
比较遗传素质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来说,学校因素的影响有以下特点(1)、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2)、遵循个体发展的规律;(3)、专门以促进学生的有价值发展为己任;(4)、有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5)、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反馈手段。
因此,学校是人的发展的主渠道。